易经天地人是什么意思,学易经的人下场很惨是真的吗

2024-07-12崇庆运势网热度: 5496

易经的天地人具体是什么回事?

就是把太极分开成阴阳,而人作为中心,就是一个中心,2个点。六爻测人事就是用的这个,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天人互泰》中说“人类作为地球的其中物种,或说自然进化、或说神创、或说从外星而来,无论是那一种起源和如何生存,一刻也离不开“天”,其一切均属“天”的赋予。“天”指无限的宇宙及自然界,宇宙是一个无穷尽的天体,天体中存在着无数运行着的自然星体和星球,地球是其中的一员。当然,“天”囊括地球的一切,人们平常简单说的“地”,也即是地球,它是人类栖息及其它万物的载体。推此而言,假若人类生存于其它星球上,那么,人类所居的星球载体也应称之为“地”,故本书所指的“天”,其实已包含了“地”。所说的“天人合一”即是“天地人合一”,“天人互泰”也即是“天地人互泰”。”人类文明新境界——“天人互泰”
笔者在《天人互泰》中看到“天人互泰”一词,即联想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与“天人互泰”仅二字之差,均属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天人合一”源自古代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代表着古代朴素辩证的自然观。“天人互泰”是现代哲学学者梁缺在《天人互泰》中“天人互泰,方存浩长”的哲学理念,是现代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天人互泰”是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演进和变奏,是传统哲学思想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天人互泰”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和谐共生关系。《天人互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坚持真理,按先后顺序论述了自然史和人类史,将人与自然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出发,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图景,考察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作用。它涵盖了天地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的知识,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人类生存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天人关系自然观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也有着不同的理想愿景和精神追求。笔者认为,哲学当随时代。如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它只将人与天的合一作思考,着重讨论“合一”问题,形式多以“静态化”、“单一性”、“机械式”出现,该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远古时期,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由于人类认知能力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高,其许多行为和结果只能以“应天而行”“上天意旨”等的态度作解释和把握。现代“天人互泰”理念则是承古人智慧基础上开创的未来新篇,它将人与天的互动作思考,着重探讨“互泰”思想及“因果”辩证,形式多以“动态化”、“多元性”、“灵活式”出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唤醒人的道德良知,积极应对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切,破解面临的难题和困局。因此,在天人哲学关系上,“天人互泰”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自然观、生态观,它在现代哲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探讨天人关系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理想形态,有着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是现代人类文明的新期待、新境界。(立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顺展的基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这种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它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谨就“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与形成,略作考述。天地是生育万物的本原。《春秋繁露·顺命》说:“天者,万物之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夫天者,人之始也”。这说明“天”是人类万物的本原。但“天”的本质是什么?《论衡·谈天》说:“天,气也”。天的观念是指自然而言。《庄子·天道》注:“天者,自然也。”《列子·仲尼》说:“乐天知命”。张湛注:“天者,自然之分。”由此可知,这里的“天”是指大自然讲的。中国古代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作天人关系。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与人合而为一、融为一体,所以称之为天地合一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当时在大自然中与山川、鸟兽以及草木为伍。大自然的斗转星移、四季变化,使人类显得渺小无力。加之当时人类的族群非常弱小,基本的生活来源主要靠采集果实、猎取鸟兽来艰难度日。中华先民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魂,且受神灵护佑。在瞬息变化的大自然面前,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敬畏和依赖的感情。这时的人们还不可能意识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只是感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已。因此,当时的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观念,是数千年来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以农为本、“靠天吃饭”。《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意思是说,庄稼,种它的是人,生它的是地,养它的是天。《黄老帛书·君正》说:“人之本在地”。这是说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人以土为本,以水为命,顺天时,因地利,靠人和,这是中国农业文化的特点。相传,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生活在大约距今七、八千年的原始社会末期。《周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说,远古时代伏羲氏做部落联盟领袖时,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作了八卦,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类万物”来实现人与“神明”的沟通。这里的“神明”就是指大自然讲的。故八卦就是中华先民与大自然进行沟通的手段。八卦的产生,对远古人类克服盲目性有着积极的意义。由此表明,远古时期的人类,已经开始探究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大自然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而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做法,已经是一种“天人合一”观念的反映。因此说,自伏羲氏画八卦开始,“天人合一”思想就已处于萌芽状态。

怎样看待“天,地,人”三者之间关系的

《天人互泰》中说“人类作为地球的其中物种,或说自然进化、或说神创、或说从外星而来,无论是那一种起源和如何生存,一刻也离不开“天”,其一切均属“天”的赋予。“天”指无限的宇宙及自然界,宇宙是一个无穷尽的天体,天体中存在着无数运行着的自然星体和星球,地球是其中的一员。当然,“天”囊括地球的一切,人们平常简单说的“地”,也即是地球,它是人类栖息及其它万物的载体。推此而言,假若人类生存于其它星球上,那么,人类所居的星球载体也应称之为“地”,故本书所指的“天”,其实已包含了“地”。所说的“天人合一”即是“天地人合一”,“天人互泰”也即是“天地人互泰”。”

天、地、人,在古代被称为“三才”。易经《系辞传》上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
意思就是说,有天道存在,有人道存在,有地道存在,天地人三才,必须三者兼顾,合二为一。这里为什么是两之,因为天地,都是客观自然环境,自然必然要与人相合。反映在风水学上,就是通过具体方法,把握天地人相互运作的机制。
那么,人们应该如何兼顾“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呢?
其一,地道是根是本;
《管氏地理指蒙》上说:“三才之道,地道独重。盖凡在天之丽,莫不由于地;而人则有以相论者,有以心论者,有以命论者。然相生于心,心复生于命,命虽在天,其本则根于地”。
也就是说,地道是根是本,人最终由地决定。地好就可以得福得吉,地灵则人杰,宅吉即人荣;地不好则有祸,甚至某个地点遭受破坏,也会影响人的吉凶。有些不好的地,经过人工修整,也可以使人得吉避凶。
地道之所以为根为本,道理就在地为人之母,人类所有的衣食,包括生命,都来源于地,是大地母亲源源不断的无私给予。
天、地、人,在古代被称为“三才”。易经《系辞传》上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
意思就是说,有天道存在,有人道存在,有地道存在,天地人三才,必须三者兼顾,合二为一。这里为什么是两之,因为天地,都是客观自然环境,自然必然要与人相合。反映在风水学上,就是通过具体方法,把握天地人相互运作的机制。
那么,人们应该如何兼顾“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呢?
其一,地道是根是本;
《管氏地理指蒙》上说:“三才之道,地道独重。盖凡在天之丽,莫不由于地;而人则有以相论者,有以心论者,有以命论者。然相生于心,心复生于命,命虽在天,其本则根于地”。
也就是说,地道是根是本,人最终由地决定。地好就可以得福得吉,地灵则人杰,宅吉即人荣;地不好则有祸,甚至某个地点遭受破坏,也会影响人的吉凶。有些不好的地,经过人工修整,也可以使人得吉避凶。
地道之所以为根为本,道理就在地为人之母,人类所有的衣食,包括生命,都来源于地,是大地母亲源源不断的无私给予。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什么意思

【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启示】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注释】
三才:指天才、地才、人才。出自《易经》。
三光:指日光、月光、星光。出自《庄子》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出自《三字经》。

扩展资料:

三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如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其实表现的就是天、地、人三才思想,那时古人就把人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其他古老的神话,也包含着三才思想,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覆东南,自此天道左行,地道右迁,人道尚中。

这是三才思想的升华,但是,还只停留在天、地、人各行其道的水平之上。到了《易经》的时代,人们终于发现:人可以向天、地学习,人道可以与天道、地道会通,通过法天正己、尊时守位、知常明变,以开物成务,建功立业,改变命运,成就了“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

所谓“三才之道”就是高扬人道旗帜,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和谐发展之道。春秋时期“人道主义固以发达”   。

“三才之道”影响深远。老子的“三生万物”思想,实质就是三才生万物的思想。孔子认为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因为天、地、人三才每才都有两种变化可能(天——阴阳;地——柔刚;人——仁义),这样三才排列组合只有八种可能,也就是二进制2的3次幂。

我国人道主义等优秀思想深深影响了整个欧洲。这些文化遗产通过阿拉伯人在12世纪传到西西里的罗杰二世与英格兰的亨利二世朝廷  ,进而启蒙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童子问易》进一步指出:17-18世纪,通过传教士,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大陆的法国引起了革命,在德国则引起了哲学革命,并为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才

意思是: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出自宋代王应麟《三字经》,原文选段: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

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春、夏、秋、冬叫做四季。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东、南、西、北,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文章主旨: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

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作者简介:

王应麟 (1223-1296) 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家。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其博学多才,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

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传世书法有《著书帖》等。著有《三字经》、《困学纪闻》、《小学绀珠》、《玉海》、《通鉴答问》、《深宁集》、《诗地理考》等。蒙学著作《三字经》风行700多年,流传海外众多国家,是一部优秀的儿童道德教育教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字经

天地人三才分别对应的是

天地人三才分别对应的上指天,中指地,人指下。在运气上天指父母祖辈,地是指早年,人指中年。《易经》中的天地人三才分别对应“玄、黄、明”,其中玄对应天,黄对应地,明对应人。

关于天,地,人为什么称为"三才

孔子曰,三才者,天地人。上有天,下有地,人在其中,是以像天地般有容乃大,才可并称三才。 易卦,每卦三爻,从上到下排列,讲的就是天,人,地。 古人认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不乱,昼夜寒暑依序变化。“地”是指万物籍以生长的山川大地以及各种物产资用。“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应天地以化育万物,最终达到“神于天,圣于地”的理想境界。《易经·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人的存在意义,跟天与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人禀承着天地的正气而生于世间,就应当效法天地的高厚覆载之德,用一颗仁义之心来为社会大众作出贡献。否则,人与禽兽只不过是名字不同而已!儒家讲“仁义”,佛教说“慈悲”,基督教、天主教宣扬“仁慈、博爱”,无非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目标,让人同归于善,让人作为名副其实的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而生存繁衍于世间。倘我们果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圆满落实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则社会人心必然会日趋真、善、美,我们与天、地并称“三才”也就当之无愧了

三才就是天地人,天干就是代表天机道,地支代表地脉道,藏干代表人间道,命数就是这个天地人三才之道组成的,如果天命不能变,而地脉道地理环境,和个人的努力,就是人间道改变了,三分之二改变了,就大了天命天机道的三分之一。人的命就会改变。那些听天由命的说法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三才之道”影响深远。老子的“三生万物”思想,实质就是三才生万物的思想。孔子认为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因为天、地、人三才每才都有两种变化可能(天——阴阳;地——柔刚;人——仁义),这样三才排列组合只有八种可能,也就是二进制2的3次幂。

扩展资料

三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如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其实表现的就是天、地、人三才思想,那时古人就把人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其他古老的神话,也包含着三才思想,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覆东南,自此天道左行,地道右迁,人道尚中。这是三才思想的升华,但是,还只停留在天、地、人各行其道的水平之上。

到了《易经》的时代,人们终于发现:人可以向天、地学习,人道可以与天道、地道会通,通过法天正己、尊时守位、知常明变,以开物成务,建功立业,改变命运,成就了“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才 (《周易》解释)

易经文本—乾卦(四)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此行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文言传”是将乾坤二卦的“彖传”与“象传”的说明,更进一步的推演解说,已与“卦辞”“爻辞”的原义多少有些出入。明显的,这是专以人事的修养来阐释,用儒家的理论解释《易》。

首先分析四德,是天的特性。

“元”是生成万物的根源,一切善行的首要条件。

“亨”是天生万物的意图的流布与扩散,使一切美好的事物集合。

“利”是天生万物的意图的完成,使一切的物,各得其宜,彼此和谐。

“贞”是天生万物的意图,纯正而且执着,为一切事物的骨干。

解:人事:君子应体认实践至善的仁,才足以领导他人,能够使一切美好的事物集合于一堂,才能够合乎礼仪,亦即道理,能够使万物得到利益,始足以使道义达到和谐的状态,能够执着的固守纯正,才足以使一切事物具有骨干,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君子才能实践这四项德行。这就是:乾:“元,亨,利,贞”的道理。

以上是第一节。

古:在“左传”襄公九年的记事中,鲁国妇人穆姜,叙述乾卦-随卦的四德,几乎与这一段完全相同。

    朱熹认为这是古语,被穆姜引用,孔子也根据这一古语,阐释乾卦。

初九:“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孔子解释:“潜龙勿用”说“这是龙,亦有作为的人,隐藏看不到的施行。意志不因世俗改变,也不争取虚名,隐退而不闷闷不乐,主张不被接纳时,也不愤慨不平,主张能够愉快的实现,则实行,担忧难以实现,则摆脱,坚定信念,而不动摇,这就是潜龙的德行。”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尽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庸通“用,日用,日常的意思”。“闲”是门中有木,原义是防止家畜逃出。

孔子解释:这是龙纯正而且中庸的德行。日常说话应守信,日常行为要谨慎,防止邪声,心存诚实,对世人有贡献,而不夸耀,以博大的德行感化。

《易》所说的“龙出现在田野,有利于见到伟大的人物”指的是领导人物德行。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孔子解释:“君子进德修业,讲求忠信,是为了增进品德。修饰言辞,应以诚信为本,是为了立业。知道时机到来,全力以赴,才能够掌握先机。知道何时应当终止。断然终止,才能够保持道义上的分寸。所以,居于领导地位时,才不会骄傲,为人部下时也不会忧愤。因而,能够自强不息,因应时机。知道警惕,虽然在危险状态中,也不会有过失和灾难了。”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

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 君子进德修业 ,欲及时也,故无咎。”

孔子解释: 或在上位,或居下位,并非经常不变,但却不是为了邪恶。或者前进,或者后退,没有一定的规律,但不能脱离群众。君子进德修业。是为了把握时机,所以不会有过失与灾难。

孔子的解释“下卦是以品德,学业为主题”上卦则以时间,地位为主题。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孔子解释:声调相同,产生共鸣,气息相同,相互吸引,水往低湿处流,火往乾燥处烧,云跟随龙,风跟随虎。圣人的作为,使万物自然而然的感应,真情得以显露。因而,以天为本,向上发展,以地为本,向下扎根,这就是万物各以其类别,相互聚合的自然法则。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孔子解释:高高在上,虽然高贵,但实质上已经失去地位,由于过于高贵,已经脱离了民众,虽然有贤明的属下,却得不到他们的辅佐。所以这种状态下,有所行动,必然会招来懊悔的结果。

以上为“文言传”的第二节,完全是以人事的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道理来推演阐释“象传”的含义。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第三节,在反复以时与位为重点,解说“爻辞”,是以道理说明现象。

“潜龙勿用”是说地位太低,还不能发生作用。

“见龙在田”是说时机还没有成熟,仍需等待。

“终日乾乾”是说自强不息,仍在奋发努力,做应做的事。

“或跃在渊”是说在自我试炼的时期。

“飞龙在天”是说已经获得地位,正在施展抱负。

“亢龙有悔”是说功业已经到达极点,因满而招损。

“乾元用九”是说应当客观的运用阳刚的变化原则,刚兼及柔,则天下始能太平。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修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第四节对“爻辞”的解释,角度又稍微为改变,以天道为重点,以现象说明道理。

“潜龙勿用”,阳刚之气仍在潜藏。

“见龙在田”,天下已经见到欣欣向荣的文明气象。“文”—有秩序,“明”—光明。

“终日乾乾”,随着时间自强不息。

“或跃在渊”,天的法则在此开始革新。

“飞龙在天”,这时已在具备天的德行的位置。

“亢龙有悔”,随着时间的到达到了极限。

“乾元用九”,客观的把握阳刚的变化原则,善加运用,就可以实现天的法则了。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第五节,再以“彖传”推演,以歌颂天道的伟大,由本质的性(本性)与情(实情),亦即体与用来阐释。

“乾元”是天创万物,无往不利。

“利贞”是天内在的本性,与发之于外的感情。

天创始万物,能够以最美满的利益,普遍施予天下,却不说所施予的利益。太伟大了!刚强,健壮,适中,正当,纯粹,无不达到极点。

六爻的变化无穷,但发挥的作用,却无不与天的本性真情相互沟通。随着时间,就像骑着六条矫健的龙,驾驭着天的法则,有规律的运行,使云流动,普降雨水,使天下万物,和谐均衡的生长。

六爻发挥,旁通与情。这句话非常重要,是研究易学的关键所在。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此为“文言传”的第六节,再由伦理的角度,阐释六爻,这是“初九”的解说。

君子的行为,是以完成品德修养为目的的,而且必须表现于日常可以看到的行为中。潜的意义是隐藏还看不到,行动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君子还不能发生作用。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这里解说“九二”中的“大人”。

君子追求学问,以累积智识,抱看怀疑的态度,以明辨是非,以宽厚的态度,待人接物,以仁爱的态度,为行为的准则。《易》中说:“龙出现在田野,有利于见到伟大的人物”这是指领导人物应有的德行。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的咎矣。

“九三”阳爻在阳位,过于刚强,又不在下卦“二”的中位。所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正处于危险地位。因而,必须自强不息,因应时机,多加警惕,虽然危险,也不会发生过失与灾难了。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九四”刚离开全部都是刚爻的下卦,又一刚爻重叠,进入上卦最下方的位置,而且不在上卦“五”的中位,仍然过于刚强。六爻的位置,象征天地人,“初”与“二”是地位,“三”与“四”是人位,“五”与“六”是天位。但“四”已经远离“二”的地,未达到“五”的“天”,又在“四”的人的最高位。所以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又即将不属于人,处在不安定的地位。因而说“或之”。“或”是疑惑的意思,仍在迟疑不绝,尚未采取行动,所以不会有过失与灾难。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这是解释“九五”中“大人”。

所谓“大人”,他德行,要与天地相会,他的光明,要与日月相等,他的进退,要与四时般整然有序,他奖善罚恶,要与鬼神所降吉凶相当。他的作为,先于天时,但符合天的法则,天不会背弃他,后于天时,则遵循天的时机。因而,天尚且不背弃他,更何况是人?何况是鬼神呢?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这是解释“上九”中的“亢龙”。

“亢”这个字,是指仅知道前进,却不知道退守,只知道生存,却不知道死亡,只知道取得,却不知道丧失。难道只有圣人才能够做到吗?知道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当,难道只有圣人才能够如此吗?

在这一段中“只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其唯圣人乎?”正是“用九”的最好解释。

乾卦,阐释宇宙创始万物,大自然的法则,至大,至中,至正,具备创始,亨通,祥和,坚贞的伟大功能,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是人类至高无上的行为典范。因此孔子不厌其祥,由各种角度,反复加以阐释。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