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写的关于面相,左宗棠面相分析

2023-10-12崇庆运势网热度: 4285

曾国藩的相面术究竟有多准,他看出了哪些人的一生?

曾国藩面相看过最有名的三位就是,慈禧、皇上和恭亲王。

晚清第一功臣曾国藩是一个非常牛的人物,他打仗如同刘备屡败屡战,不过后来他改变了策略,因为他善长识人相面,于是他就利用这种特长笼络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到自己的麾下效力,例如著名的李鸿章、左宗棠等等,让他们到前线为自己冲锋陷阵,而自己则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曾国藩是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其残酷血腥手段让后人不寒而栗,尤其是在攻破金陵之后针对已经死去的洪秀全的羞辱这件事情,至今被史学家称为“曾剃头”。不过这并不妨碍曾国藩成为一代相学大师。这也因此成为一个争议性比较大的人物。

公元1864年,太平军被剿灭之后,慈禧太后曾经召见曾国藩。然而此时的慈禧并没有褒奖曾国藩,反而一连串的说了很多无关紧要的话题,让曾国藩顿生厌恶,因为曾国藩来的目的就是希望清廷能够兑现咸丰皇帝“先入金陵者王”的诺言,可是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满清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仅仅给了一个“一等毅勇侯”。不过通过这次见面曾国藩却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那就是他趁机观察了慈禧、皇上和恭亲王这三个人。

之后,曾国藩在自己的日记中分别记录了对这三个人的评价。针对慈禧和皇帝,曾国藩给出的评价是“两宫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冲龄,亦无从测之”,意思就是:慈禧这个人没什么大的才能,大清国在她的手里早晚要完蛋。对恭亲王奕䜣的评价是:有小智,但晃荡不能立足,意思就是做事没有主见,属于墙头草的类型。没想到他几句话就预知了清的未来,他的面相之术确实有点本事。

古代面相学究竟可不可信

个人认为,面相学有一定道理,这也是古人对规律研究的流传,比如曾国藩曾经写过:“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立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言语中。”面由心生,这里面其实既有面相学,也有心理学的学问,所以,这里面有一定道理,但又不能全认定或全否定。把看面相作为判断一个人好恶的绝对标准,显然不准确,还有一句话叫“人不可貌相”,就是持的不同意见。

曾国藩相人术具体怎么看

相学从心理学来说,也有一定的道理:古人云「相随心转」,「心亦可由相生」。我整理了曾国藩相人术具体怎么看,一起来看看吧!

曾国藩相人术具体怎么看

一、邪正看眼鼻

眼闪鼻歪的人不正直。

看一个人,先要看他是邪还是正。正的人往往比较容易接近,对于邪的人,最好敬而远之,与他保持一定距离比较好,否则就很可能被他拖下水。

那怎么看邪正呢?通过看眼睛、看鼻子。

一般人的眼睛很容易看,你就看他敢不敢正面看你。如果他眼神闪烁,东转西转,那他就肯定有问题。一个人的眼神如果老是左右闪烁不定,那往往就说明他很心虚,或者没有诚意。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 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可是他如果一直盯着你看,或者地瞪着你也不行,所以要恰到好处地看人其实也是很不容易的。其实人最难修炼的就是眼睛,看也不对,不看也不对,用力看不对,不用力看也不对,这都要靠你自己去修炼。

中国人看人先看邪正,所以第一看对方的眼睛,第二看对方的鼻子。千万记住,鼻子是首先要修炼的,因为眼睛要比鼻子自然得多,也难以修炼,所以先修炼相对简单的鼻子。

一定要注意鼻子,因为那是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那么,应该怎么注意鼻子呢?第一,不要受伤。第二,如果鼻子有什么问题要赶快去了解,弄清楚原因,然后自己好好调一调。

二、聪明看嘴唇

嘴唇厚的人多半忠厚。

有人说:“如果要用晴空来比喻眼睛的话,口便是芳香的乐园,同时它充满了热情与情欲的果实。知性的美,可以由眼睛表现出来,而感情的美,则可由嘴唇来加以表现。”由此可见,在五官中,口也是非常重要的。

嘴要大,才能吃四方,嘴大的人一般比较豪放大胆,性格坚强,精力充沛,富于行动及决断力,会努力拼搏。嘴巴大的人在性格方面多属乐天派。嘴唇是厚一点好还是薄一点好?厚一点好,上唇要掩得住下唇。嘴唇厚的人往往比较忠厚,为人处世基本能以诚相待,给人以实在、讲信用的感觉。

而嘴唇比较薄的人,通常为人较轻浮,容易乱讲话,所谓“祸从口出”,因此容易得罪人而树敌。当然这些也都只是作参考,因为还要搭配很多其他的方面的因素综合来看。

三、功名看气宇

气宇轩昂的人更争气。

看一个人的“气宇”,先看他的额头,然后看他一身的气如何。曾国藩就特别擅长看人的气。一个人如果气都已经衰了,那么,面相再好也没有用,也很难有大出息。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一个人气宇轩昂,实际上是整个家庭给他的信心,是整个家庭在支撑他,让他无所畏惧。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中国人吃饭基本都是用圆桌,反正多一个人少一个人都能坐得下,会有你吃饭的地方,那你还用怕什么呢?大不了五指并拢,向下一拍,跟老板说“我不干了,怎么样?”反正回家就是多一双筷子而已。

可是现在还有几个家庭做得到?基本上都做不到。

现在家里一般都坐方桌,坐方桌的意思就是一人一个位置,多一个人可能就坐不下了,而坐圆桌的意思则是多一个人也不要紧,大家挤一挤就可以了。

当然,这只是一方面,气宇也是要靠很多方面一起撑起来的,比如个人的能力、性格等。

四、事业看精神

精神专注的人易成功。

一个人的事业怎么样,就看你的精气神,精、气、神这三者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关系尤为密切。

从中医学的角度讲,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

中医判断一个人的健康情况,通常都是从这三方面来考虑的。因此,将精、气、神视为人身“三宝”,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人甚至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由此也不难看出,“精、气、神”是人的生命存亡之根本。

精气神也就是精神。一个人的精神如果时时刻刻都能够集中,不会涣散,注意力能很快集中,也能很快松懈,总体上保持高度的弹性,脑筋就能非常灵光,也比较容易取得成功。

五、寿夭看指爪

手脚要有气而又柔软。

指爪就是指手脚。脚肥肥胖胖的人,更能站得稳,反之,脚瘦瘦干干的,就不那么可靠,自己都站不太稳,别人怎么靠他呢?

一个人的寿夭主要通过看他的手脚。其实只需要握一下手就能大概知道了。

第一,看它有没有气。第二,看他手上的肉是否柔软。第三,看他的手指是否细长。手指粗短的人,多半不是文人,因为他连拿毛笔都会很不方便。手指细长的人,往往比较心灵手巧,脑筋也会比较灵活。

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动作很多,经常手舞足蹈,这叫什么?这叫粗鲁。那如果一个人永远面不改色,手脚不动,无论你说什么他都无动于衷,这又叫什么呢?愚蠢或者冷酷。

可是如果一个人又粗鲁又愚蠢或者冷酷,却往往就能活得比别人长。为什么?因为他一方面情绪得到了发泄,一方面又能不受别人的影响,那他的寿怎能不长呢?

所以归根到底,一个人的情绪、心态的调整与平衡,对其寿夭的影响至关重要。

六、风波看脚跟

脚步稳重的人有担当。

大家平时可以多留意,通过看一个人走路最能够看出这个人如何。那么走路应该怎么走才好呢?

走路的时候好像背上有重物的最好,因为这表示这个人能够担当大任。脚步非常稳,整个人也四平八稳,做事总是按部就班,不快也不慢的人才可靠,才值得信赖。

现在很多人走路都是七扭八歪的,显得很轻浮,一点也不稳重。另外,走路脚跟不着地的人,通常命不会太长,而且这种人往往比较浮躁,交代给他的事,他倒是能做得很快,但是这种人不踏实,很难信得过。

每个人都要自己去调整,而且自己一定要有目标、有方法,还要懂得分阶段调整。一方面调整自己的走路姿态,另一方面更要教会孩子怎样走路不好。

除此之外,坐姿也很重要。一个人要想身体好,就要规规矩矩地坐好,两脚并拢,身体保持端正。为什么?因为脊椎骨只要一歪,各种病就都会出来了。

朋友相对坐,夫妇相对坐,让对方背朝上趴下,两只脚相并,看看是否一样长。基本上十个人中会有八个人是长短脚,大多都是因为脊椎弯了。可能会有人说没有关系,反正歪了还可以调。

现在确实有很多人,稍微一调整就调正了,可是往往过了三天老毛病又犯了,因为他只调了上半部,其实真正应该调的是下半部。

七、条理看语言

透过语言看人的内心。

“若要问条理,全在语言中。”这才是结论,这才是曾国藩看人口诀的最终结论,也就是要看你的心。如果能真正看到你的心,那其他的就都不必了,前面的那些也都不用看了。你的心一动,他就知道。这叫什么?叫读心术。

《三国演义》里面的杨修就是因为不懂这其中的道理,最后才酿成悲剧。他就是能看穿曹操的心事,曹操一动,他就知道曹操想干什么。曹操怎么可能忍受这样一个人的存在呢?所以最后就把他给杀了。

所谓“言为心声”,“言”就是透露你内心资讯的工具和媒介。所有的祸也都是你的语言招来的。假如你去问路的时候直接对别人说:“我要去车站该怎么走?”对方可能就指一下说,“往那边走”。

结果你走了半天才知道是错的,原来他骗了你,然后你就开始骂那个人,其实你应该骂自己才对。试想一下,你向别人问路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所以,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不要怪别人。一见面就劈头盖脸地问别人,也不管别人在干什么,心里怎么想的,好像别人欠你的一样。别人凭什么一定要帮你呢?

任何事情都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一想,多检讨反思自己,自己一定是有欠缺,有做得不够、做得不好的地方,这样你也会进步很快。

八、信又要不信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看人一定要把上面所讲的这些都综合起来看,而且还需要结合其他方面的因素,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才会比较客观。面相不可不懂,但也不可全信,因为每个人都是千差万别的,这些规律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

曾国藩也上当吃亏过,他也看错过人。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不可思议,他那么会看人的人,怎么可能看错人?但这确实是事实,大家可以仔细揣摩、领悟其中的道理。

有一次,一个人来找曾国藩,这个人对曾国藩说:“像左宗棠那种人,我们只是不敢骗他而已,因为他太威严了,我们怕他,所以才不敢骗他。但是对您老就不一样了,您老这么忠厚仁慈,我们不是不敢骗您,我们是不忍骗您啊。”

一个人只是让别人不敢骗,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层次还比较低;而一个人能做到让别人不忍心骗他,那他的层次就比较高了。

曾国藩听了这话自然很开心,于是那个人接着又说,有两种做官的人是不入流的:一种是别人没有骗他,他却总是疑神疑鬼,认为别人在骗他;另一种更糟糕,别人骗他,他还糊里糊涂,一点也不知道别人在骗他。

曾国藩一听这话,就更高兴了,立刻就派给这个人一份工作,结果这个人过了三个月就挪用公款,然后逃跑了。之后马上就有人报告曾国藩,“你用的那个人挪用公款私逃了”。

曾国藩只有苦笑着说:“不忍骗,不忍骗,最后还是骗了。”

所以一个人千万要提防别人给你戴高帽子。一见面就给别人戴高帽子,这种态度不是真诚、诚恳的态度,因而不可取。

相书里面有很多话很有意思,比如“内奸的人有出息”“内奸、外奸的人成就最大”,大家猛然听到这几句话,可能会觉得奇怪,“这样的人不是很坏吗?为什么小人才会出人头地呢?”不是这个意思。这里的“奸”不是奸险,而是指有谋略。

曾国藩说“人有四种福,两大凶德”,那么这句话的具体意思是什么?_百度...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第一凶德:傲,败亡之道。第二凶德:多言,贻害无穷。曾国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仅经常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也经常反问自己“言多谐谑,又不出自心中之诚”,这种言语习惯、个性缺点,“何时能拔此根株?”他不仅对自己有这个“戒多言”的要求,还把它当成家训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内容,尤其是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弟弟反复灌输、强调这一点。如果想用言语超过压制别人,即使胜了,别人也不会服气,为人处世上,还是应当谦逊一些为好。争吵往往没有是非可言,结果常常会意气用事。一个人牢骚太多,结局必然抑塞,无故而怨天,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人必不服。抑郁不平之气,往往伤人害己。

曾国藩的识人术,哪七句识人口诀,让你辨识天下人?

识人口诀是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例,全在语言中。

曾国藩相面

经历咸丰七年被皇帝罢黜回家的大挫折和弟弟曾国华之丧以后,“天命”二字又一次出现在曾国藩的词典中。回首他的一生,更让他体会到天命的难以捉摸。极度痛苦中,“天命”之说与“黄老之术”成了他挽救心理危局的良药。
关于曾国藩与相面术,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曾国藩是相面大师,相术精绝,可凭一面定人荣辱甚至生死。这种说法流传甚广,乃至有人将《冰鉴》-书托于曾国藩名下,结果风行海内,至今仍然畅销不绝。另一种以为曾国藩既为不世之纯儒或者说醇儒,于相术必未用心。比如薛福成说:“世俗颇传曾文正精相术……余谓文正于相术不必精。”(《庸庵笔记・谈相》)葛虚存更干脆否认了曾国藩研究过相人之术:“文正儒臣,岂有相人术哉?”(《清代名人轶事・曾文正知人》)
我们先撇开这两种聚讼不已的结论,厘定一些简单的事实。
一、曾国藩的识人本领确实高人一筹。
曾国藩以识人之明闻于史册。郭嵩焘所作墓志铭中说他“以知人名天下”,清 *** 对他盖棺论定,有“尤得以人事君之义”一句,也就是说,他善于为君主识拔人才。曾国藩发现人才之多、影响之大,确实无人可与匹敌。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郭嵩焘、沈葆祯、丁日昌、杨岳斌、彭玉麟等晚清风云人物都得到过曾国藩的荐拔。出身曾氏幕府位至巡抚、总督者,多达三十余人,支撑起了晚清的大半个天空,这种盛况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
二、曾国藩确实会以“相术”相人。
曾国藩接见生人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先不说话,而是盯着客人,从上到下看上几分钟。《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这种相人方式当然不免使许多被接见者十分不舒服,曾国藩却在这几分钟内对这个人形成了自己的基本判断,据说“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记载了他与曾国藩首次见面的情形。
1863年9月,容闳到安庆拜见曾国藩,商讨洋务事宜。他回忆说:“这天,当我的名片递进去以后,我在接待室只稍停留片刻,就被引到这位中国的大人物面前。依照惯例,总督向我表示了欢迎,然后他便请我坐在他的正对面。他默默地坐着,一直对我微笑着,这样长达几分钟,看样子见到我使他非常愉快。但同时他又以锐利的目光从头到脚审视着我,似乎从我的外表能够发现什么奇异之处。最后,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我的双目,好像我的眼睛特别吸引他的注意。我必须承认,在这期间我虽然没有羞怯感,但我的确感到不安得很。接着,他开始向我提问。”
曾国藩问容闳是否愿意在他麾下当一个军官,并且说:“我从你的相貌可判断出,你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因为我从你的眼睛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勇敢且具有指挥才能的人。”
容闳回答说,他也许有军人需要的勇敢,但缺乏军事训练,谢绝了曾国藩的好意。
这是文字中记载曾国藩相人最生动详细的一篇。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文字材料证明曾国藩精研相人之术。
《湘乡曾氏文献》中有《同官册》-册,内容是曾国藩接见属员后写下的评语。从这些评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相学素养。有一些人的身形面相为他所肯定,比如“唇薄而定,鼻正而长”,“面如条瓜”,“身材挺拔”,在这些人名后面,他画O,认为这些面相证明这些人“心术正”、“可造就”、“可用”。而另一些人名下面则记有“横纹入口”,“视下闪烁”,“鼻削下锐”等从相学角度来说是恶相的描述,这些人的名字被画了△,后面评以“心术或坏”、“庸俗”甚至“坏种”等词。很显然,许多下属仅凭这一面之缘,或者说,仅仅因为自己鼻子和眼睛的形状,就被曾国藩决定了前途的穷与通。
除了这本《同官册》,曾国藩研究、运用相术的记载还大量见于其日记之中,如咸丰八、九两年,曾国藩日记中大量记载了他接见部下时的相面结果:陈青云“眼圆而动,不甚可靠”;刘湘南“眼黄有神光,鼻梁平沓,口圆有童心,腰挺拔,面英气可爱”;熊登武“目有精光,三道分明。鼻准勾而梁方,口有神而纹俗……三年入罗营,从救江西”;周惠堂“充水营口官。颧骨好,方口好,面有昏浊气,色浮。不甚可靠”;傅裕昆“鼻歪,不可恃,色亦不正”……这些评价中,充斥着大量相术术语。
曾国藩精通相术的记载,与他识人之明的事实,是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多数人认为二者是有必然联系的。清末着名学者俞樾就这样说:“湘乡(指曾氏)出入将相,手定东南,勋业之盏,一时无两。尤善相士,其所识拔者,名臣名将,指不胜屈。”(《春在堂随笔》)
正史和野史都记载过曾国藩相术之神奇,最有名的一次是对湘军名将江忠源命运的预测。湖南老乡江忠源任侠自喜,一身英气。曾国藩一见,即叹为奇士。江氏告辞出京之时,曾国藩看着他的背影,对朋友说:“此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当时天下太平,谁都不相信曾国藩的话,后来太平军兴,江忠源果然在安徽庐州(今合肥)城破时(一说被杀)。这成为后人证明曾国藩相术之准的最佳证据。
事实上,虽然相术在中国十分流行,但对于相面之术的争论也持续了几千年。不过,传统相术也有部分今天看起来仍然十分合理的内容,因为除了相面相外,它还有“相精神”的一面。相书说:“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一个人的神情面貌确实可以昭示出他的气质特征,如一个人多年心情抑郁,他的表情在人看来必然是阴沉的:而一个乐天开朗的人,其眼睛通常是明朗的。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气色气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性格类型及胸襟眼光。
曾国藩对于“相精神”、“相气质”、“相行动”是非常重视的。咸丰八年九月廿三日的《日记》记载:“是日,意城为我抄陈希夷《心相篇》,因熟玩数过。”《心相篇》是宋初术士陈抟的名作,主张从人的行动细节中去推测其性格,里面既有因果报应的老生谈常,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积累的宝贵经验。
在日记中,曾国藩还参照历代相法经典,结合自己多年相人之经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看相方法――“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寿夭看指爪”、“风波看脚跟”、“若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这都是曾国藩注重从精神气质角度去相人的明证。
可以说,曾国藩比较好地掌握和运用了传统相术中的精华部分。平时,他不但重视从相貌外表和精神气质上观察人物,还十分留意对各类人物的风评,并一一记录在案,待到面晤,再作综合判断。咸丰九年四月初十日,曾国藩在日记中道:“术字最有道理。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即术字之解也。又言蹈道别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观人当就行事上勘察,不在虚声与言论;当以精己识为先,访人言为后。”
“观人当就行事上勘察,不在虚声与言论;当以精己识为先,访人言为后”是曾国藩相术的精华。这也正说明,曾国藩对人判断的有效性,是来自于精神气概而非具体的五官相貌。
不仅钻研相术,曾国藩还是一个杂家,他一生于书无所不读,尤好诸子之书,且嗜之甚甘。
老子的简约博大,庄子的心灵自由,墨子的雄心苦力,法家的坐言立行,都给了他极大的启发。他推崇诸子皆豪杰之士,去孔子并不甚远:“豪杰之士所见类不甚远。韩氏有言:‘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除了传统士大夫致力的经史,曾国藩对一般士大夫避之唯恐不及的“案牍之文”也很感兴趣。在曾国藩眼里,无处不是学问。因为怀抱经天纬地之志向,所以他的眼光极为开阔。所谓“案牍之文”,也就是历代“文件汇编”,内容当然枯燥乏味之至。然而,曾国藩却认为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智慧,有志于拯救中国社会的人,这样的文章不可不读。
除了书本之外,曾国藩还从自身生长的土地中吸取了大量知识。曾国藩虽然是三榜进士出身,却终生对他那个没读过书的祖父敬服不己,在家书中经常引用祖父的话来教育子弟,如他劝弟弟曾国荃在官场上不可逞一时之快时说:“星冈公(即曾的祖父)教人常言:‘晓得下塘,须要晓得上岸。’又云:‘怕临老打扫脚棍。”’曾国藩平生凡事算出三步以外,特别是功成之后,能迅速解散湘军,妥善解除了功高震主之忧,就与祖父这种凡事要有长远打算的教导有关。
曾国藩像一只敏锐的雷达,收集、分析着他能接收到的一切信息,从中厘取有用的成分。所有这些,也正成就了他“中兴名臣”的辉煌人生。
曾国藩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