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在科学中的体现,周易科学吗

2023-09-24崇庆运势网热度: 12293

《易经》无所不包,难道隐藏有超级科学?

《易经》确实是无所不包,但凡你知道的东西,基本上都能从《易经》中找到源头。比如兵家、儒家、天文学等等,无一例外都要扯上《易经》。因而,人们也将《易经》,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随着对《易经》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其无所不包的特征感到非常好奇,甚至认为《易经》中隐藏有超级科学。这种说法真的可信吗?





其实,《易经》只是一本普通的书。这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千万不能将其神化,否则会陷入一个怪圈之中。我们要想认清《易经》的真面目,就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譬如,有的人将《易经》认作是外星人给中国人的礼物,这就太离谱了,甚至是无缘无故的过于拔高。




按照专家的理解,凡事加上“超级”二字,就成了“伪科学”,所以一定要撇清伪科学。《易经》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人文社科上,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倘若认为里边有超级科学,这就未免脱离根本了。因而,专家才强调对于《易经》不能脱离实际,要正确的看待。既然如此,《易经》中隐藏超级科学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易经》影响太大,本身又有神秘性。《易经》内容浩如烟海,有的人用尽一生时光,未必能够搞清楚《易经》的精髓。所以,就有人打着《易经》的幌子,来搞“伪科学”。其次,时下“国学热”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现在有的人研究国学,已经脱离了初衷,将生活中的不顺利,寄托于伪科学上,希望能够有神秘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实现提高。这是典型的南辕北辙,也是万万不可取。最后,贩卖易经超科学言论的人,本质上就是新鬼神论,看起来有几分科学的影子,实际上与科学并不沾边。




所以,专家就给我们指明了道路,一定要撇清伪科学。《易经》中隐藏“超级科学”的说法,可休矣。其实,这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尴尬的缩影。我们可以研究传统文化,但不能剑走偏锋,这是对老祖宗最大的不敬。当然了,什么食物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于《易经》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故,专家所言“撇清伪科学”的观点,还是值得我们深思。

《易经》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关于《易经》是科学还是伪科学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众说纷纭,不一而足。有学着者认为它是科学的,那么中国科学的起源在哪里?有人认为,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就是《易经》的开始,也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发端。六千多年以来,人们对易经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
“八卦”象征着八种自然现象,分别是天,地,风,水,火,山,日,泽,也象征着八个方位,分别是东,南,西,北和西北、东北,东南以及西南,这些都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八卦可以象征父母、少女,中女,长女,少男,中男,长男,也可以象征君,臣,这些都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此外,《易经》中也有不少关于生命科学和数理料学的内容。

《易经》的八卦之中,还蕴含着极为深刻的象数思维方法,象数思维方法也称为太极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取象比类”,取立“象”以尽意的思维方式,因象以明理,着眼点在“象”。

“象”有两类:一为卦象,二为物象,“取象比类”也就是将八卦的卦象与其表征的物象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运用。实质上是借助某种直观形象作为标志物,触类旁通,引起联想,推导出相关结论。

二是“运数比类”,取“极数通便”的思维途径,着眼点在“数”。

尽管《易经》是否为科学的问题长久以来争议不断,但不可否认的是《易经》中有许多属于科学的内容,其中包括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乃至思维科学等等。

尽管《易经》是否为科学的问题长久以来争议不断,但不可否认的是《易经》中有许多属于科学的内容,其中包括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乃至思维科学等等。

易经有何科学之处?

易是容易,经为方法(或说经典)。即易之方法(易之经)
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占卜。只是非常深奥难懂才会有众多牵强附会之说。
只有对其缺乏了解的人才认为易经是迷信。
《归妹》卦的解释
1. 关于《愚公移山》的神话
《列子·汤问》上说:�?王屋二山本在冀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带事领子孙邻里,驳斥河曲智叟的谬论,移山不止。终于感动上帝并命大力神将二山背走,帮助愚公解决了出行和发展的制约。
相信任何一个无神论者都不会认可神仙的存在。那么这一神话传说究竟在向人们传递什么信息呢?很显然,它在驳斥河曲智叟无知和固执的同时,也肯定了北山愚公富于开拓精神的愚昧和执着,并由此向人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那么,这一规律又是什么呢?
2.《中庸》的解读与位置
《中庸》,礼记篇名,传为子思所作。什么是中,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什么是庸,平庸也,言其所为平庸也。谓平庸之人所能为,亦能为,故称其为庸言庸行也。平庸之人所能行,故称其所行所言为庸。如有“天才出于勤奋”之说,则勤奋亦庸人所能为也,故亦可谓“天才出于平庸(之行)。”故平庸的意思,即是中而平庸。
不平庸之人而能为平庸之行。为其不平庸也,故能中,为其能(甘于)平庸也,故能明。
《易经·乾·九二文言》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平庸之言而能信,既能相信,也就能去实践。实践而又能谨慎对待,这就是“中”。也就是说,所作所为很是适中。
孔子说“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智者过于聪明,而不能为庸行,�甘为庸行。愚者虽能去做(行),而不能最终突破教条的束缚(有失于中),故亦不能行真正的中庸之道。这就是道所以不得行的原因?lt;/FONT>
贤者陷于教条而失于中(贤者过之——于中),不肖者行虽往往能得中,而不能甘于平庸,故亦必不能及。之就是道所以不得明于世的原因。(大道似不肖,故不肖者往往能适中)
那么,这就是中庸了吗?《中庸》更为形象的实质又是什么呢?还是让我们看看孔子和孔子以前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看法吧。
3.《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归妹》
“归妹”,就现在众所周知的意思来解释,应当是指女子归嫁于其夫家。这固然没错,然而“归妹”的意思却不仅仅是这么简单。
我们知道男女之间因为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在性格,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相对来说都存在着不同。这也为现代科学所证实并逐步得到更深入了了解和研究。同样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也
意识到了这个明显存在着的问题,并且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我们的祖先意识到,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会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约。那么这种制约因素是怎么产生的呢?很显然,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无知。我们的祖先把这种无知叫做“昧”(或说是定义为“昧”)人类的无知即是人类的昧。昧于无知,昧而无知是人类所以不能认识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原因。(昧而无知,大道所以不明也)
相同客观条件下,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虽然(男性和女性)共同受制于自身的无知,但因为性格和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女性所受制约相对来说要更大。换句话说,女性更容易受制自身的“昧”。在组织管理各种生产劳动和处理各种复杂事物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
因为女性事实上更容易“昧”于无知(停留于无知),故而在我国古代早期的男权社会中,“昧”亦逐渐成为了女性的代名词。但同时又因为“昧”是人类共同存在和面临的问题(男性同样存在着),故而我们的祖先将“日”去掉,而换成代表性别的“女”旁,创造了“妹”字。用于代表女性(更多的时候是代表年轻女性)。
基于以上原因,就有了“昧”者“妹”也,或“妹”者“昧”也的说法。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早期男权社会中,“妹”与“昧”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相通的。
女子出嫁,即归于男家。将预示着她需要为(自身)这一决定舍弃一些权力并同时承担一份新的责任。但男婚女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如果说因为它对自身的制约而把它定为是愚昧的决定,那么人类就必须归于愚昧并从中走出来,为自己创造新的生活。
故“归妹”者,亦“归昧”也。归于平庸愚昧,以寻求创造和发展。归于愚昧,“昧”而行之不辍,是由于中心的喜悦在推动外在的实践。能自己归于愚昧并实践不止的人,主观上就具备了能用中来不断纠正自身认识的偏差和局限,并最终突破愚昧制约的能力。(昧而能归,非中而何,此大中之象也。唯能大中者,为能不局限于已有认识而自归于昧。)
4.结论:《愚公移山》《中庸》《归妹》之三为一体
“归妹”者,“归昧”也,归于愚昧也。北山愚公者,不为河曲智叟所惑,不尚河曲智叟之智,自甘于昧,自归于愚味。其愚则足以行,其中则足以及,故能去太行,王屋二山也。
愚公移山者,中心悦而乐为之也。内喜悦而外付诸实施,归昧之道也。中庸者,中而平庸也。中庸者必昧,安于平庸而能守中者,必自归于昧者也。故中庸者,归昧(妹)之道也。
孔子曰“归昧,天地之大义也。”大义就是事物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山此而言,天地之大义,亦人之大义也。则归妹亦人之大义也。那么,按照孔子的说法,由愚昧而走向文明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易经有什么科学原理吗

易经其中一部分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是先人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年代久远,其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需要辩证的去对待。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其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

扩展资料:

一、《易经》与《周易》

1、很多人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其实是错误的,简单的说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就是从属关系上的不同,《易经》包含了《周易》。如《周礼‧春官‧大卜》所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2、按照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在于:《周易》相传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有部分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周易》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其实易经有三易之说。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

二、《易经》的历史地位

1、《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2、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3、《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易

《易经》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易经》到底有科学依据;科学是认识宇宙的实践方法,是公式化了的知识。从这一定义出发,大狮认为,《易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易经》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科学是建立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之上,而《易经》是建立在观察与实践的基础之上。

它与科学产生的路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次,同科学一样,《易经》也反映了自然规律,但是《易经》还揭示了人事、社会的规律。比科学先进的是,科学仅仅只是客观事物某一部分规律的反映,而《易经》则是客观事物整体规律的反映。正因为此,《易经》才成众经之首,为大道之源。

学习易经的注意事项和重点须知:

易经不是学一辈子,而是要用一辈子。我们要把易经普通化、简单化,这是我的路子。每个人都可以把易经的道理用在生活中。现在很多人学易经学得太复杂了,我讲课不旁征博引,直接从原文讲起,然后让学生对易经有感应,从用上学。

易经一直包围在神秘的思想里面,这个神秘的思想就是占卜,占卜好像一个面纱,占卜有它对易经的作用,因为传递广,学易经很多人都用作占卜,易经可以算命,可以预测,但是易经真正的思想不在于占卜,文王的思想不在于占卜,背后有它的智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易经

《易经》有科学依据吗?

何为科学?

为此我特意检索了一下科学的定义。

“科学”这一概念的历史并不是很长,本身也没有一个得到全球公认的定义,大家都是在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定义科学——

达尔文认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辞海》(1999年版)认为科学就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法国《百科全书》认为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认为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目前,对于科学的权威性定义是: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探索自然规律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综上所述,我个人对科学的理解如下:

科学就是关于某个领域的一套知识体系、一套研究方法、一套固有规律。

易经是按照科学方法产生的。

易经的产生过程叫做“观象设卦”,按照孔子在《系辞传》中的描述,伏羲: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个“观象设卦”的过程就是按照一套严格的研究方法、发现了宇宙运行的固有规律,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易经在产生之后,又用自己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和规律来分析和认识宇宙万物以及人类社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易经与达尔文、《辞海》、《百科全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对科学的定义有什么区别呢?

而且除了没有”分科而学“以外,易经与现代科学的权威定义也同样没有区别。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外乎两条路,一条是先有理论假说,然后用实验去验证理论;另一条是先有实验现象,然后用理论去解释说明。易经就是沿着后一条路,被伏羲”观象设卦“而得到的。

儒家在《礼记·大学》中提出了个人修养的进阶之路(三纲八目),其中的八目是从格物开始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在清朝末年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被称为格致学,就是取其“格物致知”之意。

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了《昆虫记》,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这是法布尔格物(格昆虫)所得到的结果。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做了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对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后创作了《物种起源》,同样是格物的结果。

现代科学实验都是个格物致知的过程,伏羲的“观象设卦”本身也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可见,易经本来就是按照科学方法设立的一门学问。

所以,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一定要将易经与科学对立起来,将其排除在科学之外,甚至将其贬斥为封建迷信?

易经是“分科而学”的源头和鼻祖

即便是就”分科而学“这一特征而言,易经虽然自己没有去“分科而学”,却是“分科而学”的源头。

一方面,易经作为“六经之首、群经之始、诸子百家之源”,后来衍生出了法家(法学)、兵家(兵学)、医家(中医学)、墨家(科学)以及儒家和道家等诸子百家。

尤其是其中的墨家及其代表人物墨子,更是现代科学的鼻祖级、骨灰级学派和人物。墨子在数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要比欧洲早上数百年时间,被后人称为”科圣“。

当代著名学者杨向奎先生曾评价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

可见易经不但是“分科而学”的最早实践者,它所分出的各科,不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这些显而易见的证据,却被人们视若无睹。

另一方面,虽然现代科学提倡“分科而学”,并自发地产生了分科的行为,让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专业,但现代科学自身并没有提出“分科而学”的理论依据。而易经中却早早就提出了“分科”的理论基础。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