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历法起源,什么叫干支历

2023-10-08崇庆运势网热度: 15531

中国天干地支历法始于何时?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应用领域

干支主要用于历法纪元。原始干支即“摄提”,又名“太岁”。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这套岁纪摄提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时编撰的正史著作《资治通鉴》就以这套干支术语纪元)。

在传承发展中后世把这套摄提纪术语简化为一个字的干支名。岁纪摄提(原始干支名)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等著作中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

干支纪法是谁创造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诞生了“天干地支法”来计算时间,不知道大家对它了解多少呢?下面就由我带大家看看干支纪法是谁创造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干支纪法是谁创造的?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众所周知的“干支纪法”。据现有文献资料可知,我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二月己已起,连续用干支纪日,一直到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止,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纪日资料。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干支纪日法在殷商时代已普遍流行,并已有类似日历的《干支表》出现。(见《殷虚书契前编》三卷二叶四片)在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按六十甲子的次序来纪年开始成为定制而施行,这种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此外,“干支”在我国古代还曾被用来纪月、纪时等。

干支和干支纪法是谁创造的呢?《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尚书正义》解释说:“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对这大桡创造干支的传说,人们多不以为信。因此,干支起源问题便成了一个谜,于是有人认为:“干支和干支纪法究竟最先出于何处?看来是很雄得出结论的。”(唐汉良《谈天干地支》)

早年,梁启超在《国文语原解》中认为“天干”“地支”这22字颇为“奇异复杂而不可思议”,所以,许慎《说文解字》对这些字义的训释最为牵强附会,不达本义。他在文中引用了丹徒马氏良对“干支”的意见。马氏良认为:“干支”22字“与欧洲通用之罗马字母同物,腓尼西亚及希腊文,皆22母,其数与此正同”。他把“干支”与罗马、腓尼西亚(腓尼基)和希腊文的字母等同起来看待,并从字形和读音上指出了彼此间的联系。如“甲”篆文字j,与罗马文的A和希腊文的Φ在字形上都相近,在读音上,粤语的“甲”音也与A相似。其他如乙、丙、丁、申等字的古篆体写法与罗马的I、B、T、S在字形和读音两方面皆相类似。对于马氏良的解释,梁启超表示不赞同。他认为中西自古以来的字形与读音、方言屡经变迁,“若从两方面尽搜罗其异形异音而校合之,安此二十二文,非即腓尼西亚之二十二母乎?”并讥马说为“空前之新发明”。(《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

郭沫若在1929年所着《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一书中,对“天干”和“地支”等有关问题,旁征博引,详加考释。郭沫若认为,自汉以来,人们对干支的种种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从古文字和神话传说的角度来看,“十天干”纯属于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由殷人所创制的。

这些字既无神秘的意味,也没外来的痕迹。(见《沫若文集》第14卷)对于“十二地支”,郭老则认为起源于古巴比伦。因为巴比伦天文学把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路径——黄道分为十二宫,而我国古代则把周天分为十二辰,并用十二地支来命名。郭老把十二辰与十二宫互相比较后,主张中国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官演变而来的,其传人中国的途径,郭老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沫若文集》第14卷)

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中可以看到,“十干”中的字已被人用以名号,商代汤王以下的所有帝王的名字中都用到了“十干”,因此,有人认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此为干支源于中国说,但较含糊。(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1卷)

力驳干支外来说的是郑文光所着的《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郑文光认为,各个古老民族相互独立产生的古代天文学体系,虽有相异之处,但在研究共同的对象中也必然会有相似的地方,所以,“猜测我国的干支法来自巴比伦”是不科学的。他进一步考证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记时中的反映。他根据郭沫若的甲、乙、丙、丁为“鱼身之物”;戊、己、庚、辛、壬、癸是武器的考释意见,认为“天干”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至于“十二地支”,郑文光认为它是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的,产生于殷商之前,并又演变为十二辰。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日月出没的时间认识。他强调指出,十二支主要是描绘了“十二个朔望月中的新月始见时(古代称为”胐“,即初三)其附近的星座”。按顺序把十二支的甲骨文字形与新月所在天区的星象比较后,郑文光认为,子与猎户座等相应的两者在形态图案上,都有相似之处。可见十二支的产生与观察天象有重要的联系。

他还指出,“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因为亥是商族先祖的名字,他是个“二首六身”的怪物,当时,日益强大起来的商族已对夏族构成了威胁,所以,夏人故意把商族的先祖——亥贬之为十二支之末。

天干和地支究竟产生于何地,源于何事、何物,真是个谜!

来源沿革

干支纪法在中国民间很早就使用了。史书上说中天皇君兄弟十三人,其中一人发明了数字,继而又发明了天干、地支。发明了天干: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发明地支: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天皇则以十兄弟为十天干,以阉茂、大洲献配入十二地支,另以十名(后来的地皇兄弟名)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合为十二地支。地皇根据三辰发明了历法,地铿以日照为昼,月照为夜,一昼夜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三辰历法的发明,后世历法基本沿用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的定式。

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在后来的传承中,黄帝时代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在《史记》《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不过《史记》与《尔雅》的版本不一样。「大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语出《尔雅·释天》)「岁阳,大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后世以十二支纪月,叫作月建,由于地支之数正好为十二,所以各月纪月的地支是固定的。当时人们把"日南至"即冬至的十一月定为子月,所以十二月为丑月,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其后顺次为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在各月固定地支的情况下,再配上天干,就是干支纪月法。

木星中国曾经采用过木星纪年,古人认为12年木星行天一周,所以把它叫作岁星,并且把它的运行轨道分为12份,即12次,岁星一年移过一次,以次纪年。由于岁星的运行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与实际观测的星象的运行方向正好相反,又因为岁星的运行并不均匀,有时还有逆行,所以用它来纪年有不少不方便之处。于是古人就假想了一个与岁星运行方向相反的"太岁"(岁阴、太阴),它每十二年在天球背景上自东向西均匀地运行一周,这就可以用每年太岁所在的轨道部分来称呼该年。《开元占经》所引甘氏岁星法以及《汉书·天文志》所载甘、石岁星纪年法,表明战国时期普遍使用这种纪年法,并一直使用到秦和汉初,它是干支纪年法的前身。后因发现木星运行的周期并不严格为12年,而是11.86年,因而再用太岁纪年就与实际的天象不相符合了,所以从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以后,就逐步废止了太岁纪年法而只用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日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发掘出的殷代甲骨片上已发现了完整的干支表。可能在盘庚迁殷(约公元前1300年)之前,已经采用干支纪日了。不过这种纪日法是否有过间断和错乱,现今还不能肯定。但从春秋以来,这种纪日法已被证明没有间断和错乱。《春秋》所记第一次日食发生在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经现代计算证明,这个日期确实发生了一次日食,因此这个日期的记载是准确的,表明从那时以来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止,其间历经2600余年,我国一直有条不紊地使用干支连续纪日,未发生一日差错,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纪日史料,也是世界上极为珍贵的一份科学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使用过多种时段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曾用过十时制,即把昼夜各分为5个时段,昼有朝、禺、中、晡、夕;夜有甲、乙、丙、丁、戊,共10个时段。这种时段的划分是不等长的,因为一年四季中昼夜的长短是不相同的。到秦汉以后,十时制就废止了。至于干支纪时,它是什么时代产生和运用的,已经无从查考了。不过它当是在古代十二辰制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并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表示,子时的正中为夜半。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十二辰大概是在二十八宿之前创立的;到了唐代,才将十二支配上十干,成为干支纪时。

干支组合

天干地支所谓干支就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它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顺序。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后世简化为一个字。天干地支纪年法是60年一个轮回,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如: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因此,天干地支纪年法中是60年一个轮回而不是120年。

天干地支历法的来历?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於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这几个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补充典故:
相传黄帝时代,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它把连续通过南中天的?星分为二十八群,各以一个字来命名:角、亢、氏、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昂、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星宿是沿著黄道和赤道之间来划分;自古以来,人们都是依据它们的出没和中天时刻来定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古人把二十八个部份归?#123;为四个大星区,并冠以名: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每一个方位星区七宿。
二十八星宿环绕在天体大气?面,周而复始的运转不停,分别掌握著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天象,以分昼夜的变化,以及与阴阳气数的变化,然而在古代堪舆学更以二八星宿分成四个方向「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四象线」来定分野。
易经的四象是老阳、老阴、少阳、少阴,在风水学的四象学,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经曰:「夫玄武拱北,朱雀峙南,青龙蟠东,白虎踞西,四势本应四方之气,而穴居位乎中央,故得其柔顺之气则吉,反此则凶」。这四象之位,就是风水「前后左右」的地理位置。前后左右都是彼此平衡和谐,柔顺而有生旺的气氛,才有好地理。
对於所谓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者,这是以坐北向南而言;如果是坐南向北,刚好相反,则是左白虎而右青龙、前玄武而后朱雀;因为青龙为东方属木,白虎为西边属金,北方为玄武属水,南方为朱雀属火,这是一定不移的。术师无论东西南北,开口总是左青龙、右白虎的,只不过是习惯成自然而已。
古时人民为了方便於观测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123;的运转,便将黄、赤道附近的星座选出二十八个做为标志,合称二十八星座、或二十八星宿,名称是、角、亢、氏、房、心、尾、箕〔这七个星宿组成一个龙的形象、春分时节出现在东部的天空”故称〃东方青龙七宿?#123;,斗、牛、女、虚、危、室、壁〔这七个星宿形成一组龟蛇互缠的形象、春分时节出现在北部的天空”故称〃北方玄武七宿?#123;,奎、楼、胃、昂、毕、嘴、参〔这七星宿形成一个虎的形象、春分时节出现在西部的天空”故称〃西方白虎七宿?#123;,井、鬼、柳、星、张、翼、轸〔这七个星宿又形成一组鸟的形象、春分时节出现在南部天空”故称〃南方朱雀七宿?#123;由以上七宿组成的一个动物的形象,合称为四象、〔四维、四兽?#123;古代人民用这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中每象每宿的出没和到达中天的时刻来判定季节的要法,现代堪舆师所用的工具《罗盘》二十八星宿的五行就是从这里定出来的,从以上的资料就可证明二十八星宿是一年五行的变化,不是现代农民历里面所用的二十八天节气的用法,古人听天由命,面向南方看方向节气,所以才有左东方青龙、右西方白虎、后北方玄武、前南方朱雀形象产生的结果。

天干地支的纪年法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
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其传入中国的途径,可作大胆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
一些学者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为驳干支外来说,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十天干的含义
天干地支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大体含义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由此可见,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而太阳的循环往复周期,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十二地支的含义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万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指阳气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
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
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
相传黄帝时代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农历干支

干支历是什么来的?跟农历有什么关系? 干支历是一种历法,在我国的使用有悠久的历史。干支历的纪年、月、日和时所出现的时代并不相同,但可以说是完备于宋代。历代历书均有对其明确的记载。而农历其实应叫夏历,从民国起推翻清统治后沿用时宪历,当时就叫夏历,只是到了建国后,发生了文化XXX,改成这个不论不类的名字。农历是数序纪时的方式,即初一、十五,月日由月相确定,年是不定的。而干支历属于纯阳历,月份划分由二十四节气确定,节气又由太阳确定,与月亮无关。干支即如甲子、乙丑等等。在古代即文献记载从我国夏代就已经存在并使用,含有丰富古老的神秘色!

农历与天干地支纪年法 1、农历: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纪年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
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饥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
2、黄历,相传是由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古时由钦天监计算颁订,因此也称皇历。其内容指导农民耕种时机,故又称农民历。民间俗称为通书。但因通书的“书”字跟“输”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胜。
黄历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带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的一种历法。《黄历》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
你说的问题,就是农历与黄历的关系问题,农历、黄历都与天干地支纪年法一样,但是,黄历是以立春开始算的,农历是按全国统一历法不变的。在易学算卦,计算人生运势、生肖运程等就有区别。这个问题很复杂,几句话讲不清楚建议你看看有关的书籍,可能会搞明白。
嫁娶日期是按女性的属相推算的。
女 1985年7月30日 属牛
规定.正 七迎鸡兔,二 八嫁虎猴,三 九蛇与猪.四 十龙与狗.五 十一牛羊,腊、六鼠、马。
应用:2011年结婚大利月是农历.五 十一月
适合你们结婚的最佳吉日:
2011年6月2日 农历05月(小)01日 星期四 冲马(壬午)煞南
2011年6月6日 农历05月(小)05日 星期一 冲狗(丙戍)煞南
2011年6月10日 农历05月(小)09日 星期五 冲虎(庚寅)煞南
2011年6月11日 农历05月(小)10日 星期六 冲兔(辛卯)煞东
2011年6月12日 农历05月(小)11日 星期日 冲龙(壬辰)煞北
2011年6月15日 农历05月(小)14日 星期三 冲羊(乙未)煞东
2011年6月18日 农历05月(小)17日 星期六 冲狗(戊戍)煞南
2011年6月21日 农历05月(小)20日 星期二 冲牛(辛丑)煞西
2011年11月29日 农历11月(大)05日 星期......>>

干支历就是农历吗? 不是的 !!农历中虽然包含了干支历,但两者并不能完全重合,而且目前对干支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规定,往往把农历大年初一想当然地当成干支的岁首,对干支月的标注也很模糊,对闰月对应的干支等同于非闰月的干支,实际上这些作法都是不科学的。因为农历是阴阳历,它的年是合太阳的回归年,而月是合月亮的朔望月,而干支历是隐含(标注)在农历中的纯太阳历,具有比西历更加明确合理的太阳历特征。
麻烦采纳,谢谢!

怎样用公历年换算出农历天干地支 我国古代是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的,现代社会已很少使用。一来现今社会已经离不开国际化,沿用老的历法已经不现实;二来天干地支在民间多用于算命测字,带用浓重的迷信色,实在与科技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一个优秀的民族是不会抛弃她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事件、诗词、字画等中,又出现大量天干地支纪年法,对他的了解、熟悉还是很有必要的。以下,让我们稍微了解一下: 一.天干地支之由来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 天干地支相当于树干和树叶。它们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体。中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互联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联叫做“地支”,合起来就是“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个字, 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有十二个字, 总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原始意义,有这样有趣的说法: 1、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天干地支据说其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大挠氏。例如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就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起先,我们祖先仅是用天干来记日,因为每月天数是以日进位的;用地支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位个月,正好用十位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如《尚书。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择。甲子,王乃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意思是说,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记年,记月和记时了。 六十花甲子 中国农历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 戊辰 6.已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 甲戍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

农历干支纪年是怎么回事? 干支纪年法,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十大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十二地支: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可构成60干支(即为一花甲)。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永无止尽。
现在公元纪年换算干支纪年的方法
(1)将十大天干、十二地支编号。如下: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4 5 6 7 8 9 0 1 2 3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2)计算时,年最后一位的数对应天干的编号、用年数除以12,得到的余数对应地支的编号,合起来就是该年的干支纪年法。
如2012年:最后一位是2,对应的天干的编号就是“壬”,再用2012除以12得到167余8,对应地支编号为“辰”合起来即2012年为“壬辰”年。

天干地支纪年法怎么算日?是按自己生日的农历时间还是阳历时间算的?? 阴历1989年为:
1989年1月1日-1989年2月5日 农历戊辰年(龙年)
1989年2月6日-1989年12月31日 农历己巳年(蛇年) 中国农历即天干地支纪年,60年为一甲子周而循环。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即六十甲子。 ( 天干和地支的两字结合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
十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60年排序:1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辛巳 壬午 癸未 21~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41~50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60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不知解释清楚了吗?

中国农历年天干地支排列表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如何推算日的干支? 推算日干支口诀
推算日干支传统的计算方法,可以按公历和农历两种方法推算。
一、农历日干支推算口诀:
大小月卦记心间,
正一干支起根源。
大后干同地支冲,
小后干支退一天。
初一十三二十五,
支同隔干一位算。
推算方法:“大小月卦记心间,正一干支起根源。”农历的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固定不变。要推农历日干支,先要按《农历大小月卦口诀》将推算之年编上两卦,以便在推算日千支时运。除此之外,还要记住农历正月初一日的干支,因为它是推算一年逐日的基础。“大后干同地支冲,小后干支退一天。”农历天干与地支组合,天干循环2.5次。根据这一规律,知道某月初一日干支,如果这个月是小月则应在干同支冲的情况下,干支各减一位,则是小月后下月初一日干支。如本月初一干支为己卯,这个月是大月,下月初一干支为己酉。如果这个月是小月,则下月初一干支应在己酉退一位后确定,即为戊申日。“初一十三二十五,支同干隔一位算。”此两句是在确定某月初一干支后,将这个月分成三个阶段,即初一至十二,十三至二十四二十五以后。初一、十三、二十五日在干支上也是有规律的。知道初一干支,只要将该日天干隔一位顺推,而地支不变。同理,知道十三日干支,支同干隔一位,也知道二十五日的干支。如初一日干支为甲子,则十三日干支为丙子,二十五日干支为戊子。掌握这个方法,就可以根据所推之日属于哪一段,便可以很快知道这天的干支了。
二、公历日干支推算口诀:
元旦干支为根源,
大小二月记心间。
小月干同地支冲,
大月上句加一天。
申子辰年年为闰,
干同支冲退一天。
余年二月二十八,
干同支冲退一天。
月首十三二十五,
支同隔干一位算。
推算方法:“元旦干支为根源,大小二月记心间。”推算公历日干支,首先要记住元旦日的干支。同时,还要知道大小月及二月的天数。公历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其大小月是固定不变的,唯独二月有29天和28天之分。因此,要特别注意哪年二月为29天,那年二月为28天。“小月干同地支冲,大月上句加一天。”公历小月为30天,按农历大月推算口诀,我们知道本月初一日干支,与下月初一干支则是天干相同地支相冲。公历大月为31天,在小月干地相冲的基础上,干支各加一位数,即是大月后下月一日的干支。“申子辰年年为闰,干同支冲退一天。”经过研究,发现凡地支为申、子、辰的年为公历闰年,二月为29天。在推算3月1日干支时,可按农历小月后的日干支推算方法,即在干同地干冲的基础上,干支各减一位,则为3月丨日干支。“余年二月二十八,干同干冲退二天。”除地干为申子辰年二月29天,其它年二月均为28天。在知道2月1日干支后,按干同支冲规律,干支各减二位便是3月1日的干支。“月首十三二十五,支同干隔一位算。”月首,代表每月第1日。其推法与农历日干干诀后两句相同。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的干支历是一种阳历呢?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

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扩展资料:

中华农历是阴阳合历,月亮历(阴历)论初一十五,天干地支是论太阳与地球关系,是阳历,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

干支历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由纪日开始。干支纪日早在商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已采用十二辰纪月,而十二辰加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

西汉末至今,一直用干支来纪年。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干支历日趋完整。2000年来中国干支纪时与历法数序纪时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统。实际上中历干支纪时系统是中国特有的阳历历法体系。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