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婚姻,佛法怎么求姻缘

2023-10-18崇庆运势网热度: 13578

圣严: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

谈如何建立美满婚姻

佛教是不赞成结婚的吗?当然不是。不过,佛教的确赞叹出家的功德,那也并不等于反对在家人结婚,信了佛教的人也不会都该出家。其实,唐宋时代,在家的佛教非常兴盛,我们可以从敦煌石窟的文字记载、图画、或雕刻中,看到许多关于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描述。宋、元朝以后,佛教渐渐隐遁山林,与人世间渐渐疏远,因而造成一般人认为佛教是仅属于出家人的错误观念。很多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子女亲近道场、亲近,就会很担心他们出家。事实上并不尽然!你们就经常亲近寺院,却没有因此而准备出家。出家不是消极地逃避,仅有极少数人适合出家、出得了家。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础,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如何彼此相待。甚至还有经典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经》、《玉耶女经》,均对夫妻亲子有明确的伦常原则。《长阿含十六经》明文说: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义务。《中阿含经》亦明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并说: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捐耗。」由此可知,佛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诸位菩萨很幸运,能够参加我们第一届的佛化婚礼。今天请诸位来上课,就是从佛教徒的立场、从将来要踏入人生另一境界的立场来认识婚姻。

一、婚姻的意义

婚姻本身是责任和义务的肯定与承担。通常一般人在结婚之前,认为自己还没有结婚,可以什么都不管,不但没有想到如何让父母颐养晚年,其至还一直接受父母呵护照顾;可是,结婚之后因为有了家室,同时因为孩子的诞生,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而产生家庭的责任感。所以结婚和没结婚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婚姻本身是家庭责任的肯定与开始。

有人说「婚姻是链锁」,「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现代年轻人认为,反正结了婚还可以离婚,为什么一定要结婚,不结婚不是很自由吗?这是不负责任、过份浪漫而不务实的态度。如果结婚的时候就准备离婚,还结什么婚!结了婚还要求绝对充分的放肆,还结什么婚!结婚是一份责任,岂能儿戏?请诸位菩萨一定要肯定:婚姻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是人生绝佳的历练。

现今社会问题最多的,莫过于金钱及男女色。印度因为天气炎热,一般人都很早熟,女孩子十二、三岁就能结婚,甚至更早。气候炎热加上居住空间小,所以一般人多半在树下或门前露天而眠,因此男女之间的性行为比较混乱。释尊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而规定在家居士一是要守五戒,其中的不邪婬戒更是非守不可。由此可见佛教对婚姻的重视,及夫妇彼此之间要互守信诺、互守贞操等观念的强调。可是,中国自五四新思想的学者们提倡「守贞操是吃人的礼教」因此弄得家庭不像家庭,夫妻不像夫妻,所以今日的中国,也在注意正常的婚姻关系了。

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五戒中的不邪婬戒,是夫妻共守。因为邪婬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这种罪业是很重的。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逢场作戏没有关系,假戏真演,终会导致婚姻破裂;而且以生理健康而言,男人在外面宿娼嫖妓,可能感染花柳病、梅毒、爱滋病的病毒,而带回家传染给太太,贻祸给后代。就心理层面而言,不论男女,一个人有了外遇,便会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因而第四者也可能接着出现,问题不断衍生,造成社会的不安,这个责任实在太大了。所以婚姻的社会责任是不容忽视的!

结婚是两个家族的结合,人际关系因之扩大而改变。面对人生的新境界,更应秉持慈悲的精神,来对待、照顾另一半的亲人,公公婆婆及岳父岳母。同时也应以智慧来处理自己的公私事务,以理性来迎接儿女的出生,给予适当的教育。这是在婚姻过程中,应该学习负起的责任与义务。

二、建立佛化家庭的意义

(1)以信仰来促进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

信仰是非重要的,这次法鼓山农禅寺举办的联合婚礼,我们准备赠送每一对新人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是特别请艺术家设计雕塑后制成的白瓷观音像,希望你们不论居家空间的大小,都能虔诚供奉此尊观音菩萨。从此这不仅是你的家,也是你们共同修行的道场。

供奉观世音菩萨有二种意义,一是学习、模仿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如果能像观世音菩萨那样慈悲,夫妻还会吵架吗?还会打小孩吗?还会弃父母于不顾吗?还会对朋友不忠诚吗?不会的!第二种意义是,菩萨的确是有感应,当在有困难、有麻烦时,要以佛菩萨为模范,同时祈求佛菩萨给予力量和信心,让你们在平顺 *** 渡一生。夫妻双方由于同床异梦、意见不合是正常的。要在观世音菩萨的保佑下,互相的调和,彼此包容。

有的人结了婚以后,夫妻吵架,就来找我,我的方法,通常是谁来就骂谁,「有理扁担三,无理三扁担」,因为吵架是两张嘴巴之间的事,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吵,一会儿就吵不下去了,有了这种认知,就算对方不改变,家庭也不致于破裂。结婚仪式的本身很简单,但在婚后的未来,则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彼此一定要以的信仰为依归,有了共同信仰的家庭,一定会美满、幸福。

(2)以家庭的净化,提升人品、净化人间

净化人间要从净化家庭开始,也就是要从建立佛化家庭开始。以佛菩萨的慈悲、及智慧,为我们学习的重点。提升自己,净化家庭,进而影响周遭的亲人、朋友,再扩及社会,达成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

三、如何建立佛家庭

(1)建立婚姻的共识

建立佛法家庭,是希望从你们两个人结婚时开始,就是一个佛教家庭。如何建立佛教的家庭呢?首先须要建立婚姻的共识,那便是彼此关怀、彼此尊敬、彼此体谅、彼此礼让、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这才像是互为同修的菩萨,互为善友,互相提携的佛化婚姻。

如果遇到你的另一半陷于情绪的低潮,现出消极、无奈、孤单寂寞、惊恐失望的时候,你应该鼓励他(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待我们再好好努力,千万不要灰心!我会陪着你共同度过难关,而且我们的孩子也需要你的照顾!」这就是互相关怀。

释尊教导我们,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皆是未来的佛。所以要尊敬对方,即使对方不尊敬你,甚至虐待你,也要认为这是助你成长的逆增上缘。这不是教你逆来顺受,而是在无法避免的情况已经发生的时候,就要学习接受事实,并且由衷地感谢一切助你成长的各种因缘。「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如果对方一时无法改变,一定要调整自己,时时以尊敬、尊重的态度,来与对方相处,视其为未来佛、现在的菩萨。互敬、互重,此种方式,对家庭生活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家庭问题的发生,是来自夫妇双方不能相互礼让。曾经有一位男居士在禅七期间痛哭流涕,他告诉我说:「一味嫌弃太太,是我这一生最大的罪恶,出禅堂后,我一定跪在太太面前,好好地向她赔罪、忏悔,并由衷地谢谢她多年来的包容。」禅七结束后的第二天,便见他的太太跑来告诉我:「感谢师父!本来我先生已经准备和我离婚,如今,我捡回了先生。谢谢师父。!」这是很不容易的。夫妇之间一定要互相礼让,尤其是先生对太太忏悔,因为一般而言,使得先生向太太赔罪是比较难的。

(2)怀胎之教育

结婚后,有不要孩子的权利,如果仅为自私,便是不负责任的想法,也是拒绝成长的观念;如果不自量力拚命生孩子,也是自害害人的事。有了孩子,才会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生养儿女是多么的不容易!从怀孕到生产,从生产到小孩上学、结婚、成家,成家之后,还要帮他立业,牵肠挂肚,万般呵护。没有孩子,不会知道为人父母的责任,也很难知道为人父母的辛苦。但现代的社会,不论中国人也好、西方人也好,结婚之后,非但忽略了双亲的奉养,还因忙着事业,而把小孩小给父母去「含饴弄孙」当褓母,这是颠倒了。

佛教非常重视胎教,大藏经中有关胎教的,至少有三部:一、《菩萨处胎经》,二、大宝积经《佛说入胎藏会》,三、大宝积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孕妇怀胎的时候,要作如此想:这是菩萨来入胎,怀的是一尊小菩萨。千万不要认为:「生孩子嘛!把生出来就好了」,如果你认为那是,他真的会变成;如果你视他为菩萨,他会是个菩萨。心的念头是非常重要的。怀孕时,心中常念观音菩萨,多看观音菩萨像,经常观想菩萨慈祥的面容,对胎儿很有用;我们要经常保持心平气和,想要生气的时候,就赶快念观念观音菩萨。怀胎时,不可以暴饮暴食、生活不正常。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情及心理现象,都会对胎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丈夫们可能认为始教仅是母亲妊娠中的事,跟做父亲的没有关系,其实你的身心状态会影响到你的太太,也就会影响到腹中的胎儿。所以良好的胎教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

(3)小菩萨的培育

当小菩萨会爬行时,就要开始教他拜佛;在还未识字之前,可以让他看佛教故事的儿童图画,例如佛陀、观音、佛在《本生故事》种种类似童话的传说,救度众生的感人事迹,培养孩子们慈悲对待一切众生的情怀。许多父母都主张父母不要对孩子灌输信仰,让他们长大后自己选择需不需要信仰。这种观念绝对是错误的,这等于说,小孩子还不懂事,不要教育他们什么是危险和安全的情况,等他们长大了让他们自己选择需要不需要避免危险确保安全。这那算是爱护孩子及尊重孩子呢?所以佛教的信仰,应该从很小的时候,就得开始打基础立印象,更何况母亲怀胎时,就已经在念观音菩萨圣号,其实他在胎里就是佛教徒了,为什么还要等他长大再让他自己决定信佛不信佛?在信仰方面,父母宜多给小孩一点时间,小孩才能健康地长大,心理上才不会古怪。

(4)夫妇的生活

「原谅对方」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有一对皈依弟子,结婚四年后,有一天来跟我说,他们要离婚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丈夫说:「性格不合,生活方式不一样。我这个太太,吃苹果不削皮,吃橘子不吐丝,还常常把擦桌子的抹布拿来擦碗筷」太太也说:「我先生每天晚上睡觉前不漱口也不洗脚的,上臭下臭,我觉得跟死尸睡在一起,我还能睡得着觉吗?」这可有趣了,吃苹果不削皮,吃橘子不吐丝,不漱口,不洗脚,都变成了离婚的理由。夫妻之间原本就不会有什么大事,但是最讨厌的就是这些鸡毛蒜皮、芝麻绿豆的小事,因为天天都为了这些细故争吵,就变成了水火不相容的局面,事虽然小,日子过得蛮不舒服,结果就可能闹离婚了。其实夫妇的共同生活,必须练习著包容对方,能改就改,不能改也是小问题,只要太太不红杏出墙,先生不拈花惹草,其他都是小事,怎么样也不应越闹越严重,乃至要离婚的程度,否则便证明你对婚姻的诚意不够,认识不清,必须好好反省,绝不能轻言离婚。

还有,要谅解对方,不要怀疑对方;夫妻之间要互信、互爱,不能猜疑,就算先生在外面真的有一点事情,你也要相信他,久了他会觉得惭愧:「太太这么相信我,对我这么好,我竟对太太不忠实,实在太不像话了。」夫妻双方彼此要绝对信任,而互信是从谅解、宽恕中来的。做为一个佛教徒,你要相信对方,相信他绝对会守五戒中的不邪婬戒,相信他会念观世音菩萨,学习著关怀对方、原谅对方,婚姻必定会美满。

佛教的婚姻观

男婚女嫁 宿世因缘

俗语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从男女的相亲、相爱,进而结为夫妻,成立家庭,负起了生儿育女、抚养教导之责,这是大部分人对生活的共同选择。有些夫妻十分幸运,彼此一见钟情,终身相爱,建立了美满幸福而温馨的家庭,不过亦有不少的夫妻,婚后才发觉彼此性格不合,时常争执,矛盾重重,以致一生为情所困,为爱所苦,甚至以离婚为结局,吃尽了婚姻的苦果。由此可见,婚姻是一种缘分的结合与延续。

大藏经通偈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十分微妙和不可思议的,但缘分是从何而来?婚姻既是缘分,就应该知道此缘分有可能是善缘(或叫报恩),亦可能是逆缘(或言讨债)。

善缘会促使婚姻更加美满幸福,彼此相敬如宾,同甘共苦,终身相爱。逆缘将会导致婚姻破裂,因爱成恨,反目成仇,苦不堪言。神仙眷属往往都是少数,许多夫妻都是冤家聚头,彼此相责,破口相骂,甚至对簿公堂,上诉法院,最后婚姻破裂,造成多少家庭悲剧,后悔莫及。

另外更有一些人,有缘无分或有分无缘。在生活中,有不少人情有独钟,觉得自己所爱无怨无恨,可是因家庭环境或社会习俗,甚至是事业的因素,彼此之间只有见面的缘,却没有终身相伴之分,仅能在默默祝福心中的情人,却永远不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夫妻;甚至有一些情侣将要结婚时,对方突然因病死亡或临时变卦,而使另一方顿失依怙,悲痛欲绝。又有些情人既有缘亦有分,可惜婚姻如过眼烟云,刹那即逝,只有留下过去的记忆,却不能终身相爱,永远相随。

由此可见,缘分其中所包含的,也就是业力的牵引,因此婚姻的本质,并不是永恒的、不变的,反而是无常的、不实的,所以佛教教世人不要被婚姻所迷惑,而是要认清楚婚姻的真正面目。

异体同心 宿命同福

男女的婚嫁、结合,是正常的。家庭、夫妻是维系社会安定、人类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子孙,人类不可能延续;没有家庭,社会不可能成为社会。一个没有父母的孩子,不可能成为有教养的孩子,通过夫妻的恩爱,对家庭的责任,社会才能成为社会,才能向美好的、幸福的方向发展。家庭、夫妻是社会的基本要素,这是正常的,符合道德、伦理的,非常美好的事情。没有家庭,就不可能有子孙,没有子孙,就没有出家人,就没有人可以修道了。所以在这个层次上讲,佛教肯定夫妻的关系、男女的爱情,这是可以成立的,是社会成立的必然基础。

佛陀并不是劝世间所有的人都出家断爱,而教导善生、玉耶女等在家弟子恪尽人道。经中有故事说长者女善无毒要求出家,佛陀不许,令她嫁给信奉外道的牛授童子,感化夫家多人令入正道。大乘经典一方面说「有妇不得佛道」,教诫菩萨「见妻子当如见冤家,意莫随贪爱」,一方面又说菩萨若具四种因缘,也可娶妻结婚:一者「宿命同福」,享受前世共同创造的福报;二者「毕罪」,酬偿宿债;三者「应当共生男女」,有共同生子女的业报;四者「黠人娶妇疾得道」,有智者的婚姻是快速得道的助缘。

贞廉自守 夫妻相敬

《阿含经》中说到人类的起源来自贪爱。从佛法出世间法去看,爱情乃属于有染污的贪爱,是欲界贪爱中最基本、最强烈的执著。经中又说:「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此 *** ,即指性的欲望。人类的 *** ,主要由对方的美貌、姿态、言语等引起,称为六欲,不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范围。佛典中一般将夫妻之间的爱归于贪爱,而贪爱,终以我爱为本。《楞严经》卷四谓「同想成爱」,即心意的一致产生爱,又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可见男女之情,其根源于在于我执和贪爱,由此也产生了种种的过患如婚外恋等,不断冲击著正常的婚姻生活。因此,佛教对婚姻伦理道德首要的规范就是不邪婬,在这一基础上强调夫妻之间互相忠诚和尊敬。

不邪婬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五戒之一,是直接针对在家弟子制定的,是佛教徒的道德底线。对在家居士来说,在尊重个人意志,合乎国家法律或社会公共习俗的前提下结成夫妇关系,是人口生产、人类繁衍的基础,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活形式,因此,正当的夫妻生活是佛教所认可的。《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中,佛陀教人应「贞廉自守,一夫一妻,慈心不怒」,主张一夫一妻制。佛教反对婚外情、同性恋等。

夫妇共修 菩提眷属

佛教特别重视家庭的价值,强调维护家庭的稳定;提倡夫妻间的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对于已婚者,如果有嫖妓和通奸行为,必须严厉谴责。经中指出,妻子对丈夫要敬爱服侍,料理家务;丈夫对妻子要提供服饰饮食,忠诚爱护。

《善生经》中佛陀教导青年善生说,要尽到夫妻之间的伦理责任,为每天应礼拜的六方之一。丈夫应敬妻,怜念妻子,妻子应爱念夫主、重爱敬夫、恭敬於夫。

《玉耶女经》中佛陀教导 *** 玉耶说,为 *** 妇,应 *** 夫如母爱子的「母妇」、如妹事兄的「妹妇」、如良朋益友的「知识妇」,或孝敬公婆、善于持家的「妇妇」,服侍夫婿如婢事主的「婢妇」,不做「怨家妇」、「夺命妇」。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对夫妻间的关系也有精辟的论述,他在《复周法利书二》中说,夫妻之间,当常以悦亲之心为念。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伤父母之心。

情爱欲望 净化超越

如此的话,婚姻就会提升到第三层次,就是破和立同时存在。有些在家佛弟子,他们懂得了佛法后,明白到情爱与欲望的危害性,知道这是烦恼的根本,但他们不能离开现实社会中的家庭、夫妻、工作、人际等关系,所以他们以清净的心,用人生的智慧,从事人间的工作,履行人生的责任——在工作中把工作做好,在家庭中把家人照顾好,在朋友中与朋友相处好。在社会上不刻意追求金钱、地位,但亦不妨拥有地位、金钱,只要内心是清净的,用正确的思想,将两者好好地结合,好好地运用,即不失为好事。

夫妻生活仍然依旧,但不贪著──不以欲望为出发,不以执著心而行事,自己超越的同时,使对方慢慢地受影响,渐渐地也超越出来。这个转变与净化的过程,有些人比较快,有些人比较慢。

如果是出家人,则完全离欲清净,把所有的身心都投入到佛法的修行与弘法利生的事业中去,以自心的解脱无碍去摄受、度化一切有情。

如是独身的居士,则身居红尘,其行清净,身虽未出家,而心已出家,也就与出家无异了。

最后,通过修证,完全超越男女、超越世俗,通达了世俗,通达了众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现象,对一切的存在都以道的智慧去体现。到这时候,他可以超越睡眠、饥渴、冷暖等生理的执著,这些境界他都可以超越。而在超越的同时,他又在这世上做一切事业,来接引众生,教化众生。这是第四阶段,也就道的阶段。

以上四个层次,既可以分开,亦可以融和,四个即是一个,这取决于个人的智能,最终这四层次都是要超越的。要在红尘滚滚的波浪中还能保持清醒与清净,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与觉悟。

祥和的气氛、幸福温暖的家庭,是需要以智慧来建立、以净化的爱心──慈悲来维持。如果是真心相爱的配偶,就会心甘情愿,在任何时间与空间,尽自己的所有能力,去做每一件让对方感到幸福与快乐的事,自然必定能从对方身上得到相应的回报。

佛教与婚姻生活

佛教和婚姻生活不相悖。

佛法怎样使婚姻幸福

婚姻不幸福是长年累月的积怨造成的,想要改变这一切拥有美好幸福的婚姻生活,就要有效的化解这些积怨,用佛法中所讲述的道理作为新的生活的准则,必然能够挽回,但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从宽容别人、找自身问题下手,是方法。
阿弥陀佛

佛教怎么解释姻缘的?

师兄!姻缘也离不开因缘。就是说,首先你们之间得有夫妻的因,然后因缘成熟才会有夫妻的果。如果没有夫妻的因,不论因缘如何演变,都成不了夫妻的果。如果你们此生注定是夫妻的因缘,那么无论外人怎么干扰,障碍如何多,你们都会走到一起。如果没有遇到,或者遇到没有走到一起,那就应该知道是无此因,或因缘不成熟。如果有此因,以后因缘成熟了就会再遇到的。如果没有此因,以后也不会。
师兄,你说得非常对,我们许多人都能有这种感受,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是在一起的因缘,就往着走到一起。是不在一起的因缘,这种力量就是处处阴差阳错,总是错过!

婚姻到底是什么,佛教是怎么解释姻缘的

独自发呆时,常常在想:人的一生,一定要走上结婚生子这条路吗?婚姻,到底带给我们什么,如果婚姻是非理想状态,我们该怎么办?什么样的婚姻,才是我们想要的呢?想必这些问题,是大多数男女的困惑所在。在平常我们和朋友聚会时,常常会戏谑地说,婚姻乃是爱情的坟墓,单身狗的生活不香吗。但嬉笑之余,细想:如果世上没有婚姻,爱情将没有葬身的地方。爱情与婚姻是完全不一样的。

爱情是很深刻的、温柔的、很难定义的一种感情,而婚姻是一种信任、责任,更是一种义务。爱情会束缚住自由,但是婚姻会束缚住灵魂。自古以来,青年男女的身上无形中背负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锁,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如果婚姻的非理想状态是常态和必然,我们该怎么办呢,谁替我们承担这一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佛教是怎么解释姻缘的。


婚姻到底是什么

婚姻,则是互敬互爱,并且兼具共同的家庭责任和义务。
爱是爱情和婚姻的基石,有人说:"爱就像蝴蝶一直带着微笑。“有人说:”爱就是不用说就知道对方想要什么。“其实,你不用像艺术家或者思想家一样对爱有什么深刻的见解,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爱情是带有浪漫色的,在爱中的人们是充满生机的,并且会一直如此,而婚姻是现实骨感的,当花前月下被现实中的柴米油盐所替代;当日常生活的碎碎念中夹杂着万般柔情;当一切归于平淡,彼此都要共同去面对生活中种种难题,相互理解与包容,共同经营好婚姻生活的这一方天地,没有遗憾地携手走过婚姻之路。在双方牵手的这一过程中,在恩爱相谐的二人世界里,不可能总是良辰美景这一美好画面。还要去共同去面对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这就是构成我们婚姻生活的全部内容。双方的情爱表达的方式应该是多方面的,它无处不在,渗透在了我们共同生活这一程里的诸多细节之中。


佛教是怎么解释姻缘的

1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爱别离、五阴盛
张爱玲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的下半句,“没有婚姻,爱情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爱别离、五阴盛。意思是活着很苦;老了精力不旺盛了是苦;生病了很苦,痛苦到挣扎;死的时候希望还可以活下去也是苦;心中有怨恨是苦;爱情聚聚散散还有思念的苦,爱而不得更苦;色、受、想、行、识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人生的种种痛苦,都是由这五种要素组成的人身而来。万事都有轮回”,爱情也是如此。懂得吃苦的人,是一辈子在修行,是扛着苦,熬过苦,最后成为人生的赢家。熬过爱情的苦,也会成为爱情的赢家。佛教对人间男女、夫妻间的、婚姻,并非一味否定。《杂阿含经》卷三六中,佛谓“贞祥贤良妻,居家善知谚《别译阿含经》卷十二中,佛称”妻为最亲友“,说夫妻应”异体同心“。佛陀并非劝所有的人出家断爱,而教导善生、玉耶女等在家弟子恪尽人道。

2、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每个人的家庭,都有道不出的苦衷
你在羡慕别人有个完美丈夫时,殊不知,别人也在羡慕你有一个乖巧可爱的孩子。不妨在空闲的时候,回忆曾经恋爱时候的小美好。也许,那时候的两个人一见钟情,后来为了家庭,双方都付出了很多,生活一地鸡毛,但是你们终究是一起度过了共患难的日子,虽然生活苦一点,但后来生活都走上了正轨,孩子健康成长,细想起来,还不错。

3、应以更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婚姻
修学大乘佛法的佛弟子,如果有因缘不受父母亲友的羁绊,可以如愿单身修行学佛,固然值得随喜赞叹。如若没有这种因缘,不得不进入婚姻,还是应该以更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婚姻。如同《华严经》中的圣教云:“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以本大悲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


怎么求得好姻缘

既然爱对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这么重要,为什么有时候它那么难以得到呢?大话西游里面有句经典台词,如果非要给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句话,让许多俊男靓女感动得无法自拔。其实,科学与现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大多数人被电视、电影灌输了那些所谓完美的东西。为了和媒体里那些理想的人,很多人都戴起了面具欺骗自己,也爱上了同样戴着面具的人。可以想象当面具摘下来的时候,彼此看到了面具后面的样子,该会是多么沮丧、失望和苦恼,这也难怪当今的离婚率如此之高。我们没有电视里、杂志里的那些理想人物那么完美,这很正常, 我们需要做的是,把面具摘掉,做自己。

佛说:婚姻是一场修行。 我想这应该是你人生中最长的修行了,好的婚姻可以做更好的自己。俗话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谁又说婚姻就一定是爱情的坟墓呢,它也有可能是照进你生命中的一束光。佛教认为,欲结为夫妻的男女,必须是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了解,达到志趣相投,建立深厚的感情后,双方一致同意结为夫妻的一种行为,反对包办、买卖或有其他图谋的婚姻关系。很多婚姻,其实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甜情蜜意、卿卿我我”。很多人的婚姻,其实是“过又过不好,离又离不了”。特别的人到中年,家庭的负担很重,老人要管,孩子要管,事业要闯。但身边的人,总是不理解自己,还有的人“疑神疑鬼”,夫妻的信任度越来越低。夫妻之间,也是缘分,千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婚姻靠的就是经营,如果你觉得婚姻只靠爱情,也不会走太远,爱情也是有保质期的,如果你们有爱而且会经营,我相信你们一定是婚姻中最大受益者。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