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生六道是什么意思,道家五道和佛家六道

2023-10-22崇庆运势网热度: 1330

什么是三界,十方,四生六道?

世界之界,向形表推之,如云十方。十方者,十方位也。即东、西、南、北、四维(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 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一、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二、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谓为身体,谓为宫殿,物质的物,总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妙分四级,称为四禅天,新曰静虑。此中或立十六天,或立十七天,或立十八天((参见:四禅天))。三、无色界,此界无一色,无一物质的物,无身体,亦无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此既为无物质之世界。则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报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为四无色。又曰四空处((参见:四空处)),说出俱舍论世间品,三界义。 界,限也、别也。谓三界分限各别不同,故名界也。 〔一、欲界〕,欲有四种: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淫欲。下极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参,多诸染欲,故名欲界。(梵语阿鼻,华言无间。第六他化天者,假他所化而自娱乐也。 〔二、色界〕,色即色质,谓虽离欲界秽恶之色,而有清净之色,始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一十八天,并无女形,亦无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质,故名色界。(梵语阿迦腻吒,华言质碍究竟。一十八天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 〔三、无色界〕,谓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始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名无色界。(四天者,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 瑜伽二卷十五页云:及四生可得,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又云:云何卵生?谓诸有情破[谷-禾+卵]而出。彼复云何?如鹅、雁、孔雀、鹦鹉、舍利鸟等。云何胎生?谓诸有情胎所缠裹,剖胎而出。彼复云何?如像、马、牛、驴等。云何湿生?谓诸有情,随因一种湿气而生。彼复云何?如虫蝎、飞蛾等。云何化生?谓诸有情,业增上故,具足六处而生,或复不具。彼复云何?如天、那洛迦全及人、鬼、傍生一分。 二解 俱舍论八卷十一页云:于前所说诸界趣中,应知其生略有四种。何等为四?何处有何?颂曰: 于中有四生,有情谓卵等。人傍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论曰:谓有情类,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是名为四生。谓生类诸有情中,虽余类杂而生类等。云何卵生?谓有情类生从卵[谷-禾+卵]是名卵生,如鹅、孔雀、鹦鹉、雁等。云何胎生?谓有情类生从胎藏,是名胎生,如像、马、牛、猪、羊、驴等。云何湿生?谓有情类生从湿气,是名湿生,如虫、飞蛾、蚊、蚰蜒等。云何化生?谓有情类生无所托,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具根无缺,支分顿生,无而欻有,故名为化。人、傍生趣各具四种:人卵生者,谓如世罗邬波世罗,生从鹤卵,鹿母所生三十二子,般遮罗王五百子等。人胎生者,如今世人。人湿生者,如曼驮多遮卢邬波遮卢,鸽鬘庵罗卫等。人化生者,唯劫初人。傍生三种,共所现见。化生如龙揭路荼等,一切地狱诸天、中有,皆唯化生。鬼趣,唯通胎、化二种。鬼胎生者,如饿鬼女白目连云: 我夜生五子,随生皆自食。昼生五亦然,虽尽而无饱。一切生中,何生最胜?应言最胜唯是化生。若尔,何缘后身菩萨得生自在而受胎生?现受胎生有大利故,谓为引导诸大释种亲属,相因令入正法;又引余类,令知菩萨是轮王种,生敬慕心,因得舍邪,趣于正法;又令所化,生增上心:彼既是人,能成大义,我曹亦尔,何为不能因发正勤,专修正法;又若不尔,族姓难知,恐疑幻化为天为鬼,如外道论,矫设谤言,过百劫后,当有大幻出现于世,啖食世间。故受胎生,息诸疑谤。有余师说,为留身界,故受胎生,令无量人及诸异类,一兴供养,千返生天及证解脱。若受化生,无外种故,身才殒逝,无复遗形,如灭灯光,即无所见。若人信佛,有持愿通,能久留身,此不成释,因论生论。若化生身如灭灯光,死无遗者,何故契经说化生揭路荼取化生龙为充所食?以不知故,为食取龙,不说充饥。斯有何失?或龙未死,暂得充饥,死已还饥,暂食何咎。于四生内,何者最多?唯化生。何以故?三趣少分及二趣全,一切中有皆化生故。 三解 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卷十页云:生有四种,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云何卵生?谓诸有情由卵[谷-禾+卵]生,当住卵[谷-禾+卵],已住、今住卵[谷-禾+卵],盛裹破坏卵[谷-禾+卵]生等,生起现起出、已出。谓鹅、雁、孔雀、鹦鹉、舍利迦、俱枳罗、命命鸟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一类人趣,复有所余由卵[谷-禾+卵]生,广说如上,是名卵生。云何胎生?谓诸有情由胎膜生,当住胎膜,已住、今住胎膜,盛裹破坏胎膜生等,生起现起出、已出。谓象、马、牛、羊、驼驴、鹿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一类鬼,一类人趣,复有所余由胎膜生,广说如上,是名胎生。云何湿生?谓诸有情由湿气生,或依草木诸叶窟聚,或依腐肉食粪秽等,或依陂池、河海展转相润、相逼、相依生等,生起现起出、已出,谓蚊蚋、蠛蠓、百足、蚰蜒、蚑行蜂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一类人趣,复有所余由湿气生,广说如上,是名湿生。云何化生?谓诸有情生无所托,诸根无缺,支体圆具,依处顿生、顿起、顿出,谓诸地狱、天趣,一切中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一类鬼,一类人趣,复有所余诸有情类生无所托,广说如上,是名化生。问:欲界天中诸妙色鸟为卵生?为化生耶?若卵生者,彼命终已,应有尸骸,是则诸天应见秽色。然诸天众于六处门常对妙境,如契经说,彼眼所见一切可爱,适意平等,乃至意所知亦尔。若是化生,前化生中何故不说?答:彼皆卵生。问:若尔,彼命终已,应有尸骸,云何诸天见秽色耶?答:彼命终未久,有暴风飘举其尸,远弃他处;有余师说:彼皆化生。问:前化生中何故不说?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彼已摄在前所说一类妙翅鸟中,是以无过。问:如是四生,以何为自性?答:四蕴、五蕴以为自性。谓欲色界五蕴,无色界四蕴。此中有说唯异熟蕴以为自性,有说亦通长养,是名四生自性。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生?答:诸有情类和合而起,故名为生。问:三界五趣皆和合起,亦名为生,何独此四?答:此四唯令有情数起,亦遍摄有情数。界趣不尔,以界虽遍有情数,而非但有情数起,通非情故。趣虽但有情起,而非遍有情数,不摄中有故。由此但四说名为生。问:生是何义?答:有情现义是生义,有情起义、有情出义,是生义。 四解 集异门论九卷三页云:四生者,一、卵生,二、胎生,三、湿生,四、化生。云何卵生?答:若诸有情从卵而生,谓在卵[谷-禾+卵],先为卵[谷-禾+卵]之所缠裹,后破卵[谷-禾+卵]方得出生。此复云何?如鹅、雁、孔雀、鸜鹆、鹦鹉、春鹦、离黄、命命鸟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并一类人。复有所余诸有情类从卵而生。谓在卵[谷-禾+卵]先为卵[谷-禾+卵]之所缠裹,后破卵[谷-禾+卵]方出生者,皆名卵生。云何胎生?答:若诸有情从胎而生,谓在胎藏,先为胎藏之所缠裹,后破胎藏方得出生。此复云何?如像、马、驼、牛、驴、羊、鹿、水牛、猪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一类鬼,一类人,复有所余诸有情类从胎而生,谓在胎藏,先为胎藏之所缠裹,后破胎藏方出生者,皆名胎生。云何湿生?答:若诸有情展转温暖,展转润湿,展转集聚,或依粪聚,或依注道,或依秽厕,或依腐肉,或依陈粥,或依丛草,或依稠林,或依草庵,或依叶窟,或依池沼,或依陂湖,或依江河,或依大海、润湿地等方得出生。此复云何?如蟋蟀、飞蛾、蚊虻、蠓蚋、麻生虫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并一类人,复有所余诸有情类展转温暖,广说乃至或依大海、润湿地等,方得生者皆名湿生。云何化生?答:若诸有情,支分具足,根不缺减,无所依托,欻尔而生。此复云何?谓一切天,一切地狱,一切中有,及一分龙,一分妙翅,一分鬼,一分人,复有所余诸有情类,支分具足,根不缺减,无所依托,欻尔生者,皆名化生。 与六趣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是也。此六者,乃众生轮回之道途,故曰六道。众生各乘因业而趣之,故谓之六趣。法华经序品曰:“六道众生生死所趣。”法华玄义二曰:“约十法界谓六道四圣也。

六道四生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意思为:在六道之中有胎、卵、湿、化的四类众生。

佛教六道是什么

佛所说“六道轮回”,是“十法界”之中的六个法界,这六个道都有生死轮回。其中“天、修罗、人”是“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是“三恶道”。
“六道轮回”,其实质就是“因果”的循环、“因果”的相续、“因果”的转变,即所谓是“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受恶报”,所以,俗话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真实不虚的。人能够明白“因果”的道理,明白“因果”的残酷无情,他就一定会老老实实地修“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修“上品十善”,死后升“天道”;修“中品十善”,死后生“修罗道”;修“下品十善”,死后仍生人道。这是修善的果报。那么如果造“十恶业”,死后必定堕落“三途”,今生“愚痴”,不明是非,不辨善恶,死后堕落“畜生道”;今生“贪”心重,贪图五欲(财、色、名、食、睡)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享受,死后必堕落“饿鬼道”;如果“嗔”心重,喜欢杀生,喜欢伤害人、伤害动物(包括家禽家畜),喜欢仇恨别人,敌视别人,见到不顺心的人事物,即起憎恨之心,死后必定堕落“地狱道”。
人在善道享福的时间毕竟短暂,而一旦堕落“恶道”,那真是苦不堪言,求出无期,在恶道中受苦的时间都是用“劫”来计算的,可见受苦的时间有多长。即使经过多生多劫出离恶道生到人间,那也是“贫穷下贱”,这是所造恶业的余报。可见造恶的果报有多么重,多么残酷!所以佛陀无比慈悲,怜悯罪苦众生,苦口婆心教导众生“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希望众生生善道,不堕恶道受极重的苦报。更希望众生破迷开悟,脱离六道生死轮回之苦海,生到“四圣”法界,享受“大自在”的安乐境界。佛告诉我们,人最殊胜的归宿莫过于“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仅一生超脱了六道轮回,而且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一生不退成佛,这是其他法门要修“三大阿僧祗劫”这么长的时间才能修到的果位,所以佛教给我们这个无比殊胜的“难信易行”的净土法门,希望末法众生能够乘弥陀的“四十八宏愿”的愿力,脱离六道轮回,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是至善圆满的教育,学佛是人生的最高享受。佛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让人明白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明白之后努力修行,最终成佛,再去度化众生。而佛教我们成佛的最殊胜的捷径“法门”,就是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人果能“老实”执持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一定会往生成佛。

佛教的六道轮回分别指哪六?

六道:一、天道,二、阿修罗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

六道是指哪六道呀?

六道是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六道是欲界众生的栖居地,如果不能证悟成佛,就只能在这六道中轮回。

佛教认为世俗的世界是由所谓六道组成,众生就是在这六道中不断的流转轮回。这六道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和地狱道。六道的前三道称为三乐趣、后三道称为三恶趣。

具体内容:

1、天道,天道众生生活的自由自在,长寿而没有烦恼,是六道之首。但是他们迷恋于世俗享乐,当业力耗尽他们的福报,就会堕落到其他五道中去。

2、人道,人道众生的受生方式是胎生,在人的一生当中要受到许多痛苦。

3、阿修罗道,此道中的众生福报极大,寿命很长,与天界众生差别不大,所以又被称为“非天”。但是由于忌妒心重而好战,在与天界开战时,阿修罗往往战败而受到极大的痛苦。

4、畜生道,六道里的畜生道众生散居于天上、地面、地底及水中,畜生们大都愚蠢而且缺乏精密的思考能力,所以它们不可能积累善业。此外,畜生还要忍受寒热和饥渴,在自然界中互相残杀。

5、饿鬼道,在饿鬼道的众生没有食物和饮料,一般都是大肚子和小脑袋的形象,吃食物时,喉咙会有烧灼的感觉。饿鬼所受的苦比六道里的畜生道众生更大,但是其智力足以了解佛法,不像畜生般愚蠢。

6、地狱道,在六道之中,地狱道众生所受之苦最为可怕。地狱道又可细分为八大寒地狱、八大热地狱、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四大部分。

六道是什么

六道,佛学术语,指有情生活、轮回于其中的六个界别,即:
一、天道,
二,阿修罗道,
三、人道,
四、畜生道,
五、饿鬼道,
六、地狱道。
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业力(善恶二业,即因果)较善良故;
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业力较惨恶故。一切处于分段生死的众生,皆在此六道中轮回。
所谓轮回者:指其生生死死,来去往复,犹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出期,故名六道轮回。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超脱轮回。轮回理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