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楼市三道红线,2020年房企三道红线

2023-10-15崇庆运势网热度: 15547

房企三条红线仍未松绑,开发商:“水”还没流到这里

“我在恒大买的10万块钱理财产品,这个月再付8000,就回来一半了。”湖南长沙一位投资者于先生说,他已经连续拿了5个月的回款,回本4万元。他选择的方案是每月回款8000元,如果一切顺利,到今年年底就能够全面收回本金,至于之前约定的高息,早已不在其考虑范围。

于先生自觉比较庆幸。不过,他也说,不少投资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朋友仍然忧心忡忡,他们所期待的是恒大的流能够回血,自己能尽快回本。

除了恒大,阳光城、宝能集团、鸿坤集团等地产金融产品也处于风险暴露之中,众多投资者期待着这些企业能回血,自己则能回本。

不管是抛售资产,还是去融资,资金压力巨大的房企们要想更多的办法拿到钱,才能活下去。

三条红线未松,银行放款谨慎

6月20日晚间,中国恒大公告称,公司正在积极推进重组工作,公司预期将于7月底前公布初步重组方案。同一时间,嘉凯城(000918.SZ)公告称,恒大系的广州凯隆拟出售其持有的2.11%嘉凯城股份,总对价7790万元。

这是恒大出售资产回血的最新动作。从其爆雷开始,恒大就在全国各地找买家,既出售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也卖掉手头的房地产开发项目。5月26日,中国恒大13.47亿元出手宁波城市之光项目权益,其中约2.94亿元用于恒大该项目及其在宁波的其他项目工程款。

以房抵债抵工程款,是恒大自救的主要方式之一。某商业银行湖南分行分管信贷的副行长透露,恒大在湖南的资产其实不错,并不是资不抵债。但是,要复苏的关键是恒大能恢复融资能力,银行愿意放款,项目销售能回款。

这一点却很难。一家地产研究机构研究员表示,当前,全国各地方推出的房地产救市政策非常多,资金面整体上也逐渐宽松,但是,三条红线并未松动,银行要给踩了红线的企业放款还是会有压力,会很慎重。

央行、银保监会2020年8月针对房企推出“三条红线、四档管理”方式,根据不同的财务指标,将房企分为“红橙黄绿”四档。“三条红线”包括:房企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房企的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房企的短债比小于1。“红档”房企有息负债规模不得增加,“橙档”“黄档”“绿档”房企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分别不得超过5%、10%、15%。2021年这一政策全面推行。

此后,降低率,由红变绿就成为各家房企全力以赴的目标之一。从各家上市房企的2021年年报来看,仍然停留在红线、黄线之上的企业,如建业地产、正荣地产、绿地控股等总是不断有各种负面消息传出。

建业地产是河南曾经最大的房企。6月1日,建业地产(0832.HK)公告,胡葆森将建业地产29.01%的股份转让给河南国企。此外,还有一笔可转债交易设置,如果触发债转股,河南国企将成为建业地产第一大股东。

国企接盘控股,是拯救建业地产的大招,也能稳定市场的信心。当前,在各国企、央企的楼盘销售现场,置业顾问推介项目时必然强调其央企国企的信用背书。

然而,对于已经拿了绿地长沙某项目房产抵工程款的林安来说,绿地的“国企”光环并不那么耀眼。他说,实在没办法,绿地已经拖了很久的工程款,拿了房子,好歹未来还可以变现。

绿地长沙城际空间站的不少业主更加焦灼,该项目一期一部分已交楼,还有一部分等待复工,业主围堵售楼部的事情时有发生。不过,也有业主说,绿地是国企,资金问题应该能得到解决。

据绿地控股财报,其单一最大股东是上海格林兰投资,为绿地控股张玉良为核心的员工持股平台,持股27.31%。上海国资委旗下的上海地产集团、上海城投集团合计持有绿地46.37%的股份。尽管如此,两家上海国企不是一致行动人。目前,绿地控股是一家没有实控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绿地持有的货币资金656.8亿元,要偿还的短期债务为930.2亿元。

5月末,绿地集团对2022年6月25日到期5亿美元、票息6.75%的展期,称因疫情和销售情况,公司流出现问题,公司计划安排足够优质资产来偿债,计划3年出售2000亿元资产,每年500亿~700亿元,包含自持商业、办公楼和酒店等。

“绿档”企业也有压力,房企短期还债压力大

在“绿档”房企中,除了保展、中海、华润置地等央企外,龙湖集团无疑是佼佼者,被视为财务稳健的民企标杆。2021年龙湖集团净负债率46.7%,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67.4%,剔除预售监管及受限资金后的短债比为3.88倍。

尽管如此,在长沙市的市长信箱以及当地媒体红网的百姓呼声栏目,均有关于龙湖集团某项目等待复工的反映。不过,也有龙湖的业主说,幸好是龙湖,买的房子能够顺利交房。

据公开报道,今年5月,碧桂园、龙湖集团、美的置业3家龙头民营房企被监管机构选为示范房企,陆续发行人民币。

《经济日报》报道,房企融资环节,金融部门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合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重点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通过并购贷款和发行并购出险及困难房地产企业优质项目。2022年以来,已有70家房地产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1475亿元,对应实现净融资454亿元,银行间债市支持房地产企业接续融资力度不减。

有市场研究机构表示,1—5月,包含房企公开市场发债等融资方式在内的其他到位资金,同比下降12.7%至2321亿元。其中5月仅为339亿元,环比继续下滑。这说明,当前房企国内贷款,以及其他到位资金仍处在环比下滑的趋势,体现出房企融资难情况依然有待改善。

克而瑞统计,6月至7月,200家核心房企境内外债务到期规模约1755亿元,约占下半年到期量的61%。其中,民营房企近两月整体到期债务约1178亿元,占总规模的67%。

一方面是对房地产企业的三条红线,另一方面是央行、银保监会2020年12月对银行设置的房地产贷款两条红线,分别设置了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房地产贷款占比”大型银行不得超过40%,中型银行不得超过27.5%,小型银行不得超过22.5%等;“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大型银行不得超过32.5%,中型银行不得超过20%,小型银行不得超过17.5%等。

上述银行人士坦言,以前是政策要求有上限,要控制风险;现在是在市场疲软情况下,银行要主动控制风险,不敢大幅新增对房地产的贷款。

有开发商人士称,“水还没有流到这里来”,资金压力大。

三道红线再添补丁?监管部门更关注这三个指标

近日,据券商人士透漏,2021以来,监管部门对于试点房企“三道红线”监管之外,还重点关注另外三个维度-----房企商票数据;当年累计权益拿地金额/累计权益销售金额<40%;以及过去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流净额不能连续为负。

01 监管扩容

“三道红线”后,又添“三道补丁”

2020年8月20日, 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会议上明确指出,为控制房地产企业有息债务的增长,设置“三道红线”,并对重点房企按照“红-橙-黄-绿”四挡管理,要求试点房企须在2023年6月30日前完成降负债目标。

2020年8月23日, 央行和住建部发布通稿,披露了“2点禁令”:

1)拿地销售比不超过40%;

2)近三年经营流是否连续为负。

若是拿地金额占比>40%, 将会被逐层穿透说明购地资金来源、相关银行账户信息、支付凭证等。

对于近三年经营流为负的企业, 则需要提供近半年购地资金来源情况说明和后续购地缴款资金安排,进一步削减其信用债发行规模,或在其核心指标阶段性控制目标未实现之前暂缓发行,并对其信托融资、资管产品、海外融资等给予限制。

2020年10月, 监管部门紧接着又下发了三张监测表,分别为《试点房地产企业主要经营、财务指标统计监测表》,《试点房地产企业融资情况统计监测表》,《试点房地产企业表外相关负债监测表》,要求试点房企每月15号提交。

其中,《试点房地产企业主要经营、财务指标统计监测表》中,除了“三道红线”指标外,还对权益拿地金额与权益销售额、以及经营性流作为监管机构重要参考指标。

2020年12月底, 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为房贷设置了“房地产贷款占比”以及“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这“两道红线”, 与“三道红线”共同构筑中国楼市调控的信贷防火墙。

2021年6月30日, 为切实降低房企的 " 真实负债率 ",央行已经开始启动“将商票纳入房企债务监管”的试点工作,要求房企每月上报商票数据。

近日,据券商人士透漏,监管部门除关注“三道红线”外,还重点关注房企商票数据、权益拿地金额占比以及近三年经营流情况。

02 三道补丁

商票、权益拿地销售比、经营流

补丁一:商票违约频发,商票被纳入监管

2021年6月30日,央行已经开始启动“将商票纳入房企债务监管”的试点工作,要求房企每月上报商票数据。那么为何要将商票纳入“三道红线”监管呢?

商票规模高速增长,房企隐形增加

在“三道红线”以及银行贷款“两道红线”的双重监管下,房企、贷款等融资规模明显收缩,房企资金压力更甚。

商票作为一种未被央行纳入监管且不计入有息负债范畴的融资渠道,不受银行授信额度和监管政策等限制,所以,不少房企在面临“三道红线”的融资压力下,加大商票使用规模,借此降低净负债率,提高短债比。

2020年,在“三道红线”的压力下,商票作为监管之外的融资工具迅速增长。据上海票据交易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商票签发金额3.62万亿元,同比增长19.77%,其中,在TOP19房企中,其总体商票承兑余额达到3355.74亿,较2019年增长了36.59%。

应付票据/有息债务占比增大,商票违约频现

“商票”是商业汇票的简称,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根据承兑人的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房企商票就是属于后者,在财报中,体现在“应付票据”栏目中。

根据风财讯智库统计,截至2020年末,20家代表房企应付票据金额为4148.6亿元,其中中国恒大应付票据金额达2057亿元,同比增长24.32%,较2019 末增长了407亿元。

华润置地、绿地控股、融创中国这三家企业的应付票据规模均在200-300亿元之间,碧桂园、中海、世茂、保利、中南建设这5家企业的应付票据规模在100-200亿元之间。

表:2020年20家代表房企应付票据规模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风财讯智库整理

从应付票据占有息债务比值来看 ,20家代表房企该比值均值为8.9%, 恒大、华润置地、绿地控股、世茂、中南置地、祥生这6家企业该比值均高于均值,其中恒大该比值达到28.6%。

因为商票是基于信用进行的,如何房企商票频繁违约不仅会加大整个地产行业的信用风险加大,还会对下游供应商的资金周转造成压力,从而加大系统性风险。 2021年以来,房企违约、商票违约等问题频现。

补丁二:权益拿地金额/权益销售金额<40%

2021年5月,因“传融创疯狂拿地被监管部门排查”这一消息, “拿地销售比不超过40%” 这一标准开始被重点关注。之后融创回应称,央行并没有单独对融创进行针对性的排查,央行只是对试点企业进行例行管理,其作为试点企业之一每月都会给央行报送相关资料和保持汇报沟通。

土地和资金是房地产市场供应端的两大闸门。“三道红线”下,房企纷纷通过“开源节流”来降低负债率,而土地投资和开发是房企主要资金流出渠道,央行规定拿地销售比不得超过40%,以回款率80-90%计算,预期拿地预算控制销售回款的45-50%之间。

2021年以来,在“三道红线”和“供地两集中”的影响下,房地产企业投资意愿降低。2021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投资意愿下降,土地购置金额占销售金额比重仅为24.5%,较去年同期下降7.5个百分点,整体距离央行规定的“拿地销售比不超过40%”还有一定距离。

图:2016年以来土地购置金额/商品房销售金额

数据来源:国家,风财讯智库整理

分企业来看, 在销售金额TOP20房企中,“绿档”企业拿地积极,招商蛇口和华润置地的拿地销售比超40%,其余企业均在“安全线”以下。2021年上半年,“买买买”的融创拿地销售比也仅为16.6%,距央行“拿地销售比不得超过40%”的观察指标仍有提升空间。

图:2021上半年TOP20房企拿地销售比情况

数据来源:风财讯智库整理

2021年上半年,共有 22 家企业权益拿地销售比超过40%。2020年上半年,在“两集中”供地政策下,房企对于地块争抢激烈,这22家突破央行“拿地销售比不得超过40%”观察指标的企业多为地方性国有企业,在后续的第二轮的供地中,这些企业拿地积极性可能有所下降。

集中供地下,国企的资金优势凸显。在这22家企业中,也不乏有规模房企,越秀地产、保展、招商蛇口这三家国有房企拿地较为积极。2021年上半年,越秀拿地动作频繁,区域深耕和规模扩张同步。上半年,越秀在广州斩获9宗地块,拿地金额达223亿元,新增土储达176万㎡,此外上半年首进北京、宁波、东莞等重点城市,企业全国化发展格局再扩大。

表:2021年上半年拿地销售比>40%的企业

数据来源:风财讯智库整理

补丁三: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流不能连续为负

经营活动产生的流净额体现了这家公司“真实”的盈利能力。部分公司虽然营收和净利润都不错,但经营性流为负,说明这一年实际上没有赚到钱,由于赊销等原因,只是账面上赚钱,并非真正的流入。因此监管部门将“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流净额”作为重要观察指标。

若近三年房企经营活动产生的流净额均为负,这表示企业采取的是扩张战略,房企在市场份额增长的过程中,资金周转压力较大,在融资监管持续收紧的当下,企业资金链风险更甚。

2020年,房企经营流情况明显改善,2020年,TOP50房企经营活动产生的流净额为4914.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25%。在TOP50企业中,华夏幸福、绿城中国和正荣地产这三家企业经营活动流净额已经连续三年为负。

研究员:蔡艳平

海伦堡地产三条红线踩了几条

三条红线: 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 70%; 2、净负债率大于 100%; 3、短债比小于 1 倍
一、是境外资本市场对海伦堡基本面较为认可;
二、是海伦堡融资渠道相对通畅,较于那些发不出债的同行,这是很幸运的;
三、是鉴于市场整体的严峻性,此次成功发债堪比一场“及时雨”,对于改善海伦堡的流,增厚其财务安全边际,应对当下的不确定性,至关重要; 回答 当然,市场对海伦堡的认知并不能仅限于此,借此契机,我们从行业维度,窥视下这家房企。
四、 应对不确定性的三张王牌2021年虽还未翻篇,但已注定要写入房地产史册,成为行业的新元年。 回答 这一年,不管是大小房企、上下游产业链,还是购房者、从业者,都充分感受到了房地产行业底层逻辑的巨变,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大分化的时代来临: 回答 市场分化、房企分化、拿地分化、管理分化、产品力分化 回答 没有谁再绝对安全,也没有谁能大而不倒!
五、行业演变充满着不确定性,但房企却不能随波逐流,其必须要有相对清晰的确定性(既能回答能否活下去、如何活下去等问题)以应对充满不确定的大环境、穿越周期的迷雾。 回答 这些确定性既是房企能够“活下去”、“活得好”的关键要素,也是市场投资者、购房者、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者最在乎的事,因为大家都厌恶风险。
拓展资料:
所谓的“三条红线”,就是央行和住建部将限制开发商融资的政策,于2021年1月1日起全行业推行。三条红线房地产指的是监管层收紧房企融资较为清晰的三条标准,要求控制房地产行业的有息债务增长,并设置了三条红线。红线一是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红线二是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红线三是短债比不得小于1倍。 三条红线主要是为了剔除资本金因素,基建投资中包含预算内资金,地产投资中包括公司自有资金和预收款。

三道红线政策出台时间

所谓的“三道红线”,就是央行和住建部将限制开发商融资的政策,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全行业推行。简单来说,央行爸爸对开发商们说,“你们这群人欠我的钱和滚雪球一样难还清,再想借钱,得按我的规矩来。

“三道红线”是针对所有的开发商划出的三个标准,分别是: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2、净负债率大于100%;3、短债比小于1。

如果有房企全部踩中了这“三道红线”,那将被归为红色档,其后果就是有息负债规模不得增加。

如果只踩中“两道红线”,则将被归为橙色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

如果只踩中“一道红线”,那就被归为黄色档,有息债务规模年增速将扩宽至10%。对于一道都没踩中的房企,则被归为绿色档,有息债务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5%。

按照这三个标准,由图可以看出,融创、恒大、绿地、华夏融信、中梁、绿城、美的、金茂、阳光城、金科、荣盛、奥园、雅居乐、蓝光、正荣、旭辉、世茂、碧桂园、万科、新城、建业等房企处在了比较危险的边缘。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在“三道红线”这一新规则之下,房企接下来将难以通过举债扩大规模,不少房企的债务偿还,也不能靠举债进行,只能依赖销售回款。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绿档内企业自身财务数据是优秀健康的,后续面临监管可能性较小,企业能够继续保持现有战略推进。

“红档内企业后续面临政策监管可能性大,融资方面会有所限制,既有战略扩张则需调整,要降低风险融资。更关键的是,有可能会影响这些企业同其他房企的合作。”

“该政策实质上是长效机制的具体体现,也就是对重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可以理解为开启了保证房企后续既能够做好业绩,也能够稳定发展的路径,体现了房住不炒的理念。”

回归到合肥市场,“三道红线”的政策对合肥楼市最大的影响应该还是在土拍层面,部分开发商拿地可能十分谨慎,要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利益最大的地方。

房产三条红线具体解释是什么?

房地产三条红线是为了限制房地产行业风险的一条政策。若未达标,监管层将要求金融机构对相应房企的全口径债务进行限制。

继2020年8月提出针对房地产行业的“三道红线”新规后,国家相继对银行贷款、境内外债融资以及信托融资等主要融资渠道进行了全方位严格管控。在此环境下,各大房企头上的“紧箍咒”持续加紧,纷纷采取动作主动降负债,对比各大房企近期发布的有关数据,三道红线下房企的各项指标正在悄然变化。

买房注意事项

房价居高不下,买房可不是儿戏,因此,初次置业者在买房前学习了解一些房地产基础知识是必需的。对于房地产这个对售购双方来说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消费者主动缩小信息差距,总会减少盲目购买或者上当购买的机会。

购房时,有的公司对一次性交费的优惠很大,有的达到了5%以上,这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购现不妨为之,购期房则要慎重了。如果一次性交费,到时开发商不能按时交房,购房者去要求赔偿,几乎难以奏效。如果钱未一次交清,则可凭未付余款去交涉,购房者便由被动变主动了。

“三道红线”压力下 稳居“绿档”房企迎来冲刺窗口期

自去年8月,“三道红线”监管新规公布以来,一直是行业热议的话题。“2021年1月1日开始执行,力争3年内全行业达标”的计划,让房企在2020年的年报业绩分析中,大都将笔墨着眼于降负债、调结构、增加流。

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某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500强房企2020年资产负债率均值为78.77%,同比下降0.89个百分点,为2012年以来首次下降;净负债率均值为85.08%,同比下降11.62个百分点,相比2019年有大幅改善。

当多数房企都忙于脱“红”之时,部分稳居“绿档”的企业,则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冲刺窗口期。

“三道红线”效果显现 房企整体负债好转

2020年8月,住建部、央行联合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对12家试点房企有息负债规模设置了“三道红线”,其中包括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超过100%;短债比要大于1。

依据“三道红线”规定,如果三项指标均不达标,归为“红档”,有息负债规模不得提升;两项不达标,归为“橙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一项不达标,归属“黄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0%;三项指标全部达标,归为“绿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5%。

“三道红线”监管新规的出台,对房企财务指标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明确限制房企债务规模的无序增长。“控负债、降”成为众多房企聚焦的热点和发展的方向。

时隔半年有余,随着房企年报的集中发布,“三道红线”的效力开始显现。

截至2020年末,除了龙湖集团、合生创展、华润置地、中海地产、世茂股份、大悦城地产、SOHO中国、信达地产、华侨城A等仍保持“零踩线”以外,迪马股份、越秀地产、金辉集团、远洋集团、中国金茂、五矿地产、建发国际等房企通过“促回款、降负债”等措施的实施,也实现“降档”,跻身“绿档”房企行列。

据贝壳研究院发布统计表明:截至3月31日,超62家房企发布年报,其中近五成房企“三道红线”实现降档,3家房企保持红档,12家房企保持绿档。被统计的房企中,未出现“升档”企业。

综上,贝壳研究院认为,“三道红线”融资新规效果逐渐显现,房企“降负”成为行业整体趋势,且成果显著。同时,房企包括融资、取地、分拆上市等重要经营环节,都将与企业踩线情况密切关联,预期房企整体负债情况将进一步好转。

管理红利时代 良好财务结构构筑更广发展空间

回溯2020年发展,在多家2019年被划为红档的房企忙于降负债、调结构之时,龙湖集团、招商蛇口、中海地产等始终保持在“绿档”的房企显得更为从容。

以龙湖集团为例:根据龙湖集团发布的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净负债率较上期进一步下降至46.5%,达到近5年来最低水平;短债比达到4.24倍,剔除预收款后,资产负债率为67%,依然稳居“三道红线”绿档。

截至2020年末,龙湖集团综合借贷总额为1673.7亿元,平均借贷成本降至4.39%,平均贷款年限增至6.59年,境外美元票据、国内公司的长年期、低票息屡屡刷新业内记录。截至2020年末,龙湖集团及银行存款合计778.3亿元,同比增长28%。

扎实稳健的财务盘面,给龙湖的发展留下了足够的运营和拓展空间,且让其在销售、土地拓展、多元化开拓等方面均取得不错进展。

2020年龙湖实现全口径销售合约销售金额2706.1亿元,销售面积1616万平方米,分别同比增长11.6%和13.5%,目标完成率104%。截至报告期末,新增土储建筑面积2567万平方米,其中权益面积1847万平方米,权益占比72%左右。其中一二线城市获取的土地总建面达到88%。

在商业运营方面,尽管受到疫情黑天鹅影响,2020年龙湖全年仍然守时、保质地新开10座商场,商场销售额增长14%至305亿元,商业租金增长23%至58.2亿元。同时,在租赁住房、智慧服务等也取得新进展。

龙湖集团战略执行层面展现的韧性,亦是其他“绿档”头部企业的一个缩影。在行业整体忙于调整债务结构之时,这些企业在已率先调整好状态迎接行业新的挑战。

例如,中海地产便在不久前的业绩上表示,“未来5年,销售规模肯定会按年两位数增长;商业的收入、物业出租的租金,也应该会按照比较好的两位数增长。”而华润置地亦有着相类似的目标,预计“十四五”末期将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权益签约额和租金收入双翻番。

过往的积累,让绿档头部房企们在充满不确定的大背景下,看到更多确定性。与此同时,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他们也在巩固更多锚定未来的能力。

如龙湖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邵明晓所言,多年来,龙湖集团一直在强化能力、降低财务。“未来房地产的发展是很难再依靠高的财务去做,更多要靠未来的能力去做。”

围绕“空间即服务”战略,龙湖集团的宽业务围栏能力正在不断强化。今年年初,龙湖集团正式推出全新生活服务品牌“塘鹅”,将房屋租售、房屋装修增设为集团新的主航道业务,围绕居住需求的衍生,激发新的增长动能。

有业内人士表示,“三条红线”“两集中”等政策相继出台,标志着房地产行业正式进入管理时代,这是唯有能力者居之的行业新阶段,而达标、稳健的财务数据则是这个时代的入场券。

在这个土地红利、金融红利相继褪去的新时代里,“绿档”房企们的冲刺窗口期或已经来临。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