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经验判断,先天和后天的区别是什么

2023-09-25崇庆运势网热度: 12695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名词解释:表象:凡意识到的、想到的一切都可以叫作表象.
一、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1. 经验知识和先天知识的区分,还只是从一般知识的来源和构成成分方面对知识进行了分类,这两类知识都是从知识的内容方面来谈的.至于知识的构成形式,特别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知识单位的逻辑结构形式,康德认为有必要进一步作更深入的考察.
2. 康德认为真正的、最起码的知识是判断.例如“玫瑰花是红的”,单个概念“玫瑰花”和单个表象“红”都不能算是知识,只有把主词“玫瑰花”和谓词“红的”用系词“是”联结起来,才构成了一个最初的知识单位.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一切知识都是判断.但却不能反过来说,任何判断都是知识.就此问题,他将一切判断区分为两大类,即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来作进一步考察.
3. 所谓“分析判断”就是谓词包含在主词的概念中,因而两者具有同一性.例如“物体是有广延的”这一判断中,“广延”这一概念本来就包含在“物体”这一概念之中,因为所谓物体,其定义就是有广延、占据空间的东西.所以说“物体是有广延的”并没有给“物体”这一主词增加什么新的内容(故又称“解释判断”).因此分析判断只是一种解释性的判断,即只是将概念中已有的内容更明确地说出来而已.分析判断虽然有必然性,但它并不能扩展我们的知识或获得新的知识,而只能将已有的知识作更清晰的表述.
从知识的来源看,知识或者是先天的,或者是通过经验由后天获得.那么,我们是否根据知识的来源,将分析判断分为“后天分析判断”和“先天分析判断”?是不可以的.后天分析判断不能成立,因为既然是分析,就毋需后天经验来帮忙,理性自己就可以做成判断.说分析判断是先天的,并不是说构成这些判断所使用的概念都是先天的.在这里,不要把判断和概念混为一谈.判断是先天的,而使用的概念则可能是经验的.如果谓词已经包括在主词中,那么即使主词、谓词使用的概念是经验的,它也是分析判断,即先天判断.如:黄金是一种黄色的金属.在这个判断里,黄金和黄色虽然都是经验概念,但在构成这个判断时,谓词的黄色这一属性实际是早已包含在主词之中的,我们只要分析主词就能得到.因此,这个判断仍然属于分析判断,即先天判断.
“综合判断”就是谓词不包含在主词的概念之中.例如“物体是有重量的”这一判断中,“物体”这个概念自身包含“广延”的概念,但并不包含“重量”的概念;因而要知道物体是有重量的,不能通过分析“物体”这个概念得知,而必须凭借经验(我们尽管无数次看到物体总是伴随有重量,但却总可以设想一个无重量的物体,如后来宇宙航行所证明的,物体在太空中可以无重量),这样形成的判断是两个概念的综合.由此可以看到,凡是经验判断都是一种综合判断,因为它通过经验而把一个原来不包含在主词概念中的概念结合或包括到了主词概念之内,所以它也超出主词概念原有的范围,从而增加了新的知识,扩大了主词概念的内容.但因为综合判断是经验的判断,经验是或然的,那么综合判断虽然能扩展我们的知识,但它却不能得证我们的知识有普遍必然性,而只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或然性.
4. 由此可见,在康德看来,真正的科学的知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两个原来外在的概念或表象的联结,亦即必须给主词概念添加新的内容,像经验的综合判断那样;第二,这种联结必须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像分析判断那样.
二、先天综合判断
1. 先天综合判断,如“一切发生的事都是有原因的”,谓词“有原因的”并没有包含在主词“一切发生的事”中,但这一判断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先天的必然性.先天综合判断既能和综合判断一样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和分析判断一样具有普遍必然性.根据康德认为的真正的科学知识所必须符合的两个条件,他认为“先天综合判断”具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的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之中,是从外面添加到主词概念上去的,二是主词和谓词的联系具有普遍的必然性,因而又是“先天的”.所以,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是真正的知识,既增加知识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那么,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存在?
2. 康德最初从数学中发现了这种先天综合判断.先来看看数学(狭义的算术),数学命题都是不依赖于经验的,所以是先天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如2+4=6).但先天的判断并不等于都是分析判断.例如“7+5=12”,这个判断就是一个综合命题.因为从“7+5”这一概念中,分析不出“12”这个概念来,因为(“7+5”)这个概念只包含这两个数合而为一个数的意思,却没有说到底那个和数是多少.只有通过“计数”而在时间中把数目的关系构造出来.所以这个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
再来看几何学,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个命题是先天的,而不是经验的判断,因为不论你凭什么精确的仪器,在两点之间作一直线,也不确定地说这条线恰是这两点间的最短线.所以这个命题是先天的.其次,这个命题是综合的.“两点间直线”是性质的概念,而“最短线”则是一个量的概念,从“两点之间直线”的概念中分析不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概念来,只有借助直观(作图、测量)才能把二者综合在一起.所以这是一个综合判断.总而言之,该命题是一个先天综合命题.
第三,来看一下物理学,康德认为物理学的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先天综合判断构成的.例如物质不灭定理:“在物质世界的一切变化中,物质的量保持不变”.这个基本原理绝不能从经验中抽象出来.因为在经验中,凭你用如何精密的观察,运用如何精密的仪器,也不能确切地观察出变化以后的量绝对地不变,而总是有或多或少的偏差的.其所谓“不变”是我们先天的假定,而不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所以这个原理是先天的.其次,从“物体”和“量”这两个概念中并不包含“不变”的意思,这个意思完全是判断中加给“物质的量”的.其他如牛顿三大定律,以及自然界的因果律(前面提到的“一切发生的事物都是有原因的”)等等都是先天综合判断.

先验分析判断的要点

先验分析论是《纯粹理性批判》中主要部分之一,是对先天分析判断的深入研究。
所谓“先验分析论”亦即研究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的理论。
对于知识而言,仅仅有感性直观形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性的参与才能构成知识。感性的作用是接受经验质料,知性的作用则是对这些经验质料进行综合统一以构 成知识。因此感性的特点是接受性,而知性的特点则是构成性。感性之所司在直观,知性之所司在思维,对于知识而言两者缺一不可。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空间与 时间,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就是知性纯概念,亦即“范畴”。
于是康德把形式逻辑的判断形式整理出来,建立了由 量、质、关系和样式四组十二个判断形式所组成的判断表,并且一一对应地建立了先验逻辑的范畴表: 1、量的判断: 全称的
特称的
单称的
2、质的判断:肯定的    3、 关系的判断:直言的
否定的 假言的
无限的 选言的
4、样式的判断:或然的
实然的
必然的 1、量的范畴:单一性
复多性
总体性
2、质的范畴:实在性  3、关系的范畴:依附性与实体性(实体与偶性)
否定性  原因性与结果性(原因与结果)
限制性  交互性(主动与被动的相互作用)
4、样式的范畴: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存在性与非存在性
必然性与偶然性
康德借用法律上的一个概念,将关于范畴的证明称之为“演绎”。
人们在法律上常常要区分事实问题和权利问题:我事实上占有某物并不意味着我有合法的权利占有某物,关于权利问题的证明就被称之为“演绎 (deduction)”。同样,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范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范畴的使用都是合法的。所以,范畴需要“演绎”。在康德看来,证明范 畴的先天性亦即所谓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并不困难,因为它们作为概念本来就是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而且形式逻辑的判断表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证明。真正的困 难在于说明属于主观范围的范畴对于经验如何具有客观有效性,亦即主观的范畴如何是经验的先天条件,这就是“先验演绎”。于是,康德就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 “先验演绎”上,这就是关于范畴用于经验之客观有效性的证明。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是哲学史上最晦涩难懂的著作之一,而其中最难于理解的部分就是关于范畴的先验演绎,康德自己亦称之为形而上学中最艰难的事业。它的困 难在于知性范畴与感性经验毕竟是间接的关系,在通常观念中,即使没有范畴的参与我们一样可以形成经验,而康德要证明的却是范畴是经验的先天条件,换言之, 离开了范畴我们就不可能形成经验。其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
先验演绎分为“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
“主观演绎”。
所 谓“主观演绎”的思路是通过说明形成知识的主观条件,进一步揭示知识的先天条件,说明知识之最高的先验根据。知识以判断为基本单位,所谓判断就是以某种形 式把不同的表象或概念联结在一起,康德把这种联结称之为“综合”。综合属于知性而不能来源于感性,因为感性是被动的接受能力而综合却是主动的思维作用。通 过感性直观形式所接受的东西只是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杂多表象”,唯有知性的综合作用才能把这些杂多表象联结为判断。在认识中,综合有三重作用。首先是 “直观中把握性的综合”,如果没有这一综合,我们就可能在抓住一个表象的时候丢失了其他的表象。其次是“想象中再现性的综合”,如果经验过的东西不能再现 出来,我们就不可能有关于对象的完整的表象。最后是“概念中认知性的综合”,如果我们不能在概念上把众多表象“抓”在一起,就不可能形成关于对象的知识。 当我们形成了关于对象的知识之后,我们就会问,这个对象究竟是什么?按照康德的观点,对象不可能是事物自身而只能是事物对我们的表现,因此“对象”在认识 中实际上所起的作用就是把不同的表象结合于一身的同一性,亦即对象概念。然而由于对象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我们的表象,因此所谓对象的同一性归根结底乃是意 识的同一性,而意识的同一性则必须以自我的同一性为基础和前提。所以一切认识之最高的根据就是先验主体的自我同一性,康德也称之为“先验自我”、“先验我 思”或“先验统觉”。“统觉”有经验的与先验的区别。所谓“经验统觉”作为内知觉乃是变化不定的意识情状,即休谟所说的“一束知觉”。能够对这些多种多 样、变化不定的意识情状有所觉察,就必须有一个自身始终保持同一性的不变的自我意识,这就是“先验统觉”。“先验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形式上最高的先验根 据,然而其自身却不是认识的对象。
《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以后,有人指责康德的上述思想是巴克莱式的主观唯心主义。康德为了避免误解,在出版该书的第二版时干脆删去了主观演绎,加强了客观演绎部分。实际上,主观演绎的重要意义并不低于客观演绎,虽然就康德的主题而论,客观演绎才是其最终的目的所在。
“客观演绎”。
所 谓“客观演绎”完全从自我的先验同一性出发,通过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之间的关系来说明范畴对于经验的客观有效性。我们的一切认识都必须以自我的先验同一性 为其前提,我思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如果我的表象和知识不属于我,那么一切知识都不可能发生。因此先验自我或先验统觉的自身同一性乃是认识的最高根据,这 就是“我=我”的分析的同一。然而,如果我的表象和对象本身不具有某种综合的统一性,我也不可能从它们之中意识到自身的同一性,所以说自我意识还必须以对 象之综合的统一性为前提。但是这样一来,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就成了互为根据的了。在康德看来,先验自我的同一性是认识的最高根据,而对象的统一性其实就来 自自我之先天的综合统一功能,这个综合统一功能就是范畴的作用。这就是说,范畴作为先验自我之综合统一功能的体现,乃是自我与对象之间的“中介”。在综合 统一杂多表象的认识活动中,范畴一方面把先验自我的同一性带给了对象,一方面又把综合而成的对象带到了先验自我之中。由此可见,知性范畴是形成经验对象的 先天条件,如果没有范畴我们不仅不可能形成知识,而且也不可能形成经验对象。换句话说,感性提供给我们的只是杂多表象而不是经验对象,经验对象并非感性所 予而是知性范畴的综合统一功能所形成的。由此,我们就证明了知性范畴对于经验的客观有效性,因为它是经验的先天条件。
然而,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感性与知性、直观与范畴是不同性质的认识能力,它们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换言之,感性杂多是如何进入知性的,知性范畴是 如何运用于感性经验的?显然,我们必须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第三者”作为连接的中介,这就是康德称之为“先验图型”(Schema)的“时间”。“时 间”既是内直观的先天形式,同时亦与知性相关,无论感性经验还是知性概念都以“时间”为存在的条件,因而“时间”就成了沟通直观与范畴的桥梁。简言之,范 畴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图型而作用于直观杂多的。
现在,我们可以展示知性在经验中进行综合统一时所采用的普遍原理了,这些原理作 为“纯粹形而下的自然科学普遍原理”,乃是构成科学知识的最基本的四条原则,一切自然科学知识都必须以这四条基本原则为依据才能形成具体的科学知识,亦即 “先天综合判断”。纯粹知性的先验原理是:
I、直观的公理
II、知觉的预测  III、经验的类比
IV、一般经验思维的准则
于是,我们就达到了先验哲学的最高峰:“知性为自然立法”。对康德来说, 所谓“自然”并不是自然本身而是一切可能经验之表象的总和,这个表象的领域就构成了“现象界”,而连接表象的法则就是知性的法则,亦即范畴。在“现 象”(Phaenomena)之外,就是“本体”(Noumena)。“本体”作为思想的对象首先是一个“界限概念”,它标志着不可知的领域,亦表明现象 并非终极存在,而其积极的意义唯有在实践理性的领域才是可能的。康德一方面把科学知识的对象确定为现象从而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亦把认识 限制在了现象之内,主张知性范畴只能在经验上使用而不能超验地用于物自体之上,这就在证明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同时,证明了以往知识类型 的形而上学的不可能性。
既然范畴只能用于经验而不能用于超验的物自体,为什么以往的形而上学总要迫使范畴去做它不可能做的事呢?

绝对理性批判4:什么是先天知识

上一讲我们讲到, 知识总是表现为判断的形式, 就是说只有形成了A是B这样的判断,才是知识。这是经验主义也承认的观点。那么既然 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所以一切知识是经验判断。 然后我讲了康德发现 经验判断里面包含有经验性判断,但这种判断完全是后天的,而经验判断里既包含后天的成分,也同时包含一些先天的东西。

今天我们就从“先天”(a priori)这个概念讲起。“先天”是一个拉丁词,有人把它译成“先天的”,也有人把它译成“先验的”,韦卓民先生把它译作“ 验前的 ”。严格说来,韦先生的译法比较好,但没有流行开来,这大概与中国人不太习惯逻辑思维有关,其实“验前的”的译法逻辑性更强。虽然我也遵循约定俗成,用“先天的” 这一译法,可是你要注意,汉语的“先天的”,容易让人误解。这个词拉丁文的本意,是从逻辑的意义上讲的,而不能把它理解成汉语的“天生的”、“与生俱来的”的意思,这部著作里的“先天的”,指的是 逻辑上在先的

搞清楚这一点,我们再来回顾上一讲说的,经验里面有先天的东西,但是 一切知识又开始于经验。这个“开始”是从时间上说的,而“先天的”则是先于经验的,这里的“先”,是从逻辑上说的,所以两者并不冲突。 时间上在先的东西,并非逻辑上在先,分析一下经验知识的结构就会发现, 如果没有先天的东西,后天的经验也不可能发生。 所以我们要从逻辑上在先,来理解“先天的”含义,那就是 独立于经验或先于经验的。

康德举过一个例子,说一个人在挖一所房子的墙角,另一个人看到后说,你别再挖了,再挖房子就倒了,挖墙的人问,你怎么知道这个房子要倒呢?你是不是先天就知道?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他先天地预见到这个房子会倒。等后来房子倒了他会说,你看,这个房子果然倒了,经验还没发生,我就先于这个经验预见到这个经验会发生。

这种意义上的先天,是日常意义上的,这种先天不是严格的、逻辑意义上的先天,因为这样一种先天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后天。你为什么知道这个房子会倒呢?你还是根据以往的或别人的经验,比如根据牛顿力学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还是从经验中来的。

然后,康德对真正意义上的先天做了两个规定:

第一,它具有 普遍性(university) ,放之四海而皆准。预测到某个经验事件会怎么发生,可能不具有普遍性。你在一种情况下做出了正确的预测,而在另外的情况下则可能是错误的。譬如,一座房子,在地球上可能会倒,但是在太空中不会倒,所以房子倒不倒,是有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的,这就没有普遍性。康德讲的先天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普遍性, 不以经验为转移,在任何地方都具有如此的普遍性。

第二,它具有 必然性(necessity) 。意思是,它不可能是别的样子,先天的知识不可能有它的反面,一加一只能等于二。数学中的先天知识,都具有这个特点。先天的知识也没有偶然性,不是今天等于二,明天就等于三了。普遍性和必然性是“先天”的两个必要的本质属性。

到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经验知识里面的先天成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它的内容,比如感觉、知觉、印象等等,都是 偶然 的,我们在先天知识的框架里,塞进一些什么样的知识内容,也是偶然的。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的任务就是:

第一,对这些 先天知识的来源 加以探讨。我们上面讲了,一切知识都是开始于经验,但并非都来源于经验,那么来源于先天的那些知识,作为经验知识里面的要素,它们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既然经验知识一部分来源于经验,一部分来源于先天,那么这些先天的知识又来源于何处呢?

第二,是对 先天知识的范围 加以研究。我们刚才讲过,先天知识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有自身的范围,比如说放在“自在之物”身上就不准。

说到这儿,我还要强调一下康德哲学中,这个“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的准确含义,就是 我们所看到和认识到的事物都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是现象下面的事物本身,康德把这个事物本身,称为“自在之物”。

回到刚才的话题。所谓的“放之四海”,指的是现象界,对于凡是能够呈现出来的万物都是适用的,但是它有它的范围,要对这个范围加以研究。问题推进到这里康德说,我们要悬置知识,为信仰留下地盘。他的意思就是,在信仰领域,知识暂时沉默吧,就不要多嘴了。

我们上一讲也谈到,科学知识不能解决信仰问题,信仰是另外一个问题,用科学来解决,估计就没有信仰了。其实,康德时代的人们已经意识到,科学知识有自身的范围,信仰、宗教、审美这些问题,都属于自在之物的范围,不是单纯的科学就能解决的。所以,要对先天知识的范围加以研究。
此外,要对先天知识的种类加以研究,包括它的等级、成分等等。 先天知识的种类 ,譬如说感性,感性里面也有先天知识,知性也有先天知识,理性也有先天知识。我们上面讲,康德把知识分为三个层次:感性、知性和理性。它们都依赖于它们的先天知识,先天的感性、先天的知性和先天的理性。而所有这些知识,都被康德称作“先验的知识”。

那又怎么区别康德的先天知识和先验知识呢?在某种意义上,先天的知识和先验的知识是可以打通的。但是,先天的知识不仅仅是先验的知识,比如说形式逻辑是先天的知识,但它不是先验的知识,我们后面会讲到康德提出的“先验的逻辑”,它才是先验的知识,而形式逻辑只是为先验逻辑做准备的。

先验的知识和先天的知识的区别在于: 先验知识是对先天知识本身加以研究的 ,或者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先天知识的先天知识”。我们要 对先天知识的来源、范围和种类加以研究,这一番研究所获得的就是先验的知识,它也是先天的。

所以我们讲,凡是先验的知识,都是先天的知识;但并非所有先天的知识,都是先验的知识。譬如, 形式逻辑之所以是先天的而不是先验的,就是因为它没有对自身的来源和范围加以研究。 形式逻辑没有自觉性,而仅仅是一套摆在那里用来思维的工具,它没有专属于自己的使用范围,只要应用概念,就必须要有形式逻辑。只有那种对先天的知识反过来再加以研究的知识才是先验的知识。这是先天和先验的一方面的区别,在其它方面的区别我们后面再讲。

康德提出,先天知识是逻辑上在经验之前,并且独立于经验的知识,它具有不以经验为转移的普遍性,和不会随意变化的必然性。但是,先天知识的普遍性也有一定的范围,不适用于信仰、宗教和审美这样的自在之物。在感性、知性和理性知识中都有先天知识,康德也把它们叫做先验知识。

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到底怎么理解?

1.“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性的”是一个先天判断,而“一切事物都是有原因的”是一个综合判断,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性的”这个判断中,“物体”这个主项的定义中,就包括了广延性这个内涵,你可以去了解一下笛卡尔关于物体的定义,或随便查一查一本比较可靠的辞书,就会知道,所谓物体就是“由物质组成的、具有广延性的实体”,广延性这个内涵是包括在“物体”这个主项中的,所以该判断为先天判断;而“一切事物”这个主项并不包括“有原因”这个内容,所以该判断是综合判断。
2.就你的话来看,你之所以有这种问题,原因在于你根本没有弄清楚何谓先天判断、何谓综合判断。简单点说,先天判断,就是判断的谓项是含义已经包括在主项里了,比如“所有感冒病人都是人”,“人”这个谓项已经包括在“感冒病人”这个主项的含义里,这个判断具有必然性;而“感冒病人需要服用柴胡”,“需要服用柴胡”这个谓项并不包括在主项里,所以该判断是综合判断。而不是说,你从主项里,“必然会想到”谓项的内容,就说明该判断就是先天判断。因为“必然想到”可以同样归结于经验主义者所说的“习惯联想”,还是有经验性,还是不具有必然性。
3.我的建议是,如果想真正搞清楚先天判断、综合判断是怎么回事,光读二手资料是不行的,最好还是要读康德的原著,起码该读一读《纯粹理性批判》与《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不读原著,光读一点二手资料,就想把康德弄明白,不现实。
4.我也是高二学生,也很喜欢哲学,QQ378147278,欢迎交流。

先天是指父母所遗传的基因,那“后天”又是指什么?

先天就是说未出生就遗传了基因或者就已经有了那些问题!后天是出生后新得了病比如生出来就是残疾身体障碍那就是先天!要是出生是正常的后来因为什么事故或者原因造成了障碍或者残疾这叫做后天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名词解释:表象:凡意识到的、想到的一切都可以叫作表象.
一、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1. 经验知识和先天知识的区分,还只是从一般知识的来源和构成成分方面对知识进行了分类,这两类知识都是从知识的内容方面来谈的.至于知识的构成形式,特别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知识单位的逻辑结构形式,康德认为有必要进一步作更深入的考察.
2. 康德认为真正的、最起码的知识是判断.例如“玫瑰花是红的”,单个概念“玫瑰花”和单个表象“红”都不能算是知识,只有把主词“玫瑰花”和谓词“红的”用系词“是”联结起来,才构成了一个最初的知识单位.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一切知识都是判断.但却不能反过来说,任何判断都是知识.就此问题,他将一切判断区分为两大类,即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来作进一步考察.
3. 所谓“分析判断”就是谓词包含在主词的概念中,因而两者具有同一性.例如“物体是有广延的”这一判断中,“广延”这一概念本来就包含在“物体”这一概念之中,因为所谓物体,其定义就是有广延、占据空间的东西.所以说“物体是有广延的”并没有给“物体”这一主词增加什么新的内容(故又称“解释判断”).因此分析判断只是一种解释性的判断,即只是将概念中已有的内容更明确地说出来而已.分析判断虽然有必然性,但它并不能扩展我们的知识或获得新的知识,而只能将已有的知识作更清晰的表述.
从知识的来源看,知识或者是先天的,或者是通过经验由后天获得.那么,我们是否根据知识的来源,将分析判断分为“后天分析判断”和“先天分析判断”?是不可以的.后天分析判断不能成立,因为既然是分析,就毋需后天经验来帮忙,理性自己就可以做成判断.说分析判断是先天的,并不是说构成这些判断所使用的概念都是先天的.在这里,不要把判断和概念混为一谈.判断是先天的,而使用的概念则可能是经验的.如果谓词已经包括在主词中,那么即使主词、谓词使用的概念是经验的,它也是分析判断,即先天判断.如:黄金是一种黄色的金属.在这个判断里,黄金和黄色虽然都是经验概念,但在构成这个判断时,谓词的黄色这一属性实际是早已包含在主词之中的,我们只要分析主词就能得到.因此,这个判断仍然属于分析判断,即先天判断.
“综合判断”就是谓词不包含在主词的概念之中.例如“物体是有重量的”这一判断中,“物体”这个概念自身包含“广延”的概念,但并不包含“重量”的概念;因而要知道物体是有重量的,不能通过分析“物体”这个概念得知,而必须凭借经验(我们尽管无数次看到物体总是伴随有重量,但却总可以设想一个无重量的物体,如后来宇宙航行所证明的,物体在太空中可以无重量),这样形成的判断是两个概念的综合.由此可以看到,凡是经验判断都是一种综合判断,因为它通过经验而把一个原来不包含在主词概念中的概念结合或包括到了主词概念之内,所以它也超出主词概念原有的范围,从而增加了新的知识,扩大了主词概念的内容.但因为综合判断是经验的判断,经验是或然的,那么综合判断虽然能扩展我们的知识,但它却不能得证我们的知识有普遍必然性,而只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或然性.
4. 由此可见,在康德看来,真正的科学的知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两个原来外在的概念或表象的联结,亦即必须给主词概念添加新的内容,像经验的综合判断那样;第二,这种联结必须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像分析判断那样.
二、先天综合判断
1. 先天综合判断,如“一切发生的事都是有原因的”,谓词“有原因的”并没有包含在主词“一切发生的事”中,但这一判断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先天的必然性.先天综合判断既能和综合判断一样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和分析判断一样具有普遍必然性.根据康德认为的真正的科学知识所必须符合的两个条件,他认为“先天综合判断”具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的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之中,是从外面添加到主词概念上去的,二是主词和谓词的联系具有普遍的必然性,因而又是“先天的”.所以,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是真正的知识,既增加知识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那么,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存在?
2. 康德最初从数学中发现了这种先天综合判断.先来看看数学(狭义的算术),数学命题都是不依赖于经验的,所以是先天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如2+4=6).但先天的判断并不等于都是分析判断.例如“7+5=12”,这个判断就是一个综合命题.因为从“7+5”这一概念中,分析不出“12”这个概念来,因为(“7+5”)这个概念只包含这两个数合而为一个数的意思,却没有说到底那个和数是多少.只有通过“计数”而在时间中把数目的关系构造出来.所以这个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
再来看几何学,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个命题是先天的,而不是经验的判断,因为不论你凭什么精确的仪器,在两点之间作一直线,也不确定地说这条线恰是这两点间的最短线.所以这个命题是先天的.其次,这个命题是综合的.“两点间直线”是性质的概念,而“最短线”则是一个量的概念,从“两点之间直线”的概念中分析不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概念来,只有借助直观(作图、测量)才能把二者综合在一起.所以这是一个综合判断.总而言之,该命题是一个先天综合命题.
第三,来看一下物理学,康德认为物理学的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先天综合判断构成的.例如物质不灭定理:“在物质世界的一切变化中,物质的量保持不变”.这个基本原理绝不能从经验中抽象出来.因为在经验中,凭你用如何精密的观察,运用如何精密的仪器,也不能确切地观察出变化以后的量绝对地不变,而总是有或多或少的偏差的.其所谓“不变”是我们先天的假定,而不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所以这个原理是先天的.其次,从“物体”和“量”这两个概念中并不包含“不变”的意思,这个意思完全是判断中加给“物质的量”的.其他如牛顿三大定律,以及自然界的因果律(前面提到的“一切发生的事物都是有原因的”)等等都是先天综合判断.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