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很难看懂,易经看得懂吗

2023-10-25崇庆运势网热度: 17152

新手看易经可以看懂吗?

易经他是中文,不是英文,中文上过学认识字都能看懂。运用易学就是另外一回事。用与学做人是两回事。其中深入运用到各类术数的方法中去,就需要深学其他方面。

为什么说《易经》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

中国的《易经》分为《周易》和《易经外传》。“《易经》”是古代儒家、道家等儒家经典著作中关于宇宙万物演化和人的自然智慧之书。

而“《易经外传》”是古人对宇宙、自然变化规律的总结和阐释。“《易经》”是一部从易到经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人的思维方式、处事原则等,而“《易经》”也被称为“群经之首”。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它以天地之道为基本原则,以宇宙万物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宝库,更是中国古代哲学史和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经》对人们的思想有巨大影响力,是中国文化里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著作之一。《易经》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里面有非常多哲学基础知识。


1、天、地、人


《易经》里有很多的说法,如“天、地、人”,其中“天”指的是天,“地”指的是地,“人”指的是人。“


天”和“地”其实就是一种空间概念,如果把天理解成一个坐标的话,那么“天”和“地”之间是相互对应作用的。

“天”在自然界中比较普遍分布,“地”则主要分布在地壳中和地幔内。


“天”是一个宇宙体系中一个基本的空间概念。“天”指的是天和地之间对应关系,人类从大自然里面获得太多的知识,所以“地”也成为了他们最大价值追求所在。

“人”指了人这个主体,“天”是人这一主体和“地”这个主体之间相互关系决定了“人”对“天”的依赖关系。


2、天地万物的演化


“天地万物演化”是中国哲学对自然界的认识,宇宙起源于天体,并不断演化成星系团,再经过无数次星系团间碰撞,最后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自然界。

人类将宇宙万物与人类自身相联系,并由此提出了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产生的观点。而自然界是一种大统一状态下形成的整体。

当我们面对现实世界时,世界与外界也处于大统一状态。所以说人类是宇宙万物与人类自身相联系的结果。


3、人性与天命


人性是一个主观的命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和分析。但我们可以从一个最简单的角度来看待人性。就像《易经》所说,“乾坤卦的卦象,其实也是天地之道。

而不同的道德修养所代表了不同人对人生道路问题和道德标准等问题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许多“圣贤”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人性善恶对人生道路问题和道德标准问题的影响。


4、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相生,互行其利)


中国是一个讲究自然的国家,人们不仅重视自然,而且也很重视自然。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人必须与人一样地对待自然。《易经》中关于阴阳观最早是起源于印度。印度人认为阴阳和五行一样,都是人们生活在天地之间最基本也是最基本的元素。

在他们看来这种元素组合在一起才是最根本的东西。他们认为人类对地球有一种天然敬畏感和归属感,人们会对地球产生敬畏之心。

5、对生命的态度:一切归于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中国的文化中,没有绝对的完美,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只有每个人自己从自身出发,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一种完美的生活。

《易经》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一个根本规律:道、天、地。在世界万物中,万物最本质和不变的就是它们之间共同运动所产生的规律。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和普遍性。

一切事物背后都有着一定规律,它们也就互相联系和影响而存在着统一整体。因此就好像是天地之间存在着一条无形而恒久的东西——道贯穿在整个宇宙之中。

《易经》中的思想从何而来,真的有人能读懂吗?

易经的思想都是从孔子的论语当中来了,只要用心的都可以读懂的,非常的简单。

传统《易经》晦涩难懂的原因

[1]
阴阳,对中国人而言既熟悉又遥远。熟悉,是因为传世的阴阳概念的“比喻—类比”的表述方式,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能让中国人感到亲切和易于接受。遥远,是因为《易》实际上是演绎法思维的产物,作为《易》的基础的阴阳,它的"理性的、坚持原则不调和的“表述方式,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让中国人更多时候感到隔膜和难以理解,特别是在使用归纳法的方式方法去解读、学习、研究《易》及其相关的知识时,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令人在感到晦涩难懂的同时,还会生出一种难以接近的挫败感。
[2]
人类天生拥有各种思维。在一定的环境下,重复使用某种思维,致使某种思维的影响力持续增加,这种思维就会成为这个人的主导思维。比如中国人使用的汉字是象形文字,形象思维就是中国人的根本性思维,当象形文字经由“比喻—类比”的方式组成一系列有形象思维特征的主观逻辑性词语,而这些词语在日常生活中被不断地重复使用,形象思维对人的影响就不断地得到加强,最终成为中国人的主导思维。
主导思维的存在,并不会使非主导思维消失,实际上非主导思维一直跟主导思维一起在推动事物的发展,比如本义是思想的“思”字,在组成“思想”、“思念”、“思虑”、“思忖”等一系列与内心活动有关的词语的过程中,非主导思维的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是与主导思维的形象思维一起共同推动的:由”思“字萌发”可以组一系列的词语“的念头,这是顿悟的结果,是直觉思维在起作用;决定要组出”与内心活动有关的“一系列词语,需要想象力的支持,这是形象思维在起作用;遵从决定,以终为始,选择合适的字通过“比喻—类比”的方式跟”思“一起组成一系列”与内心活动有关的“词语,推演主导完成的整个过程,这是(主观)逻辑思维在起作用。因为以”思“字为核心的一系列与内心活动有关的词语是通过“比喻—类比”的方式组成的,使用时,在汉语汉字的语境里,更多的是形象思维这个主导思维在施展影响力,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这两个非主导思维的影响力很弱,几乎可以不计,所以,我们察觉不出甚至意识不到我们所使用的词语,非主导思维是有贡献的。
[3]
每一种思维都会对人产生影响。主导思维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非主导思维对人的影响是有时间限制的。不论是主导思维还是非主导思维,对人的影响可能会给人带来好的结果,也可能会带给人坏的结果。比如某个人在主导思维的语境中显得很平庸,但是被非主导思维刺激后可能变得出类拔萃。所以,我们没必要纠结主导思维更好,还是非主导思维更好,因为他们共同作用于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做的是:一,提升自主思考能力;二,不要自我设限。
提升自主思考能力  简单地说就是时刻提醒自己遇事先考虑,不要非本能的接受或跟从他人观点、说法和建议,通过思考、分析、衡量结果的可能性,找出达成自己目标的路径;
不要自我设限  就是在心理上不要画地为牢:不要在自己的心里面默认一个“长宽高”,自己限制自己的心理环境,甚至压抑自己的思维,要勇于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挑战,给自己的思维更多的(信息、经验)养分,让它们经常性地处在舒展的状态,这样做,在你人生的关键节点上,它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支持和引导,让你的人生变得更精,这也是积极的心态的本质。
[4]
阴阳,在地球上给人最直观的就是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以及白天黑夜的交替出现。我们的先祖在观察、记录和研究它们的过程中,在形象思维和汉字汉语语境的双重影响下,通过“比喻/类比—归纳/分析”的方式发展出了最早的阴阳的概念,并通过引申意义的方式将阴阳概念应用在对自然界中存在的许多对立又相连的现象的解读与解释上,这是很自然的事,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习惯。所以,我们看到《易》的象辞、爻辞、卦辞等文字内容的类比的写法,感到很熟悉,很自然的就用类比的方法去解读,可是读进去了却发现不是想象的那样容易理解,而是十分的晦涩难懂。为什么会这样?会不会传世的对《易》的解读和认知实际上是错的?
我需要证据确认我对传统易学的怀疑是对是错,在选择收集相关证明证据的着手点的过程中,我发现六十四象怎么来、怎么排序,传统易学一直没有定论。孔子是史书记载第一个解《易》的人,但是史料却没有“孔子说象”或“孔子解《易》用象”等说法的记载(反而有孔子不懂装懂解易说易的记载),说明孔子也不清楚六十四象怎么来、怎么排序。我当时想:《易》有象有文,象有六十四象及象名,文有六十四象象名、象辞、爻辞、卦辞。六十四象肯定有它排序,而这个排序一定有它形成的方法。可是传统易学里面没有,战国时期的后天易象的来历和宋朝邵雍的先天易象的来历都没有说服力,如果能够找到六十四象怎么来、怎么排序的方法,那就可以确认我对传统易学的怀疑的对错,也能确认周文王被拘羑里演易的真实性。于是我从一九九七年开始有针对性的寻找“六十四象怎么来、怎么排序”的证据。二零零三年十一月三日我发现了排演阴阳衍变的方法,我排演阴阳衍变,看到了八象、六十四象从一阴一阳两个符号出发、在不断地“溢出—平衡—溢出”中陆续成型,证实了我对传统易学的怀疑是对的。而且,透过阴阳衍变的认识可以知道,传统易学不是认识不全面的问题,而是从根本上就错了。
[5]
我在从一阴一阳出发,持续的、不间断的演成八象、六十四象后,陆续得到了两个根本性认识。第一个根本性认识是: 六十四象是《易》的基础,没有六十四象就没有依附在六十四象上的象辞、卦辞、爻辞等文字说明内容。要想读通读懂《易》,首先必须要知道六十四象怎么来、怎么排序。 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增加了一点: 还要知道象与象之间是怎样一种关联关系 。
第二个根本性认识花了相当的时间才得到。排演阴阳衍变首先得到的认识是:六十四象是通过推演阴阳衍变的方法得到的。可是看象辞、爻辞、卦辞等文字说明内容,撰写的方法分明是类比、比喻的方法,推演阴阳衍变的方法属于演绎法,类比、比喻的方法属于归纳法,难道《易》的撰写同时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思维方式?这个问题让我困惑了四年多的时间,直到2007年12月中旬的某一天,我在草稿里看到“六十四象是《易》的撰写基础”这一句,困惑才消失,同时得到了第二个根本性认识: 演绎法的思维方式才是贯穿《易》 一书的思维方式。
[6]
综上认知,我个人认为传统易学晦涩难懂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
第一个原因  传统易学受“《易》是占筮之书”的传言的影响比较大,以为《易》的象辞、爻辞、卦辞等文字说明内容记载了先人的思想,是精华所在,而六十四象是占筮的工具,主要是在占筮时使用,因此在解读和研究《易》时重辞理而轻易象,甚至舍象说辞理。象与理分离或重理轻象,导致象辞、爻辞、卦辞解读出来的内容就像是无根的浮萍、无魂的文字,总是让人感觉无法把握。
第二个原因  跟中国人惯用的思维方式有关系。由于受形象思维和汉字汉语语境的双重影响,再加上人本来的思维惰性,中国人更习惯于用归纳法的思维方式通过已知的数据或现象(即已经发生的事情)总结规律,以用于解决现阶段的问题,极少有人愿意盘根问底、探寻本质这种比较烧脑和费时费力的傻事。由于不论做什么都不深入,偶有深入探究的,也是局限在已知的数据或现象范围内,所以对很多事物的了解大都一知半解。解读《易》研究《易》,不知道六十四象怎么来、怎么排序,不知道象与象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关系,不知道《易》的象辞、爻辞、卦辞怎么撰写,当然更不可能知道 “演绎法的思维方式才是贯穿《易》一书的思维方式” 。比如传统《易经》六十四象排在第一位的象、六个爻都是阳爻的“乾”象,实际上是阴阳衍变的最后一个成象,排在第六十四位,它的象名是“健”。传统易学自史书记载第一个解易的孔子开始,至今已经两千多年,解读者、研究者汗牛充栋,但是没有人知道或发现六十四象排序的错误,甚至连象名是什么也不清楚,他们有了一点见解就收徒教授或著书立言,将自己一知半解的一己之见加以传播,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可能吗?!
第三个原因  《易》的作者的思维方式是演绎法的思维方式,传统易学的解读者、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是归纳法的思维方式,而归纳法的思维方式和演绎法的思维方式是背道而驰的,用归纳法的思维方式去读使用演绎法的思维方式撰写的《易》的象辞、爻辞、卦辞等文字说明内容,不论怎么读,结果都只能是:既读不通,也读不懂。可以说,思维方式上的南辕北辙才是传统《易经》晦涩难懂的根本原因。
[7]
归纳法的特点是:只能对已经发生的事实和存在的现象总结规律,对尚未发生的事情和不存在的现象无法总结规律。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规律是过去式的、随机的,不存在可预见性,虽然这种“过去的规律”能够给人处理现阶段的某些事物提供有一定价值的指引,但如果用来指导未来较长时间的工作和生活,基本上就是在:用自己的人生赌“过去的规律”是正确的。正确了,就是运气好;不正确,就是运气差。比如传统的预测术,必须先算过去,从已经发生的过去找出规律(这个“过去的规律”包括该次人事的,以及之前其他人事的),然后将该次人事的“过去的规律”与从之前其他人事获取的“过去的规律”做类比分析,由此测算未来可能发生什么,如果不先算该次人事的过去和之前其他人事的过去(即没有从已经发生的事实中找出规律),就没有办法测算该次人事的“过去的规律”与之前其他人事的“过去的规律”在该次人事的将来出现的几率,因为归纳法对尚未发生的事情没有办法总结出规律供测算将来使用,而事实上,该次人事的“过去的规律”与之前其他人事的“过去的规律”并不一定会在该次人事的未来出现。
演绎法是对从已经发生的事实和存在的现象中总结出来的概念、定义、规律等,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推演,推论出设定的结论。比如说实现销售额增长百分之三十,用归纳法,通常是从经验出发,通过比较卖场销售、现场促销活动、会议推销的销售额来决定各自的增长率及销售支持的投放力度,这样做看似合情合理,实际上由于经验有限,推理和结论的关系十分牵强,很多时候无法达成目标。用演绎法,则从销售额的定义(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售价)出发,假设售价维持稳定,那么实现销售额增长百分之三十的方法就是在原有基础上,流量增加百分之二十五,转化率提高百分之四。细分目标量化后,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卖场销售,现场促销活动,会议推销,展示,电话推销,客服日常解疑等引流方法的效率,将资源集中到效率高的引流方法上,实现流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升的设计水平,强化会议推销方案设计,丰富现场促销活动内容,丰富电话推销话术等方式提高转化率。也就是说,演绎法较之归纳法有更多的实现目标的方法可供选择使用,能有效地提高成功率。
[8]
单靠归纳法推理是不能证明前提与结论有必然性联系的,事实上归纳法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也是需要应用演绎推理加以论证的:归纳法推理的结论经过演绎法推理的论证,可以成为归纳法推理的扎实的前提;经过演绎法推理论证的归纳法推理的前提,能增加推论出与前提有联系的结论的几率。但是人都有惰性,对已经发生的事实和存在的现象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已经费时费力了,再继续盘根问底、探寻本质,很多人就不乐意去做。也就是说,归纳推理的结论的验证如果用简单的演绎法推理可以完成的,那还会有人去做,如果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做比较复杂的演绎法推理,那就极少有人愿意去做了。一定要把前提与结论连在一起,而简单的演绎法推理又无法做到,中国人通常会运用汉字汉语本身具有的强大的联想能力,通过想象和联想把前提与结论连在一起。比如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把蚯蚓和螃蟹两者为了生存而本能表现出来的能力(前提)推论成是两种用心的差别(结论),这样的神逻辑神推理,对今天的我们来说,真是看了让人哭笑不得。
[9]
六十四象是《易》的撰写基础,它源自阴阳衍变,而阴阳衍变源自阴阳,但是这个“阴阳”不是由归纳法的思维方式推导出来的阴阳,而是经由演绎法的思维方式推演验证的阴阳。由归纳法的思维方式推导出来的阴阳是相互对立的(虽然传统易学有阴阳统一的说法,但实际上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经由演绎法的思维方式推演验证的阴阳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一存俱存,一亡俱亡。由归纳法的思维方式推导出来的阴阳,主要通过寻找盟友方式(即将阴阳概念引申应用在自然界中存在的许多对立又相连的现象上)来获取对阴阳这个概念的支持,由于其前提与结论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其变化不具有可预见性;经由演绎法的思维方式推演验证的阴阳,其变化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结论包含了前提,其变化具有可预见性。用演绎法的思维方式推演验证的阴阳只有在排演阴阳衍变的过程中才能体悟。所以,学习《易》必须从排演阴阳衍变开始,舍此没有其他路可以走进《易》。

古代圣人能写出《易经》,科技发达的今天为啥却看不懂它?

提起《易经》这本书,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这本书对我国文化史和思想是具有深远的影响。此书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为华夏子女,很多人都想参透其中的真谛,领悟其中的奥妙,但是却感觉晦涩难懂,难以理解。

一、《易经》简介

《易经》又称《周易》,它有三个部分,分别是连山周易和归藏,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哲学书籍,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包括哲学、、生活、经济等多个方面。《易经》被誉为“大道之源”,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以及大道至简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的瑰宝。

二、原因

在科技不发达的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辈能够写出如此深厚的著作,但是到了科技发达、思想开放的今天,没有写出类似的著作,甚至觉得晦涩难懂的原因是,在当今社会现状下,人们生活节奏迅速,大家忙忙碌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难以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好好研究和理解,付诸实践更是难上加难。同时,每个人读过一遍之后,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就导致对《易经》的解读五花八门,我们并不知道古人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只能根据社会背景进行揣摩和推测。

三、易经的历史意义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易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现在的人想要去学习《易经》,但是已然没有古代人超然洒脱的心态了,只通过文字进行简单的理解,难以读透彻其中的思想和真谛。所以如果真想完全理解《易经》,需要内化理论,进而付诸实践。

《易经》是古代人发明的,为什么现代人的却看不懂?

易经的最难之处在于变,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的解读听起来都有道理,每个人读过之后都有不同的体会,实际上我觉得易经不仅仅包含哲学、天文学、人文环境,它甚至可以概括万物,就这么伟大。我们现在接触到的易经基本上是由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子修订的十翼组成。伏羲先天八卦讲的就是阴阳二气的运转(即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属于上古的历法,为农耕服务的,指导人们适应天地的规律。

文王在?里监狱对先天八卦进行了重新排序,并用隐晦文字作了说明,(填充了卦辞)。文王时代社会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变的更复杂。看到了乾父坤母,其所生的子子孙孙因发展壮大中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包含着事物发展壮大的普遍规律,故文王八卦演示的男女(人伦)。重点强调的是男女和人伦的关系。关于易经的解读,从不同的方面,甚至任何方面,都能得到些东西,比如,医学,建筑,商业等等,我相信,不少人,会有楼主一样的疑问,那就是,易经,是否可以解读到极致。

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太现实的,原因在于,易也好,其他古代术数学也好,都是能自洽的,其优点是,永远不会过时,只要拿当时的东西套进去,就会有应用的手法。更直白一点,《易》等著作,究其根本,是探讨关系的一门学问。关系学,是我国古代至今,一直都无比重视的学问,单说阴阳,就有若干状态,如阴极生阳,阴消阳长等。再说五行,也是关系,甚至包含了所有的关系,比阴阳更加丰富,不过,五行也被阴阳包含。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即是说,有些东西,当你更形象的描述出来,那么,你的描述,只切合你的时代,不会是永久的这样,时代变了,看似正确的规则,或许也会变。这样的例子不少,比如,一般情况下,我们认可牛顿力学公式,可是研究到量子,牛顿力学就不一定符合观察结果了。可就普通人来说,谁能否定牛顿力学呢?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