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背伏羲龙马,伏羲是哪个生肖动物

2023-09-23崇庆运势网热度: 4381

十二生肖的来历

十二生肖源于何时,今已难于细考。长期以来,不少人将《论衡》视为最早记载十二生肖的文献。《论衡》是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名著。《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刀。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种生肖,所缺者为龙。该书《言毒篇》又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这样,十二生肖便齐全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属如此完整,且与现今相同。
生肖为何取数十二?
《周礼·春官·冯相氏》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时间的分割以十二累进,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国语·晋语四》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甚至天子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说,《后汉书·荀爽传》:“故天子娶十二妇,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
近年,在神农架地区发现了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其中有一个讲述干支来历的故事:“开天辟地之初,玄黄骑着混沌兽遨游,遇到女娲。女娲身边有两个肉包,大肉包里有十个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个女子。玄黄说:‘这是天干革命地支神,来治理乾坤的。’于是,为他们分别取名,配夫妻,成阴阳。男的统称天干,女的则为地支。”这一创世神话故事,讲干支,讲玄黄神、女娲神,讲乾坤阴阳,将干支的“身世”推溯得十分久远。
天乾地刊,古代历来以天为主、地为从。十天干又叫十母,对应的十二地支则别称十二子。汉代蔡邕《月令章句》:“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大桡是黄帝时代的大臣,这里的配成六旬,即六十甲子,取了天干十和地支十二的最小公倍数。干与支按顺序相配合,由甲子乙丑……一直排至癸亥为第六十对,正好干、支均用最末一位,再排便是重由甲子开始,这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其中,每个天干出现六次,每个地支出现五次。
十二生肖的产生,有着天文学的背景。在原始时代,先民们体验着寒暑交替的循环往复。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女真旧绝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纪年,问则曰‘我见青草几度矣’,盖以草一青为一岁也。”宋代孟珙《蒙鞑备录》也记:“其俗每草青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年又有观天者发现月亮盈亏周期可以用来丈量岁的长短,发现十二次月圆为一岁,这一发现,是初期历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视为传达天意的“天之大数”。天干需地支为伴,日月相对,天地相对,就非“十二”莫属了。
子鼠丑牛……戌狗亥猪。天下动物很多,古人为何选择了这十二种动物为属相?
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犯属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属蛇。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羊啮未时之草而茁,故未属羊。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本者,月出之时,月本坎体,而中含水量太阳金鸡之精,故本属鸡。于核中,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
另一种说法,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我国至迟从汉代开始,便采用十二地支记录本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面三刀个小时,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五时到七时,为犯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上午七时到九时,为辰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为午时,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下午三时到五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五时到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列,还有各种传说,这类故事,或似开心解闷的笑谈,或似贬恶扬善的寓言,文学成分较浓。但是,生肖座次的排定,决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最初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种,也许只有四五个,也许曾有过超额的局面,后来优胜劣汰,定额定员并定位了,一直传至今日。

传说中的伏羲与十二生肖传说的神农故事相差多少年

伏羲为中国传说中最早的王之一,和女娲是兄妹。据历史学家考证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为“三皇”之一。其生辰大概为公元前4000……3000年。
神农氏,即炎帝,三皇之一,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人物,和黄帝是同一时代的人物。炎帝是汉族始祖之一,所以汉族被称为炎黄子孙。据《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尊者(长者)在前,所以炎帝比黄帝大。黄帝的生卒年为前2717-前2599年,也就是说炎帝的生辰约为公元前2800年。
也就是说,伏羲比神农大一千到两千岁。
历史上也有传说神农是伏羲的转世。

谁知道有关龙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早在四、五千年前,人类处于氏族社会时,每一个氏族,都拜一种动物,如牛、马、虎、鹿、蛇等,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后来,有个强大的氏族,把其他氏族都吞并了,就把各个氏族的动物标志挤凑在一起,虚构出一个最凶猛的动物形象,这就是所谓“龙”的来历。
“龙”在我国古代书籍中的记载,一向是众说纷坛的《礼记·礼运篇》中就称“‘龙、鳞、凤、龟’,谓之四灵。”《说文》中说“龙”是鳞虫之长,能细能巨,能长能短。《北大荒经》:“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谓之龙。”可见很早就把龙当作灵气的神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龙有九似: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龙被想象成为一身具备各种动物之所长,成了一种神异之物。《疏引正义》说:“龙为岁星,岁星木也,木为青龙”;又说“天宫东方之星,尽为苍龙之宿”。说龙王就是龙属之王,对其眷属而称王也。所以《大云请雨经》上说:“有一百八十五龙王,为兴风致雨之神。”四海龙王,是小说《西游记》上说的四个龙王,即东海敖广、南海敖钦、北海敖顺、西海敖闰。又说,龙王有九子,据《玉芝堂笔荟》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这是很有趣的神话。其九子的名字和特点爱好是:长子囚牛,生平好音乐,今胡琴头刻兽是其遗像;次子睚眦,生平好杀,今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三子嘲凤,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四子蒲牢,生平好呜,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五子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六子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头上狮子头是其遗像;八子蛮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其原文少一子的记载)。不过《升庵外集》也载有龙有九子的事,除与《玉芝堂笔荟》所载蒲牢、狴犴、睚眦三名相同者外,又说:“形似龟好负重,今为碑下龟跃是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脊兽头是也;饕餮,好食,故立于鼎盖;趴蝮,性好立,故立于桥往,金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首。”按《升庵外集》的记载,恰好为龙王九子。《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也有一段龙的描写,曹操和刘备谈起龙的变化,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些文字无非是说,龙是一种世上没有、人们看不见的异灵之物。
龙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凡到北京参观过北海北岸天王殿西那座色玻璃砖影壁的,就可看到壁面前后各有九条形态各异的龙,它们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似奔腾在云雾波涛之中。这就是有名的“九龙壁”。看了九龙壁,心里多少会有点“龙”的概念。我国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龙”字。字有繁简四体,从龙字的繁体来看,象是一种头有角、大口、纹身、婉曲的动物;另有简体字三种,也表现了口大、身曲的形象。《左传》中有“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之说。《出海经》中记载:“蛇身人面,发如赭,居于钟山之下。”看来古代所指的龙是一种似蛇的动物。据《神农本草经》中,称蜥蜴为石龙,称蛇蜕为龙衣。可见,想象中的龙与蛇或晰锡,属于同种的爬行动物。
===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龙的发展——龙的影响(一):
中国龙文化,上下8000年,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多姿。
诗歌是我国文学中出现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诗歌集《诗经》中,就已有关于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在春秋战国时兴起的楚辞中,龙也是诗人幻想咏颂的对象。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脍炙人口的《离骚》中,以热情真挚的语句、丰彤荟蔚的修辞表现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强烈的忧国情怀。诗人讲到他因不见容于楚国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贤女、圣妃时,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样驾起龙车在云中遨游: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用兮,吾将远适以自疏。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绂而奔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大意为:
为我驾起那娇健的飞龙,
乘上玉与象牙装饰的车辆。
心志不一岂能共处,
我将自己离去,适彼远方!
我的车队有千辆,排列整齐,
队伍威武,隆隆驱驰。
每辆车有八条蜿蜒的神龙牵曳,
车上飘动着五的云旗。)
《探究龙的来历之谜》
龙的原型究竟是什么动物一直众说纷纭,要揭开这个谜团,须从华夏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去追溯龙与扬子鳄的渊源关系。
当原始人类从采集野果和渔猎转向以种植为生的时候,谷物成了主要食物,而收获数量就决定了人们的生存质量。还处在幼年时期智慧尚不发达的古代人,面对自然界变化无常频繁发生的各种灾害,既无法理解也无力控制,又不甘心听任自然摆布,于是就寄希望出现一些可以左右自然力以帮助抵御灾害的神灵,企图通过祈祷和供奉这些神灵偶象以求得护佑。
在华夏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洪涝灾害对人威胁极大,所以渴求有一种能主宰雨水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神灵便是古代先民的最大愿望。处在不同地域和环境中的古代人类,由于受到身边不同自然物的益处和害处,因此,人们心目中代表自然物精华和灵气的对象各不相同,某种生活在身边的动物就是最常用的造神素材,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创造出一种以我国特有的鼍属鳄科爬行动物扬子鳄为原型的寓意性主水神灵形象——龙。
扬子鳄这种曾与恐龙共同生活了一亿多年延续至今仍奇迹般保持了原始形态的“活化石”是如何被塑造成龙呢?夏商朝以前,黄河流域的环境像《水经注》记载的“杂树交荫,云垂烟接”,曾是山清水秀植被丰富的地方,古气象学表明气候还相当温暖潮湿,因此生活着大量的扬子鳄。由于扬子鳄狰狞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陆地两栖生活的奇特习性以及经常半潜水中似隐似现的诡秘行踪,引发古人对它产生了既恐惧又敬畏的心理,所以在众人眼中具有威严和神秘感的动物——扬子鳄便成了主水神灵形象的必然选择对象。
尽管龙的形象在古人以言传口授的形式相传中融合、兼并其他动物的内容,人为扭曲变形,导致走失了原来的模样,但仍然具有扬子鳄的全部基本形态特征:1、披满鳞甲的身躯;2、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3、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4大而圆的突起眼睛;5粗壮的长尾;6、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横条纹的腹部。
为了弥补扬子鳄秃头尖尾有损神灵形象的缺陷,古人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了角、须、尾鳍以及把背部纵向排列的突起角质棘刺也变换成锯齿状背鳍,并拉长躯体以渲染气势,充实装饰效果,于是扬子鳄就被塑造成了传说中描绘的张牙舞爪、能腾云驾雾的龙形象了。虽然经过艺术夸张后,幻化的龙与现实中的扬子鳄有了许多不同之处,但对比之下,仍可看到扬子鳄——长颚、尖牙、披鳞、利爪等主要特征。
后来黄河流域由于人为破坏生态,刀耕火种,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气候变冷,适宜于暖湿环境的扬子鳄难以生存便逐渐绝迹了(现仅存于我国安徽省南部)。因为扬子鳄在现实生活中不复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们创造的龙形象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结果龙与扬子鳄成了两种不同的概念,龙的来历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早期的龙是无角的,1987年河南濮阳发掘出土的一个距今6000年前古墓葬中就曾发现用蚌壳摆的扬子鳄(龙)图形。在仰韶文化陶上描绘的龙也是大头长尾的爬行动物。四川大足南山的云龙石刻雕塑则更是一个无角无须、蹩眉瞪目、活灵活现的扬子鳄形象。有角的龙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和青铜器上,山西省出土的一个商代青铜器龙纹觥的造型即出现双角,器身纹饰则与扬子鳄的体纹完全相同。
汉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龙字便是大口、曲体的动物形象。龙字的读音则是鳄的叫声的模拟音,鳄发出的吼叫是低沉的“隆隆”声,因此,“隆”(龙)声就成了古代时对鳄的称谓,时至今日,扬子鳄在我国南方民间的俗称仍是“土龙”、“猪婆龙”。
神灵的出现并非是盲目的有意编造,它是人类认识和经历的真实记录,古往今来,许多有关龙的记载、传说、民俗都与扬子鳄的生活习性相关。
扬子鳄生活在河湖沼泽地带,《左传》中“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就是指龙(即扬子鳄)与蛇是同样生活于类似环境之中,习性相近的两种动物。
扬子鳄在水边打造迷宫似的地下洞穴,洞深距地面2—3米,平时也多栖息水中,故人们想像出“龙王居住在水底龙宫”的神奇景象。而在看到每当发洪水时扬子鳄因洞穴被冲毁四处逃避,便认为“龙王在兴风作浪”,岂不知扬子鳄也是洪水的受害者。
扬子鳄以鱼、蛙、蚌等为食,蚌壳内多有珍珠,鳄生性凶残,长期饥饿时还会自相残杀。当有人看到扬子鳄争食蚌类时,嘴里吐出珍珠,便有了“二龙戏珠”之说。
扬子鳄是六月交配,七月产蛋,雄鳄是通过叫声寻找雌鳄的(鳄是唯一会叫的爬行动物),而每年六月正是黄河流域多雨夏季的开始,于是人们把扬子鳄响亮的叫声与风雨的来临联系在一起,每当风雨欲来时的电闪雷鸣也启发了古人,以为风雨雷电与龙有密切的关系,于是古人视龙为雷雨之神,《山海经》中就有“雷泽有神,龙身而人头。”的记载,认定“龙可以呼风唤雨”。
《说文解字》中描述“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世界上仅有扬子鳄与密西西比鳄两种生活在温带需要冬眠的鳄。因气候原因每到初冬时它们便进入冬眠期,当春天(农历二月)大地解冻时,蛰伏了一冬天的它们开始外出活动,同时也到了黄河流域开始下雨的季节,先民们把二者也联系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祭祀“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
诸如此类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至于龙与其它实有动物一起出现在十二生肖中也很自然,因为在夏商以前,古人所指的龙就是现实中的扬子鳄,而鳄是全球范围人们普遍关注崇拜的动物之一,在埃及以及希腊的十二生肖中也都有鳄。
龙是祭神文化的特定产物,古籍中说:“水以龙。”可见龙是作为主水神灵被创造出来的(传说中的龙王),关于龙与古代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的说法,没有充分的依据。有文字记载以来,远古华夏民族的各氏族都是以汉字姓氏作标志的,没有用动物图形作标志的记载。远古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很低,还不能用逻辑的方法思考问题,只能用类比、表象的方法认识事物,要创造一种综合各种动物特征的虚拟动物形象,是古代先民难以做到的,人的想象力总会受某种制约,无论多么奇怪的神灵,只能以真实性为背景创造出来,多么离奇的神话,最终都能在现实中找到构成它的原始素材,因此,龙不是虚拟的动物。《尔雅·翼》中谈到龙有“九似”(角似鹿、颈似蛇、爪似鹰……)是指龙的局部形态与一些动物相似而已,并没有具体指龙是综合九种动物特点创造的。即使是古代外国民族的崇拜标志也都是实有动物(鹰、虎等)或人兽结合(狮身人面)的形象。

龙为什么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

不仅如此,我们至今仍保留许多与龙相关的风俗。正月十五闹元宵,大江南北会舞龙灯,以此寄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盼;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传说这一天万物复苏,龙也要在春雷中醒来。有的地方在这一天会把草木灰与谷糠类的粉末撒在地上,从户外水边一路撒到厨房,意为“引龙回”,有的地方在这一天送孩子上学,意为“占鳌头”,还有的地方在这一天为孩子剃头,意为“剃龙头”;五月初五端午节,多水的地方还会举行“赛龙舟”,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龙行天下,载于文艺 。龙在十二生肖中名列第五,也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虚幻的形象。咏龙的诗源远流长,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便可以找到涉及龙的诗句,如“龙旂阳阳,和铃央央”,“龙旂”,指画龙的旗。咏龙古诗中通篇咏龙的诗,较有代表性的是宋代诗人舒岳祥的《咏龙》:“曾见老人潭上坐,忽然不见石泓深。至今月白风清夜,潭底时闻似笛吟。”此诗咏龙,也颇具特色。诗人自序:“予先人墓在香岩,有湫二。湫常现一龙,时显时隐。世传古有樵人见有老人坐石上,近之即隐。又尝有两龙髯现水中,大如象鼻,水沸激而上,复流湫中,水不盈也,因号其山为龙须山。今名龙舒,以下多舒姓也。”结合诗人自序来读这首诗,不难发觉其妙处:不见其龙,而其龙自现。“潭底时闻似笛吟”,其所闻乃龙吟之声。南朝梁诗人刘孝先的诗句“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以“笛声”比喻“龙吟”,而舒岳祥的诗则以“似笛吟”比喻龙吟,并以“潭底时闻”强化神秘之感,令人称道。
在屈原的笔下,龙是奔驰于云天的坐骑,往往喻示主人的高洁情怀。《离骚》云“驾八龙之婉约兮,载云旗之委蛇”,《涉江》云“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到了曹植的《洛神赋》里,以一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状写洛神风姿,更是流芳千古;唐朝李贺要“呼龙耕烟种瑶草”(《天上谣》);南唐李煜则犹忆“车如流水马如龙”(《望江南》);文天祥在《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写道:“乾坤能大,算蛟龙岂是池中物?”颇有托物言志的味道,字里行间纵横着男儿豪气。
还有一些关于龙的民间传说,被收入典籍,传之翰墨,也悄然塑造着龙的形象。《太平广记》载录了鱼化龙的故事,说每年春夏之交,各地黄鲤鱼争赴龙门,跃过者“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焚其尾,乃化为龙”,后来民间便常用“鱼跃龙门”比喻考试高中。不仅如此,龙还常常在传说中与人发生感情。《张生煮海》、《柳毅传书》一类的故事,便演绎了书生与龙女之间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它们富有浪漫主义色,同时把龙的形象也广植于百姓心中。
更直观的“龙”的形象流传,存于雕塑与书画。人们把雕刻于器皿、砖瓦一类物件身上的龙形称为龙纹,不同时代的龙纹,生动体现了古人心中“龙”形象的变化,也折射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与精神风貌。比如汉瓦中的青龙,昂首阔步,龙尾高扬,呈现出雄健奔放的态势,颇能传递大汉气象。历代名画中,不乏择龙入画的佳作。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六龙齐驱为洛神拉车,一龙跃起做升腾状,称得上形神俱丰;宋代《云龙图》中的飞龙则蜿蜒盘旋,回蟠升降,兼有云雾之飘逸与松树之遒劲,几可脱纸欲飞。最为有名的是“画龙点睛”。据《历代名画记》载,梁朝画家张僧繇为壁画上的龙点睛,龙则破壁腾天。这个记载既形容张僧繇画技神奇,也喻示了中国画的一大奥妙:贵在神韵。因为眼乃神韵之门,有眼则有神,有神则有灵。
龙之传统,取舍在人。古时画家画龙,讲究“九似”,即龙的身体有九个部位与其他动物相似,可见龙的形象是一个综合体,融合了其他动物的特点与精华。龙行于世,与这种吸纳、包容的精神不无关系。中国人自古就讲“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东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推崇的正是一种包容文化。另一方面,龙带给人们的感觉,往往是飞舞奔腾,昂扬向上,能潜能飞,这样的形象,不正与中国人所秉持的自强不息,昂扬进取,乃至能屈能伸的人生观有着相通之处?也许,古人在塑造龙的形象时,便不断地融入着自己的精神与理想,反过来,又常常从龙的身上,汲取着处世的智慧与勇气。
在一些场合听人说,龙在西方被视为恶兽,且外形张牙舞爪,不是理想的文化标志。这种说法其实存在很大漏洞。刘锡诚介绍:“我国早就有专家写过文章,指出西方龙与中国龙不是一回事。它们是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里生长出来的,被寄寓的文化含义具有霄壤之别,不能混为一谈。”至于说龙的外形张牙舞爪,则近乎于苛责了。难道我们不希望看到昂扬奔腾的龙,倒希望看到躺在地上动也不动的“病”龙么?
龙为瑞兽,可比英雄。随着龙年的临近,关于龙的话题纷至沓来。不久前一枚壬辰年龙邮票刚刚面世,便成为舆论的焦点。其实近年来关于龙的争议一直未曾平息,责难的理由,多是因为龙在历史上曾与封建紧密相联。但是,龙被蒙上色,岂是龙之过?民俗学家刘锡诚谈到:“龙本来源自民间,曾是族群的图腾,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内容,文化含义日渐丰富。只是在很短一段历史时期里,它被封建帝王垄断。”如今,帝王们的风流早被雨打风吹去,而龙作为文化象征,却早已散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文化符号。
对于我们来说,世界上有没有龙,是否存在过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龙所承载的悠长历史、丰富内容、民族精神,哪一样都无法忽视。相传中华文明的源点,就有龙的身影。伏羲时,黄河出现龙头马身的神兽,马背上旋毛如星,构成图状,人称河图,伏羲氏据此河图创了八卦,这即是“龙马河图”的神话故事。可见在中华文明之初,龙就被赋予了神秘、智慧、祥瑞的含义。《周易》中有“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卦爻,历史上把“凤、麟、龟、龙”合称“四灵”,皆为祥瑞之物。不仅如此,人们还习惯于用龙来比喻贤者与英雄。孔子拜谒老子,归来对门生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也是以龙作比喻:“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龙与本无关系,很长时间以来,它是一种神话形象或者民间信仰。我国民间认为龙是司雨之神,因此每遇旱年,民间求雨祈丰都是进龙王庙,拜老龙王。即使在平常年岁,人们祭祀龙王,也是祈福消灾、期盼丰年的意思。封建帝王欲借龙威,一纸昭示把“龙”收为皇家专用,帝王出生称“龙诞”,未即位时称“龙潜”,登基之后称“龙飞”,创立王业称“龙兴”,子孙后代称“龙种”。可惜,天下之美,并不能为一家所专,龙终究不会蛰困于宫墙之内,它的形象与故事,早已在民间扎根发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龙的影子:面有“龙须面”,糖有“龙须酥”,水果有“龙眼”,药材有“龙骨”;到了北京要爬龙形长城,到了江西要登龙虎山,到了山西要看九龙壁;我们形容地势险要,叫“龙盘虎踞”,形容精力充沛,叫“生龙活虎”,形容吉祥喜庆,叫“龙凤呈祥”,形容昂扬进取,叫“龙马精神”……

女娲补天指的是什么生肖

心诚则灵
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女娲补天代表什么生肖?

女娲补天是生肖蛇。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凤姓。巳蛇,十二生肖之一,地支的第六位。蛇灵敏灵活,巳时蛇多隐蔽在草丛中。逢巳年出生的人属蛇,北方大都说属小龙的,也有说属长虫儿的。人们之所以称蛇为小龙,是因为龙的形象最早脱胎于蛇,并非像有的人所说的将蛇称为小龙是攀龙附凤的意思。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