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是什么人物,诸葛的意思

2023-09-29崇庆运势网热度: 13383

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是伟大的家、军事家,诸葛亮富国强兵尽管是为了“兴复汉室”,然而客观上为整个巴蜀地区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安定、繁荣与和谐。“三国时期,诸葛亮治理的蜀国是‘最好’的,也就是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定。

诸葛孔明这个人物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分裂状态很不满意,他一直怀有统一中国的远大志向,是很值得尊敬的。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诸葛亮生平简介。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一位人物

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家、军事家。

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东汉末。

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建安12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重庆)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

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

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

曹丕代汉,他劝刘备称帝,任丞相。

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

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

建兴十二年(235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

谥为“忠武侯”。

相传曾经革新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支箭,又制造“木牛流马”.有利于山地运输。

著有《诸葛亮集》。

提起诸葛亮,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家和军事家,“诸葛大名垂宇宙”(杜甫诗句),人们一直把他看作智慧的化身,人们景仰和崇敬他。

诸葛亮之所以能有这样大的影响,这和历代统治阶级对他的推崇,小说戏剧对他的描绘和渲染是分不开的。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和小说戏剧中塑造的诸葛亮并不完全相同。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又是怎样一位人物呢?

诸葛亮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一个门第不高的官僚地主家庭里。

其父诸葛珪曾做过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和当时的豪强贵族袁术、刘表等都有往来。

诸葛亮兄弟三人,哥哥诸葛谨,弟弟诸葛均,此外还有两位姐姐。

由于父亲很早去世,诸葛亮和他的兄弟、姐姐都依靠叔父诸葛玄过活。

诸葛亮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

在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爆发,继之而来的是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壮大起来的豪强地主武装之间为争夺地盘的厮杀、混战。

琅琊郡属于徐州,是豪强们心目中的一块肥肉,陶谦、吕布、曹操都曾先后占据和抢夺过这块地方。

徐州战乱不止,使诸葛玄一家再难安身下去。

为了逃避战乱,诸葛玄带领家人,离开家乡,先投奔袁术,后又投奔荆州刘表,最后在襄阳住了下来。

诸葛亮17岁那年,叔父诸葛玄去世。

诸葛亮失去了依靠,就带着弟弟诸葛均在襄阳城西20里地的隆中村,置了一点田产,盖了几间草房,开始过着他20年后在《出师表》中所说的“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一面耕种、一面读书的隐居生活。

隆中的生活,一过就是10年。

这10年,诸葛亮阅读了大量的经史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尤其喜欢读《申子》和《韩非子》等法家著作。

诸葛亮深为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经世致用的理论所折服,他知道,在这动乱的时世,法家的思想,包括其治国的经验、法术是最切合、最实用的。

广泛地阅读、刻苦地钻研、学习,使他获得了丰富的、军事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这10年,也是诸葛亮拜师、交友、增长见识、学问的过程。

那时候,荆州地区相对战乱较少,中原地区的学者名士纷纷避乱至此地。

比诸葛亮年长的,有大名士庞德公、号称“水镜”先生的司马徽、沔南名士黄承彦(即后来诸葛亮的岳父)等,他们都成了诸葛亮的忘年之交。

这些人思虑精密,学识渊博,见解卓绝,诸葛亮虚心向他们请教,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由于司马徽的介绍,诸葛亮又拜了一位称“酆公”的汝南灵山隐士酆玖为师。

酆玖熟谙韬略,精通兵法,在诸葛亮“奉事惟谨”的精神和行为的感动下,酆玖传授了他三部兵书。

这对诸葛亮日后辅佐刘备带军打仗,无疑起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诸葛亮在交往的朋友当中,也有一些青年学者,其中有日后成为刘备重要谋士的庞德公的侄儿庞统,颖川的徐庶、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等。

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评论天下大事,抒发自己的抱负。

在读书、学习、广交朋友之余,诸葛亮也未忘怀当时形势。

隆中的10年,风云变幻无常,此时曹操官渡一战,打败袁绍而统一北方;孙权继父兄基业坐领江东,和当时曹操称霸中原;坐镇荆州的刘表是一个务虚名、尚空谈,不足与谋大事的人,为豪强所吞并只是迟早的事……群雄纷争的结果,必然会出现鼎立的局面。

由于诸葛亮注意研究当时的、军事形势,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和应对的策略方针。

当和朋友谈论起现实社会形势时,他洞若观火、了如指掌,卓有识见,因之被司马徽称之为“识时务”的“俊杰”。

立志向学,因志而成学,学以致用,是诸葛亮所一贯恪守的治学思想。

那么诸葛亮的志向是什么呢?从下面两个例子可以窥见他的理想和抱负。

据《魏略》记载,有一天诸葛亮和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位好友一起交谈,诸葛亮从容地对他们说:“诸位要是做官的话,是可以做到郡守、刺史的职位的。

”三人反问诸葛亮又如何,诸葛亮只是“笑而不言”。

这“笑而不言”,就已经表明了诸葛亮胸存大志。

又据《三国志》传载,诸葛亮在高卧隆中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他认为当世既无像管仲那样的贤相,也没有像乐毅那样的名将。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家,曾经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强大的诸侯国。

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他扶持弱燕,统帅强兵,一举攻下齐国70余城,使燕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把自己比做管仲、乐毅,是认为自己具有宰相的治国之策,也具有名将的带兵之道。

他身处乱世,决心像管仲、乐毅一样,无论在上还是在军事上,都要干出一番惊人的功业,他志在扫除群雄,结束分裂。

治乱世必以才智,尽其才智又必依明主才能取成,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从”,说的就是要谨慎选择可以辅佐的“明主”的意思。

那诸葛亮心目中的“明主”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在未遇到刘备之前,我们可以说在诸葛亮此时的思想中还没有明确具体对象,但如果联系他周围朋友对当时豪强车间评价的言论以及日后的《隆中对》、《论光武》等文章来看,诸葛亮对选择“明主”是有自己的标准的。

诸葛亮从小就受封建正统观念的熏陶,在隆中十年间系统地学习经史子集,食君禄、报君恩的忠君报国思想更在头脑中根深蒂固。

当时最有的军阀是北方的曹操,此人雄才大略,影响很大,但在正统的观点看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却令人所不齿。

庞统曾经跟诸葛亮谈起曹操,认为他虽是一个治世的能臣,却又是一个乱世的奸雄。

像曹操这样的人,诸葛亮会认为他是“明主”而去投靠他、辅佐他,是不可能的。

而实际上,在下文将要谈到的《隆中对》中,诸葛亮也是把消灭曹氏集团作为目标确定下来的。

刘表此人的行为品质,诸葛亮更是耳闻目睹,再熟悉不过了。

连他的内亲黄承彦老先生都不愿出来帮助他,诸葛亮当然不会认为他是“明主”。

东吴的孙权呢?虽是位有作为的人物,但却野心勃勃想“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也是一位志存篡逆的野心家。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已赴江东辅佐他,而诸葛亮并没有尾随着到江东,应该说,孙权在诸葛亮的心目中,也不是一位能够为之赴汤蹈火的“明主”。

至于盘踞川蜀、以“(?n)弱”著称的益州牧刘璋,更不值一提。

从诸葛亮撰的《论光武》一文中,我们更可以窥测到诸葛亮择主的准则。

光武帝刘秀是东汉中兴之主。

诸葛亮在文章中,对刘秀的“策虑深远”的作用极为欣赏,对光武君臣“谋合议同”,中兴汉室的事业极为向往。

南阳郡是当年刘秀中兴的发祥地,历史能否重演呢?当今世界能否再出现如光武帝那样的“圣君”“明主”呢?这个问题只有等刘备出现在诸葛亮面前才能明白。

总而言之,隆中十年,是诸葛亮学习、增长才干的十年,也是他“待时”、“待主”的时期。

这个未出茅庐的青年,正如庞德公送给他的雅号“卧龙”那样,一旦风云际会,就能腾云驾雾,大显身手,一展抱负了。

这个时机终于到来,“刘皇叔”刘备于汉建安12年(公元207年)亲自前来隆中,拜访请教诸葛亮。

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物

问题一:诸葛亮是什么人物? 诸葛亮在三国里面不及,曹操,郭嘉,司马懿,周瑜等 诸葛亮之所以名垂青史,不是智慧,不是靠聪明,如果这几点,他不如司马懿,诸葛亮统领10万大军,攻打1千人守城的曹军,12日竟不破,最后退走! 诸葛亮被三国演义严重神话了,什么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这是历史上根本不纯在得,赤壁之战的功绩要有诸葛亮的,也就是他去吴国达成蜀吴联盟,像舌战群儒,根本都不纯在,而后就是周郎的功劳了,周瑜是三国演义比较矮化的人物,他的气量不会跟一个败逃数里的蜀汉信差一般见识的!诸葛亮在这次连吴,立下了功劳,后来管理荆州农业,这期间他学习了大量农业知识,为日后刘禅朝,执政打下坚实的基础!刘禅也不像三国演义那样无知 *** ,刘禅是昏君不错,但是在诸葛亮死后,撤销丞相职,后来灭国逃生都说明他不是 *** !(乐不思蜀)但是中国人得道德观念不容许这样,宁肯玉碎,不可瓦全. 诸葛亮名垂青史的根本原因是他的忠心,气节,未吞国库一两银子,为蜀地人民发展贡献力量,为了汉室复兴,鞠躬尽瘁,中国人民铭记这样的人,所以后来罗贯中编写了神话了诸葛亮! 我感觉诸葛亮不是最厉害的,只是个人观点哇!没有诋毁诸葛亮意思哇,诸葛亮已经是中国气节的标榜了哇!

问题二: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不贪权势。
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奴役。
二、不谋私利。
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诫子书》中,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自贬三等。
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
他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
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
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无结党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
在当时有这样一句话:“凡事做过好事的,就算你和诸葛亮不认识,诸葛亮知道也一定会奖赏你;凡事做过坏事的,就算你和诸葛亮是亲属,诸葛亮也会惩罚你”。诸葛亮就是这样严明执法,赏罚分明的。
五、谦恭待人。
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名士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
六、治蜀有方。
诸葛亮治蜀刑法颇严,他与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还拟出,《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科条。
诸葛亮促进了蜀地农业的发展。他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创设“堰官”专职管理,采用以农养战、耕战结合的政策,解决军粮问题。诸葛亮对手工业也非常关注,恢复盐铁专营,并亲到现场视察利用天然气煮盐的情况。并于城内设置“锦官”,专门管理。后世称成都为“锦官城”,即源此。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由于诸葛亮不仅是从征战的角度推动生产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稳定人民生活着眼制定政策发展生产的,其结果蜀地是“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一片繁荣安定景象。
七、勤政为民。
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在《隆中对》中即提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种信念贯穿于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受命以后,夙夜忧虑,振兴蜀汉,统一中国。
八、高风亮节。
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过分的名位与特权。李严为曾怂恿诸葛亮加九锡,加爵称王。诸葛亮并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庭,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国家兴衰高于个人荣辱,不为权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称中国历代忠臣良吏之典范。
综上所述,诸葛亮为报答刘备......>>

问题三: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

问题四: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在世人心中向来是智谋的化身:受任于败军之际,而能妙手回春,化险为夷;奉命于危难之间,而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容一笑,便能心生神机;挥挥羽扇,便能左右战局,简直到了神奇的境界。他那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千古之辩的“舌战群儒”、火烧赤壁的“借东风”、海纳百川的“七擒孟获”、谈笑间的“草船借箭”、无中生有的“空城计”……几乎达到了“算无遗策”的程度。 然而,这位舞化着智慧艺术的奇人,在历史上却更多地被人感喟着、遗憾着。感喟着那执著信仰、忠于托付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遗憾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未竟雄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喟叹?如果我们慎加分析诸葛亮的表现和行为,这种喟叹也似乎在情理之中。寻找其必然的元素,我们认为是他“精于战术,短于战略;精于治国,短于用人”使然。 诸葛亮从一开始就是逆天而行,这也决定了诸葛亮一生的悲剧命运。

问题五: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来拿分了。
运筹帷幄、比之军事家更适合做家、公私分明事、必躬亲权利欲较大但忠心耿耿、能言善辩、会审时度势得人。
例子:
发明方面“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八阵图、全部出自其手。
方面“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品德方面“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军事方面三国志注引:“其(诸葛亮)用兵也,行如风,止如山,兵出之日,天下震动”

问题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的相貌:“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诸葛亮的人品:“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诸葛亮的子嗣:先从兄诸葛瑾过继其次子诸葛乔为子,诸葛乔年二十五卒;亲子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长子――大度容人注)。“景耀...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瞻长子尚与瞻俱没。次子京及攀(诸葛攀是诸葛亮义子诸葛乔之子――大度容人注)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京位至江州刺史”; 诸葛亮其妻名字:“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由此可知,诸葛亮之妻姓黄,但名字不得而知。所谓“黄月英”系民间传说,未载正史; 诸葛亮的才能:“(刘)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诸葛)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拜亮为丞相...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以上引文均出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是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本用不着争论,在《辞海》、《大英百科全书》等权威辞书里,提到三国时代的大“家”就只有两人:一是曹操――家、军事家、文学家(或诗人),另一个就是诸葛亮――家、军事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争论呢?这是因为,颠覆历史已经成了当今历史学家及其爱好者的特征――许多历史人物已经被评了百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不颠覆历史,不和传统的历史评价唱反调,如何能一鸣惊人,如何能引人瞩目。所以,过去说不好的历史人物,我一定要为他找一些好处(比如对隋炀帝、对秦桧、对李鸿章);过去说好的历史人物,我也一定要找点毛病出来(比如对岳飞、对诸葛亮)。于是,历史学界也不是清水衙门了,历史学家们也照样可以成为先富起来的人。只是,历史真的可以随意颠覆来颠覆去吗? 首先,作为军事理论家,诸葛亮的军事著述之多,在三国时期无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传运》、《军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将苑》中“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几句话,已为历代军事指挥人员(包括其他行业有识领导)奉为座右铭; 其次,诸葛亮还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发明家。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他“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远程武器,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同样是当时无人匹敌的; 当然,处在那样一个改朝换代的战乱年代,是否为军事家,主要还要看他的军事实践,即是否有过统兵打仗的经历以及他的战绩。谈及此处,我不由得要先发一段议论: 自从极亲曹操(其实,这种所谓的“亲”也未必是真的“亲”,其目的也不外为了能引人瞩目而故作惊人......>>

问题七:历史怎么评价诸葛亮的?(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
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蜀汉四相之首。
谨慎,善治国,天下奇才,时之俊杰。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题八: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不贪权势。
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奴役。
二、不谋私利。
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诫子书》中,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自贬三等。
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
他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
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
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无结党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
在当时有这样一句话:“凡事做过好事的,就算你和诸葛亮不认识,诸葛亮知道也一定会奖赏你;凡事做过坏事的,就算你和诸葛亮是亲属,诸葛亮也会惩罚你”。诸葛亮就是这样严明执法,赏罚分明的。
五、谦恭待人。
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名士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
六、治蜀有方。
诸葛亮治蜀刑法颇严,他与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还拟出,《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科条。
诸葛亮促进了蜀地农业的发展。他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创设“堰官”专职管理,采用以农养战、耕战结合的政策,解决军粮问题。诸葛亮对手工业也非常关注,恢复盐铁专营,并亲到现场视察利用天然气煮盐的情况。并于城内设置“锦官”,专门管理。后世称成都为“锦官城”,即源此。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由于诸葛亮不仅是从征战的角度推动生产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稳定人民生活着眼制定政策发展生产的,其结果蜀地是“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一片繁荣安定景象。
七、勤政为民。
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在《隆中对》中即提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种信念贯穿于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受命以后,夙夜忧虑,振兴蜀汉,统一中国。
八、高风亮节。
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过分的名位与特权。李严为曾怂恿诸葛亮加九锡,加爵称王。诸葛亮并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庭,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国家兴衰高于个人荣辱,不为权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称中国历代忠臣良吏之典范。
综上所述,诸葛亮为报答刘备......>>

问题九:诸葛亮是什么人物? 诸葛亮在三国里面不及,曹操,郭嘉,司马懿,周瑜等 诸葛亮之所以名垂青史,不是智慧,不是靠聪明,如果这几点,他不如司马懿,诸葛亮统领10万大军,攻打1千人守城的曹军,12日竟不破,最后退走! 诸葛亮被三国演义严重神话了,什么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这是历史上根本不纯在得,赤壁之战的功绩要有诸葛亮的,也就是他去吴国达成蜀吴联盟,像舌战群儒,根本都不纯在,而后就是周郎的功劳了,周瑜是三国演义比较矮化的人物,他的气量不会跟一个败逃数里的蜀汉信差一般见识的!诸葛亮在这次连吴,立下了功劳,后来管理荆州农业,这期间他学习了大量农业知识,为日后刘禅朝,执政打下坚实的基础!刘禅也不像三国演义那样无知 *** ,刘禅是昏君不错,但是在诸葛亮死后,撤销丞相职,后来灭国逃生都说明他不是 *** !(乐不思蜀)但是中国人得道德观念不容许这样,宁肯玉碎,不可瓦全. 诸葛亮名垂青史的根本原因是他的忠心,气节,未吞国库一两银子,为蜀地人民发展贡献力量,为了汉室复兴,鞠躬尽瘁,中国人民铭记这样的人,所以后来罗贯中编写了神话了诸葛亮! 我感觉诸葛亮不是最厉害的,只是个人观点哇!没有诋毁诸葛亮意思哇,诸葛亮已经是中国气节的标榜了哇!

问题十: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的相貌:“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诸葛亮的人品:“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诸葛亮的子嗣:先从兄诸葛瑾过继其次子诸葛乔为子,诸葛乔年二十五卒;亲子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长子――大度容人注)。“景耀...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瞻长子尚与瞻俱没。次子京及攀(诸葛攀是诸葛亮义子诸葛乔之子――大度容人注)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京位至江州刺史”; 诸葛亮其妻名字:“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由此可知,诸葛亮之妻姓黄,但名字不得而知。所谓“黄月英”系民间传说,未载正史; 诸葛亮的才能:“(刘)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诸葛)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拜亮为丞相...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以上引文均出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是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本用不着争论,在《辞海》、《大英百科全书》等权威辞书里,提到三国时代的大“家”就只有两人:一是曹操――家、军事家、文学家(或诗人),另一个就是诸葛亮――家、军事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争论呢?这是因为,颠覆历史已经成了当今历史学家及其爱好者的特征――许多历史人物已经被评了百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不颠覆历史,不和传统的历史评价唱反调,如何能一鸣惊人,如何能引人瞩目。所以,过去说不好的历史人物,我一定要为他找一些好处(比如对隋炀帝、对秦桧、对李鸿章);过去说好的历史人物,我也一定要找点毛病出来(比如对岳飞、对诸葛亮)。于是,历史学界也不是清水衙门了,历史学家们也照样可以成为先富起来的人。只是,历史真的可以随意颠覆来颠覆去吗? 首先,作为军事理论家,诸葛亮的军事著述之多,在三国时期无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传运》、《军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将苑》中“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几句话,已为历代军事指挥人员(包括其他行业有识领导)奉为座右铭; 其次,诸葛亮还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发明家。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他“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远程武器,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同样是当时无人匹敌的; 当然,处在那样一个改朝换代的战乱年代,是否为军事家,主要还要看他的军事实践,即是否有过统兵打仗的经历以及他的战绩。谈及此处,我不由得要先发一段议论: 自从极亲曹操(其实,这种所谓的“亲”也未必是真的“亲”,其目的也不外为了能引人瞩目而故作惊人......>>

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的人。

诸葛亮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奴役。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知人善任,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认为国家兴衰高于个人荣辱,不为权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称中国历代忠臣良吏之典范。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孙中山: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王震:诸葛孔明这个人物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分裂状态很不满意,他一直怀有统一中国的远大志向,很值得尊敬。

诸葛亮是谁?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杰出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

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一说①河南南阳卧龙岗;一说①湖北襄阳(现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

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后为了消除诸葛亮隐居地一事留下的历史纷争,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写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须辨襄阳南阳。”这是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所写,因诸葛亮名高天下,两省便争诸葛亮故居之处所,顾嘉蘅想不能开罪南阳,又怕承当出卖桑梓之名,便撰此妙联,既赞诸葛亮,又抹平两省争执,可谓公允。但这场争论并没有因此而平息,1990年发行《三国》邮票第二组“隆中对”小型张时,因湖北、河南两省争夺“隆中对”的首发式地点,并组成代表团进京申诉,以至设计受阻。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和北京师范大学魏晋南北朝研究所曾专门组织“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讨论会,诸葛亮躬耕地在X阳的说法得到大多数的的赞同,同时史学家们也认为,就像文武赤壁一样,襄阳南阳的诸葛胜迹也是完全可以并存的。顾嘉蘅的题联,真不愧为名联绝作。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

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或云后篇系后人托诸葛之名伪作)、《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是谁?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人称卧龙,三国蜀汉家,军事家。

躬耕陇亩诸葛亮生于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是汉司录校尉(郡以上之督察官)诸葛丰后代。父亲诸葛珪曾做过东汉的泰山郡丞,是一名普通的文职小吏。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在他八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们姊弟五人便依靠叔父诸葛玄生活。东汉末年,北方大乱,诸葛亮姐弟五人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辗转至襄阳,因“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此时是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诸葛亮十四岁。

公元190年,刘表将荆州治所迁至襄阳后,即“起立学校,博求儒术”诸葛亮到襄阳后即求学于城南的“学业堂”。在学堂先后结识了徐元直,石广元和孟公威等人,“为友甚密”,经常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立志改革。由于诸葛玄和刘表的关系,诸葛亮又先后认识了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和中庐县的司马徽、蒯良、蒯越等人,这样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还为未来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后经刘表举荐,诸葛玄做了豫章太守,但不到一年诸葛玄被杀,诸葛亮没有了依靠,不得不独立生活,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与弟等到隆中“躬耕陇亩”。直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后,才离开。但在隆中期间,诸葛亮并非“苟全性命”,“未有须臾忘天下事”。他勤读书,广交游,自比管仲,乐毅,以便将来干一番事业。

三顾茅庐后经司马徽、徐庶的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这时他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今四川大部和湖北一部),谋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联合孙吴,对抗曹魏而后统一天下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后来,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联孙攻曹。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决计火攻曹营。但万世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精通天文,料定冬至那天将有东南风,于是和周瑜商定冬至日发动进攻。果然冬至那天刮起了强劲的东南风,黄盖火烧曹船,孙刘联军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后,周瑜与曹仁争夺江陵。在诸葛亮的建议下,一举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城。

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十月,其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建都洛阳。其后,诸葛亮说服了刘备,建立蜀汉称帝,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受遗诏辅后主”,封武乡侯,兼任益州牧,主持军国大事。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东和孙权,南平孟获,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图收复中原。

诸葛亮一生谨慎,“长于巧思”,他革新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的“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在与魏将司马懿争战于渭南时,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军中,后葬于定军山,享年54岁。刘禅追赠诸葛亮丞相武乡侯印绶,追封谥号“忠武侯”。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