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动和不动的关系,易经运动规律

2024-07-13崇庆运势网热度: 20219

关于易经中一句话

实在是无法确定你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我想大概是《周易》损卦,六三的爻辞吧,“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这是说,在山则损这个卦中六三为阴爻,阴气上行损伤阳气,六三六四六五三爻同为阴,是为三人行,三人行,三阴,六三与上九相应,三个阴爻一起上行,对于上九而言难免产生疑惑,所以,三个阴爻一起来,上九不敢接纳,就损失了上九;如果六三一人独行,那么上九没有疑问,就会接纳,所以就得到了友。资料一: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吉凶悔吝就是我们打卦的结果,一个卦背后必然就会有一些好的、不好的种种结果。当然还有“厉”,就是很严厉、很严重的情况,还有“无咎”,就是跟你没有什么关系,你没有什么错,虽然说结果好像不太好,但是这个不是你的错,是老天爷的错,或者是其他人的错。我们说一个事情,一般不是好就是坏,“悔吝”呢,实际上是指的吉凶之间的中间状态,有些事情有点“悔”,心头有点后悔、不舒服,还有点“吝”,就是还有点缺陷、不完满,心头还留有遗憾。这些结果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有这些“吉凶悔吝”的这些结果呢?就是“生乎动者也”,就是从“动”中而来。
人一动,就要生吉凶,所以我们打出一卦,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动爻,吉凶往往就在动爻上面体现。我们生而为人,任何人都逃不出“吉凶悔吝”的这些结果,我们人一动,按照佛教的说法,动则生业,你会有业力,那么业力所致,就有人生的种种境遇。所以我们在这个事情上面,确实要把人生看开、看透,要趋吉避凶,就要培养这种洞悉世间万象的智慧。

既然“吉凶悔吝,生乎动者”,那我不动行不行?看起来行,实际上不行。为什么呢?人一生下来,哪有不动的呢?不可能不动。生老病死那就是动,喜怒哀乐那就是动,吃喝拉撒也是动,所以动就要生业,不可能不动。即使我们每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天呆在屋子里面,你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思维不动、念头不动、妄想不生,所以不动根本不可能。
成都有一个现代诗人叫张枣,比我这一辈年龄大一点,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现在定居欧洲,他写了一首诗叫做《镜子》,内容就是一个人,每天呆在屋里没有事干,就成天照镜子,其中有一句诗非常出名,“当我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就落满南山。”这一句诗非常出名啊!是中国现代诗当中的经典名句。这个句子虽然看起来很美,很有禅意,但是仔细想想,一个人就这么静静呆在屋里,只要你的思维停不下来,吉凶悔吝就都在里面。不信你每天照镜子,日复一日,就会看见头发也慢慢变花白了,皱纹也慢慢多了,这个时候就回忆、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情,那真是一言难尽!
总之,你想要不动,你想生而为人却没有吉凶悔吝这些东西,那是不可能的。不动不行,关键怎么动才行。《易经》里面多次提到要“慎动”,上传第八章里引的好几个卦都是要我们要“慎动”。为啥要“慎动”呢?常言道,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如意者仅一二,我们看“吉凶悔吝”这四种结果,称得上好的也就是“吉”,占整个结果的四分之一,其它的凶、悔、吝,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们要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一定要谨慎,一定要看准,不要随便乱动。不仅这样,一个人呆在家里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时候,也不要一个人胡思乱想。越是在一个人的时候越要“慎独”,把我们脑袋里面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一定要关照好,看清楚它,管理好,不然的话,就像张枣的那句诗一样,“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情,梅花就落满南山”,后悔有什么用呢?梅花都落满南山了。所以是,“吉凶悔吝,生乎动者”,我们尤其是要慎动、慎独。

以上摘自: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九)_xuexi学习

资料二:
以下摘自:《12辟卦的应用·一动不如一静》
现在回过头来说,用在卜卦算命上,也有一个哲学的原理,先要了解,这就是《系传》二章所说的,现在我们继续讲《系辞》上传第二章: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这就是哲学问题了,这是说人类文化。我们人类认为的吉凶,好的或坏的,以哲学来说,没有绝对的,而是根据人类本身利害的需要;我们得到,便觉得是吉,失去便觉得凶,但这并非绝对。譬如说得病,这个得就不是吉,而且人生得意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失意也不一定是坏事。所以对于古文,不要仅在文字表面上读过去,而要知道在文字的深处包涵了很大的哲学思想。可见吉凶只是根据个人的观念而来,而悔吝就是忧烦愁虑之象,虞即虑。前面说过,卜卦的结果,不外“吉凶悔吝”四个字,没有六个字,换句话说只有两个字——一个是好,一个是坏,——或吉或凶,悔吝只是加上去的。因为“悔吝”两个字,是忧虑。在《易经》中一方面是小心,如卜到一个卦是悔吝,就是有烦恼,事情办不通,有困难。所以人生的一切,看《易经》只有四个角度,吉凶悔吝。这吉凶悔吝怎么来的,下传有两句话:
“吉凶悔吝者,生手动者也。”
人生的一切,任何一件事,一动就有好有坏。再说任何一动,坏的成分四之三种,好的成分只四之一种,所以中国人的老话,一动不如一静。凡事一动,吉的成分只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不过这三分当中,两分是烦恼、险阻、艰难,如此而已。这把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事业的道理都说清了,所以儒家就知道慎于动。动就是变革,变更一个东西,譬如创业,譬如新造,这个动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智慧,需要作慎重的考虑。所以学了《易经》的人不卜卦,因为大概的道理都知道了。“善于易者不卜”,用不着卜了,看现象就明明白白了。

读《易经》能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知道,古时候的读书人以“四书五经”为标准来获得知识和修身养性,以达到传统道德的自我完善。这“四书五经”具体是指哪些内容?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究竟有多大用处?现在,我们可以来作一些探讨。
古时候说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都是延续了几千年的经典,是不是就过时无用了呢?回答是否定的。这些书虽然有封建文化的糟粕在里面,但主流是好的,除了少数“糟粕”,剩下的就是“精华”了。从古至今能用,将来仍然有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要求我们在对待封建文化和外来文化时,不能全部照搬,只能选择性地吸收一些“有用”的东西,归纳起来,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何去选?如何去用?其实就是一个辨别真伪、联系实际、得到感悟的过程,然后运用于生活、生产实践,去指导我们正确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以免走更多的弯路。归纳起来,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书五经”这些典籍,不是写成之后就被奉为了经典,而是在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流传了一千多年后,才被一个叫朱熹的人确定为经典。那是中国的南宋时代,哲学家朱熹以“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为目的,对中国古代流传深远影响力巨大的典籍经过严格筛选,发现这些书籍是“修身养性”的顶峰之作,于是就把它确定为“经书”。
也就是说,从南宋时代起,封建社会所要求的读书人,应该从孩童时候起,先通过《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进行基础教育,然后才能一步步进入“四书五经”的高级教育。
在“四书五经”中,有一种书有些特别,几千年来,有人一直把它作为“奇书”,甚至用它来占卜吉凶,预测未来,而且据说还很“”。这本书就是《周易》,也被称作《易》或《易经》。现在,我们就来谈谈《易经》。
《易经》中的“易”,是“变”的意思。在“四书五经”中,这本书有些特殊,要读懂它,可能要费很大劲。因为在原著上,有很多字、词,晦涩难懂,这不是古人故弄玄虚,是因为上古的语言,就是这种风格,像《尚书》,也是这个特点。
《易经》里的文句,晦涩难懂,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第一,古人的语言习惯和今人不一样,它跳跃性大,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乃自句与句之间,省略了很多。要读懂它,需要上下文逻辑推理,再填充合适的内容。第二,古人有古人的意思,今人按今人的意思去理解,显然不通。这是古今词义的差异造成。有的词的意思已经扩大,有的已经缩小,有的已经转移,也就是不是那个意思了。第三,年代久远,那时没有印刷的先进技术,一本书全靠手写传抄,这其间难免抄错。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更难读懂了。
那怎么才能解决“读懂”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只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去加以理解,可能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在别人讲《易经》时,也不妨去听听,懂得了一些基本的原理后,再去理解原文的词句,可能就不难了,而且学有所得,是完全可能实现“读懂”这个目标的。
《易经》本来是一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哲学典籍。相传是六千年前的伏羲氏所著,当然这只是“相传”。认真考究起来,这有些不真实,因为那时中国还没有像样的文字呢。但《易经》成书于周代,那是肯定的,传说是周文王姬昌所著,所以又称《周易》。即使这样,也是很模糊,因为周朝就有八百年。所以又留下传说,春秋末年,此书经过了老子和孔子参与编定,因为里面的内容,道家的“对立统一”,儒家的“中庸调和”,都有所体现。
其实,一本“奇书”,它之所以“奇”,可能不是一个人的智慧。根据现实生活存在的可能性,它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这个集体里的人还不是同一时代的人。这可以从《易经》传到了汉代就分为了两派可以看出。到了汉代,有人就把《易经》发展成了一本“占卜”的书。因此,从汉代起,《易经》就分成了两大系列,一个是哲学研究,一个是占卜算卦。
那么,《易经》里究竟说了些什么?居然能让它如此神奇。其实,《易经》最初不是用于“占卜”,而是用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以及遇事怎样“应变”的规律总结。《易经》的“易”,就是“变”的意思。
《易经》发现,世界是处于“正反”两个方面结合的平衡体。这“正反”两方面,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如果有谁破坏了这个“平衡”,就会发生“裂变”,但“裂变”却是暂时的,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又会回到“平衡”。
《易经》认为,整个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同时,也不仅仅是“运动“,而是变化的。也不仅仅是“变化”,而是发展的。所以,这个回到“平衡”,肯定不是原来的平衡了,而是新的“平衡”。这和几千年后从西方传播过来的黑格尔辩证法哲学,几乎是“不谋而合”。显然,《易经》最初是站在朴素唯物主义的立场看问题的。
说具体一点,《易经》就是研究世界从“阴阳”调和的平衡状态在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平衡现象,经过一定的时间或条件,其内在一系列因素又重新组合,让它形成一种新的“平衡状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间会出现几次反复,或反反复复好几次,但最终会重新达到“平衡”。
《易经》的中心是一个“变”字。易经,可以叫“变经”。它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在不断的变化着。怎么变化?它认为,是“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六十四卦”。《易经》里看见的那个图,有人把它叫“太极图”或“八卦图”,就是按照这个意思展现给世人的。
极,是“极限”的意思,就是事物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状态。仪,是事物呈现的表面状态;象,是事物在大范围中的状态;卦,是事物在小范围中的状态。
“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六十四卦”这句话的意思,是既从事物存在的根源、走向、顶点的“纵”的方向去衡量(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变化的过程,又从事物存在所表现的状态分类分层的“横”的方向去衡量(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六十四卦)变化过程。
这里面有一个字需注意,那就是“演”。为什么从八卦到六十四卦,不叫“生”,而叫“演”。这就是和易经的“易”有很大关系了。所谓“演”,就是“变”。根据“变”的规律,还可以从六十四卦继续“演”下去,形成一根数字链条,即:128—256—512—1024,……其实,今天的电脑、云盘,就是按照这个规律去构建其单位容量的。也就是说,那个“太极图”或“八卦图”,我们看见的只是它起源的那部分,往下面可以是“无限延伸”。这一延伸,也就包罗了世界万象。
极,其实就是一个存在状态的“度”,或者说是所有事物存在的极限范围。“从无极到有极,从有极到太极”是说,事物存在的过程不是不变的,而是从一个“由无到有,由有到盛”的过程。太,就是到达“顶峰”的意思。当到达“顶峰”后,就会发生“质”的裂变,然后又从“无到有再到太”,周而复始,但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台阶式,波浪式或螺旋式。显然,这是一个曲折的“纵”的演变过程。
“极生两仪”的意思是说,在每一个“极”中,有两种因素在操纵“变”的过程,它们是一对“冤家”,一旦碰见,就会爆发出火花,产生出能量。原来它们的性质不同,而且恰恰相反,一旦组合,就会“打架”,这样一个新的系统就“动”起来了。原来,它们一组合,就成了制造“变化”的原动力了。
这两种互为矛盾的因素,一直是让“变化”启动的原动力,一旦组合起来,就会“无中生有”、“有中催盛”,最后到“太”的顶峰。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完全处于“活跃”状态,谁也不闲着。当它们力量均衡时,事物就处于一种安定状态。当它们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时,事物就处于动荡不定、风雨飘摇,甚至摧枯拉朽的状态。
这两种对立的因素,《易经》里把它叫“阴”和“阳”。《易经》认为,事物的构成,就是阴阳的结合,而且成为一切变化的原动力。世界上任何事物、任何现象从无到有到“太”的过程,都是由这两种因素的结合造成的。并且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一旦有一种力量能把这两种因素进行调节,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读《易经》的目的,就是为了有这个感悟,然后在生活、生产实践中“为我所用”。
关于“阴阳结合”,那个“太极图”已经很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就是居于中心点的那个黑白交汇的“圆”。不知大家在看到这个“圆”时,其初步印象如何?可能认为,既然是一个“饼子”要平分,就应该在中间画一根平直的线,又何必绕一个弯子,让它变成奇形怪状,使两个半圆都不完美呢?
其实,这正是此图的高明之处。它说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平坦的直线,而是不平坦的曲线。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阴”和“阳”两种东西,都是一个不完美的“单身”,只有当相互拼凑组合,才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更其重要的还有一点,阴阳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相互渗透,然后生成一种新的存在状态。我们今天的世界,难道不是这样吗?
整个“太极图”所表现的含义,就是在“阴阳结合”下,世界从“无”到”有”,再从“有”到“太有”,然后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的世界!中心点“阴阳结合”的意思,意味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结合而来的。如果缺了其中的一种,都不能构成新的事物,也不会有今天的世界。
所以,“阴阳如何结合”以及“阴阳如何调和”这些问题,应该是《易经》研究的主题,也是人类生存智慧的一门学问。只要我们读懂《易经》中的“阴阳结合”原理,把握好“阴阳结合”的时机,调节好“阴阳结合”的平衡,就会在遇到困难时,在新的方向为我们寻找开启通向成功的大门。
随笔

初学周易,请问各位前辈动爻与变爻的关系与区别

动爻可与主卦的其它爻发生生克关系,而变爻只能与主卦上的本位爻能发生生克关系

弱弱的问一句易经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个人认为是唯心主义

《易经》是唯物主义科学著作吗?

易经》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其思想精髓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事物的统一性和矛盾性、普遍性与特殊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其思想也有糟粕的东西,我辈当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易经》是远古先圣先贤们合著的巨作,被奉为群经之首。其中饱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包含了辩证法,自然也包括了唯物主义。其中对宇宙万物的变化发展规律,作了诸多的辩证分析和精辟论述,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所以,《易经》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某范畴的著作,而是指导人们认识宇宙人生、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