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的意义,简述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023-10-28崇庆运势网热度: 18397

中医五行学说是什么意思?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的运行、变化)。我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迷信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
五行学说最早在道家学说中出现。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物质组成学说,与西方的水、火、土、气四元素学说类似,但随着近代化学的发展,这两种学说的物质构成理论都被否定.
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因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烧尽,则火会自动熄灭
火生土:因为火燃烧物体后,物体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土;
土生金:因为金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黄金
金生水:因为金若被烈火燃烧,便溶为液体,液体属水;水要依靠铁器来开导疏通
水生木:因为水灌溉树木,树木便能欣欣向荣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众胜寡,故水胜火也;因为火遇水便熄灭
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能溶解金属
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根苗的力量强大,能突破土的障碍
实胜虚,故土胜水也。因为土能防水
五行数理: 金为七, 木为八, 水为六, 火为九, 土为五。
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墙”,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医理论看似深奥,实则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从五行学说角度分析,为什么我们...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归纳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和精神情志等各种功能活动,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进而与自然环境相联系,建立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并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分析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以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因此,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主要的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扩展资料:

五行学说不仅可用以说明在生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某脏有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疾病也可以传至本脏,以五行学说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传变,可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两类。

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以五行的特性及其生克规律来论述的。而五脏的功能是多样的,其相互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五行的特性并不能说明五脏的所有功能,而五行的生克关系也难以完全阐释五脏间复杂的生理联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

是学中医者绕不开的基础。相当一坐楼房的基石。
没有服阳五行,就不成其为医。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哪些应用?

心、肝、脾、肺、肾对应的五行为火、木、土、金、水; 对应的五色为红、青、黄、白、黑;对应的五季为:心对应夏四、五月,肝对应春正、二月,脾对应三、六、九、腊月,肺对应七、八月,水对应十、冬月(均以农历为准)。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脏腑有病可以反映于机体的体表,从色泽、声音、形态、口味、脉象、舌苔等多方面反映出来。

由于对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以五行进行分类归属,作了一定的联系,形成五脏系统的层次结构,所以为疾病的诊断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临床诊断上,我们即可以综合四诊材料,根据五行所属及其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

扩展资料: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归纳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和精神情志等各种功能活动,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进而与自然环境相联系,建立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并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分析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以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因此,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主要的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行

中医学哲学观之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认识世界、解释宇宙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属于古代的系统论与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与归类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及其运动变化。
现在较为公认的是五行源自四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以木之生发特性, 概括春天温暖的气候特点和万物生机勃发的物候特点;以火的炎热向上的特性,来概括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和万物长大茂盛的物候特点;以土的长养万物,来概括长夏之季湿的气候特点和万物秀实的物候特点;以金的沉降清肃特性,来概括秋天凉燥的气候特点和万物收敛凋零的物候特点;以水善于渗下滋润的特性,来概括冬气寒冷的气候特点和万物闭藏的物候特点。春,夏,长夏,秋,冬。风,热,湿,燥,寒。木,火,土,金,水五种。
(二)五行的特性与归类
1.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春温。
(2)火曰炎上。夏热。
(3)土爰稼穑。长夏湿。
(4)金曰从革。秋凉。
(5)水曰润下。冬寒。
2. 五行属性的归类
(1)归类方法。
一是取向比类法,即从事物的形象或性质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有征象,并与五行的特性相比较,然后将其归属于五行中某一行的方法。 例如肝属木,脾属土,东方属木,西方属金,中央属土。
二是推演络绎法,是根据已知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其五行归属的方法。例如,肝在五行属木,而肝和胆相表里,在形体上与筋关系最密切,开窍于目,其华在爪甲。由此推演,肝胆筋目爪在五行均属于木。
(2)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的方位、时间的季节、人体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五行归类,从而形成了联系人起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之间的关系
1.五行的生克制化
(1)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其中生我者为我之母,我生者为我之子,所以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
(2)五行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五行制化 木生火,火生土,木克土,即生中有制。土克水,水克火,火生土,即克中寓生。
2.五行乘侮及母子相及
(1)五行相乘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又名“倍克”。其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 木盛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2)五行相侮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又称“反克”。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3)母子相及 包括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母病及子,如水为木之母,若水亏不足,无力生木,则导致木行亏虚,出现水竭木枯,母子俱虚。子病及母,如心为肝之子,心血不足引起肝血亏虚,导致心肝血虚。母子俱病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母子俱实,如心肝火旺。二是母子俱虚,如肝肾阴虚。
(二)中土五行模式
中土五行,是土居中央,木火金水位于四方的五行模式,是突出土生万物、土控四行的作用。中土五行模式,源于古人对方位与季节认识的“河图”,木位于东方,应春季。金居于西方,应秋季。水位于北方,应冬季。火居南方,应夏季。土居中央,应四时。
1.中土调控木火金水四行。
土位中央,能生万物,是自然万物生长收藏的基础。中央土,对四时气化的调节也具有重要作用。
2.木与金火水之间关系密切。
脾居中央,肝心肺肾居四旁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体系。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五脏六腑五官五体五志。
2.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3.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例如肝生心,也就是木生火,肝藏血以养心,促进心主血脉的功能。
(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肝克脾,也就是木克土,肝主疏泄能调节脾主运化,防止脾气壅滞。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 说明五脏与发病季节的关系
春夏长夏秋冬,有风暑湿燥寒,与肝心脾肺肾相对应,春季多发肝病,夏季多发心病,长夏季多湿病,秋天多肺病,冬天多肾病。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母病及子是指疾病,有母脏传至子脏,如肾为肝之母,肾阴不足,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称为水不涵木。子病及母是指疾病由子脏传至母脏,如心火旺导致肝火旺,而见心肝火旺。
(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传变与相侮传变。如肝气乘脾,脾虚肝盛,肝火犯肺,肺虚肝侮。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由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通过五行连接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病变的五行属性来判断疾病所属的脏腑。在四诊方面,经常根据面部五色,口中五味及患者的脉象不同,推测疾病所属的脏腑。例如,面红口苦,脉数,多为心火。如果面色萎黄,口中甜腻,脉象濡缓,为脾虚之症。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
1.阐释中药性质
药物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通过五行的联络分别归属于肝心脾肺肾五脏。例如石膏桑白皮色白入肺经,宜清泻肺热。朱砂丹参色赤入心经,以镇心安神或者活血养血。
2.控制疾病传变
任何疾病都有其发展与传变的规律,临证应当根据其传变规律,及早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3.确定治则治法
(1)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
治疗原则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适应于母子俱虚证。实则泻其子,适用于母子俱实证。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滋水涵木法,补木生火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2) 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与治法,治疗原则为抑强与扶弱。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4.指导针灸治疗及精神疗法
(1)指导针灸疗法,在针灸治疗中,古人将手足12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腧穴,根据其特点不同与五行相配属,然后根据病情不同运用五行的生克规律,选择不同腧穴进行治疗。
例如治疗肝血不足,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则需补肝经合穴(水穴)曲泉或补肾经合穴(水穴)阴谷,以达到泻实补虚,恢复脏腑正常功能。
(2)指导精神治疗,由于五脏与人的精神情志密切相关,肝心脾肺肾分别与怒喜思悲恐五志相配属。 临床上可以通过五志相胜关系治疗相应疾病。例如怒伤肝,悲胜怒,即金克木。 喜伤心,恐胜喜,即水克火。

浅谈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发展的利与弊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朴素唯物观与归纳辨证法。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2千年前,中国古代医家借用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医学的一些现象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医阴阳与五行理论,阴阳与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笔者下面就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发展的利与弊做一简要分析,以期抛砖引玉,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一、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中医学界常常提「取类比象」,而研究古代哲学的学者往往说「取象比类」,「取类比象」 与「取象比类」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述呢?还是有关联的两个概念呢?我个人认为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形成采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上的应用属于取类比象。《系辞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五行、阴阳理论都是古人观察物象进行归纳比类形成的。比如,经过「观物取象」与「归纳比类」,把宇宙的所有物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便形成了五行学说的雏形,再加五行生克等演绎,逐步形成完整的五行学说,是 「取象比类」。而中医学借用五行理论的基本原理对五脏、五腑(无三焦)、五味、五官、五色、五体、五输穴等生理病理药理进行阐释,是 「取类比象」。所以说,「取象比类」 就是把自然界中相关联的事物都尽量多的罗列出来,然后通过各种分析研究方法来找出他们之间的共性,是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是从目到纲,从子系到母系,属于归纳推理。「取类比象」是通过这些已知的共性来推演出其他未知事物的性质,是从「形而上」到「形而下」,是从纲到目,从母系到子系,属于分解推理。
除阴阳五行理论外,中医药学还广泛应用了类比推定方法,比如,由于花朵多生于植物的顶端,所以它的药用功能是多治头部疾病,故有「诸花皆升」之说;籐类植物,因其枝干运送水分营养的功能强大,故能治疗肢体、关节疾病。
2千年前,无论是东方医学,还是西方医学,受到当时历史比较落后的科技水平的制约,以当时粗浅的解剖与生理病理知识是不可能构建像现代西医那样比较精细比较科学的医学体系的。(当然,再过2千年看现在的西医也是不够科学的,科学是螺旋式递进发展的。)古人在生活与医疗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的碎片化的医药知识,急需一根线一以贯之,那么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正好充当了这根线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阴阳五行理论,中医理论就会像一盘散沙无法聚拢,所以说,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的初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学很自然地将五脏与哲学中的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五行理论的核心,然后,有了五腑、五体、五官、五华、五色、五音、五味 、五输穴等配套理论。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几乎涉足了中医药学的所有领域,对中医药学的初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属于类比推理的理论范畴,从逻辑学上来说,类比推理这个方法得出的经验结论有时候靠谱,有时候不靠谱,那么,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是否靠谱呢?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不仅蕴含一定的辩证法思想,同时因为中医十分注重从临床中来,再到临床中去,所以,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是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进化的,指导经验丰富的中医师的临床实践时,大多数是比较靠谱的。
二、阴阳五行理论日益成为当代中医学发展的巨大阻力。
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且,从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人体生理病理等确实存在与中医阴阳理论相符的「阴阳」现象:交感神经兴奋则心跳加快而表现速脉、副交感神经兴奋则心跳减慢而表现缓脉,则二者可分别隶属于阳和阴;弥漫性血管内凝固时体内的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也可分别属于阴阳。而大脑皮质经常处于兴奋与抑制的两种不同状态,兴奋属阳,抑制属阴,当二者事物正常交替平衡时,则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现象,这与中医理论中水火不交,或心肾不交是相同的。cGMP和cAMP在生理上有拮抗作用。如肝细胞中,cAMP↑,促进糖原分解,cGMP则促进糖原合成;平滑肌中,cAMP↑导致细胞松弛,cGMP↑,细胞收缩。cAMP对细胞增殖起负调控作用,cGMP对细胞增殖起正调控作用。 老子说,「有生于无」(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是由看不见摸不著的物质产生或组成的),这是睿智的领悟,它可以指引后人不断深入地向微观世界进发,但永远不能替代人类探索微观(分子、原子、夸克及夸克层级以下)世界的具体努力。同理,阴阳学说可以指引或启发中医的研究,而不能替代医学的具体研究。
阴阳学说与矛盾论都具有辩证法思想,阴阳与矛盾代表事物的正反两面。但矛盾无属性,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阴 *** 有属性,应该说,阴阳是矛盾的子系;母系的外延大,子系的外延小,属于子系的就一定属于母系,属于母系的,不一定属于子系,所以,阴阳不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左与右是一对矛盾,左与右能分阴阳呢?左具有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等属于阳的特性吗?右有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等属于阴的特性吗?左与右不具有阴阳属性,因而不能分阴阳。所以,中医界普遍认为阴阳无处不在是错误的,而且,已经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比如,传统认为,左为阳右为阴;但张景岳著《质疑录》明确提出:「左肾主真阴,右肾主真阳。」 著《景岳全书》说「左归丸,治肾虚腰痛,真阴不足,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经血自充。」「右归丸,治肾虚腰痛,真阳不足,益火之原,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强矣。」可见,古人对到底是「左为阳右为阴」还是「左为阳右为阴」并没有定论;而且,假如说「左肺为阳右肺为阴」,那么,左肺的左半边为是否阳,左肺的右半边是否为阴呢?以此类推,就会产生十分荒谬的结论。所以,无论是「左肾主真阴」,还是「右肾主真阴」,抑或是左肾与右肾不分阴阳,不能凭阴阳学说的推理下结论,只能靠具体的研究来得出结论。
中医阴阳理论采用的是类比推理逻辑,其推理结论往往是或然正确,不是必然正确;所以,只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应用时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时也易出错,至于无临床经验中医学徒则更难把握。现在的中医院校教材中的中医阴阳理论与古代相比,无多大的发展变化,中医阴阳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涉及中医的各个领域,以类别推理为基础的中医阴阳理论,无疑对现代中医的发展会起到巨大的阻碍作用。
中国古人将世界本源归为5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表明当时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提出五行生克关系,表明五行学说进入具有辩证思维的哲学范畴。大自然确实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人体内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但相生相克的关系只是偶尔会按五行生克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发生,更多的相生相克的现象不是按五行生克的规律发生的,所以,五行学说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将五行学说引入中医学,把五脏、五腑、五官、五华、五色、五音、五味 、五输穴等强行套用五行生克规律,必然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及药理规律不符。基于五行学说存在巨大局限性,如今还将它纳入教材向学生讲授,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是对中医发展的不负责任,是对科学的不尊重。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西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迅速,已进入分子、基因水平,中医也应与时俱进,阴阳五行理论不能适应现代中医发展的需要,其先天不足的弊端显露无疑,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日益成为当代中医发展的阻碍。(程铁兵)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