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风国学讲易经,为什么叫易经

2023-09-29崇庆运势网热度: 13886

雅风国学的主讲人是谁?

你说的是什么?什么雅风?你说的雅风是指什么?你想说什么?在国学里没有雅风一说,雅风是指唐朝诗风,唐诗的风格。你是说《诗经》的大小雅和国风吗?这哪有什么主讲人,谁都可以讲。现在我发现提问题的人,越来越奇怪,提的问题要让人猜半天。

易经在国学中为何被尊为群经之首?

《易经》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同时也是一部能够充分反映出中国文化和东方智慧的巨著,凝聚了上下5000年来历代先贤们的智慧结晶。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哪本书会如《易经》这样长期被无数的智者们关注;也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够如《易经》这样,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如此重大的深远影响。

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易经就已经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文化,从两汉到魏晋,易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从隋唐到宋元,易经的发展进入最鼎盛的时期,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中,易经的文化思想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成为各种学术思想的先驱。

易经的定义也被后世的学者们广泛争议:有人认为《周易》是一部占卜书,里面有指导如何去预测吉凶祸福,有人认为是一本哲学书,记载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有人是历史书,见证了从上古到中古和近古以来的历史变迁,还有人认为是科学书,包含了天文天象,地理山川和人事变化等自然宇宙的神奇奥妙??

这些足以证明易经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易学是一门无边无际的学问,可以从各种角度、各种层面对《易经》进行阐释、理解和分析。

故《四库全书》云:易道广大,旁及天文、地理、兵法、历法、算学、医学??????无所不包。可惜的是易经中的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之中,《连山》和《归藏》均已失传,唯《周易》尚传于世。

易学始终离不开《易》的思想模式,离不开《易》的精髓――那就是道。易经之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科学家的眼里,易经是宇宙代数学,是打开宇宙自然和生命奥妙的金钥匙。

在哲学家和家的眼里,可以从易经中汲取具有东方特色哲学理论和思维模式,学习顺乎天应乎人的思想,从而用于定国安邦,治理社会、发展经济的方法。

在历代的道家、武术家、堪舆家和命理学家,周易预测家乃至于中医学家的眼里,则将《易经》视之为一切数术的理论基础,可以指导人们去探索未知的宇宙力量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所谓术数,历经之数谓之数,精于操作谓之术。但凡各种数术都是以阴阳五行之气、生克制化之理来预测宇宙之间的万事万物。

这就是易学中的相术派理论。其中包括了道术,武术,中药药理保健,八字命理,紫微斗数,天文天象,面相手相,堪舆风水,奇门遁甲,大六壬,周易预测,梅花预测等玄学五术。

例如八字命理学是专门论及人生命运,知其人生穷夭寿通、富贵贫贱的一门学问。孔子云:达人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句经典的论语便来自易经。

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以外,历史上的很多知名人物其实都是对易经研究学有所成的历代先贤宗师,例如数术学医学家孙思邈、张介宾,养生学家陈抟、张伯端,天文学家僧一行,数学家秦九鼎;

命理学家李虚中、徐子平,堪舆学家郭璞,杨筠松,还有与军事家张良、曹操、诸葛亮、刘伯温等等??????所以易经被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被道家奉之为三玄之冠。

虽然易学文化进入明清进入近代和当代后,易经文化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冲击而进入到衰落时期。但到了20世纪的末期,易经和易学的文化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也成立了易经文化研究机构,科学们也在开始探讨易经文化在科学中的应用,研究将易经文化的东方智慧结合现代科技文明,以此打破科学研究的瓶颈,提高易经的应用价值,从而造福于世界全人类。

易经为什么是众经之首呢?

众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说的是阴与阳的思想产物。它源自男女不同的性别,是人类原始思想的产物。它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宇宙万物中一切变化的现象。 读易使人明了万事万物皆由基本的因子排列组合而成。这基本因子,便是阴阳。由这个角度看世界,便对世界有特定的解说。世界上的迷难道有可观的答案吗?万事万物难道有所谓真相么?关键是人的观察角度。《易经》的观察角度即是透过万物不同的表象看到其内在的共同因子,看到阴、阳因子运动、组合、搭配而形成万物。宋代大学者程颢诗中说“万物静观皆自得”便是这种境界了。 《易经》解释事物,最关键的两点是象,即形象与数,即数字。用符号形象比拟外物,用数字运算推演表示十五的变化规律。这是中国式的科学。 但是它的思路是不同于西方式的科学的。如果您说的科学指的是“有道理、符合真理”的意思,那么科学不是只有西方式的科学这一种。中、西科学各有所长。 《易经》是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源头。儒道两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有较大的区别,儒家主张济世,道家主张无为。由此看出《易经》确实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基础。中国文化中数学、文学、戏剧、美术、音乐,无不渗透着《易经》思维的影响。 在《易经》中,阳是以——来代表,而以一一来代表阴,这两个奇与偶的简单符号,象征并说明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阳刚阴柔,阳动阴静;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因时因地的以阴与阳,也就是刚柔动静的性质来变化。如把天、男、仁、上、前、明、往、昼、尊、贵、福等都属于阳、刚、动;而把地、女、义、下、后、暗、来、夜、卑、贱、祸等都属于阴、柔、静。阳刚阴柔相反相成但并非不变,而是动极则静,静极则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刚中孕育着阴柔,阴柔也包含了阳刚,相辅相成表里两面。如:男对女为刚,女对男是柔;前对后是阳刚,前对更前则成为阴柔。 “系辞上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问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之律;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说卦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易经》在这里所要阐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作用法则是一到的;这就是,宁宙万物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作用的法则。所以称作“大人合一”。这样看来,“易”含有变易、简易、不易的意思,宇宙万物因时因地的阴阳、柔刚、静动,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单,矛盾又统一,对立又和谐;这阴阳论就在阐明这一现象;所以说,它是《易经》的中心思想。 《易经》思想中的这一阴一阳,相对相反,并不对立相克;而是相互错综变化不已,并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和谐与统一。 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不主张斗争,和为贵,正渊源于此。 “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生”在这里不是产生而演变。就是说,八卦由四象演变而来;四象由两仪演变而来;所以,八卦即四象,四象即两仪,阴阳即太极。 太极是什么?从《易经》的本义去探索,唐代孔颖达《正义》中说:“ 太极是天地未分前,混而为一的元气。”这一混沌不分的元气,或者成为阳刚、或者成为阴柔,变化无穷;并且以阳统御阴,以阴追随阳。这就是《易经》所要阐明的主旨。这一宇宙根源的元气我们称作“太阳”也就是太极,也以一来表示,其推演如“附图”。儒家崇尚刚健正大其根本就在于此。 而老子主张“无”;这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存在的某种物质无声无臭。老子以“无”为道;“有”生于“无”,有形的物体产自无形的本体, “有”与“无”异位而同体。 庄子更将这一“无”的思想,提升为“无无”,“无无无”。“齐物论”中说:“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无也?”庄子“无”的思想,不是由科学实验中所得,而是哲人睿智的直接判断,但又符合科学思想。 儒家崇尚阳的刚健正大,道家重视阴的虚无柔静。但儒家思想也有谦退阴静的一面;道家思想在虚无柔静中也含有刚强;总之,刚健正大与虚无柔静,是我国传统思想的表里两面。 乾坤代表了天与地,天是行云施雨的空间和万物生成之根源,是造化根本的大阳。与天的功能的大阳相对的是大地的大阴。大地的阴的元气,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但大地功能顺承天的功能。天是阳,是主宰,是动能;而地是阴,是顺从被动的。 天的法则是变化无穷的。阳刚与阴柔交互变化,使万物生成;同时阴阳保持和谐,才能使万物顺利的发展变化、进化。“归妹”卦的“彖传” 中说:“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都是借夫妇的道理,比拟天地阳刚阴柔交互作用的生成原理。“系辞上传”中说:“生生之谓易”。下传中说:“天地之大德日生。”《易经》以天地的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生成作用,为天地的德性。 然而,这天地阴阳交错,使万物生成发展生生不息的作用,极其微妙难以捉摸。“系辞上传”中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就要求我们的认识不只是具体的,有形的现象,而且应该以现象发生的抽象的,无形的原动力来思考,这就是阳刚阴柔的形而上的精神了。 《易经》对天地生成发展的作用,最重视的是刚健中正,而且是恒久不已的刚健中正。 《易经》也兼说生死,而且以两者综合,来阐扬天地的大德及无穷的生命力。 总之,天地阴阳刚柔动静的微妙作用,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源,阐明这一原理法则并广泛应用到宇宙与人生的一切变化现象上,使人能够知变、应变、适应,去恶向善,避凶就吉,这就是《易经》的思想。 宇宙间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所以,天地生生不息的变化作用法则,也就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易经》就是以天地为准则,确立人生规范,以宇宙恒久无穷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劝勉人生要自强不息,造福社会。《易经》兼备了规范与实用两方面的效用。人生道德修养自应以天地的道理为准则,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进不懈,使自己在品学修养上有所成就,然后在事业上施展抱负,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参赞天地造化的功能于道德及事业之中,才是至高无上的大事业。 “系辞上传”中说:“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这里告诉我们,智慧应当像天一般高明;行为应当像地一般谦卑;睿知圣哲,遵循这一天的法则,崇尚智慧与礼仪,使道德修养有所成就,不仅独善其身,而且能施展于事业中兼善天下。将道德修养、聪明才智,施展于事业中,使人与物一起得到帮助,这就应了天地的变化法则,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这才是“盛德大业”。 效法宇宙精神,自强不息,这是《易经》的道德理想。阴阳、刚柔、动静,于循环无穷的变化作用中,使宇宙生成,发展,进化,调和,统一;符合这一宇宙精神就是善。传统道德上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善,宇宙精神本来如此。 《易经》中阐释了仁、义、礼、智、信、敬、诚、贞、顺等各项德性;是基于道德律与自然律一致的思想,崇尚阳的刚健正大;当然也一再提示阴的谦稳。 《易经》还特别崇尚“时中”。孟子说:“孔子圣之时也。尧舜以来相传之法也。知时中之义,则易思过半矣!”由此看来,《易经》对时间因素,以不偏不倚的中庸原则予以重视。 惟有认识宇宙精神,透彻阴阳刚柔动静变化作用原理的人,才能通幽明之故,最后就可达到心安理得,无忧无惧,知天乐命的境界。《易经》中所说的神,是指天地间阴阳刚柔动静变化现象的至为微妙,难以预料的神秘性;所以,只有天下睿智、最明了道理的人,才能理解《易经》中所阐释的道理的神奇功用,只有无心、无畏、致诚,达到人我两忘的极度寂静,才能看清一切是非善恶,吉凶祸福,也就是通达神明,必然就能担当天下之事。 “系辞上传”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是《易经》的根本观念。阴阳相对,但尊崇阳,阳兼有阴:阳为君,阴为臣,阳是主宰,阴为从属。《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几乎都以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道理谆谆告诫,以提示人生必须时刻谨慎处世,警惕适可而止的重要性,才能确保长久安泰。 《易经》的宗旨就在于阐释宇宙大自然的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于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永恒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所在。变易、简易、不易的宇宙法则及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涵盖着一切。这些都与人生立身处世原则一致,人以大宇宙的自然法则、精神为准则来确立人类自己行为的规范。探明宇宙大自然的法则规律,就能自强不息,面对各种复杂情况而能知变,应变,适变,以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向上,为全人类造福。通观《易经》的思想就会明白为什么《易经》被称作“天人之学” 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一切学术思想的源泉,被推崇为大道之源,众经之首了。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