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看天象,天象预测学

2023-10-24崇庆运势网热度: 15043

古人观天象口诀是什么?

古人观天象口诀是:

1、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江猪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像江猪的云飘过“银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2、棉花云,雨快临。

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3、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如果初一是阴天对未来的天气影响基本没有影响,所以初一是阴天关系不大,要是初二下雨的话,可能春节这段时间会连续不断的下很多阴雨天。

4、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指春、夏时节,雨天的中午,云层裂开,太阳露一露脸,但云层又很快聚合变厚,这表明本地正处在准静止锋影响下,准静止锋附近气流升降强烈、多变。

5、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天气晴了很久,空气干燥,一般不易形成大雾。如果出现了大雾,表明有暖而湿的空气从外地流入,只要等北方冷空气南下,就会转阴雨,所以有“久晴大雾必阴”的说法。

相反,如果阴雨天气维持了很久之后,突然出现大雾,这是雨后夜间转晴产生辐射冷却而出现的雾。雾消散后就是晴天,所以有“久阴大雾必晴”之说。

如何看《周易》

首先我要来介绍《周易》这本书,要介绍《周易》这本书我们就必须要回过去来讲中国传统的一些经典问题。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当中,其实每个悠久的民族文化里面都有自己的经典性的著作,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同样有着经典性的著作。就中国文化来说,中国的文化有三教形成了它的基本思想构成,儒家、道教、佛教。其中儒家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主流,漫长历史时期当中的主流,在儒家文化里面有一些重要的经典,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所谓的四书五经。四书是在宋代以后确立起来的经典,是在五经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在宋代学者看来,四书可以用来人们理解五经思想的一个台阶,因为五经离我们太远,不是说离我们,离宋代人就已经比较远了,所以说宋代人离五经就感到比较累,所以宋代人就编了一个四书,把四书上升为经典,通过四书来理解五经,五经中间有一本经就叫做《易经》。其实《易经》本身无所谓是经,它本来就是《易》或者是《周易》,之所以成为经是因为在汉代,随着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正统,所以儒家传统的这几本书就上升到经典的地位,所以才被称之为易经,它本来的名称应当叫做周易。在传统儒家的著作当中,本来有六本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乐》遗失了,只剩下五本,《周易》这部经典在这五本经书里头有它独特的地位和它的意义。差不多是什么样呢,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明的话,其他的几本经实际上涉及到的是我们公共和私人生活的一些具体层面,可是《周易》这部书提供的是所有这些公共和个人生活知识的基本层面的一个背后的总的知识的支撑。大家有没有听懂我的意思?就好比说在经典物理学时代,虽然有很多的技术、很多的工程、很多的知识,构成所有这些应用性知识背后的知识是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今天我们有新的很多的知识,然而在这些知识背后的那个支撑,我们可能把它理解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它是构成了一个时代知识最基础的东西。《周易》这部书其实就有一点这样的性质,它对于中国其他的经书当中所呈现出来的知识系统,这本书就构成了它的一个支撑的支撑。正因为如此,所以《周易》这本书又可以被成为众经之经。《周易》这本书由于这样的性质,所以它影响中国人就非常的深远,以至于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经说过,阴阳五行,五行是另外一个系统,指阴阳而言的,它是《周易》这本书里面的基本思想方法。阴阳五行构成了我们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定律,是不变的定律。尽管到今天我们大家并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很多行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其实我们不自觉的依然会有一些表现。比如说我随便举个例子,这位女同学把你的左手伸出来,举高一点,大家可以看到她的左手上戴了一个玉环,你为什么没有把它戴在右手呢?她可能是无意识的表现,也有人把它戴在右手,但是一般来讲应该戴在左手,因为在中国传统里面左代表着阳,右代表着阴,所以民间看相会有所谓男左女右。其实左代表的阳是代表着它的珍贵一面,所以说你既然戴佛珠等等的就表示礼佛,所以戴在左手上就表示一个意思。比如说你跟人家敬酒,应该站在人家的下位,而不能够站在人家的上位,下位在哪里?右边。所以说这样一些生活的细微末节的表现,其实都是跟《周易》的思想依然是延续着它的思维惯性的。待会儿讲了以后大家可能会看到更多的一些问题。我们讲《周易》这本书虽然在两千多年以前,三千年甚至更久,但是它的基本思想方式和它形成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惯性,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至于它还有很多其他层面的问题,当然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说更为普遍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这本书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因此我们常常会对这本书有很多的地方充满着它的神秘性,以至于不知道怎么样面对它。假如说各位有兴趣到坊间买一本《周易》的时候,你会发现拿来翻起来读不下去,因为《周易》这本书可能让大家觉得不知道从何理解。其实可以理解,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时也没有几个人能听懂是一样的。我不是要拿《周易》跟相对论作比较,我想说的是,它作为一个民族所有知识背后的那个基础性的东西,它肯定是有一些超乎于我们经验层面以上的东西,所以说我们对它的理解可能就有一些困难。我希望今天在我的演讲过程当中能够帮助大家消除这样一种神秘性,可以为你们以后自己有机会去读《周易》有一个基本的入门,这是我今天希望达到的目的。先简单介绍一下《周易》本身,作一个概述。关于《周易》的解释其实是一个比较多样性的,在座的同学们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借来《管锥篇》,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这本书,如果知道这本书的话打开《管锥篇》的第一页,他写的第一个札记就是易有三名。就是《周易》这个书名本来就有好几个含义,周就有好几个意思,有人说这个周代表的是周朝、周代,第二代表着普遍,第三个代表着这个周是圆的,也就是说是循环的。易也有好几个意思,第一个是变化,第二个是简单,它也有不同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周易》这个书现在一般我们都认为它是在周代所形成的,既然它是一个那时候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其实在周以前有商朝,商以前有夏朝,据文献记载,夏、商、周三朝都有自己的类似于《周易》这样的著作。在夏朝这部著作叫做《连山》,表明里面所提供的思想和知识就像山一样绵绵不绝、连续的。而商朝叫做《归藏》,就是所有的知识是深藏在那本书里面。《周易》就是《周易》。后来我们说夏、商、周三部这样的书流传后世只剩下了《周易》,而《连山》和《归藏》在后世的文献里面只留下了一些残篇,很少。也就是说《周易》这部书作为人们认识自然和人生知识的一个基础,这个书其实并不是说它是凭空来的,是在我们祖先认识过程当中有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只不过这个推进的过程当中,周所提供的《周易》要比前两者更为人们所接受,用《论语》当中所讲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也就是周的知识和他们的认识,是在接受和吸收了夏、商的文明之后才产生的,所以它当然就可能胜出一筹。相传,《周易》的创作完成经过了三个伟大的人物,所以在易学史上有所谓的易经三圣这样的说法。这三个伟大的人是谁呢?第一个是伏羲。伏羲画卦,伏羲的工作是画了卦。卦是什么呢?卦就是八卦。我这里有两张图,我们只看卦,卦有乾、坤、坎、离、震、艮、兑、巽,至于他们后面那两句话,比如乾三连、坤六断,这是一个口诀,便于人们记忆,这一符号里面的天地,乾卦代表着天,坤卦代表着地,也就是说在《周易》的作者看来,八卦分别代表着世界当中八种最重要的东西,而由于这八种最重要的东西,又构成了整个世界的万世万物。当然在这个八卦当中又有更重要的卦,那就是更为重要的四卦,乾、坤、坎、离,也就是天地水火,韩国的国旗四卦其实就是乾、坤、坎、离,在《周易》里面两个最重要的卦称之为天地卦。这是伏羲的工作,创造了这八个卦。大家可以看这八个卦只是用两种符号来构成的,一个是两根短线,一个是一根长线,所以这种一根线一根线就称之为爻。在八卦当中可以看到是由阴阳二爻演化出来的。伏羲画的八卦在我们今天看来好像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就是一个符号。如果假设一下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从树上下来的猴,这些猴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都是一样的光着屁股,现在我们要把这一群猴进行识别,给每个猴取一个名字,那也不容易,因为没有文字,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某种方式给大家区别开来。大家可以设想一下我们现在是古人,我们面对的世界是浑然一体万物的世界,我们现在要对万物进行明确的指称,很不容易。就好像我今天看到在座各位,我跟大家不认识,当然大家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因为刚才有人介绍了,可是我并不知道你们叫什么名字,我现在要指认你们,就不太那么容易。所以古时候实际上是创设的一种符号体系,用这样一个符号体系能够来指认世界万物。可是大家可以看到世界万物很多,怎么可能用一个符号非常简单的把它指认出来?这就很难。大家都知道计算机能够在短期内大量的迅速计算,是因为它采用的不是十进位制,而是二进位制,周易恰恰就是二进位制。虽然在易学的研究当中,有学者认为周易对现在的二进位制数学有它的贡献,但是这只是一种说法,当然也有一些蛛丝马迹是可以证明这一点的,因为二进位的创造者莱布尼兹取得很大的贡献,而莱布尼兹早年是通过传教士接触到了周易,这在莱布尼兹大量的书信里面已经反映出来了。所以问周易对二进位制是不是有影响,可能也是有影响的。我在这里不讲这个问题,我想来说明伏羲画卦是如何通过这样阴阳二爻就能够把它区分出来的。一根阳爻,一根阴爻,那就好比是现在我们是从树上下来由猴子变来的人,大家把屁股露出来以后会发现,其他都一样,只有一个不一样,有雄性的,有雌性的,多一个把或者少一个把。就好像医院护士接生的时候就告诉那个母亲,或者是守在产房外面的父亲说,你生了个儿子,你生了个女儿,其实都一样,就是一个肉团,可是他告诉你这是一个儿子,因为他多了一个把。所以阴阳里面首先因为一个把来表明这是一个阳性,那是一个阴性,所以首先把两类人区分开来。区分开来以后,可是还有那么多人,怎么办?在雄性里面,都是阳爻里面,又看到那一群都是有把的猴子里面,有一批猴特别的刚猛有力,那就给他加一个把,而那个雄性里面不是那么孔武有力的,比较温顺的那批,就在阳爻上面加两个短线,表现他有点阴性。本来是一个混沌的,本来天地万物是一个圆,是万物混在一起的,首先分出一二,然后在一里面又分出一二。阴性的猴里面也可以分出,有些同样是雌性动物,有的雌性动物脾气比较像雄性,有些比较女性,所以它也可以再分。大家可以看到,又分出阳阴阳阴,每一个上面都可以分。所以有这样一个阴阳就可以衍生出一层层的上去,而这个衍生规律正是二进位制。2的N次方,当N=0的时候,就是没有关系,是1,是混沌不分的状态。当N=1的时候,就是2;当N=2的时候是4;当N=3的时候就是8。八卦就是这样出来的。所以不管世界有多么庞大,都可以用阴阳来简单的分出去,而且永远不会重复。所以说画卦非常重要,这是符号的创作,有了这个符号使得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符号来对这个世界进行表述和指认。比如说我们今天这么多人,我本来说外面的同学站起来,谁知道是哪个同学?好像老师在指你,其实我不一定在指你。可是如果我们有符号就可以很明确说,某某,当然也可能这个某某跟那个某某是重复的,没问题,我们再区分一下,如果他叫张三他也叫张三,没问题,我就说那个高个子的张三。这就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把事物区分出来。周易画卦的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一个符号系统加以描述。经过很多年以后,到了周文王的时候,相传他的贡献就是把六十四卦一一对应,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它来解释人是社会的种种现象,所以就变成了演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周易》,一共有六十四个卦,八八重叠就是六十四卦。所以所谓文王演易,就是由八卦上升为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其实就构成了整个的知识系统,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遇到了问题,就会用六十四卦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什么意思?比如说今天我们每个人在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里有一瓶矿泉水,以我的经验我来这里讲课,主办方会给我提供一杯水,不管是瓶装的水还是一杯茶,我想这是干净的,假如是茶,里面倒了水,我觉得也是没问题。然后我再打开,它确实还是密封的,所以我就打开了,我就可以喝了。为什么?因为我的知识、我的经验告诉我,这杯水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假如说现在我拿了这杯水,我想应该是给我喝的,结果看到这个水为什么比正常的水少了,然后我再一拧,怎么这个口也已经打开了,好像是有人喝过了,那我就不应该再喝了。大家明白我的意思了吗?就是以我的经验和知识来判定这件事情是不宜做的,当我愿意去做表明这件事情对我是有利的,当我不愿意做就是这个事情对我是没有利的,因此在判定上我们就说,有利的事情就是吉,不利的事情就是凶,吉凶的判定就是很清楚的。虽然我们以为是清楚的,但是有时候可能是被人骗了,即使是被骗了也是有一种知识在支撑着你。比如说女同志一天到晚把脸上抹,她总认为把脸往上抹可以保护皮肤,其实这是一种错误,因为皮肤老是抹要老化了。可是所有的广告、所有的宣传、所有的知识告诉你,没有问题,这是好的,所以你就相信了,继续抹。这还是一种知识的支撑,总之是一种知识,我们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来源于我们的知识。包括我们开汽车,我以60码的速度往前开,你怎么就放心的开呢?你就不怕你的车万一刹车有问题呢?万一刹车有问题不是就要撞死人吗?就像我们开着我们的汽车要过钱塘江,你怎么敢过呢?你怎么就不担心万一从这个桥上掉下去怎么办?所以以你的经验是没有问题的,或者以你的经验觉得有问题你就不做了。但是恰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这样的问题,有一些事情你是必须要做的,可是以你的知识和经验就是没法判断,比如说所有的知识来帮你判断的时候,都是只有50%,好像这件事情可以做也是50%,不可以做也是50%,所以你就拿不定。拿不定我们怎么办呢?通常是用丢硬币的方法,但是现代人常常认为自己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不愿意丢硬币,你真的愿意丢硬币吗?假如你丢了一个硬币的时候,本来你想花朝上是吉,花朝下是凶,可是你啪啦一丢,结果花朝上是吉的,可是你又想是不是再丢一次吧,再丢一次花又朝下了,一正一反,然后你就不放心,那我们三局二胜,再来一次,三句二胜之后还会来五次,有这样的经验吗?其实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更多的是来自于什么呢?假如我不确定的时候我会去咨询别人,我去找我的朋友,告诉他这个事情,问他应该怎么做,我摆不定,你帮我分析一下。然后我这个朋友跟我说应该做这个事,他虽然讲得头头是道,可是我听下去觉得好像是有道理,但是我还是不敢。我再去问问另外一个,我的老师见多识广,他给我分析来分析去,结果说还是不应该做。其实我可以告诉大家,在这样不断咨询的过程当中,你的朋友、你的老师并没有帮你做任何的决定,只不过是你在不断咨询的过程当中,把你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在这样的倾诉过程当中消解掉了,最后还是你自己拿定主意,但是你通过这样的倾诉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讲,如果没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问神,没有神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工具,那就是周易。周易就是一个知识系统,我们通过一套仪式来帮我们判定,做这个事情的决定是吉的还是凶的。这就是我们讲的周易的作用。同学们可能会问我,老师你说,这样一套周易的占卜,如果是吉,如果是凶,准不准?我告诉大家,准。这个准不准也是个概率,什么叫准?100%那是准,连孔夫子也说没有100%,有75%可能就不错了。比如说我们不知道明天股票是涨还是跌,你每次就按照算卦来定,有75%那也不错了,你肯定这辈子还是赚多赔少,还是赚了。可是既然如此,我告诉大家,你不用周易来算也可以,所以周易就会衍生出简易卦。大家在寺院里看到过用三个铜钱卜卦吗?那个就是简单的三个铜板就可以。甚至还有更简单的梅花易,拼就行了。还有刚才这位老兄讲了,你就拿个硬币投。但是你要记住,我们说统计你的75%的胜算是你的一生吗?从今天开始凡是遇到疑难问题你就投硬币,凡是花朝上的就是吉的,花朝下就是凶的,你不要老反悔,因为投硬币很简单,投一次就是投一次,如果是花朝上就是吉,如果是花朝上就是凶。从现在开始一直到老,你把每次结果计下来,你会发现75%的胜算。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用投硬币呢?我们为什么还要演卦呢?投硬币很简单,正是因为太简单了,所以你不相信它,我们有没有这个经历?你花了很多钱买的东西就以为是好东西,其实花很多钱买来的和花很少钱买来的东西是一样的东西,就是因为你花了很多钱你就当它是个东西,就是这样。所以演卦的时候要卜一个卦要费很多的周折,古人算卦很认真的,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要洗澡、要沐浴、要焚香,然后用非常正式的仪式进行演卦,所以这个过程非常神圣、非常认真,所以你得出一个卦大半就不会随随便便的推翻它。就好像你考大学的决定,选择某个志愿都是很认认真真想过的。或者说再举一个庸俗的例子,男男女女谈恋爱,谈来谈去,到 后说跟他结婚了,你要知道一结婚就意味着你把你的一辈子赌上了,可是你就会很认真的生活,不会今天结婚明天就离了,其实尽管这个风险是巨大的,你就把自己一辈子绑架在这个人身上了,很莫名其妙的。所以我们讲它是很慎重的过程,很神圣的过程,所以我们有很多的仪式,婚礼等等搞来搞去的事情,很庄重。演卦也是一样,通过一个非常严肃神圣的过程,然后我们得出一个卦,我们对这个卦就会有一种敬畏,然后我们就会说吉就是吉,凶就是凶。 文王演易以后的六十四卦纯粹就是一本占卜的书,什么是占卜的书?就是断吉凶的书。可是到了第三个伟大的人物,孔子读了几回就写,写了再修改,等等这样搞,一搞了就搞了十篇文章,这十篇文章是孔子解读《周易》文字,所以称之为系辞,就是这些话是挂在那六十四卦下面的,所以孔子的内容变成了最早的对《周易》的解释。《周易》本身被称之为经,对它的解释我们都称之为传。孔子有一本书《春秋》,《春秋》到了汉代有不同的学者来解释,或者同时代的人就有人来解释,解释的那个东西就叫传。比如说我们知道有一个叫左丘明的人来解释《春秋》,所以左丘明的解释叫做《春秋左传》,还有一个《谷梁传》,还有一个《公羊传》。本来传的地位是比较低的,但是因为孔子的地位高,相传这个传是孔子写的,孔子的《论语》都变成经了,四书里面第一部是《论语》,所以孔子写的对《易经》的解释也同样变位经。所以虽然分为《易经》和《易传》,但是《易经》、《易传》这以后就合二为一了,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个文本。通过这样一个过程,由于孔子的解释,使得《周易》这部书又从一个纯粹占卜的书变成了一部知识的经典。但是当我们说这部书是知识的经典的时候,我们说它是一部哲学的著作,而不是科学。因为科学是一个近代的概念,严格的科学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的,是可以被证实的东西,那叫科学。可是古时候像《周易》里面很多东西并不是实验可以证明的,很多实践当中的问题是没法证明的。可是这些东西我们说它不是,因为有一个神,有一个信仰,它不是,它的所有道理是建立在对于一个知识的阐述上面的,是通过你的经验理性阐述上面的。比如说复卦里面有一爻,不远复。走得不远就要回头。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学习当中难免会要犯错,犯错就好比背离了你的主体,你的本体离开了,可是你要是时时的不远就要回头,就是这个错误才犯、才有萌芽,你就能够回头,这样这个错误就没有问题,所以叫做不远而复。当一个父亲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复的时候,他其实就是告诉你,用这样一个名字提醒你,你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的缺点,不要走得太死。在我们中国文化里面有大量的人是用《周易》来取名的,比如严复,上海过去有个著名的周而复,随便查一查会有很多。《易传》经过孔子的完成以后,它就变成了一部哲学的著作,所谓哲学的著作就是说它不是的著作也不是科学的著作,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它的特点是诉诸于理性,而不是诉诸于信仰,它的结论又是可以用经验来印证,但是又不可以用实验来证明的,是这样一个情况。这里的一个问题是,《易经》和《易传》加起来以后,使得《周易》的性质就变成了它的复合型,它既是一部占卦、占卜的书,同时又是一部哲学的书,所以不同的人在运用它的时候就自然会有不同的选择,这里是大家要注意的。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我要补充一下,我刚才所讲的,《周易》这部书经过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个伟大的圣人,这只不过是说大家把它理解为这本书经过了三个长远的时代,未必就是这三个人的创作,它只代表了那个时代。比如说画卦的应该是属于伏羲那个时代,而演易的时候大致在文王的那个时代,而创作《易传》的十篇文章大概是孔子发起,但是它的完成可能是由他的在传的学生一点一点完成的,所以经过了三个不同的时段。在说明下面我要举例六十四卦的时候我先说一下这两幅图,一个先天八卦,一个是后天八卦,因为待会儿讲到应用的时候会要用到这两个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这两幅图都是宋代人根据《周易》里面文字的形象化的描述。图书、图书,今天我们的图书馆叫图书馆,什么叫图书馆?就是藏书的地方,为什么叫图书呢?是有图有书,以前只是书,没有图的,有图是后来加进去的,是为了书传播的方便。就像小的时候我们看连环画,我们看图比较容易理解,宋代的时候学者们在传播《周易》的时候,为了让它更为形象直观,所以把《周易》里面的很多文字通过图来表现出来,其中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是来自于这两幅图。当然这两幅图到底表明了什么问题,其实学术界各有不同的看法。我想用一个简单的解释,所谓先天八卦,大家看这幅图意识到,八卦两两之间的符号是完全对称的,先天八卦以天地为对称,而后天八卦以坎离为对称,是水火为对称的,但是其他的卦就不是对称的。这里就意味着什么?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阴阳构成的。中国人讲,你今年几岁,我们多半讲虚岁,为什么讲虚岁呢?因为中国人从受孕那一刻起就算是生命出来了,西方人讲周岁,所以我们生下来你的生命已经是十个月了。一个生命的形成是由阴阳二气的结合。从理论上来讲,天地阴阳之气的结合应该产生的事物是完美的,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先天而言,万物应该是对称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生下来就应该是两个耳朵是对称的、两个眼睛是对称的,眉毛是对称的,嘴巴也是对称的,整个人的形式就是对称的。可是同学们回到家里自己面对镜子照照看,你都会发现多多少少都会有不对称的。而且我告诉同学们,年纪越大不对称就越来越厉害,如果你生病的时候不对称就更明显,如果到老了快死的时候就彻底歪了,鼻子、嘴巴都歪掉了。所以后天是不对称的。这个道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理论上的对称在天地阴阳之气感应一刹那产生这个事物,受胎时候形成一个物的时候,它可能受到当时那一点点的影响,或者有一点点的不完美性,所以它就发生了一种偏转,所以它就不完美。一对夫妇生三个孩子,都很优秀,也长得很好,理论上应该说三个孩子都是一母同胞,应该是长得一样的,可是就是有智力、脑力、体力的不一样,为什么呢?可能就在受孕那一刹那阴阳之气发生了偏转。所以先天和后天有区别。通常先天是用来算命的,在江湖上面使用,而后天八卦是用来断风水的,因为后天八卦是帮你来调整,算命算的是先天的,你是怎么回事,因为这早就定了,我们讲命定了,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早就定下来了,但是后天是可以调的。这是解释这两幅图,解释之后待会儿讲应用的时候大家才知道有什么东西。然后解释卦,六十四卦就是有六十四个这样的卦形成的。这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卦,卦一就表明它是第一个卦。乾上乾下,这就是乾,告诉你上面是乾下面也是乾,也就是六到线都是阳线。怎么读这个卦,《周易》有自己的读法。《周易》的读法从下往上读,六根爻是从下往上读,最底下的爻叫做初,第二根爻叫二,第三根爻叫三,第四根爻叫四,第五根爻叫五,最上面那根叫做上,所以是初、二、三、四、五、上。九是什么意思呢?九代表的是阳爻,所以当我们说初九,就一定代表着最底下那根爻是阳爻,如果是阴爻我们就称之为六,我现在说六二,就是说第二根爻是阴爻,这是读爻的方法。第一根爻告诉我们是潜龙勿用,这是对于初九的解释,每个爻都有一句话来解释,这句话被称为爻辞,刚才孔子十篇里面有一个系辞,这个称之为爻辞。乾卦也有一个解释,叫做元亨利贞,这是对乾卦的解释。乾卦跟其他的卦有区别。在六十四卦里面,乾卦跟坤卦跟其他的卦有区别,那就是乾卦跟坤卦都有最后一句话,用九或者是用六。其他的六十四卦是没有用九、用六的,就是六根爻辞的解释就OK了,只有它是有用九和用六的。换言之,到底用九和用六怎么解释,历代的易学家有完全不同的解释。有一种说法是说因为有一个变爻的问题,如果全变那么就用用九,这是有不同的解释,我们不去管它。六十四卦都是这样的,这个卦来说明什么问题?假如说我遇到什么事,今天把握不定,我就来占一卦。啪,是乾卦。乾卦是什么意思呢?它代表着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天为象征,我们看到天上云在那里飘来飘去,天上下雨,所以万物成长,所有事物在这种成长过程当中并行了。天有光明有黑暗,日夜循环,所以时间也就确定了。所以天象的变化使得我们所有的人可以按照自己本来的位置确定你的性质、你的轨迹,每个事物各尽自己的本分来做事情,所以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宇宙,所有的事物都得到成长,天下各国都很安宁平和,所以乾卦是告诉你这样的意思。这里只是讲它的意思,还有六条爻,这个图像的意思,所以他来解释这个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六根爻表明什么呢?表明很刚毅,不变。大家看阅兵式的时候,飞机飞过要拉喷气,为什么要拉这个喷气呢?是一种速度感,让你感觉到是很强硬的一种意象。所以用天象就表明宇宙是很刚健的,什么是刚健呢?他不会随随便便改变,他也不会改变。《诗经》里有一句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鸡到了

如何观察天象 阴天,狂风暴雨,冰雹大雪,地震火山等等如何看出前兆?_百度...

对气候的季节变化,最初人们不是根据对天象的观察,而是根据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去捕捉气候变化的信息.自然界草木的荣枯,鸟兽的出没,冰霜的凝消,等等,是与气候的变化相互呼应的.“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矣”(《论衡·变动》),这就是所谓“物候”[1].以物候为从事农事活动的依据,这是人类掌握农时的时最初手段.在中国一些近世或多或少保留原始农业成分的少数民族中,差不多都有以物候指示农时的成套经验,有的甚至形成了物候计时体系——物候历.[2]这些民族应用物候指时早于应用天象指时.我国中原地区远古时代也应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相传黄帝时代的少皞氏“以鸟名官”:玄鸟氏司分(春分、秋分),赵伯氏司至(夏至、冬至),青鸟氏司启(立春、立夏),丹鸟氏司闭(立秋、立冬).玄鸟是燕子,大抵春分来秋分去,赵伯是伯劳,大抵夏至来冬至去,青鸟是鸧鴳,大抵立春鸣立夏止,丹鸟是鷩雉,大抵立秋来立冬去.[3]以它们分别命名掌管分、至、启、闭的官员,说明远古时代确有以候鸟的来去鸣止作为季节转换标志的经验.甲骨文中的“禾”字作“?”,从禾从人,是人负禾的形象,而禾则表现了谷穗下垂的粟的植株,故《说文》讲“谷熟为年”.这和古代藏族“以麦熟为岁首”(《旧唐书·吐蕃传》),黎族“以薯蓣之熟,以占天文之岁”(《太平寰宇记》)如出一辙,都是物候指时时代所留下的痕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甲骨文中的“夏”字是蝉的形象 [4],而“秋”字则是类似蟋蟀一类动物的形象[5].可见,我国自古就把蝉和蟋蟀视作夏天和秋天标志的物候动物;因为它们的鸣叫意味着夏天或秋天到来.同时这也说明我们的祖先最初确实是以物候指时的.又据近人研究,楚帛书中保留了以肖形动物为标志的物候月历名.[6]
物候指时的经验与习惯延续至后世,《夏小正》、《礼记·月令》等都有每月物候的详细记载,以后还将谈到.又如《诗经·七月》就记录了每个月的物候与农事,类似后世的“十二月生产调”,兹列表如下:
以菖蒲的出生为始耕期的标志,据说是黄帝时代的经验;这虽是一种传说,但也表明这套物候指时的经验是十分古老的.《任地》在介绍了这套经验后,又作了以下的概括:
五时,见生而树生,见死而获死.
意思是,在一年之中,可以视草的发生和死匿而定种稼和收获之时.[10]这是物候指时的重要原则之一.
二 天象指时的开始——星象指时
物候指时虽能比较准确反映气候的实际变化,但往往年无定时,“月”无定日,同一物候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出现早晚不一,作为较大范围适用的记时体系,显得过于粗放和不稳定.于是人们又继而求助于天象的观察.我国古代对天象的观察很早就开始了,传说黄帝“迎日推策(策)”(《史记·五帝本纪》)[11],“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史记·历书》),已带有依据天象推算历法的意味了.具体情况如何,现在已难考其详.但考古发掘已发现不少反映原始人类从事天文观测的实物资料,表明我国先民很早就进行天文观测.例如河南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有不少刻划在陶器中的太阳纹图象,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牙骨雕板中有日纹四鸟图等.近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一组距今6400年的与人同葬的蚌塑龙虎,有的研究者认为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四象说中东龙西虎的实证,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图 [12].如果这一论断能够成立的话,当时的天文观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当时测天活动是很普遍的,原始人都能掌握不少观测星星出没的知识,世代相传延至三代,故《尚书·洪范》有“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13]之说.《周易》中则有天气谚语的记载.[14]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
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
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日知录》卷30“天文”)[15]
《国语·周语中》载:“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这也是反映了以星象纪时的古老经验.[16]《吕氏春秋·贵因》:“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
人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某些恒星在天空中出现的不同时间、不同方位和不同形态,与气候的季节变化规律相吻合.如终年可见的北斗星座,“斗柄东向,天下皆春;斗柄南向,天下皆夏;斗柄西向,天下皆秋;斗柄北向,天下皆冬”(《《鹖冠子·环流》),俨然一个天然大时钟.[17]《夏小正》也是利用北斗星座斗柄的指向来指时的.如“正月斗柄县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七月,斗柄县在下则旦”.
星象指时经验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历法.中国远古时代就实行过以“大火”星(心宿二)纪时的“火历”.相传颛顼氏时代“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国语·楚语》);这位“火正”就是负责观察“大火”的出没和方位以指导人民从事生产的.《左传》襄公九年晋士弱说;
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咮,以出入火.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陶唐
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火历”的基本特点是用肉眼直接观察昏时(日落后三刻或二刻半)“大火”的出、中、流、伏、内等不同位置,借以确定岁首和耕作收获等农时.[18]兹把先秦古籍中所记载的部分大火星星象及其指时意义列为下表:
表5 先秦古籍所载“大火”星的出没及其指时意义
星象
指时意义
出处
火见而清风戒寒
周代大火星初见于农历十月,见到它意味着凉风将至,要作好御寒过冬的准备
《国语·周语中》
火出而毕赋(冰)
春秋时农历三四月黄昏时大火星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这时天气转暖,公室要颁冰供食物保鲜之用
《左传》昭公四年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夏至时大火星黄昏见于南方的中天.
《尚书·尧典》
火中,寒暑乃退
季冬十二月平旦大火星正中在南方,大寒退;季夏六月黄昏,大火重新正中在南方,大暑退.
《左传》昭公三年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大火黄昏中天后,开始西斜而行,其时睹暑气渐消,天气转冷
《豳风·七月》
八月……辰(大火星)则伏
大火星在黄昏时没入开放地平线下
《夏小正》
九月,内火.……辰系于日
大火星与太阳一起出入,所以大火星在夜空中消失
《夏小正》
三 阴阳合历与标准时体系
历象日月星辰
恒星纪时可以应用于较大范围,但仍然是比较粗疏的;恒星方位的变化要在较长的时期中才能显示出来,对于较短时段的标识则无能为力,因而也就难以形成精确的计时系统.较短时段纪时的标志,莫若月相的变化明显.于是又逐渐形成回归年与朔望月相结合的阴阳合历.但回归年与朔望月和日之间都不成整数的倍数,故需要有大小月和置闰来协调;置闰遂成为中国传统阴阳合历的重要特点之一.《尚书·尧典》载: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以闰月定四时以成岁.
“羲”与“和”是不同部落首领的名字 [19].“历”是推算,“象”是观察.[20]过去以恒星指时,如“火历”,只须肉眼观察即可,现在要根据日月星辰 [21]推算出年、月、日、四时以至闰月来,就非“历象”不可了.[22]尧舜时是否已经有了阴阳合历,学术界尚有不同的看法,但殷代已经有了阴阳合历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从甲骨文的资料看,商代的历法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月有大小,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年有平闰之分,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闰年最初置于年终,称为十三月,后来改置年中.[23]春秋时出现了四分历.《左传》僖公五年和昭公二十年记载了两次“日南至”(冬至),间隔133年,其间记录了闰月48次,失闰1次,共计有闰月49,平均为19年7闰.这表明春秋时代已在实践中摸索出十九年七闰的法则.由于十九年七闰采取的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天,故被称为四分历.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阴阳合历中的标准时体系
朔望月便于计时,却难以反映气候的变化.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根据太阳的视运动确定几个能反映季节变化的时点,建立一个标准时的体系.相传尧命令羲和制历时,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
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
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
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
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
这一记载的大致意思是,分别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在东、南、西、北四方的某个地方,恭敬地迎候太阳的出入(实际上是观察太阳的视运动),以确定农事活动的次序(“东作”“南讹”、“西成”、“朔易”均指耕种收藏的农事活动.“平秩”,伪孔传训为平均次序).分别以“鸟”、“火”、“虚”、“昴”四星在初昏时刻的出现作为“日中”、“日永”、“宵中”、“日短”(“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历代注家多训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标志,并以此确定春、夏、秋、冬四季之“中”.与春夏秋冬四季相适应,老百姓和鸟兽都发生不同的动态变化.[24]
《尧典》以四方配四时,甲骨文和《山海经》中则有相应的四方风、四方神的记载:
东方曰析,凤(风)曰?;南方曰因,凤(风)曰?(微);西方曰?,凤
(风)曰彝;□□□(北方曰)?,凤(风)曰役.(合集14294)
有人[25]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折同析),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大
荒东经》)
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来)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
入风.[26]
有人名曰石夷,西方曰夷 [27],来风曰韦,西北隅处以司日月长短.(《大荒西
经》)
有人名曰?(鹓),方曰?(鹓)来【之】风曰?,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
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大荒东经》)
研究者认为其中折同析,?、彝同夷,?、鹓、同隩,与《尧典》所载相互对应.并从而论定殷代有司分、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四方之神,而由分、至组成的“四节”,构成当时阴阳合历中的标准时体系.[28]
表6 《尧典》、甲骨文、《山海经》“四方”名称
方位
《尧典》所载 人民四季动态
四方神
四方风
甲骨文
山海经
甲骨文
山海经



折,折
?




因,因乎
?(微)

西

?
夷,石夷




?
?(鹓)

?
以上记载还可以从考古发现中获得某种印证.如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陶尊上刻划的图象文字中,有作“?”,是太阳在云气簇托下升起于群山之巅的形象,当地至今仍然能够在每年春分时节观察到这种景象,它正是我国东夷先民观天测时的实录 [29].论者或谓与《尧典》所载羲仲受命在东方旸谷观测日出的传说有关.还有的学者认为,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中有雕刻在骨板上的一日双鸟图象,它反映了二分(春分,秋分)日时太阳分主东西两方的古老观念.[30]
《尧典》以太阳出没方位(主要与日影观测相联系)和四中星的昏见作为“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标志,它们相当于后来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概念,但不一定有后世那么精确.当时大概已有日影的观测,但可能是以自然物(如山峰)或人体为标志的.[31]而后世准确的“分”“至”点的是建立在的用圭表对日影进行实测的基础之上的.圭表测日起于何时还不清楚,但周代已有用“土圭”测日影的明确记载,如《周礼·大司徒》云: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
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
这虽然是讲如何“求地中”以便建都的,但这种方法无疑会运用到测“时”上,从而能更准确地确定分、至和四时,更准确地测定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周礼》中有“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冬夏至日,春秋至月,以辨四时之叙.”这是一个专门掌管天象历法的官员.不过,《周礼》中除四时外,未见其它节气.
但不晚于春秋,已形成由分、至、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所组成的“八节”[32],并形成一定的制度和礼仪.且看《左传》以下的记载;
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
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33]
闰月不告朔,非礼也.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
矣.不告朔闰,弃时政也,何以为民?[34]
于是闰三月,非礼也.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履端
于始,序则不衍,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余于中,事则不悖.[35]
上面谈到,历法的发展是先有物候历,后有天文历.在天文历发展的阶段,最初人们观察星象以定季节,继之又观察月相以定月.以月的圆缺周期为一月,关键是确定每月开始的一日,即所谓朔.故每年秋冬之际,天子颁历谓班朔,而列国诸侯每月朔日则有告朔、视朔之礼.[36]以月之盈亏定月虽利于记时,但并不能反映气候的季节变化.后者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决定的.因而朔望月还需与太阳年相结合.但朔望月和太阳年并不成整数倍数的关系,因此,在实行朔望月的条件下就产生了“正时”的问题.“正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确定标准时体系.即所谓“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履端于始”指“步历以冬至为始”(江永《群经补义》),“举正于中”指“历象日景(影)中星,以记分至在四仲月也”(沈彤《小疏》).即以分至为标准时以补朔望月之不逮.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气候季节变化的时序,“序则不衍”“民则不惑”是也.《左传》僖公五年所载“八节”观象之礼应由此出.以分至定标准时还形成了某种仪式.如《国语·鲁语下》“大采朝日”(春分)、“少采夕月”(秋分)、“日中考证”等.
二是置闰.置闰是为了调整朔望月与太阳年之间的关系.因为一个太阳年包括十二个朔望月,另多出若干天;经若干年后,把多余的天数汇积成月,放在年终,即所谓“归余于终”.这是一种很古老的办法.据卜辞,武丁至祖甲,岁终置闰,名曰十三月.至春秋时,置闰已不一定在岁终,使月的顺序更符合季节的变化.
四 二十四节气与三十时节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
战国时代,人们对天象的观测和标准时的确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孟子·离娄下》云:“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按,宜作“规律”解),千岁之日至,可坐而定也.”在标准时体系的继续发展中,为了更具体地指导农业生产,人们又尝试把一个太阳年划分为若干较小的时段,这种探索的结果导致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它是以土圭测日晷[37]为依据逐步形成的.以“分、至、启、闭”为八个基点,每两点间再均匀地划分三段,分别以相应的气象、物候或某种农事活动命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系统记载始见于战国时代成书的《逸周书·时则训》[38].《逸周书·时则训》关于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系统见下文表11.保存了许多先秦史料的《周髀算经》[39],对二十四节气作了以下的解释:
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
节三气,三而八之,故为二十四.
《周髀算经》还对每个节气的日影长度作了比较粗疏的计算.[40]
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地球公转形成的日地关系,与黄河流域一年中冷暖干湿的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的节奏十分切合.有人将二十四节气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近代气象加以比较,发现大暑小暑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季节,雨水节与平均初雨日期比较吻,小雪节与平均初雪日期很一致.惊蛰与10厘米地温通过温度5℃的日期相近,标志着春耕季节的到来.谷雨有“雨生百谷”之意,这时气温已上升到12℃以上,是北方春播的黄金季节.小满、芒种是黄河中下游大麦、小麦的灌浆期和成熟期.霜降节接近平均初霜日期,是一年中生长季节的结束.[41]可见二十四节气一开始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是在天时观测与农业实践的密切结合中形成的.它是中国传统历法的中心内容之一,中国传统的阴阳合历通过它而具有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失去它的意义.
先秦时代,二十四节气似乎已经应用于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例如《管子·臣乘马》说:
日至六十日而阳冻释,七十[五]日而阴冻释,阴冻释而艺稷,百日不艺稷,故
春事二十五日之内耳.
日至即冬至,冬至后六十日,相当于先秦时期的惊蛰节,冬至后七十五日,相当于先秦时期的雨水节.按十五天为单位计算,十五天正好是一个节气.这里很可能已经用二十四节气来计算农时和指导生产了.[42]
三十时节
除了二十四节气外,还有过三十时节,见于《管子》一书中的《幼官》和《幼官图》[43].这是以12天为一节,把一年360天分为30节的节气安排.它的四季是以“地气发”、“小郢”、“期风至”、“始寒”为起点,相当于二十四节气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4],而以“清明”、“大暑至”、“始前”、“寒至”为中点,相当于二十四节气中的“二分二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5].中点以前的四个时节,一般两两相偶,表现为二气交替上升(如“小郢”、“绝气下”与“中郢”、“中绝”;“始寒”、“小榆”与“中寒”、“中榆”),中点以后的时节,如果是三个,则这三个时节自为一组(如“三卵”、“三酉”),如果是两个,则这两个时节连同中点自成一组(如“三暑”“三寒”).时节的命名主要依据各种“气”的阴阳消长,不同于二十四节气名称多表示某种物候或农时.
参考资料:课本

中国的易经包罗万象,当时的古人怎么知道那么多呢?

宇宙万物,过去未来皆囊括其中。博大精深,现代人能弄懂一二也是万中无一啊。美国人都在大力研究,而有些国人却把老祖宗的精华视为糟粕嗤之以鼻。实在令人悲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周流变化尽在其中,象理数取用而用,五行各有所时,六神六亲各有所示,动静之处讨消息,玄机只在旺衰中,文王,周公三人合著而成,也有人后来说还有孔子,但后来孔子的门生都不承认的。所以就有了:伏羲作八卦之说!

《易经》是一部纯理论的哲学书籍,告诉世人如何正确的认识世界,也就是总括的解决“世界观”如何塑造的问题。然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此产生各类专业典籍,比如兵法,中医等等。《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作为占卜之用,因此,也有人称其为仆卦算命之书。《传》则是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总共十篇,相传是孔子所撰写的。

《易经》虚时空相多维时空思想,却是人类科学量子理论正在研究的重大课题。《易经》揭示的7000一8000年中国文明的巨系统信息座标,是全球炎黄子孙和全体华人的骄傲。所以,《易经》就是这么简单而已,就是阴阳五行,这是来自于对宇宙天体运动的长期观测,得到的宇宙的最根本属性,是万物之根、之本、之纲要,也就成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周易》为啥没有人能够拿出实质性的结论,为啥没有能用《周易》测算出准确无误的定理,这说明了什么着实说也应该有定论了,这就说明了用一个谎言去验证另一个谎言得出来的还是谎言。每个人的看法不同,至于牛不牛,你可以看哈韩国的国旗,就知道了:我们曾经踩在脚下,他们却用来顶在头上。

古人一般会通过观测天象来占卜国家命运,但他们是如何判断国运的?_百度...

古人一般通过观看星体的排列和轨迹来推断事件的运行,判断国运,能不能预测到国家的未来不知道,但是异常的天象通常会带来异常的自然气候,影响古人农事的进行,也就会影响国之根基。

梅花易数可测几天的天气??

要准的话最多1星期,不过测一天是最准的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