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即佛位,取个佛系名字大全

2024-07-13崇庆运势网热度: 17859

佛有五十二位阶 但如何判断位阶 由谁来判断 有没有判断标准?

首先要清楚这里指的佛是哪一种佛,这里的佛不是圆满佛,而是分证佛,也叫法身大士,是从最开始初见性的那一品开始的,有四十二个品位(五十二是圆教菩萨果位,包括了从真正刚刚证得初信位的菩萨开始的,也包括法身大士,一直到圆满佛,共五十二个位次。但是初信位到十信位一般只称为菩萨,因为他们还没真正见到自性,所以不属于分证即佛,而是相似即佛),这个阶级不是谁来判断的,他们本身以及没有妄想了,所以也不会有所谓的判断,虽然破了无明见到自性了,但是还有无明习气没断干净,就像洗干净的酒瓶还有酒气,习气的厚薄不同,造成见到自性的多少也不同,这才有不同的阶位,但要知道这个阶位也只是粗分,要细分也是可以的,就像初一到十五的月亮虽然我们平常也分十五级,但是实际上是连续的并无阶级,是方便教化世间人而说的。
这里对佛的类型做个简单的介绍:我们所谓佛,在佛法上有几个级别的分类,叫六即佛:
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 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
印光大师文钞 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选摘:而智者大师.实是释迦化身。至临终时.有问所证位次者。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已利人.但登五品。是仍以凡夫自居也。五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智者临终.尚不显本。意欲后学励志精修.不致得少为足.及以凡滥圣耳。
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证,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
五、分证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证即佛。
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五十二阶位是由凡入圣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的修行程度不同、利益众生的能力也不同。十地以下是凡位,虽然十住、十行、十回向属贤,但仍未达到圣位。十地以上的菩萨、佛是品位,他们的成就已经能够保持不退了。
十信-》十住-》十行-》十会向-》十地-》等觉-》妙觉
菩萨四分工:悲(观世音)、智(文殊)、行(普贤)、愿(地藏)
忍辱是修行的难点,所谓忍辱,就是要经得起一切侮辱,对一切侮辱,无论多大,都能一心正受。凡夫众生执着假合的五蕴为“我”,当“我”受到威胁伤害时,忍不住就会生起嗔恨。

六即佛的解析

理即者。一念心即如来藏理。
这是介绍理即。理即是对真正如来藏理性的概括说明。但是理即看过了,不等于就是名字。名字是通达以后,超越文字,超越道理,悟在心中,体现在当下,这才叫名字位。所以说理即者,一念心就是如来藏理。这一心知道就是如来藏理。
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
“如”,就是空,万法皆空,这一念心的体也是空。
“藏”,含藏万有。缘起缘灭,一切万法都在这里具备。这个假不是真假的假,这个假即是缘生无性,一切种子,一切现行,一切诸法都在这个本体当中,他是相对的,他是缘起的,所以叫做假。
理就是中,这个理就是称性之理、道理之理、至尊之理、究竟之理,也叫理体之理,又叫中,就是中道。
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议。
过去慧文大师读大智度论,读到三智的时候,他悟到了:三智就在一心中本具。什么叫三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知道本性是空;道种智,知道缘起差别,各个人,各个事物的种性、差别;一切种智,是性相圆融、空有不二,万法具备的智慧。这个智,智度论讲要次第修,次第得,后来慧文大师就悟到了三智一心中具备,不要先获得一切智,再获得道种智,再去获得一切种智,不需要。一念心中,同时都具有三种智慧,叫三智一心中本具,所以说是不可思议的。
如上说。三谛一谛非三非一。一色一香一切法。
如上所说三谛就是一谛,这一谛是不可思议之谛理,不可言说,当下就是,就是一谛。非三非一,不是三不是一,就破了。就像禅宗一样:扫荡,不是三,哪里有三呢 不是一,哪里有个一呢 有三必有一,有一必有三,三非三,一非一。所以说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都是这样,不可以作色见,不可以离色见,不可以作念想,不可以离念想。
一切心亦复如是。是名理即是菩提心。亦是理即止观。
这个当下,就是圆妙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自己知道,一切心都是这样。这样的理,就是菩提心,这样子明白,就是已经开发了菩提心。开发是菩提心智的开发,是菩提本性的开发,是觉性妙明的开发。当然开始力量很弱,还不能起大用,不能像佛一样具足一切功德妙用,但是这一点成份,这一点本质,和佛一模一样!只是力量不够。因为还有习气,还有身体障碍,还有一些有待消融的境界。这是理即之理而入名字悟心之中,亦是理即止观。
即寂名止。即照名观。
这个止观是理即上的止观。即寂名止,他本来寂寂然,本来不动,叫止。即照名观,他能够显发一切,种种事物,种种缘起,种种作用叫观。
理即很重要。但是理即放在哪里 本来就是这样!要靠你去发现,象金子在矿里面,还要你要去研究,去开发,知道矿里面是什么金子,怎么挖才能挖出来。就是说理即就是金子在石头里面,但是还没有挖出来,通过文字,通过别人介绍我们知道了这石头里面有金子。 这一段讲名字即。这个和禅宗、金刚乘密宗的道理一样。禅宗,要彻悟本性,消融诸佛的言说,通达一切缘起的真实。金刚乘也是这样,离开分别心,以圆融的智慧去修行,这样才能成就真实功德。
名字即者。理虽即是日用不知。
“名字即者”理虽然就是,但是你“日用不知。”道理上讲得好象是这样,或者经里是这样讲的,但是你的日用呢 一举一动,说话、转念头间是不是这样呢 有没有把念头当做妄想 你是不是把身体当做有漏 你是不是把境界当做尘劳 你是不是把人当做人相来看 这样就是问题来了,是吧
实际上如果你的人我还在,是非还在,起心动念都还把他当做妄想,那么日用中你就要压制他,就要排斥他。这样子做功夫,就是“日用不知”了。不知道理即,不知道理即是佛,就不是真明白了。
以未闻三谛全不识佛法。如牛羊眼不解方隅。
所以说“以未闻三谛。”因为这样的人没有听闻三谛。这个闻很重要,不是耳朵听,不是思想去想,是用我们的本性去闻。闻:就是开发,就是悟入,悟入三谛一心,真正明白。真闻的人,知道这个念就是我们本性的作用,妙假,念的体是空,但无念的体性当中不妨起念,空假不二,这样的理悟叫做“闻三谛”。
如果未闻三谛,虽然文字也懂,诵了很多经,看了很多书,真正的佛法却不认识。什么是佛法 不是文字,不是道理,不是境界,不是修行的方法。所谓的佛法,一切山河大地,一切万有,起心动念,全是佛法,这样才叫闻到佛法。
所以说那些人好像牛羊的眼睛一样,他不解方隅,不知道东南西北。这什么意思呢 如果懂了佛法,你就知道怎么样了,你就有智慧了,不会人云亦云。经里怎么讲,你就怎么想,那么还是不懂方隅。实际境界来了,你还是不明白,等于是牛羊眼一样,不解方隅。
或从知识或从经卷。
“从知识”,亲近善知识、过来人。知,是了知本性如如不动,了知当下明朗现前。识,是遍识一切根基,遍识一切差别,善用诸法开发众生的本性。善知识,已经明智通达的人,他的语言、表现,都是从理体上流露出来的,都是本性的作用,都是当下的流露。他不依文字,不依境界,不依道理,他不会有相对的执着心来讲法。他的法,他的用都是工具,他知道没有实法于人。就是说,他已经开出金矿了,有经验了。那么众生,别人的金矿还没有开,他就告诉你怎么开,用什么工具才能打开,这叫善知识,这是最最重要的过来人。
“或从经卷。”如果夙因深厚的人,他过去生修了很长时间,在大乘实相中用功,那么即使没有人教导他,引导他,他也能从经卷读诵当中豁然开朗,一闻千悟,彻底明白。
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于名字中通达解了。
“闻”,智慧的闻,反闻的闻。“一实菩提”,实相真如的菩提。 “名字”,例如我的讲话,就是名字,讲话是借用音声的一种符号描述。通过各种描述的名字,通达实相。祖师讲,名字就是实相,也有的地方讲,文字就是实相,不但文字是实相,山河大地,哪一个不是实相 哪一个不是佛呢 郁郁黄花,青青翠竹都是真如,都是般若。
“于文字中通达解了”,真正通达是很难的,通达是一通一切通。通:圆通,达是了达一切诸法的差别叫通达。“解了”,解,所有的疑问,所有的障碍,所有的不明了的地方都解开了。了,了了分明,看得清清楚楚,非常透彻,无论这样讲那样讲,为什么这样讲,为什么那样讲,都彻底明白了。
通达解了就是大开圆解,就是彻底领悟,就是当下的一种肯定承当。他有一个力量,就是说再也没有疑惑了,信心具足,智慧具足,不会再被别人的议论所影响,不会再在中途产生颠倒的知见,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修证的过程当中,他把握得非常好,处处是实相,处处是中道,这个方向再也不会迷惑了。所以苏东坡讲:“名字位上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我要怎么才能把这个名字即的智慧传下去呢 这是因为经论这么多,人的知见这么复杂,往往注解经论的时候会走偏,在指导修证的时候会起比量。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菩提。亦是名字止观。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叫通达。知一切法,不是经里的法,不是三乘的佛法,是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一切法都是佛法,这叫大开圆解。无论讲到儒家、道家,讲到社会的哲学、文学,讲到人生的一切事情,六道轮回所有的一切都是佛法,这个叫做名字即,非常非常重要的。
“是为名字即菩提”,这个菩提就是道,就是觉,在名字中,你觉悟了,你有智慧了,你的菩提在你心中升起了。虽然这个智慧见地非常的强,但实际的修证、道力这时还是非常的弱,不够的,还要培养。所以说这仅仅是真实性的开始。
“亦是名字止观”。这时候就叫名字止观了。那什么叫名字止观呢 下面解释:
若未闻时处处驰求。既得闻已。攀觅心息名止。但信法性不信其诸名为观。
“若未闻时”,如果还没有开悟,没有大开圆解的时候,到处拜访名师,到处寻找经论,看注解、提问题、辩论,驰求,向外的追求。既得闻已,既然懂了,噢!一念顿歇,自性大开朗朗明白,原来是这样!好!
“攀觅心息”,在哪里攀缘啊 在哪里寻找啊 不用再去找了。到哪里去找师父,到哪里去找文字,找道理,找更高深的东西,没有了,自己一心中就都具备,一切法都是佛法,吃饭穿衣一切现成,一切具备,这叫什么 “攀缘心息,是名止。”止息了向外攀缘之心,向外求的没有了,不明白的没有了,怀疑的没有了,这个起心动念,东找西找的心没有了,就是止。
“但信法性,不信其诸名为观。”很重要这句话,这和禅宗是一样的。禅宗说,你本来就是佛,你到哪里去找 你把家里的宝藏都丢掉了,到这里来找什么啊 骑牛觅牛,骑着牛在这里找牛,找什么 不要找了。你本来就是,所以心就歇下来了。“但信法性”,因为圆悟,悟什么 悟法性!悟实相!而法性在哪里呢 就在当下!就是这一念之心!一切法都在这一念心当中,本来具备。
所以说“不信其诸”,其它再也不相信了。信什么神通、奥秘啊 外面的东西再不相信了。就是信这个法性,法性就是佛。一切功德,一切妙用,都是从这里升起来的,离开这里什么都没有,就是“不信其诸,名为观”,就是观。
至此,虽说尚未圆满成道,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非常了不起。这个人心量就很大了。所以天台宗讲,即使你没有成道,学过天台止观,为因也强,作为因种下来,非常强,一出头来,就是出世的时候,就是一闻千悟,是大丈夫的量,他对理性,对万法都非常明白,他不会在外面寻求。所以说名字位上有胜观现前。
有胜慧现前,名为观。这是第二即。 观行即是者。若但闻名口说。如虫食木偶得成字。是虫不知是字非字。
那么什么叫观行即是呢 “若但闻名口说”,听到了名字,口也会说,道理都懂。那是“如虫食木”,像虫啄树木,偶得成字。讲得都对,想得也对,理也对,但不是智慧的体悟。这里是有差别的,有的人一悟就能证。有的人悟了呢,只是理上,实际上都不行,一到实际都迷糊了,一到实际就不会用了,一到实际就分开了,和理性分开了。所以说“偶得成字,是虫不知是字非字。”
既不通达宁是菩提。
在实际当中还是不通达,不通达怎么是菩提呢
必须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
要在实际当中真正地证到,真的体悟到了,一切是佛法,都是实相,那才是真实。所以说必须心观明了,时时刻刻智慧现前,理慧相应,理和智要相应,时时刻刻要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行的就是所说的,一样。所有的行为,所有的日常作用、人生实践都和所说的一样。“所言如所行。”所言就像所行一样,言行一致。就是说你要达到一致。就是名字即的理,智慧要在实际当中体现。总的是这样来的。
华首云。言说多不行我不以言说。
《华首经》讲,“言说多不行,我不以言说”。言说多了,你理上明白了,但是你不行,不去做,不去体现,那么我不认为你的言说是真实的,是有用的。
但心行菩提。此心口相应是观行菩提。
但是只要你心行相应,念念是菩提,念念是智慧,念念是实相,那么其心口相应。心智与理境相应的话,这叫做观行菩提。
在观行菩提当中有五个品位。
第一随顺法性,一切处都要相信法性,承当法性,不离法性,也就是不离一念,不离当下,这是第一步功夫。
第二读诵大乘经典。虽然你名字上悟了,但是力量不够,有时候会不相应,有时候会被外境所迷,所影响,那么还要培养它,经常读诵大乘经典,增加慧力,增加相应的力。
第三说法。言说大乘正法,要把自己所悟的所体会的在因缘当中对众生讲说,显示它。说法的时候三观相应,三谛圆融,无能说无所说,锻炼自己的智慧,锻炼自己的观机的作用。这个叫说法。言说正法。
第四兼行六度。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等的方便当中,以智慧去行,以实相去行。兼行就是随缘而行,随自己的能力,随自己的因缘去做。
第五正行六度。现祖师相,建道场,带领大众,做国家的事业,这叫正行菩提。
这是观行菩提的五个阶段。
释论四句评闻慧具足。如眼得日照了无僻。观行亦如是。虽未契理观心不息。如首楞严中射的喻。
如眼得日,眼睛看见太阳,等于说是名字。但是看见太阳以后呢,你要用这个眼睛去用。“照了无僻”,什么东西你都要看得清楚,用智慧去照。所以观行亦如是,虽未契理,指未证到无上的佛道,但是观心不息,不断地观心,不断地用功,不断地观照。
如《首楞严经》里面以箭为喻,来说明修道要时刻相应。射一个目标,开始射不准,但是一直瞄准,一直瞄准,到练久了以后,他就接近目标了。这里的接近就叫相应。
是名观行菩提。亦名观行止观。恒作此想名观。
按照这样子做功夫,这样相应的用叫做观。
余想息名止(云云)。
其他的想法都没有了,世俗的、杂染的、多余的想法都没有了,只是念念相应做功夫,在观行里面用,按照五品观行位去用,一个个层次用下来。这就叫观行菩提。
下面进一步了,相似即佛了。 相似即是菩提者。以其逾观逾明。逾止逾寂。如勤射邻的。
相似就是修行上来了,有一定的相似了,但是还不完全。“相似即是菩提者。”是因为这个做功夫的人越观越明,心里面一片透明,明明朗朗。这个明是本性的光明,也是智慧的光明,他们是不二的。
越上去越寂,止:一念不生还要越来越寂,湛然不动。无论外境怎么样,无论身体怎么样,他的心如水中无波一样,非常寂静。在月亮下面,水面一点波纹都没有,非常寂静。
“如勤射邻的。”射久的人,离所射的靶心不远了,非常接近了。
名相似观慧。一切世间治生产业不相违背。
那么相似观慧的人,他有什么体会呢 这句话下面就非常重要了:
“一切世间治生产业不相违背。”这第一句,就是说一切世界,这是很广大了,包括很多很多,治生产业,他是举例子。治生的,是谋求生活,产业,比如说办工厂、上班、经商做生意等,这些就是治生产业。都不相违背,意思说都可以去做了,这里面都是实相的。
一个是自己不相违背,同时呢,面对这个世界上的人,他在哪里工作也好,在哪里做生意也好,搞也好、经济也好,家庭也好,一切一切发生都和你的实相不相违背,和你的妙明的心不相违背。你的心是透明的,他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空空灵灵。一切显现,都没有障碍,都没有被他们所困。这是指行动,这是指存在,是现象。
下面是精神,指思想,指心。前面指身体所面对的,下面这句话指心灵所面对的。
所有思想筹量皆是先佛经中所说。
其实身心本来不二,面对不同而已。“所有思想筹量,皆是先佛经中所说。”这句话就是说你心里面这个思想,无思之思,无想之想。筹量,一些内容,一些计划,一些见解,一些理性等等一切。所有心中所出现的
“皆是先佛经中所说”,你想的,出现的境界,所开发的智慧,所讲的话,没有一句话和佛法违背,没一个念头和佛法违背,没有一个意境和佛法违背。写出的文章,讲出的佛法,都是相应的,和先佛所说一模一样。虽然讲的话不同,文字不同,但是都一样。
如六根清净中说。圆伏无明名止。似中道慧名观。
六根获得初步的清净,没有凡夫的杂染,透露出来的都是透明的智慧光,无染的一种行为。无明再也起不来了,圆伏了。什么叫圆伏 一伏一切伏了,不是说今天伏明天不伏了,再也没有无明起现行而遮盖智慧光明了。但是还不是断,只是伏下去了。虽然没有知见、没有执着了,但是内在还有无明潜伏在那里,没有完全除掉。
这时相似的中道慧出现了。似:不是证到的智慧,但是很相似,很接近,讲出的法都是对的,没有讲错一句话,这个就是名观。叫做相似即佛。
相似即佛在什么位置呢 位在初信—七信,了生死。从八信开始破尘沙,到十信破尽尘沙。在这个十信位当中,其实就是圣人。前面证了七信就和二乘的果位相齐。八信开始到十信就是菩萨位。这个位置已经很高很高了。已经很了不起了。形容来讲,月亮已经出来了,但是还有一些薄薄的云雾笼罩着。“犹见月朦胧,”这是六即偈中讲的,月还有一些朦胧,月亮已经显现了。 这个就是证法身了,就是大圣人了。
分真即者。
什么叫分真 也就是有的地方讲分证菩提。
因相似观力入铜轮位。初破无明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发心住。
“因相似观力”,相似的观力,“入铜轮位”。相似叫铁轮位,这里是铜轮。这都是形容。以相似观力入铜轮位,初破无明,这是真破了。在禅宗、密宗的很多修行人当中,虽然得到了一定成就,但是真正到了这个位置的人非常少。真正破无明了,真正证法性了,这个是证见佛性,本性的全体洞开,洞然而开。所以说开出宝藏。所有的功德宝藏开出来,显示真如,这叫发心住。
这是初住位,在一百个世界成佛。有人问元音上师曰:禅宗人或密宗人证到即身成佛,是不是这个位置 上师说:“不是。”一般人到不了这里,这里已经很高了,一般人都是相似,相似位有所成就,得十地和相似位十信是一样的,相一致的,也是了生死或者是菩萨,但是真正能够证到初住位的人非常的少,很难的,所以说这叫发心住。就是开发了全体的真心。这里就具有报身和化身,三身都具备的。
乃至等觉。无明微薄智慧转著。
“乃至等觉”,四十一品无明断尽叫等觉。“无明微薄。”无明非常微薄了。“智慧转著”。这个叫后心或者说是叫中位。后心是妙觉所破。
如从初日至十四日。月光垂圆闇垂尽。
初日月光开始出来了,从初日一直到十四日,“月光垂圆,暗垂尽”月亮快圆了,边上的黑暗也快尽了,到十五就圆满了。
若人应以佛身得度者。即八相成道。应以九法界身得度者。以普门示现。
到这个位置的人,“若人应以佛身得度者”,就八相成道示观给你看,就是佛。一般禅宗密宗行者,他还不能八相示这个世界上。所以说在这个位置,就象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一样,像佛一样。“应以九法界身得度者,以普门示现,”就是观音菩萨普门示现,三十二应入诸国土救度众生了。
如经广说。是名分真菩提。亦名分真止观分真智断。
“如经广说。”经里面都有说的,如法华经、华严经都有说的。是名分真菩提,亦名分止观,或者说说分真智断。
那么下面是究竟了。 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智光圆满不复可增。
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智光圆满了,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增加了。
名菩提果。大涅盘断更无可断。名果果。
果上之果,究竟之果。
等觉不通唯佛能通。过茶无道可说。故名究竟菩提。亦名究竟止观。
“等觉不通”,等觉不知道这是什么样子。最后的境界,只有佛能通达。过了这里就没有道可说了。故名究竟菩提,亦名究竟止观。
总以譬譬之。譬如贫人家有宝藏而无知者。知识示之即得知也。耘除草秽而掘出之渐渐得近。近已藏开。尽取用之。合六喻可解(云云)。问。
总的比喻来讲:
譬如“贫人家里有宝藏”而不知道,叫理即佛;
知识来指示他,他就知道了,叫名字即佛;
“耘除草秽而掘出之”,观行即佛;
“渐渐得近”,宝藏接近了,相似即佛。
“近已藏开”,分真即佛;
“尽取用之”,那就究竟即佛,拿出来可以用了。
合六喻可解云云。
释论五菩提意云何。答。论竖判别位。今竖判圆位。
问“释论五菩提意云何 ”释论讲五菩提意怎么样 “答论竖判别位。今竖判圆位。会之”,那么释论里面,他是判别教的位次,像发心菩提,伏心菩提等等。
下面就是依圆位来对照。
会之发心对名字。伏心对观行。明心对相似。出到对分真。无上对究竟。又用彼名名圆位。
“发心对名字”,为什么 彻悟的人开发了见地,这个是叫真正的发心。这个发心不是理解,是真正明白,从自己的觉性里边发出来的真实的发心,就是对名字位。
“伏心对观行”,因为修观行,烦恼就降服了,
“明心对相似”,禅宗讲明心菩提,明心见性就是对相似。当然禅宗的明心是要证到的,不是一般的理悟到。
“出到对分真”,出到菩提,就是出一分无明到一分正觉叫出到,对分真位。
“无上对究竟”,无上菩提对究竟位。
这是五菩提对五种位次。
“又用彼名名圆位”,以它的名字来名圆位。天台的圆位是最究竟的。
发心是十住。伏心是十行。问。住已断。行云何伏。
住已经断了,为什么还要伏心呢
答。此用真道伏。例如小乘破见名断是唯伏。
答用真道来伏,就如小乘破见名断,是唯名伏。
明心是十回向。出到是十地。无上是妙觉。
这是讲证位。
又从十住具五菩提。乃至妙觉究竟五菩提。故地义云。从初一地具诸地功德。即其义也问。
一地具一切功德。
何意约圆说六即。
问何意约圆说六即 为什么以圆教的观行来讲六即呢
答。圆观诸法皆云六即。
因为圆观诸法,诸法中含有六即啊!
故以圆意约一切法。悉用六即判位。余不尔故。不用之。当其教用之。胡为不得而浅近。非教正意也。然上来简非。先约苦谛。升沈世间。简耳。次约四谛。智曲拙浅近简耳。
面讲的简非来肯定这个四是。
刚才我们讲的六即,就是说六即当中,每一个过程都是“是” 的,也就是说是正确的,相应的。学人在这六即当中,去体会自己在哪个位置,然后再往上升进,再处处相应。最后,必然能圆满成就。

佛教里的理级佛、名字级佛是什么?

老---六即佛,天台说佛有六种,第一种是「理即佛」,第二种「名字即佛」,第三「观行即佛」,第四叫「相似即佛」,第五「分证即佛」,第六「究竟即佛」

六即佛,天台说佛有六种,第一种是「理即佛」,从理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从理上讲。理是自性,每个人都是自性现的,自性是佛。第二种「名字即佛」,名字是有名无实,不是真的。我们今天学佛,是名字即佛。真有修行的、真干的,那叫「观行即佛」,他真修、真干,修行有功夫,功夫没达到标准。

这个观行即佛,我们常讲,深的,有浅深,深的功夫成片,真能往生。功夫更深的,修得很不错的,没有得定,但是心地很清净,叫「相似即佛」,相似是很像。相似即佛是我们净宗里面讲的事一心不乱,观行是功夫成片,相似是事一心不乱,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

再往上升,理一心不乱,就是「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分证即佛,在圆教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分证即佛,没有圆满。再上去就圆满了,「究竟即佛」,究竟即佛是一个位次,妙觉如来。

佛教中没有理级佛和名字级佛。你这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这不是正法。佛就是佛,无上正等正觉,没什么级别,这是分别妄想,不能相信。
信佛要正信,不要邪信。看学习佛法一定要看真正的善知识的著作,不可以乱看。

佛系昵称 二字

佛系的二字昵称有:

1、无恙、余温、蓝桉、雾散、归期。

2、晚风、偏爱、温长、梦境、煮诗。

3、夕影、等风、梦扰、寂笙、修辞。

4、苦柚、星轨、走川、晚鲸、无我。

5、妙真、慧远、扶风、清歌、秋叶。

6、独酒、初见、星云、挽歌、倒影。

佛系词语含义

佛系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是指一种怎么都可以、任何事都无所谓、看淡一切的生活方式。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2014年的日本某杂志中,其中介绍了“佛系男子”,之后在网络中爆火,衍生除了很多新型网络词汇。他们看起来和普通人一样,但他们可以看淡结果,内心坦然。

真正的佛系不是丧,是三分调侃,七分从容的自我消解。不是消极逃避,而是将合理欲望转化为积极能量!在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以后,看淡结果,内心坦然。在前行的路上持这种态度,摆脱各种矛盾焦虑,成为快乐的人。

佛系的昵称有哪些?

1、南风北至、一笑泯恩仇、青衣醉红尘、风掠幽蓝。

2、持酒劝斜阳、故人未挽、倾城如梦、梦花云云。

3、夜阑听雪、幻蝶梦一场、转眸一笑、眷卿三世。

4、落花缤纷、冷眸冰泪、一笑倾城、清狂无妨。

5、秋风不渡、静沐暖阳、风情淡雅、青衫故人。

1、尘缘如梦、逆夏流年、执著如尘、圣严、一纸水与青、诗里寻、倒影年华、本焕、梦参、森树白云。

2、印光、神秀、杯酒挽歌和、青丝一夜走、酒笙清栀、樱花雨梦、不捡自然无、挽梦忆笙歌、春在无人处。

3、久往我心、无我、木槿暖夏、汐若初见、步步莲花、惹尘埃、星云、般若、清宁时光、灵修、拈花一笑。

4、空空、书煮日月、众生无相、道绰、死如秋叶、江畔旧时月、我已溺你心海、离清歌、弘忍。

5、慧远、妙真、五蕴皆空、心城以北、独与酒、一笑一尘缘、常慧、不争炎凉、梵修、扶风、清风配酒。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