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元吉为什么不认元生呢,清平乐元吉身份

2023-10-21崇庆运势网热度: 20726

清平乐:连中三元有多难?

看过原著的朋友可能知道,这是以梁元吉视角来讲述福康公主的事儿,也就是苗昭仪的小公主赵徽柔,去了势的元吉只能默默的守护着公主。

那么冯京何许人也?小公主曾经向元吉说,如果没有入宫,今年你十八岁,也可以去考状元了罢?将元吉的心打翻的五味杂陈,因为去了势的元吉只能悄悄的把那份情深埋心底。一般官家召见新科进士,宫嫔女眷都会在太清楼远远地领略才子们的风采。

过问元吉不久后便恰好是召见新科进士的时刻,这里说了一堆看似无用的话,便是因为小公主的“初恋”便是新科状元冯京,颜值即正义在哪个时代都是真理吖!连一旁的宦者斐湘都说,这位状元郎的仪容相貌是国朝有史以来最佳的,“丰姿秀美而无清寒气,立于众举子中,如盛开的唐棣般炫目”。

冯京不仅仅俊朗,还才识过人连中三元,即乡试、礼部试、殿试都是第一名。乡试第一为解元,如唐伯虎多称唐解元;礼部试第一为会元,如被艳词绊住脚的欧阳修;殿试第一为状元,如穿状元袍沾沾喜气的王拱辰。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之路,连中三元者也才区区十余人,可想而知冯京是如何强大,且年岁也才28。富弼便先后将两位闺女嫁与冯京(与王拱辰类似,旧女婿作新女婿),留下了“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佳话。

不过,冯京的三元之路还有一段插曲,也留下了民谣“天下中冯京,天上中马凉”,也得亏当朝官家是宋仁宗,不然冯京的欺君之罪是少不了的。张贵妃的远房也参加了此次科举,为了取得头名下了多方手脚,甚至事先让试院登陆官不准冯姓学生报考,于是冯京便巧妙成了马凉。

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年代,才子冯京堪称当红小生,前往琼林苑参加“闻喜宴”一向是国朝的习惯,因此为了一睹状元郎风采的人员便会守在道旁。恰好此时,曹皇后看望魏国大长公主回宫,同一条道上冯京的关注度竟然超越了皇后,这就是当时“爱豆”的力量啦。

冯京游街万人围观、宫花被绣球打落等等趣事传到官家耳边,也只得哭笑不得道“此后万不可点如此俊俏秀才为状元啦”。《孤城闭》的这一段描述自然不是毫无作为,而是以公主对于状元郎的关注来反映小公主的长大,而丰姿秀美又连中三元的冯京与蠢笨粗鲁的驸马李玮形成强烈对比。事实上,无论是明面上的曹评、冯京,还是暗地里的元吉,都比李玮要好上个千百倍,可怜了我的福康公主吖!

不过,历史上有些“连中三元”似乎有所争议,因此版本还是挺多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人数不会太多。

李元吉为什么投靠的是李建成呢?

众所周知,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李世民,是一个非常雄才大略的人,他不仅在推翻隋朝,打下李氏江山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登基称帝之后更是文治武功,连蛮夷都纷纷前来,被奉为了“天可汗”。虽然他登上皇位的手段不太光,曾与同胞兄弟手足相残,但是他因此留下了一生的心理阴影,可见他并非薄情之人。这样看来,他比起自己的长兄李建成,要出色太多。

《新唐书》记载:“隐太子建成小字毗沙门。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所从皆博徒大侠。”这样看来,有勇有谋的李元吉更应该支持李世民才对,毕竟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他一母同胞的亲哥哥,在血缘上不存在亲疏远近之别。另外,他和李世民年龄相近,打江山的时候也一直跟随在李世民身边。可李元吉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不仅一直在为李建成出谋划策,还数度怂恿李建成,甚至怂恿李渊,要除掉李世民。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新唐书》记载:“隐太子建成小字毗沙门。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所从皆博徒大侠。”这样看来,有勇有谋的李元吉更应该支持李世民才对,毕竟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他一母同胞的亲哥哥,在血缘上不存在亲疏远近之别。另外,他和李世民年龄相近,打江山的时候也一直跟随在李世民身边。可李元吉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不仅一直在为李建成出谋划策,还数度怂恿李建成,甚至怂恿李渊,要除掉李世民。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李建成不仅是嫡子,还是长子,是李渊最正统的继承人,李元吉支持他也在情理之中。然而“阴鸷好兵”,性格暴虐,连救命恩人都照杀不误的李元吉真的会在乎所谓的正统和规矩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新唐书》记载,李元吉之所以一直在李建成身边,并非真心实意的支持,而是把李建成当枪使——他看中了李建成的昏庸无能,打算借李建成之手除掉优秀的李世民,然后由自己将李建成取而代之——“时秦王有功,而太子不为中外所属,元吉喜乱,欲并图之。”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李建成不仅是嫡子,还是长子,是李渊最正统的继承人,李元吉支持他也在情理之中。然而“阴鸷好兵”,性格暴虐,连救命恩人都照杀不误的李元吉真的会在乎所谓的正统和规矩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新唐书》记载,李元吉之所以一直在李建成身边,并非真心实意的支持,而是把李建成当枪使——他看中了李建成的昏庸无能,打算借李建成之手除掉优秀的李世民,然后由自己将李建成取而代之——“时秦王有功,而太子不为中外所属,元吉喜乱,欲并图之。”

可是,李元吉设计刺杀李世民的时候,李建成“固止之”,李世民这样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人,在玄武门之变后,一生都没能跨过这道槛,为什么李元吉就这么不顾手足之情呢?是因为他是天生的野心家,性格冷漠吗?小编认为,他真正看重的或许并非权力,甚至不是李渊座下那把龙椅,而是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忌恨。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可是,李元吉设计刺杀李世民的时候,李建成“固止之”,李世民这样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人,在玄武门之变后,一生都没能跨过这道槛,为什么李元吉就这么不顾手足之情呢?是因为他是天生的野心家,性格冷漠吗?小编认为,他真正看重的或许并非权力,甚至不是李渊座下那把龙椅,而是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忌恨。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原来,他一出生的时候,相貌非常丑陋,他的生母窦氏看了之后嫌弃不已,根本不想抚养他长大,如果不是一个叫陈善意的仆妇偷偷喂养他,可能他早就夭折了。正是这样曾被最亲近的人抛弃的经历,造成了他阴鸷冷漠的性格。其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可能对他刺激不大,但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同样是窦氏所出,而且一个因为是嫡长子,从小被寄予厚望,一个因为小时候算过命,有贵人之相,被重点培养,只有他被忽视的很彻底。

李世民后宫佳丽无数,为什么偏偏要霸占李元吉的妻子呢?

对于这个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我思忖许久,也查阅了学多历史资料。大概从以下三个角度阐述原因:

1、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都是。

不说李世民,无论大小的皇帝,都是后宫佳丽三千,或者说足够多的女人。但是无论再多,都会充斥各种权臣各种的参与,即是争奇斗艳的宫斗,更深层次是诸多集团的斗争的结果。所以说都是。

一定程度上说,李世民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就是靠着关陇集团和他郎舅长孙无忌的代北集团的支持,在大臣房玄龄等支持下进行的。因此李世民对世家贵族等还是有所顾忌的。鉴于李元吉的妻子,弘农杨氏属于名门望族,隶属当时的重要历史集团之一。所以,权衡利弊,在初登帝位,政局不稳时刻,拉拢世家贵族,争取其的支持,势必就是必要的选择。

稍微知晓历史的就知道,当时李世民不仅霸占了李元吉的妻子齐王妃,同时也霸占了李建成的妻子,齐王妃的背景是弘农杨氏,而李建成妻子的背景是荥阳郑氏,有着这样的背景,李世民自然是不好轻易下手,所以就选择了收入后宫这一策略。

都是需求。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查阅历史资料记载,李元吉的妻子在长相上十分出众,皮肤白皙。又出身名门望族,经过良好的教育,说白了是历经最好的养育,综合素质爆表,近朱者赤,家族的耳濡目染之下,自然是颇有人生处世之功。如此数种缘由的加和,自然李元吉的妻子是一个不可多得佳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像她这样的女子怕是哪个男人都会对她为之倾心吧。据可靠资料记载,李世民应该是在杨氏还是自己弟媳妇儿的时候,经过几番接触,就已经对她有想法了。鉴于当时李元吉跟他都是王子,自然有所忌惮。然而当李世民位居帝位,唾手可得,自然就发生了。至于说是霸占还是如何,历史究竟,估计也只有本人知晓了。

3、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关于这类型的历史故事,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自然有不同的解读。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发表著述时候,往往都有倾向性,刻意不刻意都会历史事实进行加工,融入个人的好恶情愫。所以,这种历史故事都是源于历史笔者的加工,再加工。

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大笑三声。呵呵呵,莫非这样李世民之类的史实,还少么?只是缺乏了发掘和被人解读罢了。

聪明的你?说呢?欢迎补充和仁者见仁。

李元吉为什么会非常仇视李世民呢?

李元吉、李建成、李世民以及李元霸,他们四个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李元霸早亡,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争斗中,没有任何的发言权,而老四李元吉却成为太子党的二号人物,为大哥李建成共同谋害二哥李世民,他处心积虑的帮助李建成,到底是对太子李建成的忠心耿耿还是他另有所图呢?不然为什么在秦王李世民兵强马壮,威望极高的情况下,还不遗余力、费尽心思的一定要铲除李世民呢?

俗话说“一言兴邦,一言丧国”,历史上一句话、一件事都会影响历史进程,或者改变历史走向。无论多么强大的王朝,都会有宫廷政变,很多人稀里糊涂死了,但也有人却登上历史舞台。这也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成者王,败者寇”。唐朝的延续得益于李世民,因为从唐高宗开始,皇帝就始终在李世民一系发展。

李世民能成为皇帝,也得益于“玄武门之变”,他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这起亲兄弟间的杀戮过去了1300多年,后来一直研究不透其中的一些事。为什么这场政变成为后人不解难题呢?主要还是李世民当皇帝后,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真实记载都没有了,史料基本上全是对两人恶毒的记载,让后人认为李世民应该当皇帝,李建成和李元吉该死。如果那场政变,李世民被杀,唐朝将是另一个面目的“唐朝”,存不存在都两说。

我们通过“玄武门之变”可以看出,李建成与李元吉是一伙,李世民自己一伙。但他们兄弟三人却是实实在在的亲兄弟,都是李渊的老婆窦皇后生的孩子。窦皇后共生了四个儿子,其中李元霸16岁早亡。同是亲兄弟,李元吉为什么站在李建成一边,却对李世民恨之入骨呢?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

从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年龄看,李建成出生于589年,而李世民出生在598年,李元吉出生在603年。从这可以看出,李建成比李世民年长9岁,比李元吉年长14岁。而李世民与李元吉的年龄相仿。俗话说长兄如父,李建成对待李元吉与李世民对待李元吉方式不同,年龄相仿必定从小就会争斗,所以李元吉当然更愿意靠近李建成。虽然唐史中把李建成说成淫乱李渊的后宫,其实李建成并不是一个很残忍的人。李元吉建议李建成利用机会杀掉李世民,李建成终久没有动手,可以看出李建成心不狠,所以更能笼络住李元吉。

李白共有几位老婆 李白一共写了多少首诗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在中国诗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的一笔,是唐诗的巅峰存在。李白的为人豪放不羁,喜欢喝酒作诗,尤其是喝完酒之后经常诗兴大发,将自己的豪情诉诸笔下。

李白的画像

李白出生于701年,具体出生地点已经很难考证了,现在也有不少地方在争李白故乡这个名头,而且他的出身也相当离奇,家世、祖上都没有什么记载,有的说他的祖上是李建成或是李元吉。李白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在15岁的时候就能做诗赋,而且他非常喜欢剑术,剑术独成一家。

在24岁的时候李白离开了故乡来到了蜀地,在蜀地游览了一番之后出蜀,在27岁的时候经过好友孟浩然的介绍成为了前宰相的孙女许氏的丈夫,从此在安陆定居。李白一直想要进入官场,曾多次上书想要求见当地的长史但是因为遭到别人的诽谤都没有成功,后来30岁的时候游于长安,辗转于王公贵族之间都没有收获,失意潦倒的李白最后选择了回到安陆家中,隐居生活。

恰好之后唐玄宗崇尚道教,而李白自己也深受道教影响,在一次玄宗狩猎的时候,献上了《大猎赋》正好契合当时玄宗的心情,之后得以进入长安,受到了贺知章等人的称赞,但是依旧没有得到重用,因此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离开了长安,前往山东一带。后来因为贺知章等人的推荐,李白终于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但是唐玄宗也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宫廷的文人,根本不参与什么朝政。之后因为在安史之乱以后参与到诸王叛乱,虽然被免于一死,但是还是被发配到了夜郎,之后在762年的时候病逝于床榻之上。

李白和杜甫

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一个诗仙、一个诗圣,都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一个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一个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上下难分,文人相吸,他们之间一见如故的真挚友情也是名垂文学史的千古佳话。

李白和杜甫

李白与杜甫是在杜甫父亲的家中相识的,两个一遇便如知音般相见恨晚,当时的李白已经是声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不过是侵犯权贵被放至山林的默默无闻之辈,但是同为孤僻性格的两人却十分投缘,如同兄弟般珍惜彼此,一起喝酒作诗,十分畅快,在临行分别时还寄诗相赠。杜甫的诗中表现出了对于李白的极其崇敬,对其诗文的评价也甚是贴切。李杜之间的关系,几乎可以称为继伯牙子期之后的最佳友情了。

但是二人此次一别,就再也没有重逢过了。也许是中国太大,又或许是二人结识已晚,显得李杜二人之间的交往过于短暂。在此之后,深情的杜甫一直没有放下对于李白的想念,常于各处写下深刻牵挂的诗句。而李白呢,他寄情于山河,步履不停,广交友人,而杜甫也成了他漫漫游历长河中的一瓢。二人互相别无所求,两大才子能有机会相逢相识,便已是世间难得之事了。

李杜二人都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但李白寄情思与山水,四处游历,而杜甫却心系百姓疾苦,揭露暗政。杜甫的天赋略微不如李,但他勤学严谨,依旧留下了许多不朽佳作。

李白几个老婆

李白,诗仙,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出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影响了无数的后来人,同时他的人生也受到了无数人的关注,而在这其中他的情感生活也是备受重视,那么李白一生到底有过几个老婆,她们又是谁呢?

李白和妻子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白一生总共有过四个妻子,第一个妻子是许氏,大概是在727年的时候经过好友孟浩然的撮合娶了前宰相的孙女,说起来这个年龄才第一次结婚在那个年代算是很晚的了,而且这次也算不上是娶,应该说是入赘,这段婚姻维持了将近12年,总的来说虽然因为是入赘,一直寄人篱下,但是总的来说两人的婚姻生活还算是比较和谐的,生有一子一女,但是在738年的时候许氏去世了,之后的第二年,李白娶了刘氏为妻,但是婚后生活非常不如意,两人之间矛盾重重,因此李白和她分手了,所以史书上记载“与之决”而且这次大概不是明媒正娶,应该只是同居生活,而且时间比较短,所以记载比较简单。

之后李白离开了长安,来到了山东一带,和当地的一个妇人结婚了,这一次这个妇人就连姓氏都没有留下,最后一任妻子就是宗氏,也就是当时朝中宰相的孙女,说起来两人的相遇也算是比较奇特,颇有一种浪漫色,据说当时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发,写了一首有名的《梁园吟》恰好这首诗被路过的宗氏看到了,她非常喜欢,就留下了千金买壁的故事,后来两人在一起之后过得也比较幸福,李白也非常喜欢这个妻子,但是后来因为李白被流放,两人就再难相见了。

李白写了多少首诗

诗仙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大诗人,如果把文学比作一种武器,那么李白的诗歌就是所有武器中最华丽的一种,也是最自由的一种,在他的笔下,没有束缚,不按常理,不按世情,以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自信展现着自己的内心。

李白望月

纵观李白的一生,他创作了很多的诗歌,在全唐诗之中收录了其中的900多首,而到了现在又陆陆续续补充了一部分,大概有1000多首,而李白自称自己有万首诗,至于是真有这么多失传了还是李白酒后的豪言,或者说放在心中还没有写出来就不得而知了。李白生在盛唐时期,安史之乱的时候他已经老了,所以李白的诗歌大多浪漫气息浓厚,豪气十足,无论是七言诗,还是五言绝句都是史上少有的名篇佳作,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一生诗作颇丰,流传甚广,这里为大家介绍一首流传最广的《静夜思》。这首诗大概随便找个小学生都会背,作为中国现在流传最广的诗歌之一,它实在是太朴实了,没有什么复杂的词汇,也没有深奥的引用化用,简简单单的话语,就像是儿歌一样,却打动了无数的成年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坐在床上,月光照在地上,或许很多人觉得奇怪,既然在床上为什么抬头就能看到月亮呢?难道房子破了吗?其实不然,马未都等人认为“床”并不是现在的床,而是一种长板凳,试想一下,当时李白坐在板凳上,喝着酒,看看月亮,想起了故乡,多么诗意啊。

李白野史

李白一生是传奇的,作为中国最有名的诗人,李白的各种八卦小道消息也非常引人注目,很多人对于李白的野史杂谈都很感兴趣,这里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于李白的一些野史秘闻。

李白的雕像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李白的名字,据说当年李白的父亲李客是因为在当地行侠仗义犯了事才逃到了西域,而李白就出生在西域,后来过了几年,李白3,4岁的时候,李客觉得差不多了,当年的事情应该没人管了就回到了故乡,重新改成了李姓,而他的母亲因为夜间梦到了太白星,才怀上了他,所以后来给他取名叫做李白,字太白。

纵观李白一生的诗作,他应该是不会谈恋爱的,他一生没有写过什么爱情诗,唯独有记载的就是当年奉承杨贵妃写的三首《清平乐》,当时杨贵妃和唐玄宗一起赏花,宫廷越是李龟年要上前献歌,但是唐玄宗觉得这么美丽的场景,应该有新歌才好,所以叫来了李白,让他当场作《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当时正是半醉半醒的时候,乍然看到杨贵妃这么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瞬间就清醒了过来,挥笔即就,当时李白应该是单身的状态,或许在那一瞬间,他就对杨贵妃产生了别样的心思也说不准呢?之后李白虽然多次陪伴着杨贵妃和唐玄宗到处游玩,但是兴致都不太好,或许也和这种苦闷的单相思有关系。

当然以上的内容都是我根据野史自己编造的,真假暂且不论,因为当事人的心理也不是我们后来人可以随便揣测的,不过这三首诗总算是填补了李白在爱情诗上的空白,让李白显得更加的浪漫。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氏父子如何推翻隋朝,建立唐朝呢?

电视剧《清平乐》火了,随之出现了一个新名词——背诵天团。讲的是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等宋仁宗时期的一大批文人名臣。这一时期的宋朝,陈寅恪先生曾评价其为封建时期,最为繁盛。而在当时涌现出的一大批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文人学士,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只可惜,赵祯没有一个合格领导者驾驭群贤的能力,在群英荟萃的生涯中,只得了个什么都不会做,只会做官家的中庸评价。

但是,赵祯曾全力效仿的对象,比他要早300多年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他那个时代,同样也是朝野上下人才济济。不同的是,李世民以其家、军事家的卓越风范和魄力,统领天下各路英才,各尽其用,开创了封建时代的一个巅峰——贞观之治。

李世民是封建社会少有的“至治之君”,欧阳修等人撰写的《新唐书·太宗本纪》说,唐朝传世二十,其中可以称述的只有三位国君,即太宗、玄宗、宪宗。但玄宗、宪宗晚年失误太多,结尾不好。只有唐太宗是“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考察李世民的一生行绩,这种评价倒也并非纯为溢美之词。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文治武功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实行了一条不同于一般帝王的用人之道。

一、只要才干,没有敌我:突破常规的帝王用人之道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君主,是他奠定了唐朝的基业。但真正开创了大唐盛世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他通过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弑兄逼父,取得皇位。虽说这是非法手段,但在封建社会的古代,对权利的攫取,可算是在正常操作范围内。所不同的是,一般君主都奉行“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主流意见,所以在取得至高无上的权利后,对于事件中的核心人物实施的都是鸟尽弓藏和斩草除根的方法。

而李世民在用人方面却彻底突破了这个腐旧的原则,走了一条不讲出身,不计敌我,只讲才干的特殊用人道路。这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位合格的家的巨大魄力和独到的眼光。

就当时情况来看,可供李世民选拔使用的主要有四部分人:

第一,李渊遗留下来的老臣。第二,原来自己府上的亲信。第三,与李世民对立的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第四,全国各地、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人才。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唐高祖李渊出身于门阀世族,虽然被迫起兵反隋,但他思想观念却偏向于保守。夺取天下后,他主要通过广封宗室贵族和网罗其他世族地主的办法巩固自己的统治。在他先后起用的十二个宰相中,其中有一半是皇子、妻族,另外六人则是历代皇族后裔和世家大族。

他们虽然有人曾起来反对隋炀帝,但他们想要保住和巩固的是自己的权利和既得利益,所以他们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很难与思想通达的李世民全力合作。因此,李世民上台后,就立即改弦更张。

首先,他认为广封宗室不利于天下稳定。于是,他下令将宗室郡王降为县公,只有立有战功的几人不降。对皇室成员也实行论功行赏的原则。这种削弱宗室贵族特权的做法,既是对宗室的一种限制,又是对传统的任人唯亲政策的一种突破。他强调,即使是贵为皇家子孙,要想保持或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必须为国立功,有所作为,而不应坐享其成。

历史证明,唐太宗这种宗室政策是正确的、英明的。在唐朝,宗室贵族既没有形成强大的威胁中央集团的分裂,也没有形成像明朝那样剥削平民的腐朽黑暗。

相反,在唐朝的宗室贵族中还出现了不少人才。仅有唐一代,出身宗室的李姓宰相就有九人,除了李林甫奸佞祸国之外,其他人还是因才任职,有所建树的。

其次,对武德年间一些尸位素餐或威胁自己统治的人,唐太宗也是坚决罢黜。因此,李渊的宠臣裴寂以及唐俭、长孙顺德等人先后受到贬逐。但对于隋朝和武德年间的大臣,李世民也不是一概排斥,而是努力争取、教育,尽量排除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裴矩、封德彝在隋炀帝时都是谄媚国君、不敢正言进谏的人,但在李世民的批评教育下,有了相当大的转变,成为了贞观年间的重臣。

比如李世民即位不久,曾接受了用试贿的办法识别官吏的建议,决定要处死一个受贿的官吏。裴矩直言进谏,认为天子不能用阴谋诡计欺骗下属,不能杀害这个官员。李世民不仅采纳他的建议,而且召集文武五品以上官员对他进行表彰。

如何对待原秦王府的老部下,这是李世民即位之后遇到的另一个问题。这些人早年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后来又在与李建成和李元吉争夺政权的斗争中,为李世民上台出谋划策,效劳卖力,是李世民政权的中坚力量。

因此,在李世民初掌朝政时,这些人曾不同程度地受到重用和信任。但同时,李世民又意识到,自己身为最高统治者,不能只信任和重用自己的老部下,而不启用新人。

因此,对旧部下,李世民也是人尽其才,像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人先后被任命为宰相,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人也都委以重任。而对那些功劳不大、才能不济的人,却不予以重用,不论谁来说情也无济于事。

而在如何对待自己的政敌,这是历代统治者上台之后都要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考验。李世民不同于其他皇帝的高明之处亦正于此,他对于敌人不是斩尽杀绝,而是区别对待。对于其中具有治国安邦才能的人则是努力安抚、争取,尽量化敌为友,发挥他们的才干。

在李世民夺权以前,李建成身为太子,李元吉则是与李世民地位相当的王子,他们都在网罗英才来帮助自己取得皇位。因此,李纲、魏徵、王珪、欧阳询等十余人投靠了李建成;荣九思、袁朗等人则投靠了李元吉。当时大家各为其主,势不两立。

但在李世民即位之后,形势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建成集团中的文臣武将也不都是死心塌地的反对派,其中的一般乃至核心成员,并不从根本上反对李世民,更不想与新朝对抗到底。只要新的天子能够“以国士待之”,他们则会感恩不尽,也会“以国士报之”。因此李世民对他们采取了捐弃前嫌,合理使用的政策。

比如魏徵,早年参加过瓦岗寨起义军,归唐后做了李建成的主要谋士,曾经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只因李建成优柔寡断,让李世民抢先夺了权。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通过追查发现了魏徵这一建议,于是抓住魏徵,问:“你为什么为建成出谋划策,与我敌对?”魏徵毫无惧色,说:“人各为其主。可惜建成不听我的劝告,否则今天胜负成败尚未可知!”唐太宗发现魏徵不仅足智多谋,而且刚正不阿,是一个治国良才,于是不计前嫌,先是任命魏徵为谏议大夫,后又提拔他为宰相,使魏徵成为贞观年间的第一位名臣。

李世民所重用的第四部分人则是隋末起义军领袖、来自民间的各路人才和少数民族的杰出将领。比如,勇武过人、战功累累的程咬金、秦叔宝就是曾与李唐拼死相争的瓦岗寨将领,张亮、马周、杜正伦等人则是出身寒微的民间人才,阿史那杜尔、黑齿常之等则是骁勇善战、忠心耿耿的少数民族将领。

正因为李世民突破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以及宗室和功臣亲信的界限,也不讲自古以来的什么华夷不等、贫贱有别,因此才使他从当时的各阶层、各民族中选拔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组成了一个能力卓著、效率突出的中央统治集团。他们不愧为一批治世之能臣,是实现贞观之治的中坚力量。

二、有了才干还要看德行——自古皇帝的选择综合征

如何处理德、才关系,自古以来,这都是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一个大问题。先秦诸子对这一问题都做过不同的论述,秦皇、汉武对这一问题也有不同的政策,三国的曹操大力实行的则是唯才是举的策略。

但越到后代,封建统治者越来越注重德的作用,因此司马光明确指出:“取士之道,当先德行,后文学”,实际上是主张用人以德为本。

但是,作为封建时代有数的明君,李世民在选才用人的标准上有自己的见解,他既不是只重才不重德,也不是只重德不重才。而是一方面明确提出要唯才是举,另一方面又不断强调要才、德并举,德才兼备。

在处理才能与亲疏、才能与门第、才能与资历的问题上,李世民都是强调前者,而反对强调后者。

唯才是与,不论亲疏是李世民用人的一条重要原则。李世民曾鼓励大臣们推荐治国人才,但却有人议论说,大臣们推荐的人才非亲即故,都是任人唯亲。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他提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原则,强调人才的选举是出以公心,举得其才,是为了辅佐皇上更好的治理国家。所以选拔人才首先应考虑其才能,而不应首先考虑亲疏远近。

比如在任用长孙无忌的问题上,其坚持的正是这种唯才是举和内举不避亲的原则。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弟弟,他自幼好学,博学多才,而且功勋显赫。李世民刚一即位,就提拔他为左武候大将军,第二年,又提升他为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给他以开府仪同三司的崇高待遇。

职位之高,让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都很害怕会遭人嫉妒,经过苦苦请求,李世民才同意解除了他尚书右仆射的职务。但时隔不久,又要提他为司空。长孙无忌再次推辞,他舅舅高士廉也极力反对,李世民说明了自己用人的基本原则,是“唯才是与”。如果无才,虽是亲戚也不会用。如果有才,虽是仇家也不会放弃。由此,他还是提拔了长孙无忌,后来又让他担任司徒等职,使长孙无忌成为一代名臣。

在对待才能与门第的问题上,李世民敢于不计门第,起用新人。他曾经明确地批评过“龙生龙,凤生凤”的门第观念。因此,他一旦发现杰出的人才,就能不计出身门第,立即起用。名臣马周的重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马周被提拔是带有一些戏剧性的,像他这样的人才,在古代本是很难出头的。他从小失去父母,是个穷苦的孤儿。曾在家乡担任过州学助教,但是嫌薪水太少,拮据的生活使他对待工作并不尽心,遭到长官的谴责。于是他愤而离去,后几经曲折,到了长安,在自已的老乡中郎将常何家当了一名门客。

当时,李世民要文武百官上书批评朝政得失,提合理化建议。常何一介武夫,胸无点墨,只好让马周代写。李世民看了常何送来的二十余条意见,不禁拍手叫绝。但同时又感到十分奇怪,这位朝夕见面的武夫什么时候会写这样的好文章了?于是追问常何,这是谁写的?武将一般都较为直爽,便如实说明了是马周所写。

于是李世民立即召马周上殿。马周来后,与他谈论国家大事,马周讲得头头是道。唐太宗十分佩服马周的卓越见识,很快就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同时因常何推荐人才有功,也赐予了奖励。

在对待才能与资历的关系上,唐太宗也是不看资历,主要看才能高低。比如,有一位名叫张行成的人,当时是一位比七品还小两级的富平县的九品主簿。但他办事干练,理政有方,清正刚直,李世民就破格提拔他为给事中、刑部侍郎、尚书左丞,最后提拔为侍中兼吏部尚书。

总之,在处理德才关系时,唐太宗首先强调的是“才能”,他认为选拔人才要以“才”为主要标准。这种认识是符合用人规律的。古代人才的特征主要是管理能力和统治能力。唐太宗根据巩固统治的需要,将这种能力作为人才的首要标准,按照才能的大小去选拔人才,从而使自已的文臣武将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使当时的中央有较高的办事效率,这种认识和做法是正确的。

但是,唐太宗选拔人才也不是只重才不重德,他将德行同样作为选官用人的一个重要条件。比如,贞观初年,科举取士出现了一种重才轻德的苗头,李世民为此感到十分不安,明确提出批评。他说,选官用人若采取这种重才轻德的做法,几年之后,官员的恶行被揭发,虽然会判处刑罚,但是老百姓原本幸福的生活已经被破坏了。为了纠正这种倾向,李世民将德行也纳入选才的标准,主张对人才的选拔要全面衡量,不能草率任用,要多多考察人才各方面的德行。

贞观十年,他颁发了一道“求访贤良”的诏书,其中就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主张,这份诏书说:

或识达公方,学综今古,廉洁正直,可以经国佐时;或孝悌淳笃,节义昭显,始终不移,可以敦风励俗;或儒术通明,学堪师范;或文章秀异,才足著述。并宜荐举,具以名闻。

在这里,唐太宗既强调了才,又强调了德,二者不能偏废。对于那些有德少才或者有才缺德的人,李世民都不予以重用。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