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和阳有什么区别易经,易经中阴阳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2024-07-13崇庆运势网热度: 4740

《易经》中关於“阴”“阳”的解释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区别于夏商的《归藏》与《连山》,它是周代哲学意识的集中体现。任何事物总是具有当前可见的一面(显性的阳面)与当前不可见的一面(隐性的阴面),实在本身就表现为这两个面相之间的交互作用。《易传》深刻的理解这一真理,并用“一阴一阳之谓道”来表达这一真理。这一真理突出的是,世界一半是透明(阳、可测)的,一半则是不透明(阴、不测)的,二者之间的交互渗透构成了世界的总体性特征,存在(道)的本性就在幽明之间一往一复的运动之中。因此,《周易》所理解的世界具有不可测度的、未被决定的特征,非现成性是作为实在的重要维度出现的。对于《周易》而言,实在不可能以狭义的知识的形式给出,不能成为西方近代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论的适当话题。因为,在《周易》的世界理解中,阴阳与“神”、“妙”、“不测”是联系在一起的:“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系辞上》)阴阳构成了实在的内在结构,也就是说,不透明性、不可见性,成了《周易》世界观的主导特征。在这种世界观中,一切都具有内在的未决定性,一切都处在生生不息的变动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秩序模式可以范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周易》把自己的实在观念表述为:“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统一的。《周易》每一卦都揭示了天地自然之道,及该卦在自然之道中所处的时势,然后把这个道与时势,作为对人类社会的整体制约,从而决定人们应当怎样去行动。古人把这种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性,称作是天人感应,要人们去究天人之际。
易经倡导天道循环是自然常理,君子效法天道,就应当崇尚此理,不能违天逆常,要顺时适变。在阳刚生息之时要顺应,在阴柔生息之时也要顺应。这是为什么要顺的道理。但阴柔的生息确实又不利于君子,因此又不能消极顺应,还要加以制止。只不过制止的方式不是对抗性的,而是因势利导。
时与中是《周易》里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周易》要求人们在道德修养上要符合时、中。中即孔子讲的中庸之道。所谓中庸,实际上指的是在天地自然之道的正中运行。所谓时是指与时势一致。天地自然的运动有它的时序,时序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时势就不同,时势是随时序而变化的。人要顺应天道,就必须按照时势经常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行与时势保持协调一致,简言之就是要顺时应变。能时能中,人的行为才符合天地自然之道,保持正确,从而趋吉避凶。
现代许多人对《周易》中的命有误解。《周易》里不时提到命,对命的认识与今天的说法不尽相同。《周易》讲的命是与时位相关的一个范畴,即在天地造成的时势中所处的特定位置,这是一种客观条件的拘限,谁也不能超越。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行动,就是顺应天命,即可获吉,绝不是让人们坐等好运的到来。不顾客观条件盲目行动,那是逆天命,逆天命就会遭凶。《周易》既反对盲动,又鼓励人们顺应规律去活动。知道自己所处的时势地位和应当活动的规律,这就是知天命。实际上,命是客观条件对人的限定,是自然与社会法则对人的制约。
气是《周易》讲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之中,阳气是创生的、主导的,阴气则是顺动的,终成的。阳气是活性的,具有生命力;阴气则是收敛、闭藏的。两者虽是构成宇宙不可或缺的对等因素,但作用并不相同。因此常常褒阳而贬阴,重阳而轻阴。二者不是平行关系,而是有轻重轩轾之别。吉凶祸福是由事物运动发展的阴阳轩轾规律决定的,这个规律就是事物都是在矛盾对立中不断发生变化,否极泰来、盛极而衰,万事万物各有自己当令用事的时势,时势一过,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卦的消息变化是《周易》的内部组织规律。阴阳的消长都不是骤变,而是渐变。卦变时刚柔爻的推移极好地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十二消息卦刚柔爻的推移极为直观地把阴阳的消长表现出来,把事物的对立统一运动作了形象化的图示,揭示出宇宙运动回环无端、往来不绝、永动不息的客观规律,提示人们在实践中要遵循宇宙运动的规律,永无止境地前进,并指导人们把握物极必反的规律。不为已盛,盛极知退;不欺弱小,新生可畏,始终把自己放在客观的位置上。
合二而一是《周易》的基本规律之一。以损卦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为例,象辞说一人行,三则疑也。意思是一人行走会得到友人,三人同行会产生猜疑。《系辞·下》解释这一句说: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意为天地阴阳二气的亲密交合,万物得以浓醇化育;男女精血交构,万物得以化生,此句正说的是阴阳之间的致一,也就是达到一致。对立双方有同一性,不能加入第三者,加入第三者就破坏了同一性。象辞说三则疑也,指的就是加入第三者同一性就要破坏,相互猜忌。在《周易》中,合二而一是存在的,天地要合二而一,男女要合二而一,万事万物对立双方无不合二而一。
六十四卦向人们描述了一个大的运动周期,以后的运动还会按这种周期的方式出现,这样就概括了无穷永恒的哲理。它向人们揭示了宇宙运动的周期性特征。宇宙的发展运动是无穷的,而运动方式却是周期性的。

易经中的阴阳指的是什么

易经中的阴阳指的是什么
阴阳2113 阴阳概述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5261观.古人观察到4102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1653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阴阳五行国学之本,看似简单,却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易经中的阴阳是阴在先还是阳在先?
是同时的,没有先后。因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没有阴哪来的阳?没有阳何以体现阴?
易经中的阴阳指的是什么?
《周易》是中国古道占卦筮2113卜之书。《周易5261》起源相当早,相传“文王居尔4102演周易”1653,所以坊间认为西周初年由文王所著,因此较春秋时代的哲学著作(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为早。其实,现今多数学者均认为,《周易》七卷书中最早的《易传》,应是战国时代的作品。阴阳就是道道的衍生与变化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中的“太极”与“道”字相通,正因为万物由“道”所生,因此万物变化均由太极,化成两仪、四象、八卦。所以易经的卦象才能盖括所有变化,成为筮卜的依据。《吕祖明道说》对“道”字的解释《吕祖明道说》认为“道”字从“首”从“辵”,“首”指“先天一炁”;“辵”义为乍行乍止。“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圆,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说。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为造化之迹,而为二气之良能者,亦此道也。”“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义也;辵者乍行乍止也。”

易经基础.阴阳——朱弘毅

阴阳 阴阳概述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阴阳五行国学之本,看似简单,却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易经是怎么解释阴和阳的,具体说一下。谢谢

《易经》并没有专门的去解释阴阳,阴阳的解释,多是后人的添加上去的。比如《系辞传》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等等。
一定要说阴阳与《易经》的话,大致孔子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最准确的概括了。简单的说,《易经》就是阴阳之道,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而生成一切,这就是《易经》。
我看你追问为什么说《易经》神秘,神秘在哪里?一并回答下。
其实《易经》并不神秘。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大家并不去系统的学习,加上很多文学作品过于“神化”。这就让没有学过的朋友感到神秘莫测。
《易经》确实可以用于预测,有很多大师都是预测高手,推理问题如同亲见。但我想这不是神秘,而是神奇。之所以如此神奇,也在于你问的问题,也就是阴阳。孔子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经》的阴阳是包含天地的,自然也就可以去推理天地间的一切事情。
想要一窥究竟,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自己研究学习。《易经》类的书,现在比比皆是,随手弄一本看看,研究研究,自然也就明了了。如果推荐的话,自然是《周易》原文和《易传》。也可以从网上找些电子版。到处都有。

怎么理解周易中的阴和阳

易经是以阴阳为中心的,没有阳就没有阴,阴阳结合的,

《易经》阴阳与春雨冥想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从头到尾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阴和阳,阴阳既是《易经》的基础也是《易经》的核心,《易经》中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是由两个符号组成的,一个叫阳爻,一个叫阴爻。那么,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呢?

阴阳的最简单的概念就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逐渐统一认知为“运动的,外张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显性的”一般是阳,“静止的,内缩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隐形的”一般是阴,比如白天是阳,晚上是阴。天是阳,地是阴。《易经》中认为阴阳是构成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也就是说你能想到的同一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都能用阴阳来划分。 比如天和地,晴天和雨天,热和冷,动和静,好和坏,虚和实,高和低,远和近,手心和手背等等都能用阴阳表示,甚至就是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科技,也能用阴阳来表示,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发达,它内部的本质还是由零一零一组成的,也就是阴阳组成。

阴阳的三个特性:阴阳是相对的,阴阳是关联的,不可分割的,阴阳是变动的。

阴阳是相对的,如果没有相对,就不知道哪个是阴,哪个是阳。比如说天和地,天就是阳,地就是阴,如果只单独说天,那就不存在阴阳了,所以有相对才有阴阳。

阴阳是关联的,不可分割的,无关联的事物,无法区别阴阳,比如热和冷,快和慢。热和冷是指的温度,所以热和冷是温度的阴阳,热和冷有关联性;同样,快和慢指的是速度,所以快和慢是速度的阴阳,快和慢具有关联性。但是,你把热和慢放一起,就没法找到关联性了,没法说阴阳了。同样,阴阳是不可分割的,热和冷是无法分割的,有热必有冷,快和慢也是无法分割的,有快必有慢,白天和黑夜,也是无法分割的,白天黑夜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说一下子就到了白天或者黑夜。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辅相成。

阴阳是变动的,阴的会变阳,阳的会变阴。比如速度的快慢是变化的,快的可能会变慢,慢的也可能会变快。温度的冷热是变化的,热的可能会变冷冷的也会变热的。天底下的变化就是阴阳更替变化,很多事情亦是如此,循环反复,物极必反,月圆则缺。

易经解(八十一 阴阳论)

第十三章

易经的阴阳观念是从哪里来的,伏羲最早对天地日月白天黑夜的观察是基础,然后对生命体的阳性和阴性的观察,最后上升到对天道对立统一的认识。这是最为质朴的认识论基础。后来又是怎样发展和运用的。

六十四卦的变化的体系的根据是什么,

三百八十四条爻辞的编排规律何在?

六十四卦的卦辞的内涵是什么?

这是我们在理解完易经后需要迫切解读的问题。可是易经本身不能提出合理的解释。易经的《十翼》为什么这么来解释易经,本身就是一个谜团。

它们不能满足我们的思考和提问。古人的阴阳观念是宇宙论的基础。所以它的创设必有其方法论的意义。古人发明这套阴阳系统必然有其实践活动的检验。这种检验应该是对自身生存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检验。

对人体自身阴阳的认识和检验的总结在另一本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下面让我们转向《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观念的解读,以期在其中找到易经阴阳观念的组合变化规律。

《黄帝内经》关于阴阳的文章有三篇:分别是《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第六篇 阴阳离合论》,《第七篇 阴阳别论》。

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黄帝说:阴和阳这两个分别,是根据天空和大地运行轨迹来总结的;也是观察万物变化后得出来的基本结构;是一切变化的起点和终点;是万物产生和消灭的萌芽和终结;是神明藏身的地方,所以治理病症一定要从最初的地方寻找原因。

所以阳的物质累积成为天空,阴的物质累积成为大地。阴的物质一般表现为平静,阳的物质的表现是躁动,阳气渐旺之后阴气也随之增长,阳气渐少或者被扼杀之后,阴气也就潜藏起来了。阳可以让物质气化,阴可以让物质凝结成形。寒冷到了极点会产生热,热到了极点也会产生寒。寒冷可以让气体凝结变混浊,热会让混浊的气体变得清澈起来。

人体的清气如果滞留在身体的下部,就会产生吃饭后拉肚子的症状。人体的混浊的气体如果滞留在身体的上部,那么身体就会发生肿胀的毛病。这些现象其实是人体内部阴阳物质走到相反的地方去了,病痛的产生其实是阴阳顺逆的变化造成的。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所以,观察的结果是:清澈明亮的物质组成了天空,混浊暗淡的物质组成了大地;大地蒸腾的气体上升,形成了天空中的云,天空的气体冷却凝结就会形成雨雪,雨雪的组成物质是从大地蒸腾的气体里来的,云是天气把升腾的地气凝结而成的。根据天地气体的变化规律,人体自身的气体变化规律也是具有相同的原理,人体内部清澈明亮的物质从人体的上部的孔洞排泄出去,混浊暗淡的物质从人体下部的孔洞排泄出去;清澈明亮的物质从皮肤毛孔排泄出去,混浊暗淡的物质就会周游人体内部的五个脏器,然后通过下部孔洞排泄出去。清澈明亮的物质充实人的四肢让它们充满活力,混浊暗淡的物质就充实在人体的内部六个脏腑来为四肢提供阳的物质。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如果从外在事物来分辨阴阳的话,水这种物质可以代表阴,火这种物质可以代表阳。阳如果是气的话,阴就是可以用舌头辨别的滋味。味道只能通过有形的物质来保存,有形的物质受阳的作用就会化为气体,气体的本质是精阳,精阳是要发展变化的物质。精阳需要消耗气体来维持自身,事物的形状需要把味道凝结起来,事物发生变化就会产生精阳,气体凝结就会产生形状。味道一旦被释放就会损害物质的形体,气体形成需要消耗精阳,精阳可以把物质转化成气体,气体又会因为变成气味而被消耗。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属于阴性质的味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人体的下部孔洞排泄出去,属于阳性质的气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人体的上部孔洞排泄出去。味最厚是完全的阴性,(老阴)味道薄的状态是阴里边的阳性,(少阳)。气最厚是完全的阳性,(老阳)气体薄的状态是阳里边的阴,(少阴)。味道太厚了,就会产生宣泄,味道薄的话人体就会通畅。气体太薄了也会产生宣泄,气体厚了,就会产生热气。火很旺的体质会过多消耗气体,火小的的时候就会源源不断的将阴质转化为气体。气味里边,辛、甘的气味会让人体内部的物质发散,称为阳的气味,酸、苦的气味能使人体内部的物质宣泄,成为阴的气味。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人体内部阴的物质超过了阳的物质,那么阳产生病变,如果阳的物质超过了阴的物质,那么阴产生病变。阳的物质超过了阴的物质,产生热病,阴的物质超过阳的物质,产生寒病,寒病发展到严重的时候,会转化成热病,热病发展到严重的时候会转化成寒病。

人体的寒病会损害人体的形体,热病会过多消耗人体的气。气受到过度消耗会产生疼痛的感觉,形体受到损害就会产生肿胀的病变。所以如果人体先感觉到疼痛在发生形体的肿胀,这是热先消耗了人体内的气然后再损伤了人的形体产生的肿胀病。如果人体先发生了形体的肿胀然后才感觉疼痛,这是人体先受到形体的损害然后再发展到人体内部气的消耗从而产生的疼痛病。

人体内部有风,人体内部就会产生被扰动的病变,有风并且热性超过了平衡,身体就会产生肿胀的病变,有风又干燥超过了湿润的话,身体会产生发干的疾病,有风又寒性超过平衡的话,身体会产生浮肿的疾病。有风又湿气超过了干燥的话,身体会产生便溏和拉肚子的疾病。

天空具有四季变化和五行六运的变化,用来控制万物的出生、成长、收获、秘藏;产生了寒冷、暑热、干燥、潮湿、风的气象变化,人体内部有五个脏器承担转化五种气象,从而产生欢喜、愤怒、悲伤、忧虑、恐惧五种感情。所以欢喜和愤怒的感情会损耗气,寒冷和暑热损耗形体,暴怒损耗阴,暴喜损耗阳。厥是气上行,气脉充满离开了形体。欢喜和愤怒的情绪不加节制,寒冷和暑热超过了限度,生命之气就不会稳固。

所以阴厚重了就会产生阳的转变,阳厚重了就会产生阴的转变。所以说:冬季被寒气损伤了气机,春天一定爆发成发烧的病症。春季被风损伤了气机,夏天一定会爆发吃饭后拉肚子的病症,夏季被暑热损伤了气机,秋天一定爆发成两天爆发一次的疟疾。秋季被潮湿损伤了气机,冬天一定爆发成咳嗽的病症。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的圣人,讨论锻炼人的形体,解剖识别人的脏腑器官,将人体的经络血管找出头尾来,领会贯通六个纬度,使得气流血液都能正确地走它的路,每到一个关键点的时候,气血需要从哪个个地方发出,都给它们设置一个名称,骨与骨之间的小筋络和凹洼地方,都有它们的来处,区分它们所在的部位和气血的逆向和顺向,各个部位都有它们自己的顺序和原理,四季的阴阳变化,全部都有结构脉络,体外和体内之间的相互照应,都有一个表面和里面的分别,这个说法可以相信吗?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岐伯回答:春天风从东边吹气起,东风吹拂的时候,树木开始发芽,木树木产生酸的味道,酸的味道在人体内是从肝脏产生的,肝脏产生出很多血管,这些血管联络到心脏那里,肝脏对人的眼睛产生影响。

它在天空中称作玄,在人的思维里称为道,在大地上称为变化。变化产生五种基本的气味,人类思维的道可以产生智慧,天空的玄可以产生神灵。神灵在天空中产生风,在大地上产生树木,在人的身体内产生各种经络组织,在脏器方面就产生了肝脏,颜色方面产生苍色,在音调方面产生角调,在声音上产生了呼呼的声音,在动作上产生了抓握这个动作,在人体的孔洞上产生了眼睛,在气味里面产生了酸味,在人的意志品质上产生愤怒这种情绪。

愤怒的情绪会损伤肝脏的功能,悲哀的情绪会可以压服愤怒的情绪,风这种状态会损伤血管和连结组织,干燥可以压服风,酸味会损伤连结组织,辛的气味可以压服酸味。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夏天太阳从南方逐渐升温,加热,加热就会产生火,火的灼烤产生苦的气味,苦的气味凝结成心脏,心脏会泵出血液,血液由脾脏来产生,心脏连接的外在器官是舌头。

它在天空称为热,在大地上称为火,在体内称为血脉,在脏器方面称作心脏,在颜色方面称为赤色,在音调方面称为徵,在声音方面称为笑声,在情绪变动上称为忧虑,在孔洞上称为舌头,在气味方面称为苦,在情志上称为喜悦。喜悦会损伤心脏,恐惧可以压服喜悦,热会损伤气体,寒冷可以压服热,苦的气味损伤气,咸的气味可以压服苦味。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中央产生潮湿,潮湿生成土,土产生甘的气味,甘味促进脾脏功能,脾脏促进肌肉的生长,肌肉又促进肺脏的功能,脾脏连接孔洞为口。

它在天空称为潮湿,在大地称为土,在人体称为肉,在内脏称为脾脏,在颜色称为黄色,在音调称为宫,在声音上是唱歌,在气机变动上是哕(呕吐声),在孔洞上就是口腔,在气味上是甘,在情志上是思虑。思虑会损伤脾脏,愤怒可以压服思虑,潮湿会损伤肌肉,风可以压服潮湿,甘味损伤肌肉,酸味可以压服甘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优,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西方产生干燥,干燥产生金,金产生辛的气味,辛的气味凝结成肺脏,肺脏对皮肤毛发产生作业用,皮肤毛发影响肾脏,肺脏连接孔洞在鼻孔。

它在天空称为干燥,在大地上称为金,在身体上就叫做皮毛,在内脏里叫做肺脏,在颜色上叫做白色,在音调上叫做宫,在声音叫做哭泣,在气的变动上叫做咳嗽,在孔洞上叫做鼻子。在气味上叫做辛,在情志上叫做忧虑。忧虑损伤肺脏,喜悦压服忧虑,热损害皮毛,寒可以压服热,辛损害皮毛,苦可以压服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寒冷从北方生成,寒可以让气凝结成水,水产生咸味,咸味形成肾脏,肾脏促使骨髓生成,骨髓又会促使肝脏的生成,肾脏连接的是耳朵。

它在天空中称为寒冷,在大地上称为水,在人体内称为骨头,在内脏里称为肾脏,在颜色上称为黑色,在音阶上称为羽,在声音上称为呻吟,在变动上称为战栗,在人体孔窍上称为耳朵。在气味上称作咸,在情志上称为恐惧。恐惧伤害肾脏,思虑压服恐惧,寒冷损伤血液,干燥压服寒冷,咸损伤血液,甘压服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所以说:天空和大地,是地球万物的上方和下方;阴阳,是血气上男性和女性的区别;左右,是阴阳运行的轨迹;水和火,是阴阳的外在表现;阴阳,是使万物能够开始产生。所以说:阴在里面,阳来守护它,阳在外面,是阴来驱动它。(波粒两象性)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皇帝问:阴阳变化的法则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阳压服了阴人的身体就发热。皮毛的空隙就会关闭,喘气很粗,坐立不安,没有汗但身体发热,嘴巴牙齿干燥心情烦闷好像被人冤枉一样,这时如果肚子胀满的话就会死亡,能够在冬天存活不能在夏天存活。

阴压服阳人的身体就会寒冷,有汗出,身体觉得清凉,抽搐觉得寒冷,寒冷就会气逆,气逆就会肚子胀满死亡,能够在夏天存活,不能再冬天存活。这两种状况就是阴阳压服对方的突变情况,是病态的外在表现和能否治愈的状况。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黄帝问:怎么调理这两种病症呢?

岐伯说:能够掌握七损八益的方法,这两种病症就可以调理。不懂得七损八益的方法,就会导致人体早衰的节点。一个人年龄到了四十岁,阴就达到了省体气血的一半了,起居饮食就开始衰弱了。到五十岁的时候,身体就发胖变沉重了,耳朵和眼睛就不够聪明了。六十岁的时候,阴就萎缩了,气血就衰败了,人身上的九个孔洞都不通畅了,身体下部虚弱,上部还实在,眼泪鼻涕不受控制流出来。

所以说:懂得这些规律,则身体保持强壮,不懂得这些规律就,身体就会衰老,所以是同样一种东西叫做不同的名字罢了。智慧的人观察相同的规律,愚蠢的人观察到不同的变化,愚蠢的人精力不足,智慧的人精力有余,精力有余人的耳朵和眼睛就聪明。身体轻便强壮,衰老了还能恢复强壮,本来强壮的人更加健康,因为这样,圣人做不显示自己强大的事,喜欢恬淡的技巧,让自己的欲望和情志守护在空虚没有实在的中道,所以年寿命运可以延续无限,直到天地的尽头,这是圣人调理自己身心的法则。

天空在西北方位不够厚实,所以西北方位属于阴性,反应在人的头部就会出现右边的耳朵和眼睛不够左边的耳朵和眼睛聪明。大地在东南方向不够厚实,所以反应到人体的躯干就会出现左边手脚不够右边的手脚强健。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盛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黄帝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岐伯说: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属阳,阳的精气上升,与人体的上部合并,阳气合并在人体的上部,人体的上部强盛下部就空虚不足,所以就会导致左边的耳目聪明和左边的手脚不够方便。西方是太阳下降的地方,属于阴,阴的精气下降,与人体的下部合并,阴气合并人体的下部,人体的下部强盛上部就空虚不足,所以导致右边的耳目不聪明和右边的手脚强健。如果人体被风邪所感染的话,在身体的上部,右边的风邪特别严重,在身体的下部,左边的风邪特别严重。这是由于天地的阴阳分配不平衡造成的,所以风邪会在虚弱的部位集结。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所以天空是精气,大地是形体,天空有八种变化规律,大地有五种变化原则,所以,天空和大地可以相互作用产生万物,成为万物的父母。清的阳精上升到天空,混浊的阴精凝聚成为大地。这是天空经常变动而大地保持静态原理,神明提供变化的法则,所以万物能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年结束后,第二年又重新开始,以至于没有尽头。只有贤人在上配合天的变化规律来保养头部,在下配合地的变化规律来保养脚部。在中间配合社会变化的规律来保养五脏六腑。天空的气跟肺气相通,地气跟屁相通,风气与肝气眼睛相通,雷气跟心脏相通,谷物的气跟脾脏相通,雨气跟肾脏相通。六经是人体的大河,肠胃是人体的大海,九个孔洞是人体的水和气出入的地方,以天地为阴阳的判别原则,阳气所激发的汗水,用自然界的雨水来命名。阳气所激发的呼出的气体,用自然界的风来命名。呼出的气体发出爆裂声,就用自然的雷来命名,反逆的阴气反而显出阳气的迹象。所以治疗的时候如果不按照天空的精气的法则来操作,不用大地的原理来比对,那么治疗就会造成灾难和祸害。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所以不正之风来临的时候,快速得跟暴风雨一样,所以善于治疗的医生先治疗皮肤的风邪,再不好就治疗肌肉的风邪,再不好就治疗筋脉的风邪,再不好就治疗六腑的风邪,再不好就治疗五脏的风邪。等到治疗五脏的风邪的程度,治疗效果一半生对一半死。所以天空的不正的邪气,人体受到伤害后会一直传导到人体的五脏。喝水吃事物使身体受寒受热的疾病,受到伤害会传导到六腑。大地的潮湿之气伤害人体会传导到皮肤肌肉和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所以善于用针治疗治病的人,从阴的方面来引导阳,从阳的方面来引导阴,从身体右边来治疗左边的疾病,从身体左边来治疗右边的疾病,以我方来知道对方,通过表象变化来推知内部的变化,通过观察人体的超过正常水平的迹象和不能达到正常水平的迹象,见到微小变化就会知道过头的指征,能够熟练运用这种法则在治疗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坏的结果。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善于诊断的医生观察病人的颜色神态用手把按病人的脉象,首先判别是阴病还是阳病。再仔细弄清楚是阳气的清还是阴气的混浊,然后知道哪个部位和程度,再来听病人的呼吸的气机,听病人说话的声音,从而知道他的痛苦程度,再观察病理规范,从而知道病情的主要矛盾,再按病人的存关尺的脉象,观察他脉象是浮脉,沉脉,滑脉,涩脉。就会知道病情将会往那个部位发展。用以上的综合信息来治疗,就不会造成治疗过度,用以上的方法来诊断,就不会产生遗漏病情的考虑不周的结果。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所以说:治病刚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用针刺皮肤来治疗,如果一下子邪气很强的话,等它变弱了就病好了。所以乘着邪气很轻的机会把它给放出体外,因它的沉重就因势利导来减弱它,然后等它衰弱了在给放出体外。如果病人的身体不强壮,用阳气来温养他的身体,精气不足的话,用滋味食品来补充它。邪气很高,乘着它的势头跨过它,邪气减弱了,引导它,让它慢慢衰竭。身体的内部气机过满的话,就用药在身体内部来宣泄过多的气机。内部有邪气的话,就浸泡身体让它皮毛打开发汗;如果邪气停留在皮肤,就然皮肤出汗将邪气带出去。如果冷而发颤了,就要盖上被子保存热量。如果是实症,就要让它散开宣泄出体外。认真判别病症的阴阳,来判别它的柔顺还是刚逆,阳刚的病要从阴柔来治疗,阴柔的病要从阳刚来治疗,使人体的气血安稳,各自遵守它发展的方向。血脉实症,适合打开它让它宣泄,邪气虚弱时,适合控制并引导它转变。

易经中的阴阳指的是什么

易经中的阴阳指的是什么
阴阳2113 阴阳概述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5261观.古人观察到4102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1653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阴阳五行国学之本,看似简单,却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易经中的阴阳是阴在先还是阳在先?
是同时的,没有先后。因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没有阴哪来的阳?没有阳何以体现阴?
易经中的阴阳指的是什么?
《周易》是中国古道占卦筮2113卜之书。《周易5261》起源相当早,相传“文王居尔4102演周易”1653,所以坊间认为西周初年由文王所著,因此较春秋时代的哲学著作(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为早。其实,现今多数学者均认为,《周易》七卷书中最早的《易传》,应是战国时代的作品。阴阳就是道道的衍生与变化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中的“太极”与“道”字相通,正因为万物由“道”所生,因此万物变化均由太极,化成两仪、四象、八卦。所以易经的卦象才能盖括所有变化,成为筮卜的依据。《吕祖明道说》对“道”字的解释《吕祖明道说》认为“道”字从“首”从“辵”,“首”指“先天一炁”;“辵”义为乍行乍止。“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圆,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说。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为造化之迹,而为二气之良能者,亦此道也。”“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义也;辵者乍行乍止也。”

易经基础.阴阳——朱弘毅

阴阳 阴阳概述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阴阳五行国学之本,看似简单,却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易经:什么是阴阳?什么是五行?终极意义是什么?

阴阳:古人将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现象,如白天和黑夜,用哲学的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五行:金木水火土
终极意义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易经中经典的描述,几乎成了文人的口头禅。更让人惊叹的是这短短的几句话却提出了阴阳和五行的概念,那么阴阳和五行到底是指的什么?它们的终极意义又是什么呢?第一,阴阳指一切事物的对立关系。
阴阳的概念主要是来源于古人的自然观念,古代人是将我们现在的大自然归结为天地、日月、昼夜等,然后如果哲学的思维方式归纳出了阴阳这一概念。传统的哲学认为,宇宙世界万物都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力之下所诞生的。到了现代,阴阳的意义已经延伸为事物的对立关系。第二,五行代表“金、木、水、火土”。
五行的概念来源于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由一定的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是由最基本的具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的物质所构成,所以古人所说的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仔细想想,这五种基本属性刚刚好包含了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形态。第三,两者最终意义分别为“事物都有对立面、万物皆由五种属性交叉组合而成”。
阴阳的最终意义就是代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它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最基本的对立关系,这也是万物变化的基本法则。而五行则指阴阳演变过程中的五种形态,最终它代表着世界万物所蕴含的五种基本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它暗示着世界万物都具有相似的属性,因为所有事物都是由具有这五种属性的物质所构成的。

把世界所有物体分成了阴和阳,五行指木火土金水,可以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身体阴阳是指的男女,五行是指的身体内五脏六腑的分布,只有调整好身体五脏的各个搭配,人的身体才会健康。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