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发展趋势测试的心理学家是谁,超准心理测试你的未来

2023-10-03崇庆运势网热度: 8798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态度与行为读书心得



罗伯特.阿贝尔森说,我们训练有素,十分擅长为所做的事情寻找理由,但是并不善于做那些我们为之寻找原因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讨厌那个人,喜欢这个人?我们会找出各种理由解释,但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喜欢她?本章探讨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经常言行不一致。一方面外界环境道德的高度要求我们做彰显我们道德水平的事,另一方面我们本身贪婪的人性会暴露很多相反的态度。我们看到网络上曝光的一些官员一边在大庭广众之下宣传着反腐,一边贪婪的敛财。前些天曝光的的明星牛XX吸毒事件,她一边在微博表达着自己坚定的态度,没有吸毒,另一边她被警方发布公告被抓到吸毒。家庭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表达要情绪平和和孩子沟通交流,另一边看到孩子玩手机不学习,气不打一处来,一忍再忍忍无可忍,最后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我们内在的态度到底是如何与我们外在的行为相联系的呢?令人惊奇的发现,态度并不能很好的预测行为,改变人们的态度很显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行为。我们态度上知道怎么做,却按照相反的方向行动。这些发现让社会心理学家急于去寻找我们经常言行不一的原因。最终得出的答案是,我们所表露的态度和做出的行为各自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情境,人格特质,过去的经验等等)。在以下条件下态度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1.如果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2.如果态度与预测的行为(比如对投票的研究)紧密相关;3.如果态度是强有力的(以某一些事提醒我们牢记这点,或通过直接的经验意识到这点)。在这些情况下,我们的所思所想与我们的行为会紧密相关。

        以上,让我们看到,知易行难,要将想法付诸实践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歌德)。美德的说教要比身体力行容易得多(拉罗什福科)。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也许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大。
        行为对态度有什么影响呢?作者从角色扮演,言语变成信念,邪恶行为与道德行为和社会运动四方面阐述了行为对态度的影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言语变成信念。

        如果我们讨厌一个人,却强迫自己不停的接近这个人,说这个人好,会发生什么?会不会改变我们的态度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的言语会变成我们的信念。

        罗森塔尔效应证实了这一假设。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生活中,我们怎么把言语变成正向信念呢?表达正向的言语。比如,把我讨厌你,换成我喜欢你。把我担心你,换成我相信你。

        这不是昧着良心说话吗?是,很难受。我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决定在生活中不用或者用。这是心理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实告诉我们有这么一个理论视角。换一种思维方式,想ta 的美好的一面。美好他人,最终美好的是自己。

        我们为什么喜欢这个人呢?我们并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喜欢他们,而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好(列夫.托尔斯泰)。用行为影响态度。
       

父母了解了“罗森塔尔效应”,对孩子的未来有帮助吗?

每位家长对孩子都抱有很大的期望,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或者是在未来的工作中,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人中龙凤”。

对自己的孩子抱有期待,这是作为父母的本心,出发点是好的。然而,很多时候父母却用错了方式。

比如说,当家长以为孩子数学能考90分,结果孩子却只考了60分时,家长下意识的“恨铁不成钢”会促使他们做出很多非理性的行为,比如说指着孩子骂“你为什么这么笨”、“为什么别人能考95分,你连及格都还是老师可怜了才给的?”



这样的话语家长几乎能够脱口而出,但是,比这更有趣的是,那些希望孩子能够考90分的家长,却鲜少告诉孩子“我相信你能考90分”,或者说“以你的能力,我觉得你下一次一定能够考90分”这样的话。

在孩子的好不好之间,家长选择了不好,所以总是能够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所有弱点,与此同时发生的,也是对孩子闪光点的忽略以及孩子内心的想法。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鼓励,鼓励也许算不上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是对孩子来说,它是“心灵的养分”,要想给予孩子实质性的帮助,家长首先需要正念。



“正念”

所谓正念,就是学会正视自己想法,学会接受现实,并且用真诚的态度去接受那些积极的想法。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的精神集中在某一处或者某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往往能够朝着自己所预料的方向发展。

以孩子的考试成绩为例,孩子可能这一次只考了60分,家长也必须要承认孩子只考了60分这个事实;同时,希望孩子考90分这个念头,家长应该用积极的态度重新审视。

在强化自己脑海中孩子能够考90分的同时,也要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意识,“我相信你慢慢的会能够考到90分。”

当孩子接受足够多的心理暗示,脑海中也会被这样的想法所“占领”,为了这个目标,孩子也会更加努力。



家长不要总是拘泥于孩子考了60分这件事,总是纠结于这件事,反而会让自己想法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进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热情,成绩反而可能会越来越差;

只有不断地激励孩子,孩子才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从心理学上来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曾经做过一项很有名的实验,证明了在激励下的孩子究竟能够创造出怎样的“奇迹”。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在1968年的时候做过一项实验,他从1-6年级中随机各选了3个班级,并对进他们进行一次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测验之后,罗森塔尔教授给了校长以及教授们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并且叮嘱他们不可以随意向这些孩子透露这个实验的任何细节。



结果,在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这些孩子进行了又一次复试,实验结果证明:在名单上的那些孩子,几乎每个人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拥有很强的求知欲,性格上活泼开朗,喜欢交朋友。

事实上 ,这份名单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的名单,并不是每个名单上的孩子都具有潜力;但无一例外地,他们都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究其原因,还是在教育孩子的人态度上有了变化。

那些知道名单上孩子的校长和老师,都会对这些孩子抱有不一样的态度,他们会比别的孩子更受老师的重视,在学习上会更加得到老师的照顾以及得到更多的教导;

并且,面对这些学生,老师也会表现出更多的耐心以及欣赏,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善意,受到老师的鼓励,也会很愿意和老师学习、沟通。

这样下来,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孩子成绩进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所以,这个实验给了家长很大的启发:要想孩子进步,家长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的态度。

家长应该怎么做?

1.端正自己的态度

家长首先需要做的是端正自己在教育孩子当中的态度,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并不见得一定会比孩子优秀,家长不应该用一个“居高临下”的态度和孩子沟通。

教育孩子是一个双方一起成长、一起进步的过程,家长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态度,孩子才会愿意和家长进行平和的沟通,而不是只要一说话就是无尽的争吵。

2.看到孩子的优点

其次,家长需要做的是看到孩子的优点,正如父母活了几十年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孩子才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生活经验也不可能让孩子成长为完美的孩子。

有句话说得好,会犯错的孩子,未来才是可观的。因为孩子会经历一个从不对到对的价值观塑造,他会知道什么是不对的,接受什么是对的,这样的教育才是完整的。



所以,即使孩子数学考了60分 ,家长也应该看到孩子语文考了70分,英语考了80分;应该看到孩子这一次比上一次的进步;看到孩子为了考试而辛苦复习的每一堂课和课外时间,正视自己孩子的努力和优点,接受孩子的不足。

3.鼓励孩子

最后,家长要学会鼓励孩子,鼓励孩子应当从正面激励,而不是通过比较来贬低孩子的方式来激励孩子,这只会更加打击孩子的自信。

家长应该在潜意识中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做到,并且向孩子透露出自己对他的那一份自信心,鼓励孩子在下一次的考试中做得更好,哪怕进步一分,也是好事。

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孩子在成长,家长也在成长。家长应该学会谦逊,学会对孩子抱有正确的期待,同时给予孩子正面的教育方式,孩子才会不断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对教育心理学的期待和评价

你对你的孩子抱有期望么?
哪怕现在的他不是那么优秀,哪怕他在很多方面的成长慢于他人,哪怕他的领悟能力不是很好,哪怕老师总对你说他不是学习的材料。
你依然对他抱有期望么?
如果你可以坚定地回答是,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成就非凡的条件了。
每个家庭,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成为他人口中称赞的对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家长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和特长班,目的就是让孩子行于人前。
可是有时候,单凭孩子的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家长的期待、信任和爱为孩子的成长增添了许多助力,甚至能成为孩子成功与否的关键。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在小学就被老师劝退学,好问的爱迪生被老师认定为是"问题孩子",可是爱迪生的妈妈却一直相信他,并且鼓励爱迪生通过实验去证明自己的设想。爱迪生在妈妈的支持与鼓励下,成为了知识渊博而又善于动脑的孩子,一生中的发明创造更是高达1093件。
爱迪生得到了妈妈无尽的爱和深切的期待,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能得到妈妈的宽容、温情和鼓励。
在爱迪生发明灯丝失败了一万次的时候,所有人都准备放弃,在如此绝望的境地,爱迪生梦见了妈妈,他想起妈妈的笑容和鼓励,于是决定再试一次,终于在一万四千次的实验时,他成功了,用坞制成的灯丝达到了理想中的一千小时。
而他的成功,跟妈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我们时常从安迪声妈妈的教育理念中去探求,期待真的有这么大的力量么?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看看期待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在孩子成长中的积极意义。
01 从"罗森塔尔效应"看期待的力量
①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被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这个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于1968年通过实验发现。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心理学家普莱尔的观点是什么?

心理学家普莱尔(Jean Piaget)是一位对儿童认知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瑞士心理学家。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

  1. 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逐步的过程。普莱尔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中。他提出了四个阶段,分别是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认知能力。

  2. 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经验获得的。普莱尔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认为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不断尝试和实验,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

  3. 儿童的思考方式不同于成人。普莱尔认为,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中,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和逻辑,这种思考方式与成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4. 认知发展是基于既有知识的建构和重组。普莱尔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基于既有知识的建构和重组,即儿童在新的经验中通过将其与既有知识结合,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和理解方式。

总之,普莱尔的观点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他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验,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他的理论对儿童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森塔尔效应、名词解释

罗森塔尔效应即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望采纳,谢谢!
~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一个人的潜力到底有多大?

人的潜能是一个逐步开发的过程。至于说一个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看个人主观意愿和客观环境产生的影响最终叠加到一起产生的结果。以体育为例有天赋的运动动员一定比最终成名成为顶尖的运动员多得多,天赋需要兑现,潜力需要挖掘。至于潜力到底有多大,就如同登山一样,你想爬到哪就下呢?又或者你爬到哪就再也动不了了?

美国心理学家对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面产生效应。进行了实验研究,于1968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他们在奥克学校所做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1~6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然后,在这些班级中随机抽取约20%的学生,并让教师认识到“这些儿童的能力今后会得到发展的”,使教师产生对这一发展可能性的期望。8个月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智力测验。结果发现,被期望的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被期望的学生, 比其他学生在智商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一倾向,在智商为中等的学生身上表现得较为显著。而且,从教师所做的行为和性格的鉴定中可知,被期望的学生表现出更有适应能力、更有魅力、求知欲更强、智力更活跃等倾向。

这一结果表明,教师的期望会传递给被期望的学生并产生鼓励效应,使其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变化。罗森塔尔把这一现象称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个实验也充分表明了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同时,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一些类似的新闻,一个妈妈为救孩子举起一辆车的故事,一个非洲人能用双手同时拖住向相反方向开动的两辆汽车;一个美国人双手提着461公斤重的大石头,走了8.84米;我国一位奇人曾躺在布满碎玻璃的木板上,身上压着重约50公斤的大木板,让十几位观众站在木板上踩。虽然目前对这些现象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定论,但在近年新兴的“人类极限学”中,却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希望通过遗传、基因等的研究,找到人体的极限。

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张岚博士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年近70的老太太在家里失火时,硬是把钢琴推到了屋外。火势过后,无论她怎么使劲,钢琴纹丝不动。张岚说:“人的生理极限往往因为受到精神因素的直接作用,而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全部开发,那么在学习方面他有能力轻松学会40多种语言,得到数十种学士学位,大脑记忆可以轻松容下百科全书的每一个字。

一个成功的人潜力尚且只开发了百分之五,以及上面的论证无不说明着一个人潜力的巨大,那么我们又该怎么不浪费自身的潜力呢?

由于感觉文字方式呈现比较不耐看,所以下面开发方法是以图片方式呈现,以方便大家收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