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与五行,五行与天文的关系

2023-09-24崇庆运势网热度: 10865

天文学 怎样快速辨别金木水火土星?

日出东方的是启明星,它晚上在西方。现在它是一颗晨星。随着时间推移,金星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增大,升起时间也逐日提前,日出时的地平高度也逐日增大,5月下旬金星日出时的地平高度已达23°,亮度约-4.6等。还有南方的肯定是木星。5月份,日落时土星于中旬由东南方天空转入西南方天空可见。水星离太阳很近,你是很不容易看到得。

中国古代没有天文望远镜,为什么却可以以五行贴切地命名五颗行星?_百 ...

因为五星是我国古人很早就用肉眼观察到的五颗行星。所以更多的人就以为,可能是古时候的人按阴阳五行来给他们命名的,这样才有信服度啊。这五颗行星最初分别称为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或填星),後来又用五行概念命名这些行星,对应称为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其顺序是按照距离太阳由近而远排列的。

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有了天文学家的存在,只是并没有用这个称呼而已,那个时候的人们,总喜欢夜观天象,看着天上的星星点点,时间久了,自己就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就现在发现的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人类能够肉眼观察到的行星一共有五颗,就是人们熟知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古时候的人们连自己的脚下是一颗行星也不知道。

其实古人能够观测到这些星辰,但对它们却不是很了解,他们只是觉得它们会动,可能就会代表着什么,所以在历史上,很多皇帝都会设立一个官职,专门找一些懂得天象的人,就是每天晚上看看天空就行了,如果发现那些星辰的移动,将会预示着什么,也好提前做好准备。

限于观察手段有限,古人未发现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由于冥王星属不属于太阳系行星一直存在争议,听说现在已有定论,把冥王星从行星中开除了,这样太阳系就确定有八颗行星了。

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是属于道教的还是属于天文历法

正确的说法是源于天文历法,道教只是繁衍下来的一支
古人测量时间的仪器——圭臬,测量日影来计算时间、节气的更代,根据测量结果来制定历法,同时也得到阴阳鱼的原始图案和概念,从阴阳的消长中,形成三爻,如阳阳阳=乾,阴阳阴=坎……始演化为八卦。
五行最初也不是指五种物质,同样源于天文历法,《管子》五行一岁分五季(五节)。是指一年或是一个收获季节中,太阳的五种运行状态。《吕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称为“五气”,也就是一年分为五个时节之义。又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而《管子•五行篇》则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可见当时五行只与天时有关,亦即五行为五个时节。“作立五行”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正天时”,而“正天时”就是定季节。《灵枢•五乱》中有“五行有序,四时有分”。可见上古均是将五行解释成节或节气。
有人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既然有了一年四季的分法,为什么又要另外弄出一个五行即五季的分法?其实,这是一个源流的问题,也就是说,同是一岁里时节的安排,先有五时,后世又改用四时,故被后人混用,这就如今日的农历同公历同用的情形一样。
彝历以36日为一个月,360日为一年。十个月终了,另外5天(或6天)为“过年日”。平年为5天,每隔四年的闰年为6天。这样四年平均为365.25天,与回归年(太阳年)365.2422日相近。一年分五季,分别为土、铜、水、木、火代表,一季分公母(或称雌雄俩月,分别为一月土公,二月土母,三月铜公,四月铜母,五月水公,六月水母,七月木公,八月木母,九月火公,十月火母。)此为十月太阳历,夏朝启用,亦称为夏历,就是上古的十天干的来源。
而地支是源于十二月太阴历,太阴历源于上古十二个朔望月每月一次的祭祀活动。
各种文明的碰撞融合,十月太阳历退出历史,只在新的阴阳合历中保留了它的质素。后人又将五行说依附于历法月令之学,历法月令正如后世的皇历和月份牌,为生活日用所必需。
由于历法在民间广泛传布,成为民众的一般知识背景和思想框架,成为几乎所有知识范畴的普遍模式,成为华夏传统宇宙观、历史观的理论基础,古代的哲学、物理、化学、数学、医术等等无不由此为渊源。道教的修道者也是以此道家五术:山、医、命、相、卜。至于提出天人合一,不是道教一家的功劳。
解释清楚来源后,再回答你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是属于道教的还是属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学的问题,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与天文历法有着紧密的联系,阴阳理论存在的天象的实体依据,道教在部分学术领域将其发扬光大。
以起源而论,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是属于天文历法。
楼主还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通知我来回答。

我国古代文化中,“五行”包括什么?

最早的记载《尚书大禹谟》,水火金木土谷。到《尚书洪范》去谷,变五行。但没五行相生相克之说。战国时邹衍,纳阴阳与五行一休,作《终始》,即五德终始,朝代更替,五行相生。秦始皇推崇五德终始,以秦为水德。汉武帝时,招占家问某日可否娶妇,天人家,堪舆家,建除家,厉家,五行家,众说纷纭,有言凶有言吉有言不可有言可。最后汉武帝拍板,避诸死忌,取五行。于是,阴阳五行开始兴旺发达起来

《尚书大禹谟》为六行,《尚书洪范》去谷,变五行,但无相生相克之说。战国邹衍阳阳与五行合一,作《终始》,即五行五德相生,朝代更替,天命如此。秦始皇推崇五德终始,秦为水德。

“五行”是古人对世间物质进行分类所得出的结论。中国古代的先民们把所看到的林林总总的东西,由繁化简,统列为五大类,叫作“木”,“火”、“土”、“金”、“水”。这种做法,在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也可以找到类似的例证。

阴阳说与五行说互相结合起来,并且用以阐释社会历史现象,于是出现了一种叫作“五德(行)终始论”的新学说。如此按照土、木、金、火、水的五行(德)相胜次序运转下去,便形成了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按照这样的模式,无限循环地发展着。

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为了给王莽代汉鼓动声威,制造舆论,又将王德终始论由相胜说改造为更加复杂的相生说。整个汉魏时期,五行说一直是人们的共同信仰。在我国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里,阴阳与五行一直是人们的思想骨干。因此,我国古代社会,无论、宗教、思想、学术,以至天文、历法、科技等等,几乎都以阴阳五行为立论基础。

中国的十二天干地支,与现代科学有没有关系?

生肖与纪年

古人通过对星空的观察,发现岁星(即木星)大约每十二年完成环绕一周天的运行,由此将周天划分为十二份,用十二个符号来表示。划分周天的十二个符号不断演变,并与人们更为熟悉的十二种动物形象相联系,最终演变为现在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十二地支表示体系。东汉王充所著《论衡·物势篇》中,对十二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描述,是对十二生肖的较早阐述,且与今天的十二生肖表述完全一致。由此可见,我国的生肖文化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发展成型。


岁星在每个周天划分区域运行的时间是一年,于是古人用岁星在周天的运行位置代号(即十二地支)来纪年。
如果仅以十二地支纪年,每十二年就会重复,容易产生时间记录的混淆。于是古人将十二地支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天干数字相配合,天干在前,地支在后,用作纪年代号。天干与地支依次排列,循环往复,这样,就形成了我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也称岁星纪年法。十二地支与十天干相配,纪年符号每六十年才会重复,古人的平均寿命短于现代人,这个循环周期对于古人纪年来说,是比较合适的。


一组唐代十二生肖俑,高度为24—27厘米不等,红陶质地,人身兽首拱手而立。古人认为十二生肖俑具有“辟邪”“厌胜”的作用,唐代盛行以十二生肖俑作为镇墓明器。

此活心玉佩高11.8厘米,宽8.7厘米,厚5厘米,以整块白玉镂雕而成,共雕作三层。从中心向外分别雕刻了太极图案、十天干文字和十二地支文字,其中十天干文字和太极图案可以随着所在玉层转动。这件艺术作品构思巧妙,工艺精湛,不仅可以静态地欣赏,当转动玉佩的活心玉层时,又体现了阴阳的运转和天干地支的相互匹配。


十二生肖在古代都具有身后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说法,下面就以鸡为例,人们除了以“凤”来比喻鸡,还有“五德”。一起来领略一下生肖中的动物都代表了人们什么样的美好愿景。


鸡被誉为“五德之禽”,头上有冠为文德,足后有距为武德,见敌敢斗为勇德,得食相呼为仁德,司晨报晓为信德。
“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展览以宋徽宗赵佶的名作《芙蓉锦鸡图》作为背景,展开了对鸡这五种美德的描述。


《诗经·郑风·风雨》中有一段名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句诗表现了鸡在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下,依然按时报晓的诚信品德。


鸡得到食物,总是心系同伴,相呼而食。
母鸡对于雏鸡,也是关怀备至,爱护有加。鸡的这种协作互助、团结友爱的品质是仁德的重要体现,正如唐代诗人陈陶在《鸡鸣曲》中的诗句所赞颂的:“愧君饮食长相呼,为君昼鸣下高树。”


鸡天生戴冠,冠与“官”谐音,学而优则仕,鸡因此被赋予了崇文尚学的高雅品质。
民间的绘画、雕刻或剪纸作品多以鸡冠花下立一雄鸡为题材,寓意 官(冠)上加官(冠),表现对读书人仕途通达的一种美好祝愿。在古代的文房用品上,也常常能看到以鸡为题材的装饰图案。另外,鸡与“吉”谐音,牡丹寓意“花开富贵”,艺术作品中常以锦鸡和牡丹为题材,祝愿人们的生活吉祥富贵。


雄鸡见到敌人就伸出脖子,乍起羽毛,勇于冲杀,敢于拼斗。鸡的这种勇武形象,在古代的兵器—“戈”的造型上可以看到些许影子。汉代郑玄注《周礼•考工记•冶氏》中记述:“戈,今句孑戟也,或谓之鸡鸣,或谓之拥颈。”此式戈的外形特征是长援,援锋部位宽大,援的中部收窄,形状好似一只引颈欲斗的雄鸡。


鸡的勇武之德,也体现在“清明斗鸡”这种民间风俗上。
斗鸡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活动,历代艺术作品对“斗鸡”都饶有兴致地加以表现。《东城父老传》中记载:“唐明皇喜民间清明斗鸡,立鸡坊于两宫之间。”邀文武百官到场观看,届时,锣鼓齐鸣,场面盛大。


除了斗鸡,我国很多地区还有过年贴“酉”的习俗。
家家户户在春节临近之际,不仅贴上福字和对联,还会在水缸、米缸、石磨、锄头等地方贴上“酉”字,祈求新的一年,远离灾害,五谷丰登。此外,正月鸡日贴鸡画、中和节做太阳鸡糕、谷雨禁蝎贴神鸡等习俗,也都与人们对鸡和太阳的崇拜有关。

天干的由来

早在公元前2697年,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根据历法知识我们知道,月的划分是根据月亮的一次圆缺循环为标准,分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十二个月,又加以闰月补其不足。所以天文上把黄道平面划分为十二宫,以日躔过宫划分十二个月。我国古代把黄道十二宫以地支命名,十二宫又与二十八宿相对应,即子宫有女、虚、危三宿;丑宫有斗、牛二宿;寅宫有尾、箕二宿;卯宫有氐、房、心三宿;辰宫有角、亢二宿;巳宫有翼、轸二宿;午宫有柳、星、张三宿;未宫有井、鬼二宿;申宫有觜、参二宿;酉宫有胃、昴、毕三宿;戌宫有奎、娄二宿;亥宫有室、壁二宿。所以,二十八宿的天文象意是我们干支学中地支取象的象意来源,十二地支中有藏有二十八天干,其意义应该也是来源于此。
干支是用来计时的,我们可以把黄道十二宫平面想象成钟表的表盘,以地球为表盘中心,十二宫就是表盘的刻度指示,日月五星相当于七个指针,运行在黄道十二宫这个大表盘之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时钟。其中,太阳就是“年”指针,太阳绕地球运行一周回到原点就是一年的时间;月亮就是“月”指针,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回到原点就是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前面讲过二十四节气是跟太阳过宫有直接联系,而和月球运转没有直接关系,所以造成了历法上月令和节气的时间差,因此我们干支学的月令是根据节气而定,即跟日躔过宫相一致。我们再看两个最慢的指针,即太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行星木星(岁星)和土星(镇星)交会的周期,需要20年,即一个运;如果两星要在同一个宫位上(比如子宫)交会的话,则需要经过60年,即一元。同理,日月五星重合在同一宫位的周期,则需要大致180年左右,即一个正元;如果把日月五星重合的位置再具体化,由夹角30度的一个宫位变为夹角12.8度的一个星宿的宿位,则需要大致540年才能重合一次,即一个大元。这个假设与实际天文学计算有出入,但如此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也更容易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因为十二宫即十二地支,所代表的是空间上的十二方位;钟表的表盘代表了宇宙的能量场,即相对静止的天地的气场;日月五星的运行搅动了原本相对静止的能量场,日月五星在十二宫的位置分布,就代表了当前时间内各星对各宫的影响力大小,即当前时间空间内天体能量的分布状态,其表达形式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上面我们假想的时钟只有年月指针,没有日时指针,这就需要我们把地球自转的因素加以考虑。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即24小时,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日月五星对地球同一地点的影响时时在发生着变化,地球上同一地点相对于日月五星运转了一周;地球一天时间内公转角度向前行进约1度,也就是相对于日月五星的空间位置变化为1度,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因此,地球上同一地点的天体能量分布以每天1度的位置而产生变化,即产生了同一地点能量分布逐日逐时变化的结果,这就是日和时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地支有十二,而天干只有十个,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刚才的钟表模型是建立在地心说之上,而实际上我们地球和其余五星都是在围绕太阳公转,由于轨道和运转速度的不同,造成了行星运行之间相对位置的靠近和远离,也就是天文观测中的“行星逆行”,逆行在西方占星学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传统占星师认为逆行使得行星发挥弱势的影响力。但在中国古代阴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五星相对于地球位置靠近和远离的这两种形式,把五星所代表的能量分为阴和阳,又根据五星影响地球的能量大小依次排序形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天干与地支相配,多出两个地支无天干相配,形成了旬空,也叫空亡。这是由于日月五星和地球都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搅动了原本相对静止的黄道十二宫的能量场,这就造成了地球周围能量分布的不均匀,这就相当于河流中的河水在石块下游,石块背后的地方形成的漩涡,这个漩涡的位置就是空亡。随着时间推移,日月五星位置发生了改变,漩涡的位置也随之发生改变,原来的漩涡消失,相邻的地方变成了漩涡,周而复始,循环一周,从而产生六十甲子的往复循环。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