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五行理论,道士的五行属性

2023-10-02崇庆运势网热度: 19229

道家五行学说

黄老两家的主要论著分别为《黄帝内经》和《道德经》,前者《黄帝内经》是中华养生学的源头。在《黄帝内经》里,这种道家的阴阳、五行等核心思想体现得非常充分。我在此整理了道家五行学说,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道家五行学说介绍

阴阳就是万事万物间互相对立、互相消长的法则,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万事万物都不外乎一阴一阳的互变作用,动与静,天与地,日与月,男与女,雌与雄,都统统可以纳归为阴阳的范畴。

最早的宇宙为混沌一片,那时的地球像一个鸡蛋的蛋黄一样,大气在外面包裹着,犹如蛋清。等到后来混沌初开,乾坤始奠,天与地便分开,所谓清者上升,浊者下沉,于是乾坤乃立,阴阳乃成。正所谓,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四象生八卦(乾、坤、离、坎、巽、震、艮、兑),一系列的关系便由此产生。

五行,也是道家的一个核心思想,五行,即金木水火土,金,代表固体的性能,如大地。木,代表生发力量的性能,如草木,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水,代表冻结含藏的性能。火代表生发的力量。土,是万物立足的基础。五行,与阴阳的思想一样,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之一,用在天文上,说明天体太阳系统五星的代号;用在地理上,说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用在气象上,说明春夏秋冬四季的状态;用在*医药上,即木代表肝,有生发的功能;金代表肺,有坚固之意;水代表肾及大小肠,有含藏之意;火代表心,有生发的功能;土代表脾胃,具有中和之性。而五行也是相生相克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顺势而相生,相隔则相克,过去找对象都要看看双方五行是否相合,看来也不无道理。

了解了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就会明白中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原因。例如,一个人感冒咳嗽,一定是肺部出了问题,因为肺属金,所以就要想办法增加金的力量,因为土生金,可以从扶助土开始做,土属脾胃,所以要想治疗感冒咳嗽,就是同时调理脾胃,并顾及到肾水及大肠。

事实上,金(肺)出问题,一定会连累到土及水,所以肺有毛病,胃气就会不适,肾气也会受到影响。中医正因为了解五行之间的关系,所以可能通过头痛医脚的反其道之法来达到治病的效果。

此外,还有天干和地支的观念,也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他们又与阴阳五行互相作用,对自然万物产生着影响。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代表了地球本身的能量,与天干交互作用,形成了天地间变动的法则。十二地支代表一年十二个月,一日中的十二个时辰,同时也代表十二个不同的年代,十二地支与十天干配合,每六十年循环一个周期,称为六十一甲子。

道家五行遁术

(1)逃遁术

逃遁,即人在危险时运用神奇法术逃生的方法。古代著名的逃遁术有“五行遁术”,是道教法术的基本修炼课。“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最流行的观念之一,许多神秘主义的法术都与五行观念结合。初入道教练习法术的道士,要在五行中选一种来修炼。练成后,有神奇的逃生功能。古书是这样描述的:

金遁术:第七级法术。危难时,触摸金属物体,即时逃脱到方圆三百里内有金属物体的地方再出现。据说一天只能使用一次。使用后生命垂危,不能抵御任何攻击。重伤者使用此术虽能逃脱,但也会马上死去。

行金遁时,从农历庚辛日酉时焚香,闭口,舌顶上腭,口念咒语:“西方庚辛,太微玄真,内应六腑,化为肺神。见于无上,於于丹田,围护我命,用之神仙。急急如律令敕!”

木遁术:第六级法术。危险时通过触摸树木,即时逃脱到方圆三百里内有树木的地方再出来。一天只能使用一次。必须要触摸活的树木。

水遁术:第四级法术,比较低级的遁术。水遁者,跳入水中,可转瞬间逃到方圆一百里内的任何通水的地方。一天只能使用一次。三天不从水中出来,会永远困于水中,成为水族一类,不能还原人形。

火遁术:第八级法术。触火便可以逃走,由方圆三百里内的任何有火之处逃出。一天只能使用一次。入火和出火时会受到火焰烧伤,可能造成死亡。三天不从火中逃出,会回到原地,死于烈火焚身。

土遁术:最常用的法术。古代小说《封神演义》中描写了种种遁术的神奇,其中土遁最为常见。杨戬打不过对手时往空中扬一把土,口念咒语,就遁行无迹了。这种土遁术,姜子牙、李靖、哪吒等都会使用。土行孙的名字就与土遁术相关,他使用的是土遁的高级法术——地行术。他可以钻入土下,日行千里。

民间法术中,五行遁术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即烧符服用。有金遁符、木遁符、水遁符、火遁符、土遁符。遇到危难时,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与物体,急服一种符,即可实行一种遁术,逃离困厄。

(2)隐遁术

隐遁术,即隐身或隐物。春秋战国时期的隐身术,汉代史籍上已有记载。刘向《列女传》记载:齐宣王酒宴中,女子钟离春曾给齐宣王表演了隐遁术。钟离春说:“我很喜爱身遁之术”。齐宣王说:“隐身之术,是我一直希望看到的,请你表演一下吧”。语音刚落,钟离春身体忽然看不见了,齐宣王不禁叫好称绝(3)。这就是遁术的一种:隐遁术。

道教中有“九遁术”,是道教功法之一,又称“九宫隐形术”。“九遁”,即九宫遁,是较“五行遁形术”更为高级秘密的功法。宋代《云笈七签》记载:九宫中有隐遁变化之法。《道家·七步尘技·神道门》中传有此类隐形秘诀:“九宫遁,八卦行;中无依,太虚隐。成诸术,必忘形,天地假,一炁真。成变化,妙通神。(4)”

奇门遁甲,是道家多种法术的汇集,多用于占卜与预测,但其中包括许多隐形术的内容。《后汉书·方术列传序》中已提到过“遁甲”, 唐李贤注:“遁甲,推六甲之阴而隐遁也。”《遁甲符应经》卷上《遁甲总序》第一:“古法遁者,隐也,幽隐之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善于使用隐遁术。与妖魔鬼怪打斗时,他会突然隐身无形,转瞬间又站在了对手的身后,打它个措手不及。孙悟空还常用隐遁术,进入妖魔鬼怪的洞穴之中进行侦察,他看得见妖怪,妖怪却看不见他。

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有关于人类隐形的记载。古代欧洲的魔法师们用药草和仪式来追求隐形状态。在印度,胜王瑜伽的学徒 向老师学习如何获得超自然力量,例如将自己隐形。瑜伽大师中有一位确能够隐形,隐形后学徒们看不见他的身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文图拉有一个案例,详细记录了一名家庭主妇坐在沙发上隐形了十分钟,她的丈夫在屋里四处寻找,却看不见她。但她看得见自己的丈夫。

(3)搬运术

搬运术是遁术的一种,即不用手或工具,将另处空间的实物转瞬间搬运到此处空间,也可将此处空间的实物转瞬间搬运到另处空间。《西游记》中的妖怪,可以搬运一栋房屋在荒郊野外,引诱唐僧一行进入。孙悟空可以搬运大水,淹没妖怪的洞穴。古代关于“崂山道士”的小说中,道士们在墙上画酒得酒,还可以饮用。又画一个女人,变成为真女人歌舞,为道士饮酒助兴,这都是搬运术。小说中还描写小道士向老道士学习穿墙而过的法术。穿墙而过,也可以视为遁术之一种,就是将自己本人搬运到墙的另一边。道家与道教中有五鬼搬运术,又称“五鬼运财术”,是一种求财秘法。它运用符咒法术驱使五鬼来帮忙运财,将别处的钱财宝物搬运到自己这里来。此法运用者多为风水大师,能调用东西南北中五方生财鬼,及三界内的亡魂行事,在符咒法力的施压下,召唤而来,调运钱财宝物。

“五鬼运财术”多见于中国旧小说,常描写五个小鬼不启门户,不破箱柜,而取人之财物。现代经济学中,将空手套白狼的行为也称为五鬼搬运。如果银行指着多发钞票来刺激经济,比如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加印美元,媒体上常称之为施展“五鬼搬运法”。

有的行法者硬性用法,强令五方鬼魅亡灵行事。有的行法者友善相约鬼灵,协助运财。后者对于行法者及求财者均有利,前者硬性强为则危险性很大,一旦五鬼抗法不从,会给求财者带来伤害,或使求财者财来又遁去。道家认为,命中有偏财运者,用此法可谓如虎添翼,钱财会排山倒海而来,挡都挡不住!命中无偏财运者,不可贪图大财。得财大小,因人而异。普通百姓,学会五鬼运财法,可以小钱不断,常有意外惊喜。但是钱财不能太大了,太大了,恐怕消受不起,反受其灾。行五鬼运财术,行法者要多行善积德,求财者得到财物后,更要行善积德,将功德回报五鬼,令他们早日超生和解脱。德行不好之人,得此遁术,发财不少,但必然危机四伏,常遇飞来横祸。

杨德贵演示的遁术,与上述三种遁术相比较,接近于搬运术,尤其与五鬼运财术有相似之处。一则两者都属于道家法术,二则两者都主要搬运钱财宝物,三则两者都运用符咒为主要手段,四则两者都对行法者与求财者有严格的行善积德的要求等等。

道家五行为什么是统一的?

因为整体的文化是统一的,所以在阴阳,五行这些个学说上自然而然也就是统一的了。

道教的五行属于什么?

金、木、水、火、土,为五行。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道教还把人体的五脏,也以“五行”来解释:肾为水,心为火,肝为木,肺为金,脾为土。所谓“相生”是:肾气生肝气,肝气生心气,心气生脾气,脾气生肺气,肺气生肾气;所谓“相克”是:肾气克心气,心气克肺气,肺气克肝气,肝气克脾气,脾气克肾气

道家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我在此整理了道家阴阳五行的介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道家阴阳五行介绍

道教阴阳学说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相反成的矛盾两方面,分别可以归纳为阴和阳。比如: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叶之正面为阳,叶之背面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太阳为阳,而月亮又称作太阴。阴和阳是互相转化、生生不息的。太极图中,当阳最盛的时候,阴已悄悄出现;当最阴的时候,阳已悄悄出现。盛极而衰,否极泰来。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这一不朽的结晶不但不随岁月的流逝、科学的突飞猛进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她的不曾被人们完全理解的深奥的哲理、随着认识的升华越来越彰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意识到,她非但不是某些人无情扣上的的朴素认识论,反倒是现代思维哲学的集大成,不由得让我们萌发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真正发源地恰恰是我们中国。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由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两个相对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与关系所组成,其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简单的说属于系统的理论逻辑与逻辑认识方法的关系。换一句话来说,现代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其实都是在证明或阐述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如果没有阴阳五行理论的系统逻辑,那么,现代哲学阐述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就是一盘散沙。比如说,现代哲学其实就是以矛盾为立论基础,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其具体铺垫的思维方法,也是客观世界普遍遵循的规律。

有道是,任何理论都是抽象的,若未采取特定的思维艺术或与具体事物结合之前,不但不能具备具体的含义,而且也无法形成完整严密的思维体系。所以,尽管现代哲学在所有单个的认识层面很深入也较全面,但其毕竟未能采用阴阳五行学说那样的思维艺术,所以,它的不同认识层面就无法有机的衔接,形成一种反映事物在一定的存在形式中、能在时空上一脉相承的动态变化的思维体系。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阴阳属于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是指无论阴的内部或阳的内部包括阴阳之间都具备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那种生克利害的基本关系。换句话来说,即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在地球这个视角其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间就是通过东南中西北显示出来的。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生理物质,那么,气血在生理活动中又是通过什么方式体现出来的呢?只要我们具备这样的理论思维,这些过去在中医学中还未曾明确提出过的问题,在现有的中医理论中就能找到明确的答案(具体见刘玉珍老师《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相关论述)。理论是实践的向导这句话绝对是真理。同时也能彰显出刘玉珍老师在发明了四柱太阳律、月亮律的基础上又能开创出六柱预测学,开辟利用中医药调控人体节律达到趋利避害的新领域系列成果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于刘玉珍老师雄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比他人最先掌握我们中华民族祖先把矛盾利害关系模式用木火土金水予以物化的特定思维艺术,破解了阴阳五行的千古之谜,真正把握其真谛。

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在阴阳五行学说中采用的逻辑物化思维艺术,不仅在人类的认识史上空前绝后,具有无可复加接近绝对真理的水准,而且所借用的物化也相当贴切,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之所以如此,对数千年来人们为什么一直只是在她的物化之物上做文章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由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两个相对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与关系所组成,其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简单的说属于系统的理论逻辑与逻辑认识方法的关系。我在此整理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简介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医阴阳学说应用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阐释人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此外,经络亦可分为阳经、阴经等等。

2、概括人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二者互相依存。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的生命就会中止。

3、说明人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还被中医学用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失衡所致。阴阳失调的表现形式很多,可归纳为阴或阳的偏盛偏衰,以及对另一方的累及等,这些可统称为“阴阳不和”。许多情况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正邪抗争,各有胜负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用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作以概括性的解释。

阴阳偏胜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是指在邪气作用下(或本身机能病理性亢奋)所致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阴虚)和阳偏衰(阳虚),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素问 "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由于阳虚,不能制约阴寒,可出现虚寒征象,即阳消阴长,“阳虚则寒”;阴虚,无力制约阳,可出现虚热征象,即阴消阳长,“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指体内的正气,特别是阴液与阳气之间的病理关系,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阴阳互损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阴阳互损的最终表现为“阴阳俱损”、“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指阴阳失调所表现出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就是说明这类病理情况。

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由于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对于任何疾病,无论其病情如何复杂多变,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诊断。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既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证型,又可以用阴阳来分析四诊。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者属阳,语声低微者属阴;脉象浮、数、洪大者属阳,沉、迟、细小者属阴等等。从证型来看,病位在表属阳,实证属阳,热证属阳;而病位在里属阴,虚证属阴,寒证属阴等。

在决定治疗原则和临床用药时,中医学也是以阴阳学说作为指导的。如对于阳邪过盛所致的实热证,以热者寒之的原则用寒凉药物清热;对于阴盛所致的寒实证,则应以寒者热之的原则用温热药来祛寒。而对于阴虚所致的虚热证,要以滋阴药以补虚;对于阳虚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温阳药以补阳。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就必须阴阳两补。

阴阳学说还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味,并用以指导临床使用。一般来说,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味酸、苦、咸者属阴,味辛、甘、淡者属阳;具有收敛、沉降作用者属阴,而具发散、升浮作用者属阳。在临床用药时,应当根据疾病的阴阳性质决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来决定用药。

中医学基础阴阳五行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我在此整理了kkk,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简介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执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肌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中国医学中,将五行与人脏腑、五官、形体、和情志相配合。就脏腑而言,其分配为: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木胆、火小肠、土胃、金大肠、水膀胱。肺脏,就像一间小房子,藏在人体之中,能接纳储藏五气,所以称它为脏肺。五行与脏肺是相对应的,,肝喜条达,木生有发,故以肝属木,心阳温馨,火有阳热,所以心也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化生万物,故以脾属土;肺有肃降,金有清肃,故以肺属金;肾主水藏精,按纳音五行有水有涧下水,故肾属水。五行还与人体其它器官相互联络,并且有又与天干相配,形成一个以五行为中心的人体构造系统,而中医在进行人体病机辩证时,往往将系统内诸多因数联络起来考虑。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天造地化而造木生焉。刚交于柔而成根荄,柔交于刚而成枝干,叶萼属阳,华实属阴,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气之粹为良,得气之躯,得气之忌者为毒。故有五行焉,金木水火土”。这短短两个话,反映了阴阳五行之间的“生、克、之变化”,也就是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世界是由阴阳五行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络、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扶补、他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他们之间辩证的关系“对立统一”,就是五行哲学。五行哲学是一种运动,是一种规律,它们之间密切配合,使之平衡,无限回圈,有规律地运动,才能使人类在这地球上,生生不息地生存下来。

物质世界=气=阴+阳=五行阴阳两性=+木+火+土+金+水阴阳两性

五行=十神=官+印+比+食+财+七杀+伤五行阴阳两性=人生阴阳两性

这里的“气”不是空气也不是八字之中流通的气,而是一种规律,一种无形的精微的物质比如原子。

中医认为,人生百病,皆因于风木、寒水、暑君火,溼土、燥金、火相火六气,病的外部征候皆根于脏肺,六气祲入账肺而病,都可以用五行生克的原理来医病。《黄帝内经》说:“目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这里讲的是五行相克的一面。那相生的一面是什么呢?据《黄帝内经》上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肝受气于心木生火;心受气于脾火生土;脾受气于肺土生金;肺受气于肾金生水;肾受气于肝水生木。所谓的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也就是病气按五行相生的关系由”子“脏转化到”母“脏。不过如果母亲病了,也可能会殃及到”子“脏这就是母病及子。在五行系统中,每一个系统都与其它四个发生联络,任何两行之间总有相生或相克的关系,所以,是不是平衡所以的?关系很重要。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朱熹说: ”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了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天地生物,五行独先,何事而非五行,七者衮合,便是生物地财料”。

阴阳五行,不仅揭示了世界是物质的,也证明了万事万物它们都有阴阳、正反、顺逆、乐悲、苦甜、快慢、进出等两面性。而两面性也就是“矛盾”,而“矛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立统一”,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络、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这是“矛盾的统一性”;他们相互排斥,相互对立,这是“矛盾的对立性”;他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而“矛盾”之间又相互作用,并通过一定条件下他们相互转化,量积累到一定的时候,通过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通过相互贯通,这时就产生了“量变到质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质“的飞要,这也揭示了运动产生矛盾,矛盾之间通过运动,就产生了”质变这个新生事物“;而新生事的”质“,就是今生的”果“;而以前的”量“就是前世的因;而”原因“及”结果“的辩证关系,也就是”对立统一“;就这样有规律地运动,无限回圈,不断地产生新生事物,新生事物变成旧事物,最后消失,从有形的元素变成的无行原子,再从无形的原子变成有形的元素,最后组成,千奇百怪的,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

中医古典基础理论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络、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