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火烧司马懿,诸葛亮三把火烧尽阳寿

2023-10-19崇庆运势网热度: 5478

历史中有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的典故吗?

诸葛亮有过5次北伐,其中3次与司马懿有过交手。然而历史中并没有火烧司马懿的事情,不过却有把司马懿爆出翔的史料,司马懿畏蜀如虎的史料,司马懿穿女衣做伪娘鼻祖的史料,还有死诸葛走活仲达的典故。
下面我来说说诸葛亮五次北伐大致经过。
一伐、声东击西,初出祁山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汉丞相诸葛亮向刘禅上名扬千古的出师表,【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魏国方面也渐渐感到了这名半年之内平定南中叛乱的丞相的军事上的压力。
227经历了诸葛亮开府三年的治理,蜀汉已有了蜀书五描述【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的景象。然汉军精锐在夷陵之战中损失殆尽,震慑敌国的大将--关羽、张飞、黄忠等也已经尽数消亡。此时的汉军,包括统帅诸葛亮,也仅仅有过南征的一次大规模作战经历而已。
因此,面对东征西战数十年、威名远扬且拥有大量骑兵的魏军,恐怕包括诸葛亮自己也缺乏进行正面碰撞的信心。同时跨越巍峨的秦岭显然也是汉军北伐的阻碍,无论是对其攻取方向的隐蔽性还是后勤补给的通畅性都是巨大的危害。
所以这个时间段的诸葛亮,对魏国主要采取了结合大战场欺骗性谋略+攻势的方针,一切都是为了尽量避免孤军深入同魏军主力交战。 如策反孟达,还有【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肯定也是事先预谋的。而魏国大将军曹真则被赵云堵在箕谷。人言诸葛亮不擅奇谋,岂不知这正是诸葛亮效仿四百年前的汉初名将韩信在定三秦过程中所采用的声东击西么?
然坐拥天下十分之七的魏国远非四百年前的三秦可比。魏明帝曹睿得知陇右失陷第一时间就亲往长安坐镇,同时派遣右将军张郃率领步骑五万赶赴前线;仅十余天张郃先锋就到达街亭。此时,曾经有过杰出的献策表现的马谡却意外地【举措烦扰】【违亮节度】,最终马谡大败。街亭的失陷导致魏国援军会快速涌入陇右,而正分兵收割的汉军无法快速聚集起来形成抵抗力量。无奈,诸葛亮只能收拢残兵,就着西县所获得的一千余户人口,退回汉中。
首出祁山的失利,给了诸葛亮两点不小的教训:
1,魏国不是三秦,只要中央的援军能够快速到达战场,即使是最为偏远的陇右地区,再隐蔽的军事行动也会在成功之前被援军所阻止。所以在没有能够抵挡援军的力量之前,一切奇谋都是扯淡
2,有了第一次的教训,魏国恐怕再也不会犯相同的错误;其一在于关中守将的警觉性势必提高,其二对魏忠诚度不足、有希望进行策反的人物,也应该被清理干净了。
战后,诸葛亮疲于安抚民众,恢复军队训练,抵挡魏国攻势,完成【民忘其败】。
而魏国则没有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蜀虏放在眼里。可就是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蜀虏,在短短几年之内,将会让他们害怕到不得不重新调整攻防策略。
二伐、东击陈仓,西定二郡
228年冬天,相距街亭之败不足一年,诸葛亮在得知魏国此时陷入东线与吴国的战事的时候,趁关中空虚,同时也为了缓解东线压力,立即组织数万汉军出绥阳小谷道攻陈仓。魏国方面,大将军曹真预料到诸葛亮会从陈仓发起新一波进攻,提前命令郝昭、王生二人对陈仓进行守备。郝昭也无愧【雄壮】之称,坚守陈仓二十余日。
【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人。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与兄瑾书》,诸葛亮策应诸葛瑾的史料证据。
由于陈仓战事,曹睿和年初一样,遣张郃领军三万急救陈仓。二十余日后,诸葛亮退军,退军途中魏将王双率骑兵追击,短暂的交战后,王双兵败被杀。汉军第一次正面交锋中击败魏军,虽然很可能是以多击少。这次小胜利依然给汉军以及诸葛亮本人都带来了不小的鼓舞;以至于诸葛亮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立即又展开了新一轮攻势—武都阴平之战。
武都、阴平是曹魏在西方统治最弱的两郡,处于汉魏边疆,地理上极为重要。武都连接汉中与陇右,有了这个桥头堡极大缩短了进兵陇右的兵线。阴平连接陇右、武都与剑阁,可进一步拱卫后方。诸葛亮派遣陈式率军直接进攻两郡,自己率军于后。魏名将郭淮率军攻击陈式却听到诸葛亮出兵建威。郭淮恐被诸葛亮大军断了归路,不得不放弃了两郡。而诸葛亮虽没能逮住郭淮,却顺利拿下了两郡。这是诸葛亮北伐所得到的第一个实质性成果,通过这两次实践,诸葛亮彻底放弃了’耍阴招”策略,开始重点实施提高汉军战斗力,于是一个“奇谋为短”的军事家问世了。
改革如下
1,【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
2,【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君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言杂八升】
3,作木牛
一千八百年后的今日,每当思索诸葛亮为了北伐成功而所做的这些努力。不禁感慨,为了战争,诸葛亮竟然搞出了这么多的改革与发明,这可是在那个年代不多见的科学家的思维啊!曹魏面对这样的一位对手,虽是以强守弱,却不得不做出后来的重大策略调整,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伐、转守为攻,四路出击
面对诸葛亮接二连三的入寇,魏国损兵折将、丢失土地,面子上实在过不去。大司马曹真也是以“鸷勇”闻名的一代英杰,自然受不得被一个小国如此欺辱,而且诸葛亮三次北伐对关中也造成了不小的打击。最重要的是曹真觉得魏国最初打的算盘似乎也不那么好使了。于是曹真上书魏明帝曹睿,开始了转守为攻的曹真伐蜀。
230年八月,魏国开始了浩荡的四路伐蜀,曹真率军入子午谷,司马懿率军自西城出沿汉水而上,张郃率军自斜谷入,郭淮、费曜由武威入。
不幸很快降临魏军,先是前锋夏侯霸至兴势被发现,苦战,夏侯霸【以身肉搏】,后侥幸被援兵救走,继续进兵自然不了了之。九月汉中暴雨又给曹真司马懿进兵带来极大的影响。前锋受阻,中军瘫痪,然而灾难远没有结束。诸葛亮分兵魏延深入魏境,在阳溪与郭淮、费曜遭遇,大打出手。陈寿用【大破】来描述可见战果辉煌。此时四路大军全面瘫痪,而曹睿的退兵令也到了。
这次的伐蜀给魏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首先大司马曹真因为淋病驾鹤西去。其次,本来此次伐蜀为面子而来,蜀汉小国攻魏能夺城拔地,而魏伐蜀却被逮住胖揍一顿,不仅面子,里子都丢完了。最后,战争造成的损失也难以估计,曹植上书【数年以来,水旱不时,民困衣食,师徒之发,岁岁增调】。
事到如今,魏国轻视诸葛亮的时代算是彻底过去了;曹真+司马懿+张郃+郭淮费曜,将星齐上,面对诸葛亮不仅没占到一点便宜,还在自己的地盘上吃了亏。他们终于认识到了这个书生的可怕之处,也明白通过边军预警、中央军驰援的战术不可行了。
司马孚上书【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两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同时魏国有人上书建议【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
四伐、宿命对决,鏖战祁山
231年二月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与之前不同,这次诸葛亮没有用疑兵造势,而是直接沿汉水而上将军队开往前线。他不准备偷偷摸摸地再搞什么叛乱了,这一次他的目标就是要在正面击溃魏军,夺得陇右地区的控制权。被孙权评为“用兵如神”的司马懿很快就率军到达陇右,而诸葛亮没有退却,因为相比第一次北伐他已经有了更多的底气:更强大的正面作战部队,以及更可靠的后勤保障(木牛),同时还有武都、阴平这两个桥头堡。
司马懿到后,令郭淮、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自己和张郃救祁山。诸葛亮则留兵继续围攻祁山,自己率军从别道来到上邽,轻易击败了郭淮、费曜,在上邽进行割麦。司马懿听后立刻回军上邽,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敛众拒收,却不与诸葛亮交战。于是诸葛亮率军往卤城,司马懿率军紧跟其后,碰到诸葛亮的军队后立刻登山筑营,不与之交锋。
很明显,司马懿看出诸葛亮的军队威严整肃,与之正面对决胜率很不乐观;然而他也必须要阻止诸葛亮继续割麦。这种尾随又不战的战术像极了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执政官费边对付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战术。只是在罗马,全国的人都知道汉尼拔的军队碰不得;而在魏国却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诸葛亮不好对付。贾栩、魏平觉得这种战术太丢面子,直接在新任上司的面前骂其【畏蜀如虎】。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司马懿刚上任就战事不利的确面子上有点罩不住;而且司马懿又一想自己手握的乃是身经百战的魏国精兵,何惧他【轻锐】汉军!于是,司马懿最终决定开始了对诸葛亮的进攻。宿命对决终将爆发,而这一次宿命对决,也最终让所有魏国人真真正正地认识到了诸葛亮恐怖的军事实力;三年以来的军事革新,将在今天向世人展现!
司马懿先令张郃进攻在南围的王平,而自身率军直击诸葛亮。张合面对王平的无当飞军,攻伐无果。而另一路,司马懿的主力,却真正了解了诸葛亮的恐怖,在短暂的交战后,这位被评价用兵如神的司马懿仓皇逃窜,聚拢残兵败将还保大营;诸葛亮【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当初精兵【白马义从】在公孙瓒被甲首一千后的反应是----溃逃!袁绍凭借此役【海内无敌】。那么甲首三千是何等境界?这个时候的诸葛亮,终于让魏国人第一次尝到了恐惧的滋味。他们开始意识到跟这个怪物完全没法打!自此开始,魏国人将又一次改变战略-----彻底避战,这个战略一直保持到诸葛亮离世后十年才更改。
此次战役木牛的效果得到了很大的发挥,二月到六月,4个月的时间诸葛亮都在魏境与司马懿对峙,没有粮草不足。然而六月汉水暴涨,诸葛亮写信询问在李严【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只要粮草补给不断,就能切断魏军归路,彻底击垮司马懿。然而李严选择了下计,认为运粮无法支持。自此,诸葛亮不得不放弃了卤城决战的胜利果实,退军汉中。退军途中把魏国征西将军张合----五子仅存的硕果被射杀在木门。
木牛虽然支持了诸葛亮四个月的孤军深入,但依然不能维持长期对峙。于是诸葛亮对下一次北伐再进行了战略调整:魏境屯田!做出此举也意味着此时的诸葛亮,这样一位超世之杰也似乎对战争前景感到一些悲凉:他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意识到在自己有生之年,凭借弱小的蜀国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梦想是做不到了。不禁让人感慨知天易逆天难啊!
五伐、屯田渭滨,将星陨落
234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斜谷,直接发动了对关中地区的进攻;司马懿也率军屯于渭南,与诸葛亮对峙。并且趁武功水发水之机,出动了惊人的【万骑】,欲快速吞掉正在武功水东岸的孟琰。诸葛亮立刻营救,临水作桥,同时隔着河对司马懿的骑兵进行射击,不久桥造好,面对开始渡河的诸葛亮,司马懿当机立断----跑啊,是的,他已经对诸葛亮惧怕到连【击之半渡】的勇气都没有!
至此,第五次北伐再无战事,于是诸葛亮在渭滨屯田,【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而司马懿也坐实了避战的决心,始终不与诸葛亮交战。这一次,汉军再一次打破了记录,诸葛亮与司马懿在魏国境内对峙了半年之久。为逼迫司马懿出战,诸葛亮采用了激将法----赠送女衣以激之。司马懿作为伪娘鼻祖自然不吃这套,但诸葛亮的目标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手下,那些憋了一股气的将军,希望这样能造成司马懿对手下的失控。司马懿虽然在正面战场上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然而用计解危的能力还是有的,用一招“千里请战”的戏码,堵住了手下的嘴。终于,在司马懿绝对贯彻避战的情况下,诸葛亮的身体支持不住了。蜀汉的擎天巨柱,终于倒在了敌国的疆场上。
234年八月,在渭滨战场上,武侯诸葛亮带着复兴汉室的理想驾鹤西去,汉军也不得不因此退军。得到诸葛亮病死的消息后,司马懿立即率军追击,在斜谷口被汉军突然的反旗鸣鼓所惊吓,他恐怕想起了王双张合之死,于是仓皇逃窜上演了一出【死诸葛走活仲达】。后来在确定诸葛亮病逝,汉军退去后,巡查汉军遗弃的营垒的时候,司马懿由衷叹出了一句【真乃天下奇才也】。
总结
以单纯的结果论,诸葛亮终究未能达成【还于旧都】的目标,而魏国方面则成功阻止了诸葛亮的入侵,胜利方当为魏国。然而,诸葛亮在多次北伐中,所表现出来的愈挫愈勇的斗志,以及为了克服国力差距、攻守异势而进行的大量的革新与改变,攻城拔地,射杀魏国高级将领,最终使得强国无奈转入消极守势,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感慨。而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改良了八阵图、改良了作战武器,使得步兵对抗步骑混合部队竟占据优势;同时发明木牛流马,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后勤补给困难的问题,也使得诸葛亮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中留下了亮丽的一笔。

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天降大雨时,孔明为何不选择放箭?

诸葛亮打仗,非常善用火攻,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火烧上方谷,等等,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其中,火烧上方谷是针对司马懿的,这是他离战胜司马懿最近的一次,差一点就成功了,司马懿父子都绝望了。但此时,天降大雨,硬是浇灭了大火。这时,蜀军兵将要趁机放箭,但是被诸葛亮阻止了。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这么做呢?

首先,诸葛亮自己放弃了。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学究天人,精通天文地里和奇门遁甲,甚至连续命的阵法都能摆出来,但同时诸葛亮也是个非常相信命数的人。在火烧藤甲兵之后,诸葛亮就觉得自己杀孽太重有伤天和,寿命会受到影响。在上方谷降下大雨后,诸葛亮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见他也觉得司马懿命中注定不会死在这里,连如此细致周密的计划都没能杀死司马懿,临时放箭也不会建功。此时的诸葛亮大概觉得汉室气数已尽,就算他多方周全,尽力维系,追究是回天乏术的。人一旦没了希望信心,大概也就没什么动力了。

其次,放箭也不见得就能杀死司马懿。且不说上方谷的地势有没有司马懿父子躲避箭矢的地方,就说大火之后降雨,一定是烟气弥漫的,蜀兵在高处,搁得又远,视线会受到很大影响,根本就看不清司马懿的位置,又朝哪里放箭呢?

再者,诸葛亮本来做出了非常周密的计划,目的就是放火,不见得携带多少箭矢,射得少了也不管用。

当然,演义中的桥段多少有些戏剧的成分,实际情况肯定不是这样,战争中哪里有这么多说法,肯定是要尽全力才行,有一丝希望都不能放弃。

诸葛亮火烧司马懿,最后为何没能将司马懿给烧死?

在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最后一战,也就是上方谷之战,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差点让司马懿毙命,可惜苍天助曹不助汉,忽然天降大雨,让司马懿逃脱了。那么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什么火烧司马懿却没料到天会下雨呢?

我们先来看看,上方谷之战是诸葛亮生前与司马懿的最后一战,也是诸葛亮北伐过程中诛杀司马懿的最佳时机,同时也是直接联系到后来的五丈原诸葛亮之死的重要情节,在三国故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战,诸葛亮成功利用军粮将司马懿及其大军诱入上方谷内,封锁谷口,用火攻之,眼看大功告成,突然天降大雨,将大火浇灭,司马懿趁机率军冲出谷口,致使诸葛亮功败垂成,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之中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算无遗策,又能呼风唤雨,怎么就没有预料到在上方谷之战的时候出现下雨的情况呢?对于这件事,我们必须从《三国演义》层面来说。

就事件战局而言

上方谷之战是一场精的对攻、火攻战役,但是历史上却并没有真实发生,属于罗贯中所杜撰,在这次战役之前,司马懿经过和诸葛亮的数次交锋,知道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非常谨慎,坚守不战。于是诸葛亮想用计策引诱司马懿父子,诸葛亮又事事巨细,时间紧急,自然就会有所忽略,没办法掌控全局,主要还是依靠过去的主观经验来判断上方谷不会下雨。

就地理位置而言

上方谷也叫“葫芦谷”,整个山谷就像葫芦一样。诸葛亮在谷底放火,贴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上层及周围冷空气则收缩下沉,形成强烈对流的山谷风,因此出现了狂风大作的现象。同时,当谷底大量热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又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成云雾,再加上柴草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尘随空气上升到天空后,又为水汽凝结提供了理想的凝结核,从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这些云雾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体积就会逐渐变大,最终导致大雨倾盆的局面,浇灭了上方谷的大火,司马懿才得以脱险。

就作者杜撰而言

《三国演义》虽然有尊刘贬曹的思想,为了表现诸葛亮智绝,才虚构出上方谷战役,让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精程度达到极点。但是正史之中司马懿没有死,还成功篡夺了曹魏的大权,但是诸葛亮确实病逝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罗贯中撰写的时候,自然不能将司马懿干掉,只好巧妙地借助“天降甘霖”这招,来实现这个目的。

总之,在《三国演义》之中,罗贯中才是王者,想怎么下雨,什么时候下雨,什么地方下雨,聪明的诸葛亮是算不到的。

历史中有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的典故吗?

诸葛亮有过5次北伐,其中3次与司马懿有过交手。然而历史中并没有火烧司马懿的事情,不过却有把司马懿爆出翔的史料,司马懿畏蜀如虎的史料,司马懿穿女衣做伪娘鼻祖的史料,还有死诸葛走活仲达的典故。\x0d\x0a\x0d\x0a下面我来说说诸葛亮五次北伐大致经过。\x0d\x0a\x0d\x0a一伐、声东击西,初出祁山\x0d\x0a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汉丞相诸葛亮向刘禅上名扬千古的出师表,【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魏国方面也渐渐感到了这名半年之内平定南中叛乱的丞相的军事上的压力。\x0d\x0a227经历了诸葛亮开府三年的治理,蜀汉已有了蜀书五描述【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的景象。然汉军精锐在夷陵之战中损失殆尽,震慑敌国的大将--关羽、张飞、黄忠等也已经尽数消亡。此时的汉军,包括统帅诸葛亮,也仅仅有过南征的一次大规模作战经历而已。\x0d\x0a因此,面对东征西战数十年、威名远扬且拥有大量骑兵的魏军,恐怕包括诸葛亮自己也缺乏进行正面碰撞的信心。同时跨越巍峨的秦岭显然也是汉军北伐的阻碍,无论是对其攻取方向的隐蔽性还是后勤补给的通畅性都是巨大的危害。\x0d\x0a所以这个时间段的诸葛亮,对魏国主要采取了结合大战场欺骗性谋略+攻势的方针,一切都是为了尽量避免孤军深入同魏军主力交战。如策反孟达,还有【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肯定也是事先预谋的。而魏国大将军曹真则被赵云堵在箕谷。人言诸葛亮不擅奇谋,岂不知这正是诸葛亮效仿四百年前的汉初名将韩信在定三秦过程中所采用的声东击西么?\x0d\x0a然坐拥天下十分之七的魏国远非四百年前的三秦可比。魏明帝曹睿得知陇右失陷第一时间就亲往长安坐镇,同时派遣右将军张郃率领步骑五万赶赴前线;仅十余天张郃先锋就到达街亭。此时,曾经有过杰出的献策表现的马谡却意外地【举措烦扰】【违亮节度】,最终马谡大败。街亭的失陷导致魏国援军会快速涌入陇右,而正分兵收割的汉军无法快速聚集起来形成抵抗力量。无奈,诸葛亮只能收拢残兵,就着西县所获得的一千余户人口,退回汉中。\x0d\x0a首出祁山的失利,给了诸葛亮两点不小的教训:\x0d\x0a1,魏国不是三秦,只要中央的援军能够快速到达战场,即使是最为偏远的陇右地区,再隐蔽的军事行动也会在成功之前被援军所阻止。所以在没有能够抵挡援军的力量之前,一切奇谋都是扯淡\x0d\x0a2,有了第一次的教训,魏国恐怕再也不会犯相同的错误;其一在于关中守将的警觉性势必提高,其二对魏忠诚度不足、有希望进行策反的人物,也应该被清理干净了。\x0d\x0a战后,诸葛亮疲于安抚民众,恢复军队训练,抵挡魏国攻势,完成【民忘其败】。\x0d\x0a而魏国则没有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蜀虏放在眼里。可就是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蜀虏,在短短几年之内,将会让他们害怕到不得不重新调整攻防策略。\x0d\x0a\x0d\x0a二伐、东击陈仓,西定二郡\x0d\x0a228年冬天,相距街亭之败不足一年,诸葛亮在得知魏国此时陷入东线与吴国的战事的时候,趁关中空虚,同时也为了缓解东线压力,立即组织数万汉军出绥阳小谷道攻陈仓。魏国方面,大将军曹真预料到诸葛亮会从陈仓发起新一波进攻,提前命令郝昭、王生二人对陈仓进行守备。郝昭也无愧【雄壮】之称,坚守陈仓二十余日。\x0d\x0a【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人。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与兄瑾书》,诸葛亮策应诸葛瑾的史料证据。\x0d\x0a由于陈仓战事,曹睿和年初一样,遣张郃领军三万急救陈仓。二十余日后,诸葛亮退军,退军途中魏将王双率骑兵追击,短暂的交战后,王双兵败被杀。汉军第一次正面交锋中击败魏军,虽然很可能是以多击少。这次小胜利依然给汉军以及诸葛亮本人都带来了不小的鼓舞;以至于诸葛亮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立即又展开了新一轮攻势—武都阴平之战。\x0d\x0a武都、阴平是曹魏在西方统治最弱的两郡,处于汉魏边疆,地理上极为重要。武都连接汉中与陇右,有了这个桥头堡极大缩短了进兵陇右的兵线。阴平连接陇右、武都与剑阁,可进一步拱卫后方。诸葛亮派遣陈式率军直接进攻两郡,自己率军于后。魏名将郭淮率军攻击陈式却听到诸葛亮出兵建威。郭淮恐被诸葛亮大军断了归路,不得不放弃了两郡。而诸葛亮虽没能逮住郭淮,却顺利拿下了两郡。这是诸葛亮北伐所得到的第一个实质性成果,通过这两次实践,诸葛亮彻底放弃了’耍阴招”策略,开始重点实施提高汉军战斗力,于是一个“奇谋为短”的军事家问世了。\x0d\x0a改革如下\x0d\x0a1,【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x0d\x0a2,【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君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言杂八升】\x0d\x0a3,作木牛\x0d\x0a一千八百年后的今日,每当思索诸葛亮为了北伐成功而所做的这些努力。不禁感慨,为了战争,诸葛亮竟然搞出了这么多的改革与发明,这可是在那个年代不多见的科学家的思维啊!曹魏面对这样的一位对手,虽是以强守弱,却不得不做出后来的重大策略调整,也就不难理解了。\x0d\x0a\x0d\x0a三伐、转守为攻,四路出击\x0d\x0a面对诸葛亮接二连三的入寇,魏国损兵折将、丢失土地,面子上实在过不去。大司马曹真也是以“鸷勇”闻名的一代英杰,自然受不得被一个小国如此欺辱,而且诸葛亮三次北伐对关中也造成了不小的打击。最重要的是曹真觉得魏国最初打的算盘似乎也不那么好使了。于是曹真上书魏明帝曹睿,开始了转守为攻的曹真伐蜀。\x0d\x0a230年八月,魏国开始了浩荡的四路伐蜀,曹真率军入子午谷,司马懿率军自西城出沿汉水而上,张郃率军自斜谷入,郭淮、费曜由武威入。\x0d\x0a不幸很快降临魏军,先是前锋夏侯霸至兴势被发现,苦战,夏侯霸【以身肉搏】,后侥幸被援兵救走,继续进兵自然不了了之。九月汉中暴雨又给曹真司马懿进兵带来极大的影响。前锋受阻,中军瘫痪,然而灾难远没有结束。诸葛亮分兵魏延深入魏境,在阳溪与郭淮、费曜遭遇,大打出手。陈寿用【大破】来描述可见战果辉煌。此时四路大军全面瘫痪,而曹睿的退兵令也到了。\x0d\x0a这次的伐蜀给魏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首先大司马曹真因为淋病驾鹤西去。其次,本来此次伐蜀为面子而来,蜀汉小国攻魏能夺城拔地,而魏伐蜀却被逮住胖揍一顿,不仅面子,里子都丢完了。最后,战争造成的损失也难以估计,曹植上书【数年以来,水旱不时,民困衣食,师徒之发,岁岁增调】。\x0d\x0a事到如今,魏国轻视诸葛亮的时代算是彻底过去了;曹真+司马懿+张郃+郭淮费曜,将星齐上,面对诸葛亮不仅没占到一点便宜,还在自己的地盘上吃了亏。他们终于认识到了这个书生的可怕之处,也明白通过边军预警、中央军驰援的战术不可行了。\x0d\x0a司马孚上书【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两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同时魏国有人上书建议【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x0d\x0a\x0d\x0a四伐、宿命对决,鏖战祁山\x0d\x0a231年二月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与之前不同,这次诸葛亮没有用疑兵造势,而是直接沿汉水而上将军队开往前线。他不准备偷偷摸摸地再搞什么叛乱了,这一次他的目标就是要在正面击溃魏军,夺得陇右地区的控制权。被孙权评为“用兵如神”的司马懿很快就率军到达陇右,而诸葛亮没有退却,因为相比第一次北伐他已经有了更多的底气:更强大的正面作战部队,以及更可靠的后勤保障(木牛),同时还有武都、阴平这两个桥头堡。\x0d\x0a司马懿到后,令郭淮、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自己和张郃救祁山。诸葛亮则留兵继续围攻祁山,自己率军从别道来到上邽,轻易击败了郭淮、费曜,在上邽进行割麦。司马懿听后立刻回军上邽,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敛众拒收,却不与诸葛亮交战。于是诸葛亮率军往卤城,司马懿率军紧跟其后,碰到诸葛亮的军队后立刻登山筑营,不与之交锋。\x0d\x0a很明显,司马懿看出诸葛亮的军队威严整肃,与之正面对决胜率很不乐观;然而他也必须要阻止诸葛亮继续割麦。这种尾随又不战的战术像极了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执政官费边对付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战术。只是在罗马,全国的人都知道汉尼拔的军队碰不得;而在魏国却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诸葛亮不好对付。贾栩、魏平觉得这种战术太丢面子,直接在新任上司的面前骂其【畏蜀如虎】。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司马懿刚上任就战事不利的确面子上有点罩不住;而且司马懿又一想自己手握的乃是身经百战的魏国精兵,何惧他【轻锐】汉军!于是,司马懿最终决定开始了对诸葛亮的进攻。宿命对决终将爆发,而这一次宿命对决,也最终让所有魏国人真真正正地认识到了诸葛亮恐怖的军事实力;三年以来的军事革新,将在今天向世人展现!\x0d\x0a司马懿先令张郃进攻在南围的王平,而自身率军直击诸葛亮。张合面对王平的无当飞军,攻伐无果。而另一路,司马懿的主力,却真正了解了诸葛亮的恐怖,在短暂的交战后,这位被评价用兵如神的司马懿仓皇逃窜,聚拢残兵败将还保大营;诸葛亮【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x0d\x0a当初精兵【白马义从】在公孙瓒被甲首一千后的反应是----溃逃!袁绍凭借此役【海内无敌】。那么甲首三千是何等境界?这个时候的诸葛亮,终于让魏国人第一次尝到了恐惧的滋味。他们开始意识到跟这个怪物完全没法打!自此开始,魏国人将又一次改变战略-----彻底避战,这个战略一直保持到诸葛亮离世后十年才更改。\x0d\x0a此次战役木牛的效果得到了很大的发挥,二月到六月,4个月的时间诸葛亮都在魏境与司马懿对峙,没有粮草不足。然而六月汉水暴涨,诸葛亮写信询问在李严【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只要粮草补给不断,就能切断魏军归路,彻底击垮司马懿。然而李严选择了下计,认为运粮无法支持。自此,诸葛亮不得不放弃了卤城决战的胜利果实,退军汉中。退军途中把魏国征西将军张合----五子仅存的硕果被射杀在木门。\x0d\x0a木牛虽然支持了诸葛亮四个月的孤军深入,但依然不能维持长期对峙。于是诸葛亮对下一次北伐再进行了战略调整:魏境屯田!做出此举也意味着此时的诸葛亮,这样一位超世之杰也似乎对战争前景感到一些悲凉:他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意识到在自己有生之年,凭借弱小的蜀国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梦想是做不到了。不禁让人感慨知天易逆天难啊!\x0d\x0a\x0d\x0a五伐、屯田渭滨,将星陨落\x0d\x0a234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斜谷,直接发动了对关中地区的进攻;司马懿也率军屯于渭南,与诸葛亮对峙。并且趁武功水发水之机,出动了惊人的【万骑】,欲快速吞掉正在武功水东岸的孟琰。诸葛亮立刻营救,临水作桥,同时隔着河对司马懿的骑兵进行射击,不久桥造好,面对开始渡河的诸葛亮,司马懿当机立断----跑啊,是的,他已经对诸葛亮惧怕到连【击之半渡】的勇气都没有!\x0d\x0a至此,第五次北伐再无战事,于是诸葛亮在渭滨屯田,【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而司马懿也坐实了避战的决心,始终不与诸葛亮交战。这一次,汉军再一次打破了记录,诸葛亮与司马懿在魏国境内对峙了半年之久。为逼迫司马懿出战,诸葛亮采用了激将法----赠送女衣以激之。司马懿作为伪娘鼻祖自然不吃这套,但诸葛亮的目标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手下,那些憋了一股气的将军,希望这样能造成司马懿对手下的失控。司马懿虽然在正面战场上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然而用计解危的能力还是有的,用一招“千里请战”的戏码,堵住了手下的嘴。终于,在司马懿绝对贯彻避战的情况下,诸葛亮的身体支持不住了。蜀汉的擎天巨柱,终于倒在了敌国的疆场上。\x0d\x0a234年八月,在渭滨战场上,武侯诸葛亮带着复兴汉室的理想驾鹤西去,汉军也不得不因此退军。得到诸葛亮病死的消息后,司马懿立即率军追击,在斜谷口被汉军突然的反旗鸣鼓所惊吓,他恐怕想起了王双张合之死,于是仓皇逃窜上演了一出【死诸葛走活仲达】。后来在确定诸葛亮病逝,汉军退去后,巡查汉军遗弃的营垒的时候,司马懿由衷叹出了一句【真乃天下奇才也】。\x0d\x0a\x0d\x0a总结\x0d\x0a以单纯的结果论,诸葛亮终究未能达成【还于旧都】的目标,而魏国方面则成功阻止了诸葛亮的入侵,胜利方当为魏国。然而,诸葛亮在多次北伐中,所表现出来的愈挫愈勇的斗志,以及为了克服国力差距、攻守异势而进行的大量的革新与改变,攻城拔地,射杀魏国高级将领,最终使得强国无奈转入消极守势,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感慨。而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改良了八阵图、改良了作战武器,使得步兵对抗步骑混合部队竟占据优势;同时发明木牛流马,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后勤补给困难的问题,也使得诸葛亮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中留下了亮丽的一笔。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烧了三把火烧的都是什么?

1、博望之火。时刘备初得诸葛,以师礼待之,自言如鱼得水,引得关张二人不悦。

2、新野之火。曹军兵败博望之后,曹觉刘孙终为心腹之患,遂起兵五十万南征。刘寡不敌众,率军民且战且退,为阻止敌之锐气,掩护撤离,诸葛设计火烧新野,将曹仁、曹洪所率的十万前队打得四处奔逃。

3、赤壁之火。此火乃孔明通过舌战群儒、联吴抗敌、巧借东风,借周瑜之手所放。赤壁之火,奠定三国鼎立之局,名垂青史。

火烧魏军30万面无惧色的诸葛亮为何在火烧藤甲兵时却说必损阳寿?

火攻是中国古代战争中经常使用的手段。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火攻就经常出现在战争中。在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里,就有专门论述这方面内容的《火攻篇》。在这篇古代的文章里,对火攻的使用做了详细的阐述。

古代的军事指挥员重视火攻,是因为在缺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古代,运用自然手段加强战斗杀伤是必然的手段。在《孙子兵法》中说道:“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这是说用火辅助攻击作用明显,以水辅助攻击会造成很强的威势。因此,火攻和水攻就经常出现在战场上。

由于在使用的难易条件,使用的可控性上,火攻要比水攻有更强的优势,所以火攻就更经常性出现在战场上。在整个《三国演义》里,除了那次著名的水淹七军,对水攻的描写是有限的。

三国中诸葛亮数次利用“火攻”计策。

可是对火攻则完全不同了。在整个《三国演义》里,火攻充斥了整部书。三国的几次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以火攻取胜。至于其他的小的战役更是不胜枚举。

而《三国演义》的主角诸葛亮更是用火的高手。在他一出山,就从火烧博望坡开始,烧得曹军焦头烂额,损失惨重,以至于留下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美名,这三把火,曹军足有三十万之众片甲不回。

诸葛亮在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中,歼灭了无数曹军。到了夷陵之战后,蜀军在刘备的指挥下,也被东吴的陆逊一把火烧了个惨败。刘备虽然逃回了白帝城,可是也急怒攻心,一病不起。在刘备去世前,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刘备的托孤,誓言要以匡扶汉室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当时,蜀军的主力大部损失在了夷陵之战。而蜀汉的南方,当地豪强煽动当地少数民族,趁机造反。诸葛亮针对这种情况,

编练新军。等到两年后,军队训练就绪,就亲自率领蜀军开始南征。

七擒孟获,诸葛亮火烧藤甲兵。

在这次南征中,诸葛亮听取了马谡的建议,决定“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以收服反叛者的心为主。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在这次南征中,发生了著名的“七擒孟获”的故事。

孟获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头领,在少数民族部落中威望很高。在其他叛乱平底之后,孟获依然凭借着当地的地理环境,负隅顽抗,坚不投降。因此,收服孟获,关系到这一次南征的成败。因此,诸葛亮采取了军事打击和攻心政策相结合的手段,对孟获进行了一系列的征讨。

诸葛亮火烧藤甲军就发生在这七擒孟获的最后一擒上。在此之前,诸葛亮已经采取了各种手段,六擒孟获。孟获已经走投无路,最后只得前往乌戈国求助。乌戈国的国主答应起兵为孟获报仇,于是出动他们国家特有的三万藤甲兵,来与诸葛亮交战。

藤甲军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身穿的藤甲。这种藤甲是由用油反复浸泡晒干十几次的藤造成的。这种藤甲,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这种军队,可谓所向无敌,无坚不摧。

诸葛亮在不了解这种军队的情况下,果然一交手就吃了亏。一仗下来,蜀军被打得狼狈败回。但是,这是南征的最后一仗,无论如何也要取胜。因此,诸葛亮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

诸葛亮依然采用的是埋伏计,但是,这一次的埋伏不同以往。他针对孟获认为埋伏必要在林木丛杂之处的看法,专门挑了一个没有林木,光秃秃的山谷埋伏。他将制造好的地雷埋在谷中,用来对付孟获的藤甲军。

果然,在诸葛亮的骄兵之计下,藤甲军连夺蜀军七个营寨,打了十五场胜仗。孟获等人认为诸葛亮已经计穷,胜利在望了。在这种情况下,藤甲军被诸葛亮引进了山谷。在地雷和蜀军的纵火下,藤甲军被火攻得全军覆没,全部被烧死在山谷中。

这一仗,诸葛亮利用“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的原理,抓住了藤甲军的藤甲经过油浸泡的特点,以火攻可敌。

可是在这一仗过后,诸葛亮却发出了感叹,说自己虽然有功于社稷,但是必损阳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诸葛亮多次运用火攻克敌,在战争中,被他烧死的敌人不计其数。可是为什么单单对这次火攻的后果那么介意呢。这是因为两者有着极大的不同。

火烧曹魏的兵马,是为了兴复汉室。曹魏的兵马都是诸葛亮的敌人。为了兴复汉室,就必须要消灭这些兵马。这些魏军,都是跟随曹操多年的军队,他们心中根本就没有汉室,只有曹操的命令。可以说,他们都是曹操篡汉的帮凶。

对这些曹操的帮凶,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有消灭一条道路。如果诸葛亮不消灭他们,他们也会消灭诸葛亮。而且,曹操的兵士都有家眷,虽然消灭他们,也不会让他们造成灭门之灾。

而火烧藤甲军,则违背了诸葛亮本来的心愿,这使得他十分的自责。乌戈国本来和蜀国无冤无仇,只是为了给孟获报仇才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来。诸葛亮连孟获都不想消灭,更何况是他们呢?

可是,这些藤甲军跟本不可理喻。他们根本就不理睬蜀汉的政策,只相信自己的武力。诸葛亮为了南征的胜利,只有彻底消灭他们。而且,由于藤甲军的藤甲的特殊性,只能采取火攻。可是,水火无情,采取火攻,这三万藤甲军就不可能有逃生的希望。

而这三万藤甲军,是乌戈国的主要男性,这一场火攻,让整个乌戈国的男性死亡殆尽。在那个时代,在那个环境下,缺乏男性保护的部族,很可能就会面临亡国灭种的灾难。诸葛亮所说的,自己罪孽深重,也是指这种情况。

因此,诸葛亮为了蜀汉政权的延续,为了北伐的成功。他首先巩固后方,亲自率领军队南征。虽然七擒七纵孟获,让孟获心服口服,平定了南方。但是,战争带来的杀戮也是在所难免的。诸葛亮运用埋伏和火攻的办法,消灭了乌戈国的三万藤甲军,在取得胜利的同时,也违背了他不愿意杀戮的本心。

在消灭了乌戈国的大多数男人后,诸葛亮对乌戈国抱有难言的愧疚。他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罪的,有伤天和,必然会遭到上天的惩罚,折损阳寿。这也就是诸葛亮感慨的原因。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