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改变事后诸葛亮,如何改变事后诸葛亮

2024-07-10崇庆运势网热度: 4179

该怎样避免总是事后诸葛亮的人?

为什么会出现事后诸葛亮这样的现象呢?理由无非有两个,第一个,是想向别人宣扬,只有我的意见是正确的,这类人一般自尊心比较强,第二类人不想承担失败的责任,为自己辩解,给自己找借口,这样的人生性怯懦。

  生活中,我们总要面对一些事情,处理一些问题。这些是我们汲取重要的经验的重要方面。但是,生活中也有一种人叫做事后诸葛亮。

  这种人,往往在事情前期和事情的进展中,几乎没有什么影像,但是往往在一件事情出来之后的结果评价中,他会犀利地总结事情,提出许多高大上的建议和意见。其实,这也是一种反思的习惯。

  但是,这些人一旦遇到了事情,或者让他们去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没有了注意,失去了想法,将许多事情搞的他别糟糕。而且他们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时候,喜欢给别人推诿责任,我们将其称作事后诸葛亮。

  事后诸葛亮是很明显的一种推卸责任降低别人的影响,提升自己地位的一种方式和方法,更是一种特别不负责任的行为。

  如何才能避免事后诸葛亮呢?我认为做事情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理的安排事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这件事情是什么,怎样去落实,落实的过程中一般会产生什么样的不良的因素?怎样去化解这些因素?怎样达到最佳的办事效果?

  如果我们处理事情时,只是简单安排,而没有考虑各种因素与不良环境的影响,这样在事情办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导致你地位不保,有可能凸显你能力不行。所以,一定要安排好,协调好相关的事宜。

  第二,工作中要有预设。诸葛亮被称为神人,狄仁杰被称为神人,是因为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都能够将很多相关的因素整合起来考虑,所以无论是打仗还是人事安排,都充分发挥了提前预知的本事。要做到那样,必须对相关的事情,在缜密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认真分析,考虑所有风险点,然后一个一个的去化解,达到最佳状态。

  例如,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每年9月份,是革命传统教育月。9月份有许多重要的节日是必须利用的,如果我们等上级文件下来再安排,肯定在时间节点上是达不到的,有时候人力资源也配不到,所以必须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当节日来临之时,比文件快一步就是预设,它可以使我们达到神算的目的。

  第三,为了避免事后诸葛亮,在处理问题时必须全身心的扑在事情上,及时处理化解事情发展过程当中的问题,在事情解决与问题处理中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我们就会避免出现各种事后诸葛亮的行为。

  第四,必须对那些不工作、推诿责任、大搞事后诸葛亮的人进行严肃批评。教育他们懂得做事后诸葛亮是不行的,必须做事前诸葛亮,事中诸葛亮,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才能处理的非常和谐。

这个毛病是通病,谁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因为谁能无过,谁又能不犯过错呢?谁又能事事都能准确定位呢?想改只能事前运筹帷幄,那就没有事后后悔和懊恼的时候。只能说因人而异,因事情发生的大小过程情节而定。有的人心胸开阔就淡淡的过去了,有的人心眼小点会恳恳于怀!所以说改的过程因人而异、因经济环境、因所处地位都有很大的关系。这是本人的见解!

如何辩论事后的诸葛亮

如何辩论事后的诸葛亮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都在同时间赛跑,事后诸葛亮就是后知后觉,不同于亡羊补牢或者吃一堑长一智,基本等同于马后炮,毫无用处。

如何评价诸葛亮与王朗的这场辩论

王朗个人经历实在是不堪,早年被孙策打跑,后来帮曹丕篡汉,又没有多少文治武功。这份履历遇到诸葛亮,还不被黑出翔来么?
其实他说的“天命”那一套也不是全无道理,汉朝确是气数已尽难以复兴。问题是人家不跟你谈天命,只谈你干的丑事,还有你主子干的坏事,气势如虹把你骂一通,你说什么也没用了。可怜哪~

如何避免做事后诸葛亮?

呵呵,这是行为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不过还是可以给你些建议。
人的思考与思维,往往在实践当中,并不会得到100%的发挥和利用。往往会产生例如滞后的思维带。俗话中的“马后炮”跟你所说的事后诸葛就是差不多的意思。为什么这样呢?如果你事后还是可以反应过来,事前的问题出在哪了,在知道症结后才能想起办法解决的话。一般都是因为你的思维方式有问题,或则相对与别人,你的思维速度是比较慢的这两种原因形成。思维的角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办事方法。所以当你想解决这个毛病的话,就要多细心的体察事物的多面性,而不是看到一面后,就不在观察其他的角度。宁可多话时间的去分析,也不要因为害怕麻烦就不去分析。而且切记不要让脑袋处于“空想”状态。俗话说的“发呆”。第二种就是滞后,你的思维速度比别人慢,就是在日常生活累积当中,你并没有多的刻意与他人比较过这个问题,缺乏竞争的头脑,一般都不会主动的去思考问题,所以缺乏活性。既然知道了问题所在,就要努力的去找答案,不要形成思维惰性。
好了,先回答到这,如果可以了,希望你可以克服。不满意的话,可以再补充问题。

分析《诸葛亮舌战群儒》中诸葛亮的辩论艺术

诸葛亮的辩论高明在于辩论时他并不直接回应东吴谋士的意见或者问题,而是从别的角度阐述自己此行的目的与正确性,将主动权和道德高点都占有。
行文中,东吴谋士的主要论据论点,其一是诸葛亮能力不足,其二是刘备力量太单薄,同时指出曹操的强大。针对第一点,张昭质问他为何“帮得”刘备流离失所时,诸葛亮并不急于证明自己有多能干,而是指出了为何刘备“选择”流离失所,说明刘备的“流离失所”并不是丢盔弃甲,而是携民过江的仁君之举。反倒是东吴谋士未出谋先思降,谁优谁劣,一眼便知。而有些人攻击诸葛亮“强词夺理”“治何经典”一类的要“查书”的行为,诸葛亮直接把这个锅扔给古代大贤,得出了“以前的牛人有谁是看书看出来”的反击。从这几次反击中,都可以看出其实诸葛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两个问题,而是透过对方论据中的薄弱点进行攻击。而且起到很好转移话题的作用。
针对第二点,有人问诸葛怕不怕曹操,诸葛亮说不怕,但是现在正是需要东吴帮忙之际,所以那人就说既然不怕为何来东吴找人联盟,这真可笑....潜台词就是说诸葛大言不惭,和上面一样,诸葛并没有太纠结这个问题,反而是拿刘备的和东吴进行比较。得出刘备兵微将寡仍然有一战之勇,而东吴兵多将广,却缩首缩尾苟图偏安。得出可笑的是东吴才对。而有人在刘备和曹操的身份上做文章,这时诸葛亮就很果断的跳了出来表示曹操欺世灭祖和刘备根正苗红。在正面上得到道德的制高点。

《诸葛亮集》中诸葛亮论赏罚如何翻译啊

诸葛亮论赏罚
《诸葛亮集》
??原文: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注释:政,政策。谓,说的是 。以,用来。兴功,鼓励立功。禁奸,杜绝奸邪的行为。
平,公平。均,同等。赏赐知其所施,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所以要给予好处的原因。邪恶,做坏事的人。妄加,胡乱地加在人的身上。劳臣,有功劳的人。直士,正直的人。
译文:奖赏和惩罚的政策,说的是奖励善的惩罚恶的。奖励用来鼓励立功,惩罚用来杜绝奸邪的行为。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能不同等。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所以要给予好处的原因,那么勇士就会为了正义奋不顾身;通过惩罚使他们知道所要被惩罚的原因,那么做坏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惧了。所以奖励不能无根据地实施,惩罚不能随便地乱用,如果没有根据的奖励,有功劳的人就有怨言,随便地惩罚,那么正直的人就会忌恨。

判断:周瑜和诸葛亮一块辩论军事。

《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作了很详细也很夸张的描述,事实上诸葛亮本身的军事才能并不突出,他可以认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家,战略家,甚至可以是外交家,但并非出色的军事家。而周瑜则是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将。
周瑜和诸葛亮的合作应该仅限于赤壁之战时期,当时诸葛亮的身份其实是刘备方面派驻吴军的联络官和代表,主要起沟通和协调作用。周瑜是孙刘联军名义上的前线总指挥,而整个赤壁之战中,孙刘事实上没有统一的军事行动,基本上就是吴军和曹军的直接较量。只是在火烧赤壁之后,刘备对溃败的曹军有过一些小规模袭扰,那也不能算孙刘的联合军事行动。
通过这两个方面分析,可以看出:诸葛亮既无与周瑜辩论军事的才能,也无与周瑜辩论军事的可能和必要。我个人认为这句话不大可能是事实。
《三国演义》是本小说,而且是尊刘贬曹的。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后期的领导核心,小说对他的才能,尤其军事才能有很大程度的艺术渲染,这也比较符合民间对诸葛亮的一些故事和传说。但民间形象和艺术形象毕竟不能代替历史形象。

辩论诸葛亮是否是好人

评价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历史人物,很难用一个好字或者一个坏字去概括。他们总是说过许多话,做过许多事情,涉及到许多人,影响过许多人;因而随着角度和标准的不同,得出的结论就可能不尽相同,大不相同,乃至截然不同。
从世俗的角度、用世俗的标准去看诸葛亮,当然会看到一个英雄,一个相当成功但又略有遗憾的英雄。这个英雄十分智慧,左右逢源;这个英雄运气不错,仕途通达;这个英雄人品不错,忠诚廉洁;这个英雄举止优雅,从容不迫;这个英雄死得其所,流芳百世。面对这样一个英雄,当然只有羡慕、敬仰、崇拜的份儿。自己此生梦想成空,不能成就诸葛亮那样的功名,就只好寄希望于下一代,望子成龙——卧龙。谁若是胆敢说这个英雄一个不字,就会认定他心理不正常,或者别有用心,跟他急眼——匿名用恶毒的语言辱骂他,心里恨得牙根痒痒,直想啐他,咬他,撕他,踹他。
从历史学家的角度、用衡量一国军政首脑的标准去看诸葛亮,经过种种考证、参酌、推论,会发现诸葛亮一生其实没有普通百姓想象的那么成功、幸福,会发现诸葛亮也遭遇过许多的不顺利,遭遇过许多的挫折,也并非事事正确,并非无懈可击。潇洒的举止背后,又有太多的心计;鹅毛扇轻摇一团和气时分,早埋伏下了狰狞的刀斧手。总之,会发现诸葛亮有许多普通人没有想到、想不到的另一面。他发展了蜀地的经济、繁衍了蜀地的人口,他也发动战争耗费了蜀地的一切财力,他也将这些人口中的青壮年大批大批地送往死地;他帮助刘备扫灭了不少地方,统一了蜀中和汉中大片土地,又促成了三足鼎立,阻碍了全国统一的程序。这样一来,又发现评价诸葛亮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和平主义者的角度、以好生尚善的标准去看诸葛亮,那他简直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他为了一己的名利,尽情发挥上苍赐予他的智慧,不停地组织一部分人去攻打、抢劫、杀戮另一部分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生灵涂炭。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不啻是一个杀人不眨眼、嗜血成性的大魔头。他的小恩小惠,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为他流血,为他卖命;他的爱民、恤民,都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意图是为了自己的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他的精明能干、治理有方、指挥若定,结果都只是方便了他屠戮更多的生灵。
一部《红楼梦》可以因读者的不同而读出种种不同的思想内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如此,历史人物其实也是如此:每一个略有中国历史知识、读过或者听过一点三国故事的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的诸葛亮。

因此,诸葛亮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蛋,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是病句吗:周瑜和诸葛亮一块辩论军事

这是病句,
属于搭配不当,
军事应该用讨论,修改如下
周瑜和诸葛亮一块讨论军事

周瑜和诸葛亮一块辩论军事。 修改病句

周瑜和诸葛亮一块讨论军事

怎样才能做事前诸葛亮而不做事后诸葛亮?

三思而后行啊,平时多注意思考,遇事冷静,慢慢分析原因,一步步解决。。

发现自己越来越“事后诸葛亮”了怎么办

继续赶紧改改总结经验,牢记一下!

我总是事后诸葛亮,怎样改变这种情况?

克制自己,凡事不要抢出头,谦卑一点无论是事先诸葛亮还是事后诸葛亮,终究还是诸葛亮,你要相信自己比其他人出色,至少他们还不能以诸葛亮来称谓自己

自我管理之六错误管理:不做事后诸葛亮

人是很容易犯错误的,只是有些错误影响比较大,承担的责任也会比较重;有些错误比较少,人也就不去在意了。
人容易犯错误,可以从《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看出。该书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作品。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但 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 。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 它比 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 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 的 直觉型判断结果。 看完这本书,你会知道自己犯错是多么容易。

我们常常说,不要做事后诸葛亮,可是,基本上我们每天都在做事后诸葛亮,走在路上,随处可听见这样的谈话: 早知道…… 任何与“早知道”有关的谈话,其实都是在做事后诸葛亮。

“不要做事后诸葛亮”是今年3月份改变会语音的一次主题,是“改变自己”公众号的联合发起人辉哥的语音。我当时听了深受感触,因为我是一个“事后诸葛亮”类型的人,我常常说:早知道……这样的话我曾说了很多。

人是很容易做事后诸葛亮。在事情发生之后,说,我早就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怎么怎么,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做,问题是,刚才冲锋陷阵的时候,你跑哪去了?

有一些人,让他们做决策的时候找不到人影,一旦别人犯错误了,就开始做事后诸葛亮,显得自己是多么有先见之明。对于这种个人,还是不要理他的好。

人不仅容易犯错误,而且容易犯同样的错误。但人有时会选择性失忆,会很快不记得自己犯过的错误。那怎么办呢?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及时记录错误。无论犯了什么错误,先不要责备自己,把错误客观得写下来。

我们犯了错误,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自责,觉得自己怎么又那么粗心,又做错事情了,这是人之常情。然而,自责并没什么卵用。自责只会增加负面情绪。但是,不自责,这负面情绪也无法排遣啊。

我的方法是,犯了错误,就先记下来,写下事情发生的经过,造成的后果,产生错误的原因有哪些,以后如何杜绝犯同样的错误。

当你在写这些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排遣内心的自责。当你写完,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以后如何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你心里就会好受很多。同时,我们自己也要避免做事后诸葛亮。

真正的牛人不是不犯错,而是犯的错误比较少。他很明智得知道自己是会犯错,但是会尽量减少错误。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邮件内容是巴菲特给参加股东大会的人总结过去一年什么地方做的好,什么做的不好,明年的展望。当你去阅读,你会发现,巴菲特每一年都会总结自己在这一年里犯的错误,信里很多篇幅都是用来总结错误的。

人很容易犯错,也容易犯同样的错误而浑然不知,所以需要观察并记录自己犯的错误。当你意识到自己会犯哪些错误,你才会更好地避免这些错误。

《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维茨金从9岁起便8度荣获全美象棋冠军的天才神童;他的传奇经历被记录成书,并改编成电影《王者之旅》;他纵横西方棋坛10年后,改行研习太极拳,并连续21次荣获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的“太极拳王”。

摘录作者关于错误的看法,看看真正的高手是如何处理错误的。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如果一个受过训练的学生可以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不断是技术上还是心理上—— 他就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当然,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 我们注定要重复犯某些关键性错误,但愿是因为这些错误都难以逃避,并且很难准确定位的。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观察各种心理上和技术上的错误来尽量减少它们的发生。

怎样才能避免做 “ 事后诸葛亮 ”?这几条总结来自辉哥的语音。

1.实时实地的记录。

通过每日写作或者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圣后的真实状态:今天碰到什么样的状况,我是如何选择的。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个决定是对的,错误的,对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错的?我有一个文档专门来记录自己犯的错误,有事没事拿出来看一看。其实,当你写下错误时,这个错误也就印在了你脑海里,已经加深了印象。

2.我们在归纳总结的时候,一定不要回避问题。

我们在做月度,年度总结时,一定会总结自己存在的问题。如果你不断用赞美的语言来总结自己,那么你第二个月,第二年还是不会有进步。因为你依然会在同样的时间,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在做总结的时候,也可以翻出这个月的错误记录,思考这个月是否跟上个月犯了同样的错误。

3.归纳总结之后,要形成自己的checklist。

归纳总结之后,要形成自己的checklist,要形成基本结论。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悟性。比如: 几分钟带你看完电影 ,其实这个人具有超强的总结能力。具体到投资上,一定要把自己的原则写下来,要投什么,不投什么,写在checklist里,以后做决定就会简单很多。

辉哥的这三条建议,有两条我在实践。我在持续每日写作,记录自己的错误,分析为何会犯这个错误,下次该怎么做。我每月做计划,也会做月总结,做总结的时候尽量分析没有完成的原因。

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我们现在也依然需要每日反省。

这是我其中的一篇错误记录。

微信公众号发错文章-2015.11.26

今天早上做好早餐,我是一边吃面条,一边与室友聊天,一边发布微信文章。吃完早饭,洗好碗,我准备转发早上发布的微信文章时,发现自己发错了文章。把没有编辑好的文章发送出去了,而且没有推送【每日论语】系列的文章。微信每日只能发送一次,我犯了错误,今天就没有机会发布正确的文章了。

总结错误,原因如下。

1.我做事三心二意。 我发布微信文章的时候,同时干着3件事:吃饭,聊天,发布微信文章。这样三心二意,不出错才怪呢。平时我都是发完微信文章再吃饭的。今天是为了节省时间,想一边吃饭一边发布文章,所以就出错了。所以,不要想着节省时间,要想着怎样把事情做正确。

Action: 以后发布文章的时候,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发布。要先发布完文章再吃饭。

2.未编辑好的文章用了之前用过的图片。 今天之所以犯错,还有一个很大原因是因为我编辑新的文章的时候用了我之前编辑好的文章的封面图片。那篇新的文章没有完全编辑好,用了今天要发布文章的封面图片。所以,我发布文章的时候完全没有看标题,只看到了封面图片就发布文章了,结果发错了,发布了未编辑好的文章。这是主要原因。

昨天不应该那么晚了,还在那里编辑文章,文章没编辑好,保存时必须有一张封面图,我就使用了之前编辑好的封面图。封面图一样的文章是很难分辨的,除了仔细看文章标题。可惜,我今天发布文章时也没有看文章标题。就导致了今天的错误。

Action: 以后未编辑好的文章不要用已经用过的封面图,怎么也得找一张不一样的封面图。两张封面图一样的文章本身就很容易出错。所以,一定要记住,把错误扼杀在源头。

不过,错误已经犯了,那也没办法了,已经无法撤回,也无法发布新的文章了。今天的这篇就作废了。

现在的态度是,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是要写总结和Action,只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

附录

有关“ 错误经验” 的书单 by 张 辉

《思考,快与慢》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作品。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看完这本书,你会知道自己犯错是多么容易。

《穷查理宝典》 ——推荐过无数次的,有关查理·芒格的书籍。他特别喜欢“总是反过来想”的习惯。最极端的案例是,他说:如果他知道他将会死在什么地方,他会永远不去那个地方。这本书,我每年要看四次。

《清醒思考的艺术》 ——可以看成是通俗版的《思考,快与慢》。如果看第一本书有困难,不妨先来看这本书,然后再去看《思考,快与慢》。

《影响力》 ——这是查理·芒格也推荐的一本书,书中揭示了6种生活中常见的“影响人心”的手段,比如先给你给点好处,然后再给你提要求时你会很难拒绝(书中称为“互惠”)。有趣的是,消费者和营销人员都在读这本书,消费者看它是防止掉入营销陷阱。而营销者看它是学习如何影响消费者心理。就看谁看书更用心了。

《大败局》 ——国内不多的讲“错误的书”,吴晓波写得有关国内民营企业失败的,由盛及衰的案例集合。我也是由这本书以及《激荡三十年》才知道吴晓波。相比于现在在台上得意洋洋吹嘘自己成功经验的企业家,这本书更值得去关注。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