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字解诂评价,国学底蕴的名字

2023-09-29崇庆运势网热度: 12993

古人名字当中的字是什么意思啊?

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现代除了知识界和文化界的大家仍然使用外,普通老百姓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国人口现有十三亿,同名同姓发生率过高,文化界现有意恢复表字制度,有些喜爱历史学的人拥有表字,比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启星字承启,张策字竹朿。

扩展资料

古人取字的原因

一、取字表示进入成年,可以男婚女嫁,结婚生子了。

二、取字是为了尊重的需要。

三、取字是为了避讳。古人如果名字犯讳的话,就避用其名而称其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表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人“字”中学问多

古代字和名的关系

名,是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己称呼用名,外面称人用字;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它又叫“表字”。

(1)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张衡字平子、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就是同一个意义。

(2)“名”和“字”有意义相互辅助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朝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3)“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他“名”、“字”中的“熹”与“晦”、是反义。

古人认为成年之后,直呼其名就是不礼貌的了,所以取一个字让人称呼自己。

而且,字一般只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 曲礼》记载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论男女,成年才取字,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人称呼他。一般人,尤其是同辈或者下属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称其名。

名字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就是一种称谓,一个代号而已。但对于古代人则大不一样,名和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根据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的《春秋名字解诂》,一般是有5类情况:

一是“并列式”:同义互训,意义相同。即: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例如诸葛亮,字孔明。都是亮的意思;

二是“矛盾式”:反义相对,意义相反。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例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三是“扩充式”:连类推论,意义相顺。即:表字与名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且字为名作补充解释或修饰。例如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

四是“延伸式”:据义指实,意义相延。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例如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的意思;

五是“辅助式”:辨物统类,意义相近。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例如陈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互为辅助。

独昏闷:古代名和字的区别及其意义

古代名和字是有区别的,这是在贵族家庭里如此,而平民也许终生只有一个名,而没有字。现在人们常把名字连成一词,早已不知道这一区别了。

古代一个人出生之后不久,就由父母取一个名,今人所谓“小名”或“乳名”,入学后再由老师或有学问的人另取一名,大概即古人所谓字了。也有人根本不知道这后者应该叫做字。

古代取名和字是有仪式的,这当然也只有贵族家庭里才是这样。

如:

《左传》桓公六年(公元前706)记载桓公为他的儿子取名“同”,而举行命名典礼。九月丁卯这一天,是“同”的生日。这“同”就是恒公以后的鲁庄公,未来的诸侯。因为其母生他的日子,与桓公的生日恰好相同,故取名“同”。举行命名典礼,实际上是要求贵族亲友的承认而已。《左传》记载:“接以太牢。”太牢是杀牛。牛是贵重的动物,一般不轻易杀它作为祭祀,小牢是杀猪和羊。

在命名典礼时,鲁桓公还问贵族申儒命名的意义和方法。申儒回答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为信,以德名为义,以类名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由此可见鲁桓公对其太子的生日之重视和隆重。

“以生名”,即以出生时孩子的特征取名,如鲁公子友出生时,有纹在其手上,好像“友”字,故取名为“友”。

“以德名”,如太王感到将来文王必定昌盛,故取名“昌”。

以类名,如孔子出生时头部突出像尼丘(山名)故取名“丘”。

取于物,如孔鲤出生时,有人送鱼来,故取名“鲤”。

取于父,因鲁庄公出生时与其父桓公同日,故桓公取名“同”。

当然古人取名并不完全如申儒所说只此五类,但其概括亦具相当普遍性。

     到二十岁时,贵族家庭认为其子弟已长大成人,就应该举行冠礼。在举行冠礼时,其父母就要邀请贵族亲友前来,在大厅里为其子弟取一个与名意义相应的字。因此取字表示他不但身体已经长大成熟,而且具有知识和武艺能力,已成为贵族了。从此之后他可以参加贵族所有的礼仪活动和活动。

      以上所述,只是贵族男子取名字的典礼,西周春秋时,虽然还不严格区别男尊女卑,《礼记》、《仪礼》以及《左传》等书里也没有专门讲女子取名字的仪式,但女子到十六岁时,身体已经成熟,因此要改变发式,即把长发盘起来打一个结(髻),并且插上笄(贵族用玉,平民用骨)谓之笄礼,同时还要取一个与名相当的字,叫做“待字”,表示可以出嫁了。

     这种表示男女成人的仪礼,在世界上许多原始民族与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里都很相似。由此可知,取字是男女从少年到青年一生中的一大转变。当然贵族家庭对于这种仪式特别隆重并且赋予它重大的意义。

      古代贵族的名字,全称有三个字。第一字是长幼行辈,如伯、仲、叔、季之类,第二字是和名相联的字。王引之在《春秋名字解诂》中指出,古人名字连称时,都是先字而后名。称字曰“某父”,女子则日“某母”。王国维说,当时男子称“父”(文献中作“甫”),女子称“母”。这是美称,可见春秋以前尚无“男尊女卑”的观念。如果连同官名或字,那么男子全称可以有四个字,如果加上姓,就有五六个字。但是实际上很少有用全称的,往往省略官名或行辈,或者保留字而省略名等等。这样,非熟悉其名字、官爵,很容易发生错误。下面我们略举其例。如兮伯吉父是西周着名的贵族和职官,兮是其氏,伯是行第,吉父是字。他的名为甲,与吉父的吉意义相应。有一个铜器叫兮甲盘,上文称吉父,下文称兮甲,可知其为一字一名。又他做过“尹”(内史尹),那么他的全称就是“兮伯尹吉父甲”六个字了。

金文中常见白丁父、白懋父、白阳父、中旌父、中皇父等。白即伯,中即仲。春秋文献中有程伯休父,程是其采邑,即以邑为氏。伯懋父、兮伯吉父已省称悉父、吉父,并且以“甫”代“父”。

古代名和字是有区别的,但是名字在意义上是相联系的,因此王充《论衡》里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对于姓氏学的研究有同样重要的价值下面我们也略举数例:

(1)郑游吉字子大叔 。王引之《解诂》多次指出:古代名字并言者,都是先字后名,秦汉以后则先名后字。那么,这里游吉是名,子大叔是字。

下仿此。王引之说:大当如字读,不能读作泰,读泰是错误的。他引《论语·宪问篇》说,世叔即大叔。大叔,大,正字也世,借字也。桓九年传《正义》曰:“诸侯称世子及卫世叔申,经作世字,传皆作大,然面古者世之与大,字义通也……”《尔雅》:“父子罤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

(2)晋梁养 字 馀子  。王引之说:馀子犹言子徐也。冉求字有,而哀十一年传谓之有子。有子犹言子有也。王引之又说:按传中有姓与字并称者,若百里孟明视,苑羊牧之,梁馀子子养之类,皆先字而后名。《广韵》及《元和姓纂以梁馀为复姓,是错误的。养与馀,皆有长久之意,故名养字馀子。

(3)宋公孙嘉字孔父桓公二年《左传》:孔父嘉,先字而后名也,杜注以嘉为字,非。又楚成嘉字子孔,郑公子嘉字子孔,都是嘉名字子孔。《说文》:孔,通也,从乞子,乞,请子之候鸟也,实即燕子,凤鸟,商的图腾,宋系商后。乙不是甲乙丙丁,头像锥毛。相传民间向燕子求子,所以《说文》云请子之候鸟也。乙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孔好一声之转,实谓之孔。亦谓之好,嘉美者谓之好,亦谓之孔,义相因也。

(4)鲁孔 字 纥叔梁《史记·孔子世家》:叔梁纥,襄十一年《左传》正义曰,名纥,字叔梁。皆先字而后名。王引之一再提到古人名字并言时,都是先字后名。郭沫若《金文名字解诂》引用彝器铭文为证,也都符合。王氏又解说纥读为仡。强壮谓之仡,亦谓之梁。《说文》:仡,勇壮也。古人以王父(祖父)字为氏。《潜夫论》氏姓篇:郑共叔之后为强梁氏。古人名字多取强梁之义。梁或作良,良亦强也。故齐高强字子良。

(5)郑国参字子思燕字思汲,鲁孔汲字子思,鲁原宪字之思,参读为惨。《尔雅》曰惨,忧也,忧,思也。宪敏也。宪有审当于事之意,故字之思。或曰:宪与献通,思与偲通,皆谓多才能也。

(6)鲁公山不祖字不泄定五年《左传》不狃。《论语·宪问篇》作弗扰。扰假借字也。《说文》云:狃,狎也。不,语词。不狃,狃也。《学林》:泄习也。故名扭字子泄。

     名字训诂,不但可以考释古今文字训诂,而且可以考释名物(事物的名称)。王引之的《解诂》分上下两篇,上篇以考释名字为主,下篇以释名物为主。宋司马耕,字子牛,一名犁,鲁冉耕字伯牛。他们都是孔子的学生。近代史学家认为孔子学生牛耕名字相连,因此谓春秋时已经发明牛耕的方法了。但是土引之考释说:古者耕以人耦,不用牛力,作耕,非本义也。耕当为牼。《说文》:“牼,牛膝下骨也。引《春秋传》曰:宋司马牼,字牛,即司马耕也。昭二十年传有华牼,孟子告子篇有宋牼,是古人多以牼为名,司马牼亦是也。冉耕亦当为冉牼,古字假借耳。司马牛一名犁者,《论语·雍也篇》犁牛之子骍且角。何注云:犁,杂文也。”王引之反复考证耕读为牼,是牛膝下骨,故耕不是用牛耕田。以司马耕字牛证明春秋时已用牛耕田,这是错误的。



我是独昏闷,专注于姓名学研究,把精心准备的内容给你,不用太感谢我~

因为你只需轻轻点个赞,咱就互不相欠了,哈哈 (●'?'●)

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人知道真相……

古人名、字、谥号、自号的由来

古人的名、字、号、谥号:
“名”,与现代人的“名字”相同,自称时用名,表示谦虚;
“字”,也叫表字,是人的别名,称呼人用字,表示尊敬;
“号”,别号,名、字以外的称谓,大多与个人的居住环境、嗜好、性情特点、特长等相关,如“醉翁”、“白云”、“抱固老人”;
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比如,我们常说的“唐太宗”、“汉武帝”等,都是他们死后的谥号。

陆游的字与名字的关系是什么?

陆游的字和名字倒是没什么关系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四朝闻见录》上说,陆母梦见秦观(字少游,“苏门四学士”之一)而生子,所以用秦观的名给他作字,用秦观的字给他作名。以“务”饰“观”,取《列子·仲尼》“务外游,不知务内观”文意。(据吉常宏、吉发涵《古人名字解诂》陆游条)
望采纳~

古人名、字、谥号、自号的由来

古人的名、字、号、谥号:
“名”,与现代人的“名字”相同,自称时用名,表示谦虚;
“字”,也叫表字,是人的别名,称呼人用字,表示尊敬;
“号”,别号,名、字以外的称谓,大多与个人的居住环境、嗜好、性情特点、特长等相关,如“醉翁”、“白云”、“抱固老人”;
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比如,我们常说的“唐太宗”、“汉武帝”等,都是他们死后的谥号。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