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会六丁六甲之术吗,诸葛亮奇门遁甲术

2023-10-22崇庆运势网热度: 2667

三国中司马懿说诸葛亮会‘六丁六甲’妖术,是真的吗?

是罗贯中编出来的,其实赤壁之战完全是周瑜的功劳,建议你去买本《三国志》不要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很都都不是真实的!

死前诸葛亮大喊庞德公救我,还含七粒米在嘴里是何用意?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还记得,影视剧中曾有这么一个情节,诸葛亮曾在临死之前大喊了一句:“庞德公救我!”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一生更是传出了很多佳话。那么为何临死前要喊上这么一句呢?而这庞德公又是何许人也?竟然还有着续命的本事?

此外,诸葛亮去世之后嘴中还含着七粒大米,这又是什么作用呢?下面就来为大家一一解答。

公元234年时,诸葛亮身在五丈原的军营之中。此时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甚至有了垂危之势,而诸葛亮也算到了自己大限将至。不过,诸葛亮是何许人也,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这蜀汉若是没有他的支撑,可能也危在旦夕了!因此,诸葛亮决定与天斗,想要用七星灯来延长寿命。想到此,诸葛亮的眼神也更加坚定,准备实行这个计划,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却遇到了意外。

当时诸葛亮正手持黑旗与青剑,突然魏延闯了进来,还将主灯给踩翻在地。这也意味着“续命”失败了。主灯一灭,诸葛亮口中喷出鲜血,随后倒地不省人事。

好在诸葛亮并没有当场去世,只是晕倒了过去。等再睁开眼时,诸葛亮突然大喊了一句:“庞德公救我!”这一声也许用尽了他最后的力气。

当时一旁的魏延和姜维非常慌乱,不知道诸葛亮口中所指何人,对于这庞德公他们更是一无所知。

那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诸葛亮口中的庞德公,看看他到底是何许人也。其实庞德公也是三国时期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和水镜先生司马徽有些类似。

据史料所记,庞德公乃是荆州人士,生年卒月未曾记录,应该是这位高人隐藏得太深了。这才让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大名。

不过当时司马徽称庞德公为“庞公”,由此可见庞德公的年纪要大于司马徽,而且不止一两岁。

下面我们再来看诸葛亮与庞德公的关系,其实两人算起来还有着一层撇不开的亲戚关系。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与诸葛亮的二姐是夫妻关系,所以论起来还称得上是“亲家关系”。

不过诸葛亮与庞德公的关系却不仅于此,两人往来密切,似乎亦师亦友。众人皆知诸葛亮神通广大,几乎无所不晓。其实诸葛亮所掌握的奇门技巧,以及兵法策略都是源于庞德公的传授。

据《三国志》所载,每次诸葛亮向庞德公讨教之时,都会跪于床前,认真的听他讲述。

可见诸葛亮对庞德公非常的尊重,同时庞德公也很看好诸葛亮,还给他起了“卧龙”这样一个称号。

可以说在诸葛亮心中,庞德公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隐士。

诸葛亮临死之前采用的“七星灯续命”,就是由庞德公传授给他,这个续命之法是由庞德公独创。当初刘表看重庞德公的才能,为了请他出山辅助自己,更是不择手段,为了逼迫他甚至是放火烧其草庐。

等到大火灭了之后,草庐也化为了乌有。众人只见得庞德公躺在石床上,一动也不动。众人都以为庞德公被大火给烧死了。当诸葛亮上去察看之时,突然庞德公一下坐了起来,令人大惊,还以为诈尸了。

随后,庞德公从口中吐出七粒大米,然后大笑一声,便逍遥离去了。也就是说庞德公曾经亲自施用过这个续命术,并且成功了。所以到诸葛亮病危时,也想到了这个续命之法,并且想要试一试。

不过诸葛亮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最终还是没能成功。有人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失败,是从口中掉出了一粒米,也有人认为是魏延的莽撞踩翻了主灯。不管是哪种原因,都意味着诸葛亮的续命之术失败了。

在绝望之际,诸葛亮心中又想到了庞德公,也许这时只有庞德公有能力起死回生了吧。所以说诸葛亮这一声呐喊是对死亡的不甘,希望庞德公能出现在眼前救他一命,他的北伐重任还没有完成。

只可惜,庞德公并没有那么大的通天本领。就这样,诸葛亮带着遗憾和不甘心离开了人世。

那么为何诸葛亮死后,还要在嘴里含着七粒大米呢?不是已经续命无望了吗?其实这么做是另一个用意。

诸葛亮生前曾有遗言:“口含米以召其尚能食”。

这么做主要是能够“将星不落”,而他的阴魂也不会散去,依然能够镇住蜀汉政权。

在古代之时“星相术”盛行,人们普遍认为王侯将相都是有对应的星宿。诸葛亮对此自然也是深信不疑的,如果王侯将相去世,那么天上对应的星宿也会相应而落。

所以诸葛亮便采用六丁六甲之术(口中含着的七粒大米便是六丁之一),能够使对应的星宿依然不落,以此来迷惑司马懿,也有稳定军心之意。

不过这只是演义中的情节,有很大的夸张成分。

在当时人们去世之后在嘴中放米,其实是一种“饭含葬制”。这是我国丧葬中一项很重要的礼仪,口中所含之物也是按照等级来划分的。

例如天子含玉,而诸侯则含珠,大夫则含米等。

所以说诸葛亮口中含米也是合乎当时丧葬之仪的。

那么为何要含七粒米呢?为什么不是其他数量?其实这主要是演义中为了配合七星灯续命之术。这也是演义的高明之处,诸葛亮口中含米不但合乎古代丧葬之礼,还能更好的搭配剧情,实在是高明。

综上来看,诸葛亮去世去大喊“庞德公救我”,以及死后口中含米,都是演义中的剧情,并不是正史上记录的。

真实的历史应该是诸葛亮病重去世,临死前也曾留有遗言,自然不是口中含米,而是“秘不发丧”,以防军心混乱,随后由杨仪和费祎率军撤离。

真实的历史并没什么续命之术,只是后人为了凸显诸葛亮的能力而特意刻画而已的。

诸葛亮的墓里有什么东西,为什么刘伯温要挖他的墓?

在唐朝之后,帝王们为了出于需要,对诸葛亮极为推崇,命人为他编书纂史,弘扬忠臣正气。特别是元朝的戏曲逐渐兴起之后,孔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诸葛亮从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变成一位窥探天机的神人,他略通八卦就能自创六丁六甲之术,在后人的描述之下,诸葛亮之神近妖。比较典型的,就是这则民间传说。

诸葛亮在临终前留下遗言,希望刘禅为他依山建造衣冠冢,但是将他的遗体和他的生前所著的书籍装在棺材之中,让四个人一起抬着朝着一个方向走,一直等到绳子断了,再将他就地下葬。

诸葛亮料到这四个人根本不可能真的将绳子一直抬断,只会在半路上将他随便找个地方埋了。为了逃脱刘禅的追问,他们很可能找个地方隐居,再也不会回来,将这个秘密永远埋藏在心中,那么诸葛亮真正的墓就会成为一个永恒的秘密。

岂料明朝初年出现了另一个神人刘伯温,自夸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两位相隔千年的能人异士,竟然就此较上劲。刘伯温在明朝初定之后,就想着如何和死了许多年的诸葛亮较量一番。而能证明自己比诸葛亮更加厉害的手段,就是将诸葛亮藏了千年的墓给找出来。


刘伯温为了推算出诸葛亮的墓地用了81天的时间,得到结果之后十分兴奋,第二天就带着人去寻找诸葛亮的墓地。他找准位置叫人挥铲挖了下去,不到一个时辰就看到了诸葛亮的棺材。彼时的刘伯温十分得意,诸葛亮被后人尊崇千年也不过如此。

而当他打开棺材之后却只在棺材之中找到一个石碑,石碑上面写着:吾墓后世无人盗,只有伯温盗,我知后世有伯温,伯温知后世有谁。刘伯温见此,就好比看到诸葛亮重生面前一般,摇着羽扇对他冷言嘲笑。刘伯温吓得一身冷汗,立刻叫人叫墓又重新填上,郑重祭拜之后仓皇而去。

这个传奇故事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和刘伯温的自满自大相对比,又一次加深了诸葛亮神一般的形象,但是仔细推敲似乎戏说的成分更多一些。首先挖人坟墓这种事情本就不光,在注重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心中就是个龌龊事,从先秦开始就是为所禁止的。唐朝法律就有制裁盗墓行为的条款,并且和故意杀人、防火制毒一起成为重罪。元代掘人祖坟要被流放;明朝同样对挖人坟墓者有着严苛的惩罚,没有开棺材就要流放三千里,开了棺材,直接绞刑。

诸葛亮在百姓心中地位崇高,法律也保护死者坟茔不被挖掘。刘伯温作为公众人物,定不会做出这种有损名誉的事情,即便他真的挖了,也是偷偷去挖,怎会被你我知晓呢?

诸葛亮病重五丈原,死前要吩咐姜维在他嘴里放7粒米,这是为什么?

这是和古代的鬼神之说有关。诸葛亮在口中放7颗米,可以让代表自己的将星暂时不陨落,让蜀国军队有充分的时间撤退。

为什么诸葛亮临终的时候,要在口中含七粒米呢?

提起诸葛亮,想必大家无论是否了解三国历史,都会对其免不了一番称赞,什么千古一相,刘备建立蜀汉的最大功臣,隆中对一计定天下……等等。而就事实来看,对诸葛亮的这些称赞也不无道理,自他逝世之后,蜀国仿佛变得更加飘摇不定,三代宰辅都没什么大的作为,反而还让黄皓等宦官渐渐得势,这也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可以说,诸葛亮的逝世算得上是三国时期的一大转折点,但我们今天聊的并不是诸葛亮逝世的影响,而是发生在其中的一件怪事,那就是诸葛亮临终时为何要在口中含七粒米呢?这样做是他故弄玄虚还是另有深意?


看过《三国演义》的各位应该都清楚,诸葛亮善观天象,而他在书中也是这么解释的:“如此则将星不落,吾阴魂自起镇之。”

这样看来,诸葛亮的意思是说自己在天上有将星,如果不采用一些手段,那么他的将星必定陨落,只有留下自己的阴魂才能保证将星不落。


而所谓的七粒米之说,则是古代由来已久的六丁六甲之术。在这个观念中,七,就代表着七天,而七天又代表着月亮周期的一个轮回,像我们熟知的北斗七星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所以,诸葛亮临死前口含七粒米,就是想用这种方法将自己的魂魄留住,护住将星,以免让司马懿因此看出端倪,知道自己身死的消息,趁机反攻。


我们再回到书中,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遗嘱是:

“口含米以召其尚能食,胸覆镜以召其尚能看,手执笔以召其尚能指挥,足踏土以召其尚能行走,如此则将星不殒,能惑司马懿。”


这样看来,诸葛亮所谓的口中含米等做法其实就是为了稳定军心,迷惑司马懿的。再者,罗贯中将这件事单独拎出来,或许也是想圆了诸葛亮“擅长奇门遁甲之术”的这一人设,因为“七”这个数字在星象学上的特殊性,用这个数字,就能更加显得诸葛亮神秘莫测。


而且大米本就是自古以来的常识,古人认为大米为五谷精华,受天地灵气、日月精华。相信这一点,看过以林正英为代表的恐怖片的人应该非常熟悉了。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口中含米其实是源于两汉时期的一种风俗,当时的人们讲究的是对待死者要像生者一样,所以才有了当时不少达官贵人喜欢带着一堆金银财宝陪葬的做法。


而证实这一观点的便是《后汉书》中的记载:人死后,家属要给死者沐浴更衣,将死者装殓入棺,口中“饭含”。而这里的“饭含”,顾名思义就是让死者口中含着食物上路,而一些皇家贵族则会用玉石、珍珠等物品来代替,以显示自己的尊贵,因此当时也有“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之说。


如果按这种说法,那诸葛亮“口中含米”的做法就不无奇怪了,毕竟自己身居蜀汉丞相高位,应该做的丧葬礼节还是要做到的。

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中,诸葛亮是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积劳成疾病死的,虽然也有《三国演义》中记载的秘不发丧的情节,但并非有描写得那么玄幻,无外乎就是想要隐瞒死讯骗过司马懿罢了。而这些做法,也大概率是当时诸葛亮身边的姜维、杨仪等人想到的,与诸葛亮关系不大。

诸葛亮的墓里有什么东西,为什么刘伯温要挖他的墓?

在唐朝之后,帝王们为了出于需要,对诸葛亮极为推崇,命人为他编书纂史,弘扬忠臣正气。特别是元朝的戏曲逐渐兴起之后,孔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诸葛亮从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变成一位窥探天机的神人,他略通八卦就能自创六丁六甲之术,在后人的描述之下,诸葛亮之神近妖。比较典型的,就是这则民间传说。

诸葛亮在临终前留下遗言,希望刘禅为他依山建造衣冠冢,但是将他的遗体和他的生前所著的书籍装在棺材之中,让四个人一起抬着朝着一个方向走,一直等到绳子断了,再将他就地下葬。

诸葛亮料到这四个人根本不可能真的将绳子一直抬断,只会在半路上将他随便找个地方埋了。为了逃脱刘禅的追问,他们很可能找个地方隐居,再也不会回来,将这个秘密永远埋藏在心中,那么诸葛亮真正的墓就会成为一个永恒的秘密。

岂料明朝初年出现了另一个神人刘伯温,自夸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两位相隔千年的能人异士,竟然就此较上劲。刘伯温在明朝初定之后,就想着如何和死了许多年的诸葛亮较量一番。而能证明自己比诸葛亮更加厉害的手段,就是将诸葛亮藏了千年的墓给找出来。


刘伯温为了推算出诸葛亮的墓地用了81天的时间,得到结果之后十分兴奋,第二天就带着人去寻找诸葛亮的墓地。他找准位置叫人挥铲挖了下去,不到一个时辰就看到了诸葛亮的棺材。彼时的刘伯温十分得意,诸葛亮被后人尊崇千年也不过如此。

而当他打开棺材之后却只在棺材之中找到一个石碑,石碑上面写着:吾墓后世无人盗,只有伯温盗,我知后世有伯温,伯温知后世有谁。刘伯温见此,就好比看到诸葛亮重生面前一般,摇着羽扇对他冷言嘲笑。刘伯温吓得一身冷汗,立刻叫人叫墓又重新填上,郑重祭拜之后仓皇而去。

这个传奇故事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和刘伯温的自满自大相对比,又一次加深了诸葛亮神一般的形象,但是仔细推敲似乎戏说的成分更多一些。首先挖人坟墓这种事情本就不光,在注重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心中就是个龌龊事,从先秦开始就是为所禁止的。唐朝法律就有制裁盗墓行为的条款,并且和故意杀人、防火制毒一起成为重罪。元代掘人祖坟要被流放;明朝同样对挖人坟墓者有着严苛的惩罚,没有开棺材就要流放三千里,开了棺材,直接绞刑。

诸葛亮在百姓心中地位崇高,法律也保护死者坟茔不被挖掘。刘伯温作为公众人物,定不会做出这种有损名誉的事情,即便他真的挖了,也是偷偷去挖,怎会被你我知晓呢?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