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阴阳历算指什么,天文历法怎么算

2024-07-12崇庆运势网热度: 7505

阴历和阳历是什么意思?

农历是老百姓的叫法,阳历是国家,,机关单位等的叫法阳历了就是我们通俗讲的国历,就是你手机上面显示的日历,阴历就是农历咯阴历是农历的意思。
阴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旧历、汉历、古历等,辛亥革命后改用西方太阳历(公历),而近现代使用的农历属于阴阳合历,也就是阴历和阳历的合历。
阴历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主要指按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的历法,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在历法发展衍变过程中,与干支历中二十四节气结合形成了农历(汉历),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导语:阴历和阳历这对冤家很多人都被他们混乱的关系打败了,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其实说简单也简单,阳历是就几月几号,例如2018年5月1日就是阳历,也就是公历。而阴历是七月初七,这样就简单多了。但是要搞清楚阴历和阳历分别是什么意思那就有点难度了,这个要看下文详解。
公历=洋历=西历=公元纪年法
公历=地球一年绕太阳一圈365天
注:公历和农历属于两种历法系统,农历是中原地区先民记录天时,对农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十分准时,是一种农业方面极其精确的历法。
洋历(公历):是按照地球绕太阳一圈约365天的规律制定的历法,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历法,其前身是和信仰有着极其渊博的关系。
农历=阴阳合历
阳历=24节气×15天=一年360天
阴历=月亮阴晴圆缺29天×12个月=一年348天
注:由于阴阳历不同步,每隔几年会设置“闰月”,使得阴阳历强制同步。
阳历(公历):
我们现在主要使用的是国际上公用的历法,即公历。它是以一个太阳回归年作为一年,然后分为十二个月(月份数有31天、30天、29天几种,均是人为规定),称之为太阳历,即阳历。它是西方人订制的,港台人士也称为西历,西元。
阴历(农历):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国历等名称,但农历并不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及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农历开元4715戊戌狗年(公历2018.02.16~2019.02.04),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2697即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顺序的法则叫“历法”。“历书”是排列年、月、节气等供人们考查的工具书。历书在我国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在封建王朝的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发的,所以又称“皇历”。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这三个概念所依据的物质运动是互相独立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22平太阳日,这叫一个回归年。而从一次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为29.5306平太阳日,这叫一个朔望月。以回归年为单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个整数月,在一个月中又安排多少个整数天的方法和怎样选取一年的起算点的方法就叫历法。历法问题的复杂性全在于回归年和朔望月这两个周期太零碎,它们同“日”之间的关系,不像公里同米之间的关系那样简单;而且,它们彼此之间也不能通约。所以,历法总是顾此失彼,不能同时协调两个周期。因此,历法一般地分为三类;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侧重协调朔望和历月关系的叫太阴历,简称阴历;侧重协调回归年和历年关系的叫太阳历,简称阳历;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历月和历年的叫阴阳历。无论哪一种历法,都有一个协调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关系间题。在原则上,历月应力求等于朔望月,历年应力求等于回归年。但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整日数,所以,历月须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历年须有平年和闰年之别。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这就是历法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阴阳历?

我国一直采用的是“阴阳历”,也就是阴阳和阳历结合的历法。阳历就是太阳历,阴历就是太阴历,分别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和月球围绕地球转动12周所需要的时间。

之所以采用阴阳历结合的办法,一是因为我国在解放前一直都是一个农业文明古国,农业非常发达和成熟,所以必须有确定的历法,用来服务农业,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必须有一个确定的时期,否则农业生产就会无从安排。

那么既然有了农历,为什么还要再加上一个阳历呢?那是因为我们纪年采用的是太阳历,也就是一个回归年365天的历法,阴历也就是农历只能计算月份,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闰月的出现,是因为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月球围绕地球转动12次的周期,与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确切的说是相差大约10天左右。一个阳历年的日期是365天,而一个农历年的日期是354天或355天。

所以每隔四年就要在农历中加一个月,也就是“闰月”。确切的说是十九年七润。

闰五月是在农历五月和六月之间多加的一个月,大概每隔8年或者11年出现一次。

所以,可以预测,21世纪剩下的年份,有可能出现闰五月的年份分别是:

2028(2009+19)年

2039(2028+11)年

2047(2039+8)年

2066(2047+19)年

2085(2066+19)年


至于闰年到底润几月,是由24节气确定的,缺少哪一个月的节气,就在闰月中补上,这样农历和阳历就能保持一致。

阴历阳历是什么意思

1. 阳历是什么意思
阳历是什么意思 阴历和阳历是什么意思
通常来说,我们说的几月几号就是阳历,几月初几什么的就是阴历

中国阴历的计算有下列几条规则:

所有新月和节气出现时刻的计算以北京时间为准。现北京时间为东经120度即东八区标准时。但计算1929年以前的阴历时应以北京即东经116度25分的当地时为准。此条规则用以区分中国阴历和其他类似阴历如日本阴历。
一天始自夜里零时。尽管旧时的子时相当于现今的23时至1时,但是子时的上四刻属于前一天,下四刻才属于新的一天,所以和现今一天始自零时的定义是一致的。

新月出现的一天为一个月的第一天。如某个节气的出现时刻也在这一天,则不论该节气的出现时刻是否比新月晚,一律算落入新的一个月中。

每年的冬至总是出现在这年的阴历十一月中。

从一年的冬至后一天起到下一年冬至这一天止的这段时间中,下称其间,如有十三个新月出现,则其间要加入一个闰月。需要加入闰月时,其间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因为其间只有十二个中气,所以其间至少有一个月没有中气,也存在有两个月没有中气的可能性。但这种情况下只有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闰月的前一个月为几月则该闰月称为闰几月。

以上所列的阴历的计算规则是在清朝顺治年间,即公元1645年,开始采用的。以上规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理论上完全以天文观测为依据,其中没有任何数学关系。这和阳历,即格里历,完全是由数学关系确定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具体到未来阴历的计算,仍然需要月亮与地球运动的数学模型,而且精度高的这种数学模型相当复杂,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推算出精确的阴历来。而阳历的数学关系则非常简单,是不是闰年很容易计算。这又形成了另外一种鲜明的对比。
公历是什么意思?
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一年365天,分为十二个月。每四百年中有九十七个闰年,闰年二月末加一天,全年是366天。通称“阳历”

阴历[yīn lì]:历法的一类,根据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而制定,通常所说的“阴历”指中国旧时用的历法,就是夏历。也说“农历”。

公历[gōng lì]:公历的标准名称是格里高利历 ,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历法。它先由意大利医生、天文学家、哲学家、年代学家阿洛伊修斯·里利乌斯(Aloysius Lilius,约1519-1576)与克拉乌(Christophorus Clavius)等学者在儒略历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后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颁布。而公元即“公历纪元”,又称“西元”。中国于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国际社会多数国家通用的西历和西元作为历法和纪年。
新历是什么意思呢?
1、新历在中国习惯被称为阳历,在国际上被称为公历,即公历纪元,也就是公元,原称基督纪年,又称西历或西元,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

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但是也并没有废除农历,现今的中国传统节日还是以农历为准。

2、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就是新历的日子。

3、你的生日是阳历7月14日,要换算成阳历必须有你的出生年,因为每年的阳历日期并不是一定会对应你的出生年份的阴历日期,比如说,你是在1988年阳历7月14日出生,那么该年的阳历7月14日就是阴历的六月初一,而1989年阳历的7月14日,又是该年阴历的六月十二日。

扩展资料:

阴历是中国发明的,阳历是西方发明的,后传入中国。阴历是以月亮的公转周期制定的,一个月有二十九或三十天。但是这样会导致几年后历法与实际出现很大的偏差,因此每五年到六年就会“闰”出一个月。

阳历是以地球的公转周期制定的,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但实际的周期约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因此每过四年就会“闰”出一天。 阴历能准确判断月亮的走向,而月亮是农民进行农业劳动的标准。 阳历能准确看出地球四季的变化,但难以知道进行农业劳动的日期。

所以,在我国现在一般把阴历和阳历结合起来使用。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新历(公元)
公历是什么意思?
阴历全称“太阴历”或“纯阴历”。阴历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阴历产生的确切日期已难确定,但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来判断,阴历大约在殷代已相当普及。

阴历的主要特点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即月相来确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月的平均值大致与朔望月平均长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长短则只是历月的整数倍,而与回归年无关。因此,阴历的月份也与四季寒暑无关。阴历的日期表示着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满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这对古人凭借月相判断日期是很方便的。而月相的变化又是人们最容易看见的天象,因此,各国的历法大都先有阴历后有阳历。但是,由于阴历与回归年无关,因此,就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协调,后来便逐渐被淘汰。现今除了几个 *** 教国家,因上的原因仍然使用一种称为“回历”的阴历以外,其他国家已经废弃不用。

此外,。1912年我国采用“公历”安排月日后,人们就把公历称为“阳历”,而把同时并存于民间的传统的“夏历”通俗地称之为“阴历”。
阴历和阳历是什么意思?
阳历就是我们现在采用的

阴历

中国的阴历,又称农历,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很多的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都是阴历的节日。不过,若是问起阴历的规则,怕是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多数人知道初一是新月出现的那一天,月圆的那一天则在十五左右。不少人也知道二十四节气在阳历的每月中大概的日期。再细节的概念如闰月对大多数人则不甚了解了。本人经过一番查找与阅读,终于对阴历的规则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愿与大家分享。

首先阴历以月为基本单位,一个月以新月出现的那一天为始直至下一个新月出现的前一天。由于月亮公转的周期介于29到30天之间,阴历的一个月也就由新月出现时刻的早晚或是29天或是30天。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与阳历不同的是,大小月在不同的年中不固定。如春节的前一天常称为大年三十,但有不少年如2000年的阴历十二月只有29天。由于十二个月的时间较阳历年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短11天左右,为了使阴历年与阳历年保持相对稳定,每隔两三年就需要加入一个闰月。大约每十九年要加入七个闰月。而二十四节气则是由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确定的。以每年的冬至为始,每15度为一个节气。是故二十四节气在阳历的每月中有大概固定的日期。古时以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这就是阴历又称农历的原因。其中阳历下半月的十二个节气又称为中气。中气出现的时刻和闰月的确定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阴历的计算有下列几条规则:

所有新月和节气出现时刻的计算以北京时间为准。现北京时间为东经120度即东八区标准时。但计算1929年以前的阴历时应以北京即东经116度25分的当地时为准。此条规则用以区分中国阴历和其他类似阴历如日本阴历。

一天始自夜里零时。尽管旧时的子时相当于现今的23时至1时,但是子时的上四刻属于前一天,下四刻才属于新的一天,所以和现今一天始自零时的定义是一致的。

新月出现的一天为一个月的第一天。如某个节气的出现时刻也在这一天,则不论该节气的出现时刻是否比新月晚,一律算落入新的一个月中。

每年的冬至总是出现在这年的阴历十一月中。

从一年的冬至后一天起到下一年冬至这一天止的这段时间中,下称其间,如有十三个新月出现,则其间要加入一个闰月。需要加入闰月时,其间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因为其间只有十二个中气,所以其间至少有一个月没有中气,也存在有两个月没有中气的可能性。但这种情况下只有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闰月的前一个月为几月则该闰月称为闰几月。

以上所列的阴历的计算规则是在清朝顺治年间,即公元1645年,开始采用的。以上规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理论上完全以天文观测为依据,其中没有任何数学关系。这和阳历,即格里历,完全是由数学关系确定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具体到未来阴历的计算,仍然需要月亮与地球运动的数学模型,而且精度高的这种数学模型相当复杂,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推算出精确的阴历来。而阳历的数学关系则非常简单,是不是闰年很容易计算。这又形成了另外一种鲜明的对比。
阴历和阳历是什么意思?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

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 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扩展资料 因朔望月较之回归年易于观测,远古的历法几乎都是阴历。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三百六十五天,而十二个阴历月只有约三百五十四天,故古人以增置闰月来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的历法自古就是一种阴阳历。因为每月初一为新月,十五为圆月,易于辨识,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称这种历法为阴历。

阳历和阴历是什么意思?

阴历是农历的意思。
阴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旧历、汉历、古历等,辛亥革命后改用西方太阳历(公历),而近现代使用的农历属于阴阳合历,也就是阴历和阳历的合历。
阴历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主要指按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的历法,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在历法发展衍变过程中,与干支历中二十四节气结合形成了农历(汉历),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

阳历是以太阳算的,阴历是月亮算的。阴历就是我们俗说的国历,农历。是咱中国几百年的流传。而阳历是国外来的,俗称公历。

阳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来设计的历法,这种历法起源于西方。公转的一个回归年是365.2421897天,所以每隔4年就会少了一天。

古代人对于太阳的观察能力比较弱,对于月亮的观察能力比较强。所以,更多的地方使用的是阴历,也就是通过月亮的月相周期来计算的历法。

一般来讲分成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月亮绕地球转动一周周期为29.5306天。一般阴历中设定没有月亮的夜晚就是三十和初一,满月就是十五。

阳历=24节气×15天=一年360天;阴历=月亮阴晴圆缺29天×12个月=一年348天

扩展资料

1、时间不同

阴历: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折中的历,即是所谓阴阳合历,中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有人叫它农历),即是这种阴阳合历。

它跟阴历一样,也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以调整四季,夏历约每过二、三年多一个闰月。

阳历:阳历也就是国际通用的公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

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故而闰年的二月有29天。

2、计算方式

阴历: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阳历:太阳历又称为阳历,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3、运行规律不同

阴历: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

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日历上阴历和阳历分别是什么意思?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

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扩展资料

因朔望月较之回归年易于观测,远古的历法几乎都是阴历。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三百六十五天,而十二个阴历月只有约三百五十四天,故古人以增置闰月来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的历法自古就是一种阴阳历。因为每月初一为新月,十五为圆月,易于辨识,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称这种历法为阴历。直到今天,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跟农业种植活动密切相关,故“阴历”在国人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阴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历

阴历就是农历,阳历就是公历,农历总是比公历慢大约一个月左右。

什么是阴历 ,什么是阳历

阴历是中国古代商朝时制定历法,因商朝都城为殷所以称为殷历谐音阴历,阳历是基督教以耶稣诞辰为元年创建的历法,因为中世纪时欧洲为神权统治即统治,所以西方国家统一用阳历也就是公历,因和阴历共用,中国人尿性发作,于是给它取名为阳历阴历就是初一,初二之类的,阳历就是1日,4日阴历是中国日子,阳历是外国日子。

[天文历法]农历的年月日是如何确定的

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一方面可应用于农业产生,另一方面又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农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越来越陌生,更不清楚农历是如何推算的。 确实,农历对年月日的确定方法比其他历法复杂得多。与西历(即现行公历)相比较,农历最大的特点是,所有的规则都有客观依据,从而人为因素很少;相反,西历的大多数规则都是人为规定的,并有浓厚的色。以下是农历的详细规则:一、年月日 简单地说,地球自传一周为一日,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月,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那么,“一周”的起点在哪里?也就是说,什么时候算是新的一天开始,什么时候算是新的一月开始,什么时候算是新的一年开始? “日”的规定比较简单,全世界已经统一了规则:午夜0时便是一天的开始。古代采用天干地支计时,所称“子时”相当于晚上11时到凌晨1时。其中,晚11时到12时又称“晚子”;凌晨0时到1时又称“早子”。从早子到晚子便是完整的一天。二、朔望月 刚才已经说过,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就是一个月。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所在平面叫白道平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所在平面叫黄道平面。我们可以近似认为白道平面与黄道平面重合。这样,农历中的每个月,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会有两次处于同一直线上。当三者共线,且太阳与月球在地球同侧时,“日月合朔”。这一时刻称“日月合朔”时刻。这一时刻所在当天被称为“朔日”。相应的,当三者共线而太阳与月球分别在地球两侧的时刻所在当天被称为“望日”。“朔日”的前一日称为“晦日”。 农历采用“朔望月”,即以朔日作为一个月的第一天,晦日作为一个月的最后一天。朔日为初一,之后各天依次是初二、初三……第十天叫初十,第十一天开始叫十一、十二……第二十天叫二十,第二十一天开始叫廿一、廿二……一直到廿九,如果月大则还有三十。由于月球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29天半,所以从朔日到晦日可能是二十九天(月小),也可能是三十天(月大)。朔日一定是初一,望日通常是十五或者十六,晦天则是廿九或者三十。三、二十四节气 日和月都基本确定了,接下来研究年的问题。 农历是用“二十四节气”来确定年的。二十四节气其实是二十四个时刻,这二十四个时刻对应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二十四个点,这二十四个点刚好等分这条轨道。 显然,要将一条轨道进行二十四等分,确实不容易。通常是先确定“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太阳直射点自南向北过赤道的时刻是春分,到达北回归线的时刻是夏至,自北向南过赤道的时刻是秋分,到达南回归线的时刻是冬至。这样就实现了四等分。再进一步二等分便得到“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它们分别位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前。最后进行一次三等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就确定了,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排奇数位的十二个节气又叫“气节”,排偶数位的十二个节气又叫“中气”。四、中气与朔望月 又由于地球公转周期约12.368个朔望月,因此一年可能有12个月(称平年),也可能有13个月(称闰年)。理想的状态是这样的:如果为平年,每个朔望月刚好包含一个中气,此时含雨水的月份叫正月,含春分的月份叫二月,然后依次是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月和腊月;如果是闰年,只有一个月没有中气,其他月份各含一个中气,则这十二个月的名称仍由中气确定,与平年相同,没有中气的月份称为前一月的闰月。以2006年(农历丙戌年)为例,处暑在七月三十,秋分在八月初二,之间有个无中气的月份,所以是闰七月。正月始终是一年的开始,通常最后一个月是腊月,也可能遇到闰腊月(这种可能性很小)。 大多数年份都符合这种理想的情况,但也有例外。五、“无中置闰” 一般的思维是,如果某一年是闰年,则该年有十三个月,因此需要确定一个闰月。而实际上应该反过来,先确定闰月,然后再年这个月在哪一年,最后才知道这一年是闰年。 所谓“无中置闰”,“中”是中气,“闰”是闰月,就是把没有中气的月份确定为闰月。其完整规定是这样的:首先,冬至所在的月份是冬月;然后,看相邻两个冬月之间有几个朔望月;如果是十一个月,则不存在闰月,从前一个冬月起依次叫腊月、正月、二月……十月;如果是十二个月,则有闰月,这时至少有一个月没有中气,其中只有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才作为闰月,其他的月份不管有没有中气,都像平年一样命名,闰月之前的一个月叫什么月,它就叫闰什么月。 再次强调,冬至一定是冬月,无中气的月份不一定就是闰月。 对此,2033年(农历癸丑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32年(农历壬子年)冬至在冬月十九,2033年冬至在冬月三十,中间有11个朔望月,不存在闰月,但其中2033年八月无中气;2034年(农历甲寅年)冬至在冬月十二,中间有12个朔望月,有闰月,其中2033年冬月之后的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都没有中气,只能闰月第一个月,而第三个月正好是2034年正月。 2033年到2034年一共有三个无中气的朔望月,容易知道只可能闰其中之一,但为什么偏偏是中间一个月被作为闰月,这是有严格规定的。 经过以上几个步骤,农历的年月日便可以确定了。当然,更进一步的还有“天干地支”的问题,本次就不讨论了。 最后再补充一点,人们通常把农历称为“阴历”,其实是不对的。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依据确定“年”的历法叫“阳历”,以月球绕地球公转为依据确定“月”的历法叫“阴历”,两者兼有则叫“阴阳合历”。所以农历是阴阳合历。

唐朝天文历算常用的方法是怎样产生的?

除王孝通的著作外,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总结前人成果,保存了宝贵的资料,而没有多大的创新,而且李淳风对刘徽创立的割圆术明显地忽视。这个时代数学的发展除了王孝通在他的书中第一次用解三次方程式的方法计算一些复杂工程问题外,就是所谓二次内插法的发展。二次内插法是由于天文计算的精确要求而创造出来的,最先由隋代的刘焯在历法计算中应用。唐代的张遂(683~727,一行和尚),徐昂(822年前后在世)等在天文计算中继续应用这个方法,把刘徽的等间距二次内插发展为不等间距的二次内插法,自此之后,这种方法便成了天文历算家们常用的一种方法。

关键字: 天文历法怎么算
展开全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