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第23签,关帝第八十七签解签

2024-07-10崇庆运势网热度: 2169

文殊菩萨问文喜禅师

《林间的禅语》
“前三三与后三三”讲记
净明山人 讲述
本净 记录
【纲要】
以证法身本位为前后之界。
前三三: 后三三:
见三:(一)依文字理解而立见 三通:(一)慧通
(二)初见空寂灵知之显见 (二)法通
(三)觉照了妄中的体验之见 (三)性通
行三:(一)依信行 三用:(一)破转之用
(二)依法行 (二)化机之用
(三)依性行 (三)妙显之用
位三:(一)识心分别位 三德:(一)法身德
(二)住心无念位 (二)般若德
(三)虚明朗照位 (三)解脱德
【讲述】
前三三与后三三的问题,这是一个典故。就是文喜到五台山参拜的时候,遇到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就和他对上话了。那么他就想,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教化区,但是不等于都是圣贤,一定有凡夫。他如果以为这里都是高僧大德,就会感到很失望。所以文喜就问:“请教大师,五台山有多少僧人?”这个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这个老和尚其实就是文殊的化身,答覆了一首偈子:
“千峰顶上色如蓝,”千峰顶上就是高高山顶上,色如蓝就是平等一片当中。
“谁问文殊谁对谈。”谁在问文殊、谁在对谈呢?这就是暗中的机在里面,意思说你所对谈的就是文殊。
“欲知清凉多少众,”五台山的清凉寺有多少众?
“前三三与后三三。”这就是说前三三后三三这个典是从问“众”来的,从问“多少人”来的。

如果以体用来体现的话,比如说无量,体性是无量无边,用处也无量无边,就很难说明问题。因为毕竟是文殊的“众”,就是教化的“众”,那么教化的众它就有区别:一个是外,一个是内。外就是金刚窟以外的那些大众,还有金刚窟以内的圣位的,这个叫内众,内圣位。这就体现了前三三和后三三的无量差别。
前三三有很多很多,那么很多很多的内容具体是什么呢?古来一直没有人来解释这个问题。后三三到底是指哪些呢,也没有解释的,只是无量。我们现在就根据禅宗的一些修证过程来解释这个问题。
这里讲的“以证法身本位为前后之界”,什么叫前,什么叫后?从修道来讲,你没有证法身本位,就是修道之位,也叫证道之前;那么证法身本位之后呢,就起用,它是本位之后,所以叫后三三。
前三三的第一是“见三”。
因为修行的入门就是从“见”开始的,就是认识论。没有一个认识的,就没有开始,首先从认识开始。那么认识论当中有三方面。
第一是“依文字理解而立见”。他学了很多经教、理论,然后建立了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是建立在文字道理之上的,由思维意识来把握的,在我们佛教里面叫立见阶段。我们遇到那些教授、学者,如果他推出的一种说法,是建立见地的、知见的,就知道他这是第一个阶段,他没有开悟的。为什么呢?他的内容都是建立知见的,他这个知见你一破掉它的时候,他会抵触你的。这叫立见阶段。
第二是“初见空寂灵知的显见”阶段,就是说他把分别心歇下来,把文字道理歇下来,不再建立分别知见,心中不存东西,这个时候有师父的引导和自己的参究,他忽然之间进入了空寂灵知的状态,就是觉性的最初步的状态,这个时候他什么都没有,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但是会自然而然地显现这个见地。就是说,他非常的清楚明了,明明白白这就是觉性,这不是别的。刚开始什么都不知道,后来一旦明白,一旦会取它,这就叫见性了,就是初见佛性的阶段。这是第二种见,叫“显见”,不是立的,它不用建立,它就明明白白,就是这样,用就可以了,时时觉照,但是它还不能活泼,还不能照见一切,还不能通达一切的,正只是显现这个见地。
第三就是“觉照了妄中的体验之见”。由这个空寂灵知的显见,时时刻刻不离无分别的见地,那么它又时时觉照了然,觉照在当下之中,就有一个了妄的过程。当妄想起来了,当烦恼升起来了,当执著来了,当境界来了,它就要觉照了妄。在了妄的过程当中,它又体验。因为了了一层,它有新的一层体会,是不断的殊胜、不断的体会的。而且很多的知见很多的说法很多的境界,在这里不断地了脱、不断地化解,就有一个了见的过程。而它的见其实在这个时候会升华为智慧,是越来越透彻、越来越明朗,自己也不知道这个智慧是哪里来的,就是一个了见、显现的一个过程。
这就是“见三”,这个“见三”包括很多很多人。这三个层次上,有很多人会出现。
这第二是“行三”。
就是以修行角度来讲。前面是见,见是佛教的认识论或者智慧论、见地论的一个过程,一种体现。行,就是说行持、用功。它又是一个范围,但它又是相融相摄的,不是分离的。
第一种行叫“依信行”。什么叫“依信行”?就是对佛、对祖师、对自己的师父非常的相信,师父讲什么听什么,或者师父的著作里面怎么讲的他就怎么做的,这种人叫“依信行”。他是依自己对师父这种信心崇拜来修行的,但是师父要改变了,他可能要转不过来,他会停留在那里。他不灵活,他没有自己的智慧。
第二是“依法行”。依法行就有自己的见地,有自己的修行方法,有自己修行过程当中的体验,有自己所呈现的境界,这叫“依法行”。依法行是不依赖师父的,师父怎么讲不要紧的,他已经把握了,把握了师父的精髓,超越了师父的形象的执著和文字的执著。他要超越出来,依法而行。他是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去体现自己的修行历程的,这是依法行。
第三是“依性行”。就是说他明心见性了,安住在本位上,时时刻刻地依性而显现,那么这个行就不是一种修为的过程了,它是体现的过程,这种行是最殊胜的行。但是虽然在这种行当中,不一定是圆满了,它还有染污性的。但它的立足点既不是“信”也不是“法”,它的本性以外没有信,本性以外没有法,它完全依本性而修行、而体现。这是第三“依性行”。
那么通过上面的“见”,又有具体的“行”,那么他就有“位”。人类社会,无论你是什么人,总有你的位置,修行人也同样有你的位置。
位置也有三种。
第一种是“识心分别位”。按照你的意识心去分别你的见地,分别你的生活,分别你的修行,分别你的师父和境界。你一直住在这种识心的分别阶段,那么这个位置是完全凡夫状态、完全执着状态、完全对立状态的一种识心分别位。
第二种叫“住心无念位”。他已经明心见性了,安住在觉性当中,他没有分别念,空灵觉照着,但是他没有起用,力量不大,他还需要涵养。这个位置就是圣人和凡夫之间,中间位。他快要进入圣人,但是还没有到;他已经有圣人的一点的成分,但是凡夫的成分可能更多,会影响着他,他要时时刻刻安住,不安住就会跑掉,就会受影响。这叫安住无念位。他一定要安住在这个无分别念当中,不然就会失照。
第三就是“虚明朗照位”。在这个觉性无分别的本位上(这个本位还不是证法身的本位),就是觉性上,要虚明朗照。照什么呢?照破妄想、烦恼、境界、根身、习气等等,以这个虚明的朗照来照破一切,而且照得从粗到细,从细到微细到极细,去照一切。这个照的过程当中,觉性的功用就会体现,凡夫的世界慢慢会消融,慢慢就证入圣位,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和前面那个对起来讲,就是“觉照了妄中的体验之见”和“虚明朗照”是一致的,与“依性行”也是一致的,这三方面的结合是证入圣位的关键一步。这一步没有做好,他始终是无法证道的。虽然你的见很殊胜,见得很彻底,也是无法证圣位的。
这是前三三。
接下来就是后三三。
后三三就是说,当你虚明朗照到一定的时候,一刹那之间就证入圣位,法身本位,就是“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的境界,那么他就具有三种“通”。
第一是“三通”。
第一个通就是“慧通”。慧通就是像镜子照物一样,朗照,时时刻刻是透明的,透明当中能够显照,这叫慧通。自己的心念显现、境界显现,都能够明朗地照。这是一种慧通。慧通就相等于慧眼。
第二叫“法通”。法通呢,就是照透一切文字的、境界的、缘起的、根机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差别相。慧通是总相,就是说朗照的智慧很透明、很彻底,每一时每一刻都在这个朗照当中显现着,他不用再修。法通呢,就是对具体的事物、具体的缘起,对三藏十二部经也好,各宗各派,各种的哲学人生的道理,各种的根机各种的因缘、因果,都是照得很透,但是要个过程,这叫法通,法通位。
第三个叫“性通”。性通是什么呢?在我们的觉性光明当中,过去、现在、未来,宇宙的万法在这里面、在因缘当中显现。它自然通达显现,能够照了无碍。这个是很微妙的境界了,就像观音菩萨证到十方圆明之后,整个境界都显现,诸佛的境界、众生的境界在性通中显现。这个是很高的境界了,叫性通。
这三个通实在是超过六通的。六通的最后一个通才接近于慧通,就是漏尽通。漏尽通是指他没有烦恼,获得清静,但是它没有提到朗照。漏尽通之后才能显慧通的朗照,慧通的自性的朗照境界乃至通差别与圆通无碍,这个是叫三通。
第二是“三用”。
就是说你有这么三通,或者三通也不是说都圆满以后才达到三用的,它是交叉的、圆融的,就在这个法身本位上要起这三用。

第一,“破转之用”。以他的光明的加持力破众生的执著,就是说,一个执著的人到他面前,他自然会知道,马上就显示出来,他用一个方便来破你,或者来转你。“破”是用智慧,把你的执著破掉。“转”是用一个方便把你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比如说你散乱心很严重,他叫你念佛,就是一种转化。如果你对世界很贪着,他给你一个极乐世界,给你另外一个东西,叫转。这叫破转之用,是第一步要达到的。

第二步,是“化机之用”。一个人有一种障碍,心理上有一种落处,或者说,他有某一种机缘,需要见到某一个师父,在某一个地方修行,他的将来的因缘怎么样,等等一切,呈现在他的觉性当中。那么他有他的加持力来化他的机,使他契入佛道,要告诉他,你见哪个师父比较好,在哪个地方修怎么样,或者说你现在身体上有什么障碍,你的心念上有什么障碍,是智慧的障呢,还是业障呢,烦恼障呢,报障呢,等等。或者你的“机”障碍在哪里,为什么不活,为什么不透彻,等等这一切,很多很多的,非常的复杂,他都能够照机而化,化解你的机的弱处。这叫化机之用。这是又微妙一层了,甚至这个化机不一定用语言、不一定用动作的,可以是无形的。
第三种叫“妙显之用”,妙现种种的神变境界,显现种种不可思议的力用,像极乐世界,像密宗里面的坛城,像自性光明里面的种种的变化,这里面就是有无尽的作用,叫妙显境界。如果不能妙现呢,还不行。比如说你度一个亡灵,你就要在妙显当中显现你自己是阿弥陀佛,你化作莲花来接迎他,就是妙现。就是在觉性不动当中会化作很多的光明的作用来摄持众生、利乐众生,这叫妙显之用。
下面最后部分就是“三德”。
一是“法身德”。证到前面的时候就是法身德的体现。法身德是怎么样子呢?就是说在宇宙当中透明的一片,安住不动,非常的寂静,就是寂光,清静的寂光当中,它是一片的,就是禅宗常常讲“打成一片”。真正在一片当中不动摇的话,就是法身本位。它是一种透明的光,也可以叫“圆光”,无内无外的,没有生死、没有来去的这一片觉性的光明,透明的无相的光体,就是法身德。这是真实存在的,非常有力量的。一个人要融入法身的话,那么会得到全部的加持,烦恼执著都会化解掉。所以法身是根本。
由这个法身德再起第二种,叫“般若德”。般若德就是智慧朗照。这个就是他受用的妙用在里面。自受用主要是以法身德圆照觉体显现报身德的功德。这个般若德是圆明照了,具足五智、五光,自然地照了一切境界。般若德包括了前面三种通和三种用在里面,才能圆满般若德。般若德所成就的报身,有自受用、他受用的显现,它是功德无量的显现,还有报土,如极乐世界,像阿弥陀佛的报身的这个体现。
第三叫“解脱德”。解脱德是什么呢?就是一切众生能够见闻到他的名号、身像,听到他的说法,结过缘,自然会获得解脱。他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好像我们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都会得到加持解脱,能够解脱一切众生烦恼执著,而且是自然的、不用作意的。佛与菩萨有这样的威力,不可思议的圣妙之用。所以说经里面常常讲,念药师佛、念阿弥陀佛等,这都是果上功德加持众生,而且众生念他相应的时候都获得解脱。而且佛经里面讲,一个见性的人,如果和某某佛有缘,自然在他的光明当中得解脱,得到加持。这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德。
这样,整个禅人的禅修过程就是所谓的前三三、后三三,包括一切位,也就是无量众。【文殊菩萨】
文殊,梵名Man~jus/ri^,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或谓其为已成之佛,如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过去久远劫有龙种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盘,彼佛即今之文殊师利法王子。或谓其为实在人物,如文殊师利般涅盘经谓,此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后至释迦牟尼佛所出家学道。此外,亦有说文殊菩萨为诸佛菩萨之父母者。一般称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分别表示佛智、佛慧之别德。所乘之狮子,象征其威猛。
有关文殊菩萨之净土,于经典记载说法不一。据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载,此菩萨自往昔那由他阿僧只劫以来,发十八种大愿,严净佛国,当来成佛,称为普现如来,其佛土在南方,号离尘垢心世界、无垢世界、清净无垢宝置世界。悲华经卷三诸菩萨本授记品、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等亦有相同之说法。又据新华严经卷十二如来名号品载,过东方十佛刹微尘数之世界有一‘金色世界’,其佛号为不动智,此世界之菩萨,即称文殊师利。华严宗称东方清凉山为其住所,而以我国山西五台山(清凉寺)为其道场。
于密教胎藏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中,呈金色童子形,头有五髻,左手捧青莲花,上立五股杵,右手持梵箧。密号吉祥金刚,三昧耶形为青莲花上金刚杵。胎藏界曼荼罗另设文殊院,以文殊菩萨为中尊,又称五髻文殊,密号吉祥金刚、般若金刚,三昧耶形为青莲上三股或梵箧。形像为童子形,身呈紫金色,顶有五髻,右手仰掌,指端向右,左手执青莲花,上立三股杵。由其真言字数之不同,有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区别。
在印度、西域等地,有关文殊信仰之记载甚少。我国自东晋以来,崇信文殊之风渐盛。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六载,唐代宗大历四年(769)由不空三藏之奏请,敕令天下佛寺,食堂中除宾头卢尊者像外,另安置文殊菩萨像,以为上座。现今敦煌千佛洞中存有文殊维摩变、文殊普贤像、千臂千钵文殊师利等之壁画及绢本画。〔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阿阇世王经卷上、菩萨璎珞经卷四四谛品、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二十九菩萨住处品、大日经卷一具缘品、卷二普通真言藏品、卷四密印品、大智度论卷一、卷一○○、大日经疏卷五〕(参阅‘文殊信仰’1425)
参考文献:《佛光大辞典》前三三:
见三:(一)依文字理解而立见
(二)初见空寂灵知之显见 (三)觉照了妄中的体验之见
行三:(一)依信行
(二)依法行 (三)依性行
位三:(一)识心分别位
(二)住心无念位 (三)虚明朗照位
后三三:
三通:(一)慧通
(二)法通
(三)性通
三用:(一)破转之用
(二)化机之用
(三)妙显之用
三德:(一)法身德
(二)般若德
(三)解脱德
前三三与后三三的问题,这是一个典故。就是文喜到五台山参拜的时候,遇到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就和他对上话了。那么他就想,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教化区,但是不等于都是圣贤,一定有凡夫。他如果以为这里都是高僧大德,就会感到很失望。所以文喜就问:“请教大师,五台山有多少僧人?”这个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这个老和尚其实就是文殊的化身,答覆了一首偈子:
“千峰顶上色如蓝,”千峰顶上就是高高山顶上,色如蓝就是平等一片当中。
“谁问文殊谁对谈。”谁在问文殊、谁在对谈呢?这就是暗中的机在里面,意思说你所对谈的就是文殊。
“欲知清凉多少众,”五台山的清凉寺有多少众?
“前三三与后三三。”这就是说前三三后三三这个典是从问“众”来的,从问“多少人”来的。
如果以体用来体现的话,比如说无量,体性是无量无边,用处也无量无边,就很难说明问题。因为毕竟是文殊的“众”,就是教化的“众”,那么教化的众它就有区别:一个是外,一个是内。外就是金刚窟以外的那些大众,还有金刚窟以内的圣位的,这个叫内众,内圣位。这就体现了前三三和后三三的无量差别。
前三三有很多很多,那么很多很多的内容具体是什么呢?古来一直没有人来解释这个问题。后三三到底是指哪些呢,也没有解释的,只是无量。我们现在就根据禅宗的一些修证过程来解释这个问题。
这里讲的“以证法身本位为前后之界”,什么叫前,什么叫后?从修道来讲,你没有证法身本位,就是修道之位,也叫证道之前;那么证法身本位之后呢,就起用,它是本位之后,所以叫后三三。
前三三的第一是“见三”。
因为修行的入门就是从“见”开始的,就是认识论。没有一个认识的,就没有开始,首先从认识开始。那么认识论当中有三方面。
第一是“依文字理解而立见”。他学了很多经教、理论,然后建立了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是建立在文字道理之上的,由思维意识来把握的,在我们佛教里面叫立见阶段。我们遇到那些教授、学者,如果他推出的一种说法,是建立见地的、知见的,就知道他这是第一个阶段,他没有开悟的。为什么呢?他的内容都是建立知见的,他这个知见你一破掉它的时候,他会抵触你的。这叫立见阶段。
第二是“初见空寂灵知的显见”阶段,就是说他把分别心歇下来,把文字道理歇下来,不再建立分别知见,心中不存东西,这个时候有师父的引导和自己的参究,他忽然之间进入了空寂灵知的状态,就是觉性的最初步的状态,这个时候他什么都没有,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但是会自然而然地显现这个见地。就是说,他非常的清楚明了,明明白白这就是觉性,这不是别的。刚开始什么都不知道,后来一旦明白,一旦会取它,这就叫见性了,就是初见佛性的阶段。这是第二种见,叫“显见”,不是立的,它不用建立,它就明明白白,就是这样,用就可以了,时时觉照,但是它还不能活泼,还不能照见一切,还不能通达一切的,正只是显现这个见地。
第三就是“觉照了妄中的体验之见”。由这个空寂灵知的显见,时时刻刻不离无分别的见地,那么它又时时觉照了然,觉照在当下之中,就有一个了妄的过程。当妄想起来了,当烦恼升起来了,当执著来了,当境界来了,它就要觉照了妄。在了妄的过程当中,它又体验。因为了了一层,它有新的一层体会,是不断的殊胜、不断的体会的。而且很多的知见很多的说法很多的境界,在这里不断地了脱、不断地化解,就有一个了见的过程。而它的见其实在这个时候会升华为智慧,是越来越透彻、越来越明朗,自己也不知道这个智慧是哪里来的,就是一个了见、显现的一个过程。
这就是“见三”,这个“见三”包括很多很多人。这三个层次上,有很多人会出现。
这第二是“行三”。
就是以修行角度来讲。前面是见,见是佛教的认识论或者智慧论、见地论的一个过程,一种体现。行,就是说行持、用功。它又是一个范围,但它又是相融相摄的,不是分离的。
第一种行叫“依信行”。什么叫“依信行”?就是对佛、对祖师、对自己的师父非常的相信,师父讲什么听什么,或者师父的著作里面怎么讲的他就怎么做的,这种人叫“依信行”。他是依自己对师父这种信心崇拜来修行的,但是师父要改变了,他可能要转不过来,他会停留在那里。他不灵活,他没有自己的智慧。
第二是“依法行”。依法行就有自己的见地,有自己的修行方法,有自己修行过程当中的体验,有自己所呈现的境界,这叫“依法行”。依法行是不依赖师父的,师父怎么讲不要紧的,他已经把握了,把握了师父的精髓,超越了师父的形象的执著和文字的执著。他要超越出来,依法而行。他是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去体现自己的修行历程的,这是依法行。
第三是“依性行”。就是说他明心见性了,安住在本位上,时时刻刻地依性而显现,那么这个行就不是一种修为的过程了,它是体现的过程,这种行是最殊胜的行。但是虽然在这种行当中,不一定是圆满了,它还有染污性的。但它的立足点既不是“信”也不是“法”,它的本性以外没有信,本性以外没有法,它完全依本性而修行、而体现。这是第三“依性行”。
那么通过上面的“见”,又有具体的“行”,那么他就有“位”。人类社会,无论你是什么人,总有你的位置,修行人也同样有你的位置。
位置也有三种。
第一种是“识心分别位”。按照你的意识心去分别你的见地,分别你的生活,分别你的修行,分别你的师父和境界。你一直住在这种识心的分别阶段,那么这个位置是完全凡夫状态、完全执着状态、完全对立状态的一种识心分别位。
第二种叫“住心无念位”。他已经明心见性了,安住在觉性当中,他没有分别念,空灵觉照着,但是他没有起用,力量不大,他还需要涵养。这个位置就是圣人和凡夫之间,中间位。他快要进入圣人,但是还没有到;他已经有圣人的一点的成分,但是凡夫的成分可能更多,会影响着他,他要时时刻刻安住,不安住就会跑掉,就会受影响。这叫安住无念位。他一定要安住在这个无分别念当中,不然就会失照。
第三就是“虚明朗照位”。在这个觉性无分别的本位上(这个本位还不是证法身的本位),就是觉性上,要虚明朗照。照什么呢?照破妄想、烦恼、境界、根身、习气等等,以这个虚明的朗照来照破一切,而且照得从粗到细,从细到微细到极细,去照一切。这个照的过程当中,觉性的功用就会体现,凡夫的世界慢慢会消融,慢慢就证入圣位,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和前面那个对起来讲,就是“觉照了妄中的体验之见”和“虚明朗照”是一致的,与“依性行”也是一致的,这三方面的结合是证入圣位的关键一步。这一步没有做好,他始终是无法证道的。虽然你的见很殊胜,见得很彻底,也是无法证圣位的。
这是前三三。
接下来就是后三三。
后三三就是说,当你虚明朗照到一定的时候,一刹那之间就证入圣位,法身本位,就是“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的境界,那么他就具有三种“通”。
第一是“三通”。
第一个通就是“慧通”。慧通就是像镜子照物一样,朗照,时时刻刻是透明的,透明当中能够显照,这叫慧通。自己的心念显现、境界显现,都能够明朗地照。这是一种慧通。慧通就相等于慧眼。
第二叫“法通”。法通呢,就是照透一切文字的、境界的、缘起的、根机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差别相。慧通是总相,就是说朗照的智慧很透明、很彻底,每一时每一刻都在这个朗照当中显现着,他不用再修。法通呢,就是对具体的事物、具体的缘起,对三藏十二部经也好,各宗各派,各种的哲学人生的道理,各种的根机各种的因缘、因果,都是照得很透,但是要个过程,这叫法通,法通位。
第三个叫“性通”。性通是什么呢?在我们的觉性光明当中,过去、现在、未来,宇宙的万法在这里面、在因缘当中显现。它自然通达显现,能够照了无碍。这个是很微妙的境界了,就像观音菩萨证到十方圆明之后,整个境界都显现,诸佛的境界、众生的境界在性通中显现。这个是很高的境界了,叫性通。
这三个通实在是超过六通的。六通的最后一个通才接近于慧通,就是漏尽通。漏尽通是指他没有烦恼,获得清静,但是它没有提到朗照。漏尽通之后才能显慧通的朗照,慧通的自性的朗照境界乃至通差别与圆通无碍,这个是叫三通。
第二是“三用”。
就是说你有这么三通,或者三通也不是说都圆满以后才达到三用的,它是交叉的、圆融的,就在这个法身本位上要起这三用。
第一,“破转之用”。以他的光明的加持力破众生的执著,就是说,一个执著的人到他面前,他自然会知道,马上就显示出来,他用一个方便来破你,或者来转你。“破”是用智慧,把你的执著破掉。“转”是用一个方便把你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比如说你散乱心很严重,他叫你念佛,就是一种转化。如果你对世界很贪着,他给你一个极乐世界,给你另外一个东西,叫转。这叫破转之用,是第一步要达到的。
第二步,是“化机之用”。一个人有一种障碍,心理上有一种落处,或者说,他有某一种机缘,需要见到某一个师父,在某一个地方修行,他的将来的因缘怎么样,等等一切,呈现在他的觉性当中。那么他有他的加持力来化他的机,使他契入佛道,要告诉他,你见哪个师父比较好,在哪个地方修怎么样,或者说你现在身体上有什么障碍,你的心念上有什么障碍,是智慧的障呢,还是业障呢,烦恼障呢,报障呢,等等。或者你的“机”障碍在哪里,为什么不活,为什么不透彻,等等这一切,很多很多的,非常的复杂,他都能够照机而化,化解你的机的弱处。这叫化机之用。这是又微妙一层了,甚至这个化机不一定用语言、不一定用动作的,可以是无形的。
第三种叫“妙显之用”,妙现种种的神变境界,显现种种不可思议的力用,像极乐世界,像密宗里面的坛城,像自性光明里面的种种的变化,这里面就是有无尽的作用,叫妙显境界。如果不能妙现呢,还不行。比如说你度一个亡灵,你就要在妙显当中显现你自己是阿弥陀佛,你化作莲花来接迎他,就是妙现。就是在觉性不动当中会化作很多的光明的作用来摄持众生、利乐众生,这叫妙显之用。
下面最后部分就是“三德”。
一是“法身德”。证到前面的时候就是法身德的体现。法身德是怎么样子呢?就是说在宇宙当中透明的一片,安住不动,非常的寂静,就是寂光,清静的寂光当中,它是一片的,就是禅宗常常讲“打成一片”。真正在一片当中不动摇的话,就是法身本位。它是一种透明的光,也可以叫“圆光”,无内无外的,没有生死、没有来去的这一片觉性的光明,透明的无相的光体,就是法身德。这是真实存在的,非常有力量的。一个人要融入法身的话,那么会得到全部的加持,烦恼执著都会化解掉。所以法身是根本。
由这个法身德再起第二种,叫“般若德”。般若德就是智慧朗照。这个就是他受用的妙用在里面。自受用主要是以法身德圆照觉体显现报身德的功德。这个般若德是圆明照了,具足五智、五光,自然地照了一切境界。般若德包括了前面三种通和三种用在里面,才能圆满般若德。般若德所成就的报身,有自受用、他受用的显现,它是功德无量的显现,还有报土,如极乐世界,像阿弥陀佛的报身的这个体现。
第三叫“解脱德”。解脱德是什么呢?就是一切众生能够见闻到他的名号、身像,听到他的说法,结过缘,自然会获得解脱。他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好像我们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都会得到加持解脱,能够解脱一切众生烦恼执著,而且是自然的、不用作意的。佛与菩萨有这样的威力,不可思议的圣妙之用。所以说经里面常常讲,念药师佛、念阿弥陀佛等,这都是果上功德加持众生,而且众生念他相应的时候都获得解脱。而且佛经里面讲,一个见性的人,如果和某某佛有缘,自然在他的光明当中得解脱,得到加持。这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德。
这样,整个禅人的禅修过程就是所谓的前三三、后三三,包括一切位,也就是无量众。
给你个网站,建议去看看!
参考资料:http://www.zensky.net/http://cache.baidu.com/c?word=%C7%B0%3B%C8%FD%C8%FD%3B%D3%EB%3B%BA%F3%3B%C8%FD%C8%FD&url=http%3A//www%2Ezen%2Eorg%2Ecn/Article%5FPrint%2Easp%3FArticleID%3D507&b=0&a=53&user=baidu
这个详细解释的论坛已经关闭,上面这个网址是快照来的,如果您能看到,您的答案就在此,我找了5分钟了 。说知亦不知,说不知亦知;也不是知,也不知是不知。

文殊菩萨灵签

文殊菩萨灵签下载安装 这位朋友,老实告诉你,如果你真的信佛教的话,就不要去信解签一类的东西啦!《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就明确要求不要信这类的东西。佛教里面没有求签解签一说,都是后人胡编乱搞附会的。

文殊菩萨每日一签 1、文殊菩萨大智慧度众生,十方世界了了分明,怎么改行算卦了?呵呵,罪过罪过!
2、命由已造,相由心生,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阿弥陀佛!

文殊菩萨的签智广才疏是多少签 解曰:正副争雄,不利小人,克家者,谓其得西川也,长者,正也,又君子也,二二三三者,争论迟疑也,男子吉,女子贞,和顺也。
卦象:乃平步青云之象,谋事和合必得,系大吉之兆也,
【古人刘备取西川】
朋情不可妒忌,亦不必致疑,先主西下在於雒城,画策想回荆州,然后进取,士元妒忌孔明立功,劝先主即发兵取西川,以致死於落凤坡之下,凡事心宽智广可也。
本签之数在四四九九,因从吉而贞乃相辅相示成於易理,且「如争如
战」以谐音乃「事事必较」,长子克家「久久」必兴.
经验解释:
所求(姻缘)当可如愿,不必太过担虑.

文殊抽签我去参加考试能通过吗? 不能,自己不自救。文殊菩萨想帮助助你也助不3

解签文 南岳文殊菩萨处求得一签,只有一个“未”,不知何意?当时是求的学业。 若是一木,则你对原配不太满意。
若是二小,你是不是又另结新欢。总知,现在未能如意。

观音灵签很吗 “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这句古今流传的俗语,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民众崇敬供奉观世音菩萨的盛况,以及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民间的深远影响。传说中,观音菩萨有求必应,无比。
观音全称“观世音”,又称“观自在”、“观世自在”、“光世音”。梵
语是“阿缚卢多伊伐罗(Avalokitesvara)”,意为观照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观”为观照之意,但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而是以佛教的无漏(无烦恼)圆通大智来观照。“世音”是菩萨观照的对象、境界。这里的“世”并不单指人世,还包括六道,即:人、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音”是六道众生遇难时念诵观音名号的悲切之声音。一言以蔽之,“观世音”三字名号就是菩萨以无漏圆通大智观照六道众生因痛苦而念诵其名号的声音。如果菩萨听到有人念其名号,就会立即去寻声解救。观世音三字名号的含意在佛经里多处有解释。《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称:“观世音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正法华经・光世音普门品》也有记载:“若有众生遭百千亿困厄、患难,苦毒无量,适闻光世音菩萨名者,辄有解脱,无有众恼。”可见,观世音这个名号实际蕴含了菩萨大悲济世的思想和功德。 观音以寻声救苦为度化众生的法门,但是世间众生无量,众生痛苦又无限,观音何以去面对、接引这芸芸众生的悲苦之声呢?显然,这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依大乘佛教的说法,这是菩萨因地修得的慈悲和智慧两种功德的作用。?慈悲是一切菩萨的本怀,是佛教大乘思想的根本。菩萨为梵语音译,意为“觉有情”,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之意。觉有情是菩萨的任务,也是菩萨慈悲精神的具体表现。当然,必须说明一点,佛教讲的慈悲并不是世俗理解的意义。《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解释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菩萨正因为具备了这种精神,所以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化度众生,利益众生;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纵有大智也难实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崇高伟业。 在佛教诸大菩萨中,观音菩萨更是以慈悲著称,他的慈悲心愿最伟大、突出。他以观照众生音声为方便,号召众生危难之时称念他的名号,他听到后,即时寻声解救。观音这一快速、方便的救苦方法完全体现了他慈悲济世的迫切心愿。正因为如此,观音成了佛教大慈大悲的象征,被佛教徒誉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大悲观音”、“救世观音”等种种美称。慈悲是观音济世的根本动力,而观音济世的功用则主要依赖于他宿世修得的渊深的智慧。据《楞严经》卷6说,观音在无量恒河沙数劫前即已修成“六根大圆通智”。六根大圆通智是佛教一个很深奥的名词。六根指众生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修行达到圆满的境地,他的六种感官功能便会大大增强,变为“六根互用”。也就是眼不仅能见色,还能闻声、嗅香、尝味、感触、知法。耳鼻舌身意亦然,都各具其它感官的作用。六根互摄互容、圆融无碍。《涅盘经》载说:“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知法。一根现尔,余根亦然。”《法华经》亦称:“六根清净者,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等,诸根互用。”《楞严经》说得更具体、清楚,所谓“无目而见”、“无耳而听”、“非鼻而闻声”、“无身觉触”、“圆明了知不因心念”。观音正是具备了这种神通力量,所以能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遍观十方之音,接应无边众生。 观音来历 观音是佛教里的大菩萨,可是在佛典里他也没有一个具体、真实的身世。关于他的来历,诸经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他在过去无量劫前就已成佛......>>

观音29签,能使已堕胎的婴灵成佛吗? 成佛哪是那么容易的事,你对佛教也太不了解了。
堕胎是非常恶的行为,应该要忏悔,真正悔过。
念经回向,是有助于堕胎的孩子,但是自己不生起悔过的心,婴灵的心如何能平静。
他还那么小,太不应该了,怎么忍心?????

我在南岳求签的时候许了愿,之后把求的签告诉别人了,请问我的愿望还能实现吗? 文殊菩萨的 “定许郎君去采芹,更要功夫刻刻勤,蛟龙终非池中物,才知方享在奇文” 第2支签财神菩萨求的第一签 “君子问卦去求财,守旧安然可免灾,勤俭持家惧有益,七分财喜自然来”这2支签含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我不相信天上会馅饼掉下来,我就想求事情做成,让我付出的努力有所回报。

和尚来店里说捐款,送了个菩萨,叫我签,不给我说捐钱,签了说不能画掉,拿一个本子给我看,说最少 真和尚不会这么做,也不允许这么做。我认识很多僧人,他们是严于律己的,就算是身上没钱了,也只会跟身边的居士说,而不会出去化缘要捐款卖护身符什么的。所以这是假和尚。以后碰见这种人,你可以这样说:听说佛教的楞严咒消业障第一,请师父帮我念诵几遍消消业吧。真和尚都会背诵的,假和尚就立马露馅了。如果他说不会,那么就阿弥陀经也好,看他会不会。如果不会,就别理他了。

我离婚了,我该怎样向文殊菩萨祈求婚姻,该怎样说 就象对着自己的亲人那样说,在心里说,贵在真诚。建议您百度搜索“e时代观世音菩萨感应录”(新浪博客)来看,有很多念菩萨圣号得护佑的人写的实例文章。找姻缘,求观世音菩萨可能更。

怎样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

菩萨身相之所以用橘色,因为橘色代表的是太阳快要出来时,天空中的光芒。也代表从这个颜色后,大地会有光明。为了方便解说,我们说文殊菩萨是橘色的。我们的本性就是文殊师利,但是我们总是对之视而不见。就像我们的眼睫毛,太近了,以至我们总是找不到他。因为我们没有认出文殊师利,而他又与我们如此之近,以致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染污。我们忘记本性所在,我们创造出各种分类,各种标签。
在座的大多数人都应该很熟悉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有时候,文殊菩萨示现为佛陀的弟子。身相常常示现为在家众,就像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一样。和观音菩萨一样,文殊菩萨以教法著称。心经就记载了舍利佛与观音菩萨的对话。
很多时候,文殊菩萨作为佛陀的助教,帮助弟子更深入地了解教法的意义。有一次,佛陀问文殊菩萨对空性的看法。文殊菩萨沉默下来,表示空性超越语言和概念。像刚才这种方式,文殊菩萨就像佛陀教法的工具。在大乘经典中,记载了文殊菩萨是很多菩萨的老师,伪装成弟子的老师。很多资浅的菩萨是通过文殊菩萨的引导进入的。当释迦牟尼佛还是年轻的王子的时候,走出宫殿看到生老病死,有说法说这就是文殊菩萨的示现。还有说法认为佛陀的父亲也是文殊菩萨的示现。文殊菩萨也是佛陀诸大弟子的前辈。
在那烂陀大学很多大学者主要的本尊就是文殊菩萨。在西藏,文殊菩萨带来的影响和教法是无量无边的。在中国内地,甚至中文所教化的地域,文殊菩萨的影响也是非常广大的。这里讲的是文殊菩萨象征性的部分。难道文殊菩萨就局限在一个人的角色中吗?根据大乘的讲法并不是这样的。文殊师利超越人身的概念。历史上,文殊师利的形象或者文殊圣地,如五台山,也非常重要,因为产生一个和文殊菩萨直接沟通的管道。如果没有这些相对的方便法门,我们就没有办法认出内在究竟的文殊师利。谁是真实的文殊师利?他在哪里?他是男的还是女的?当然是超越这一切的。需要了解的是,究竟的文殊师利不是一个魔幻的事情,也不是神或者更高的神明,究竟的文殊师利就在我们的内在,一直都是这样。
我们的本性就是文殊师利,但是我们总是对之视而不见。就像我们的眼睫毛,太近了,以至我们总是找不到他。因为我们没有认出文殊师利,而他又与我们如此之近,以致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染污。我们忘记本性所在,我们创造出各种分类,各种标签,把所有这些变得很坚固——标为人类,男人女人,欧洲人、美国人,医生,父亲,孙女等,这种身份的认定如此坚固,以致我们无法感到真正的安全和自信。究其原因,因为这些标签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依赖其他的条件存在,因缘聚合,就好像风中的羽毛。于是,我们创造更多自我的标签,强化的标签,我们做的这些工作,好以为这些是实际存在的。这些年我来,看到越来越多的卖劳力士的表店。我奇怪厂家怎么没有做更多的挂在脖子上,在脚上的款式。这变得有些复杂,因为我们不会带着价签走来走去。我们不想让人以为我们是土豪。而二十年前,中国人是不把标签拿下来的。如果某人戴着曼谷出厂的假劳力士,也可以作为标签,强化我们存在的证明。
言归正传,到底文殊师利是谁?认出文殊师利,直到把所有的标签放下为止。要能够认出文殊师利有非常多的法门。长而详细的法门,与简短的法门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时候,法门因为简单,我们无法对之建立信心,而无法掌握。
冥想练习:对好念头或者坏念头,不拒绝,不接受,这就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认出文殊的方法。如果你懂得这个方法,这就是文殊师利。这就是橘色。没有持剑,也没有持经典,同时TA也持剑,持番茄,持花。听起来很简单,修起来挺困难。因为我们习惯上喜欢可以度量的一切东西,比如喜欢象征性的东西。喜欢颜色,喜欢形状……因为人们喜欢象征性的东西,所有有了塑像。之所以用橘色,因为橘色代表的是太阳快要出来时,天空中的光芒。也代表从这个颜色后,大地会有光明。为了方便解说,我们说文殊菩萨是橘色的,文殊菩萨是16岁,好像这个16岁很重要似的。另外他还有一些法器,这些我们都可以一一解说。相对层面上的法本,文殊菩萨示现为 6的后代。
我从很多的上师那里都得到教法,这些上师就是文殊肉身的示现。授予我文殊法的上师,是无染的圣者。但是我的坏毛病就太多了……
文殊师利就在你身体里,我给不了你。我才落地几个小时,祖父就强行把我的舌头拉出来,在上面画了个谛字。另外我从7岁开始跟着顶果法王,他授于我文殊灌顶,以及萨迦法王的文殊灌顶。萨迦法王家族是惟一一个有文殊菩萨基因的家族。尽管修了这么多文殊法,我连一个好的梦兆都没有。但是有件事可以确定,我一直有个感觉,文殊菩萨一直照看着我。所以各位来这里希望得到加持,应该不会浪费时间。
我非常容易被激怒。1980年代,我花了很大功夫去五台山。我从书里读到,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五台山。我徒步了五个台顶,虽然没有亲见文殊菩萨,但全程我很满意,虽然条件很艰苦,我不曾被烦到。没有升起烦恼心,我认为是文殊的示现。今天在座受的文殊灌顶,来自萨迦传承。瑜伽乘的教法。
我已经活了50岁,仍找不到任何东西,可以和佛法相比。如果单一的人导致你对佛法失去信心,是非常大的损失。各位来到这里,都花了很大功夫,还有些人,我走到哪儿都看到他们的脸。在当今时代,看到这么多人对佛法有兴趣还是令人鼓舞的,毕竟到处都是劳力士表店。下面教的一些仪轨,不在场的人,可以上网去听。有些朋友说要去五台山,请带着我对文殊菩萨的尊敬与问候。请带话给文殊菩萨:现在这个世界更需要他的教法,请他长久驻世。供养不起的,请点香或者献花。有的人想做哈达和供养,我不喜欢哈达,需要折来折去的。忆念文殊菩萨就是最好的供养。请不要拿哈达供他。
****************************************************************
文殊圣诞谈:文殊菩萨象征生命应有的高度
今天是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生日。很多人跟观音地藏弥陀的缘分比较足,跟文殊普贤缘分好像比较浅一些。这也是正常的。观音地藏弥陀的愿力偏向于我们人的命,你要修行,先要救命。那观音地藏就是先救命的,你命够了,再谈智慧,谈修行。有这个层的意思。一般人遇到灾难,不是念《普门品》,就是念《地藏经》。这就是救我们的命。
救了这个色身命后,就要救法身慧命。那就要找文殊菩萨了。大家看文殊菩萨,总感觉很陌生,很遥远,像个大学老师一样。这也是正常的。文殊和普贤都有些类似大学老师。大学老师就是负责上课,启发你,上完课后,他就走了。
但你要明白一点,人生除了满足你的救命后,还有第二个目标要做的。就是绽放你灵性的生命,如果人生境界提高了,你会发现文殊菩萨其实是很可爱的。
文殊菩萨的可爱,从两点可以看出。第一,文殊菩萨度众生的方式特别可爱。大家去五台山,山上有许多文殊感应的故事。我以前也讲过许多。也就简单讲几个。比如塔院寺在供养千僧斋时,文殊菩萨化身一个妇女,带着一条狗来应供,这个妇女没有钱,只给了寺院一撮头发,古人的头发,相当于舍身了。就要了三分斋,一份自己的,一份给她的狗的,一份给肚子里的。这时,知客师就发火了,说你这么贪心,文殊菩萨就显现了。因为文殊菩萨的显灵,所以五台山到现在,仍然每年结夏安居时,都举行千僧斋,就是供养到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的化身,也比较神奇。比如为了度化乾隆,乾隆听说了五台山僧人破戒的多,就来五台山。果然在澡浴池看到一个和尚和女人洗澡,乾隆一生气,一箭射过去,和尚背着箭跑了,乾隆就追,追到了菩萨顶,箭在文殊菩萨身上。
在五台山,康熙当年迷路了,文殊又化身一个老者,提着灯笼来指引他。五台山又有了灯笼文殊。虚云老和尚去拜五台山时,他拜过黄河,遇到大雪,快要死去。来了一个乞丐,叫做文吉,来救他,这么一救,就救了两次。这也是文殊菩萨化身来的。
这个故事,还特别多。文殊菩萨度众生的方式,很神奇。你根本不知道他会出什么样的方式来。因为你根本招架不住。所以文殊菩萨又有十大愿,其中一个讲到,世间要是有诽谤我的,嗔恨我的,都与我有缘,我都要度他发菩提心。
单单这一条,可以颠覆你所有的知见。比如你看到亲人在诽谤三宝,你就很着急,他们会下地狱。这个是真的,诽谤就下地狱。但地狱出来后,他就种下了三宝的善根了。这个是文殊菩萨的心量。诽谤他,也是跟他结缘的一种方式。所以大家到五台山,你就会感觉,好像摸不到边。为什么这样子,因为心量太大了,大到你摸不到边。这个文殊菩萨的可爱之处。
第二点,不讲文殊菩萨的神通,就讲我们生命中,文殊菩萨到底占了多大的地位。
一般人把佛法理解为安身立命之法,就是活的更好的法。但活有三种,第一,是物质生命的活,第二是精神生命的活。第三是灵性生命的活。如果学佛很久了,仍然在物质生命领域发挥,为了生计而苦恼,这说明两点,第一,你欲望太强了,世俗欲望太强了,总觉得享受的不够好。第二点,说明了福报太小了,连生计都解决不了。如果福报够了,就应该开始追求精神生命和灵性的生命的成长。
如果你只用物质生命的领域来看,佛法的价值就很小了,甚至不如儒家的做法。但如果你切入了灵性领域,就会知道,原来佛法是这么尊贵的。
大家去看佛经的时间概念。佛一说时间,就说劫,一劫等于五十六亿年,而且还是恒河沙劫。这么长时间内,地球都毁灭了几次,人类文明都消失到诞生,诞生到消失,这样轮回了几次。所以你放长了看,时间上,放大了看,从人类的族群上,你就知道佛法的伟大。
佛法的目的,他是提高人的灵性生命。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在于他的灵性生命的丰富。世界上诞生了几大伟大的思想家。后来就再也无法超过他。孔子,老子,耶稣,释迦佛,默罕默德。这些人类精神文明的领袖,后人只能顶礼他们,学习他们,而无法超越他们。为什么,那代表了人类精神生命的高峰。(下略)

解空无垢尊者 求解签

解空无垢尊者,五百罗汉第肆拾柒尊解空无垢尊者,即无垢光菩萨。为密教理图胎藏界曼荼罗文殊院中尊文殊菩萨右方第三位之菩萨。是文殊菩萨的使者,显文殊菩萨的空智。又称无垢光童子。密号离尘金刚。解空无垢尊者引导众生摆脱烦恼,忘却尘世种种欲望,用过去、未来、现在的因果轮转启迪世人,将一切众生带入光明的世界。意思很明确,就是做人做事不要太执着太苛求,要把生活当做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切忌冲动,时时保持冷静的头脑,有些事情看起来很明白,其实你是当局者迷,这种时候就要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再做决定了人生本是一局棋
解:棋如人生,人生如棋,凡事看开,看开凡事。棋道告诉我们应该静观其变,但同时又告诉我们适时乘胜追击。
亦庄亦谐类游戏
解:游戏人生,开心即可。
旁观者清当事浊
解: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自己举棋不定的时候,可以咨询他人的意思。
清醒斟酌少是非
解:梦亦醒,醒来以后,就应该把握时机,少招惹是非,有时候,是非缠身,必定遭致大难。
切记,切记!

文殊灵签在线抽签

文殊菩萨灵签下载安装 这位朋友,老实告诉你,如果你真的信佛教的话,就不要去信解签一类的东西啦!《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就明确要求不要信这类的东西。佛教里面没有求签解签一说,都是后人胡编乱搞附会的。

在线求解签 10分 求签的游戏你也信?
请问一下总共有多少支签?人生的可能性有多少种?能对应得过来吗?

观音灵签六十二签求学业 考研结束了,马上知道成绩了,特别紧张,想知道这个签的意思,我会过初试么 相信自己

观音灵签很吗 “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这句古今流传的俗语,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民众崇敬供奉观世音菩萨的盛况,以及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民间的深远影响。传说中,观音菩萨有求必应,无比。
观音全称“观世音”,又称“观自在”、“观世自在”、“光世音”。梵
语是“阿缚卢多伊伐罗(Avalokitesvara)”,意为观照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观”为观照之意,但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而是以佛教的无漏(无烦恼)圆通大智来观照。“世音”是菩萨观照的对象、境界。这里的“世”并不单指人世,还包括六道,即:人、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音”是六道众生遇难时念诵观音名号的悲切之声音。一言以蔽之,“观世音”三字名号就是菩萨以无漏圆通大智观照六道众生因痛苦而念诵其名号的声音。如果菩萨听到有人念其名号,就会立即去寻声解救。观世音三字名号的含意在佛经里多处有解释。《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称:“观世音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正法华经・光世音普门品》也有记载:“若有众生遭百千亿困厄、患难,苦毒无量,适闻光世音菩萨名者,辄有解脱,无有众恼。”可见,观世音这个名号实际蕴含了菩萨大悲济世的思想和功德。 观音以寻声救苦为度化众生的法门,但是世间众生无量,众生痛苦又无限,观音何以去面对、接引这芸芸众生的悲苦之声呢?显然,这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依大乘佛教的说法,这是菩萨因地修得的慈悲和智慧两种功德的作用。?慈悲是一切菩萨的本怀,是佛教大乘思想的根本。菩萨为梵语音译,意为“觉有情”,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之意。觉有情是菩萨的任务,也是菩萨慈悲精神的具体表现。当然,必须说明一点,佛教讲的慈悲并不是世俗理解的意义。《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解释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菩萨正因为具备了这种精神,所以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化度众生,利益众生;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纵有大智也难实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崇高伟业。 在佛教诸大菩萨中,观音菩萨更是以慈悲著称,他的慈悲心愿最伟大、突出。他以观照众生音声为方便,号召众生危难之时称念他的名号,他听到后,即时寻声解救。观音这一快速、方便的救苦方法完全体现了他慈悲济世的迫切心愿。正因为如此,观音成了佛教大慈大悲的象征,被佛教徒誉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大悲观音”、“救世观音”等种种美称。慈悲是观音济世的根本动力,而观音济世的功用则主要依赖于他宿世修得的渊深的智慧。据《楞严经》卷6说,观音在无量恒河沙数劫前即已修成“六根大圆通智”。六根大圆通智是佛教一个很深奥的名词。六根指众生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修行达到圆满的境地,他的六种感官功能便会大大增强,变为“六根互用”。也就是眼不仅能见色,还能闻声、嗅香、尝味、感触、知法。耳鼻舌身意亦然,都各具其它感官的作用。六根互摄互容、圆融无碍。《涅盘经》载说:“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知法。一根现尔,余根亦然。”《法华经》亦称:“六根清净者,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等,诸根互用。”《楞严经》说得更具体、清楚,所谓“无目而见”、“无耳而听”、“非鼻而闻声”、“无身觉触”、“圆明了知不因心念”。观音正是具备了这种神通力量,所以能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遍观十方之音,接应无边众生。 观音来历 观音是佛教里的大菩萨,可是在佛典里他也没有一个具体、真实的身世。关于他的来历,诸经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他在过去无量劫前就已成佛......>>

大师请进!!!我今天去寺里诚信拜佛,顺便求了灵签一幅,但是此乃下下签,我该怎么办? 万法皆为空,万事皆有心,静观自照,随心而做
就业时,个人愚见:宁为凤尾,不做鸡头

吕祖灵签 月已落,风又紧,舟无蓬,水底影;若要如心,三春一景。
月已落,(夜深了,深到凌晨都看不到月亮了,像是太阳要出来了,又像是凌晨一种可怕的寂静;比喻:眼前还是模糊的大雾还是忍耐第二天的光明才能看清周围的真实环境)
风又紧,(夜晚风起,大多能带来风雨,最少也能带来诸多寒意,比喻:现状不是很乐观)
舟无蓬,(在没有蓬舟车上,要是风雨来了,那风雨来了,可就要淋湿的不得了了,寓意:婚姻是人伦,是责任,就像舟和蓬的关系,感情总是脆弱的,只有慈悲才是永恒的)
水底影;(水影本是虚的,却还是得看看水底下的自己,寓意反思自己是怎样的人)
若要如心,(若要称心如意)
三春一景。(三春就是三年,三年一回头看看自己的的成果,任何感情没有两三年基本是不能相知相解的(寓意感情也是需要时间的磨合才有精华的),如果有三年之久那么是否该再次回首呢。想想自己要的是什么,该做的是什么,做完了会有什么样的景色,是优美。是仙境,是火山,是地狱,都是由自己创造的)
典故是:
《泥马渡康王》,在山东肥城一带,有一个神话传说:北宋末年,时为康王的赵构赴金营为人质,金兵押其北上,途中赵构脱逃,逃至磁州时,夜宿崔府君庙,梦神人告知金兵将至,赵构惊醒,见庙外已备有马匹,遂乘马狂奔。这匹马居然载着赵构渡过黄河的一条支流,过河后即化为泥塑之马。
金兀术追击康王到了夹江边,康王的马跳入江中,原是浮在水面上的,兀术为何看他不见?因有神圣护住,遮了兀术的眼,故此不能看见。康王骑在马上,好比雾里一般,那里敢开眼睛,耳朵内但听得呼呼水响。不一个时辰,那马早已过了夹江,跳上岸来。又行了一程,到一茂林之处,那马将康王耸下地来,望林中跑进去了。康王道:“马啊!你有心,再驮我几步便好,怎么抛我在这里就去了?”康王一面想,一面抬起头来,见日色坠下,天色已晚,只得慢慢的步入林中。原来有一座古庙在此。抬头一看,那庙门上有个旧匾额,虽然剥落,上面的字仍看得出,却是五个金字,写着“崔府君神庙”。康王走入庙门,却发现一马槽,槽内卧着一匹泥马,颜色却与骑来的一样。又见那马湿淋淋的,浑身是水,暗自想道: “难道渡我过江的,就是此马不成?”想了又想,忽然失声道:“那马乃是泥的,若沾了水,怎么不坏?”言未毕,只听得一声响,那马即化了。康王走上殿,向神举手言道:“我赵构得神力保佑!若果然复得宋室江山,那时与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也。”说了,就走下来,将庙门关上,旁边寻块石头顶住了。然后走进来,向神厨里睡了。这便是“泥马渡康王”的故事,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此事,将这条河取名为“康王河.
个人典故见解:这个典故有点像三国演义的刘备在荆州被蔡瑁追杀的遭遇,陷马檀溪,他的的卢马却能一跃飞出溪中到达彼岸,我想他能跃出来靠的是自己的正直仁义的心,靠的是自己步步谨慎,靠的是自己严格的为人要求和自己的诚心等等(自己可以思考思考),才能感天动地,檀溪也是困不住他的。三春可以解释为两种:一种是三年,一种是三个好时光(指代有意义,真实的快乐时光,甚至可以说真实的眼泪或者说是真实的幸福)
又曰:莫说今年运已通,谁知作事不相同;(运是通了,可是困难总还是有的,寓意逃避不能解决问题
屋漏更兼逢夜雨,破船又遇打头风;(困难也是一种考验,也可以当做一种好事,被风雨打几下,自己就知道那里需要进步了)
几泥龙隐藏深处,一旦鹏飞直上天;(龙隐说的是积蓄,不断的勉励修为修身,改正过错,当自己修为到了金子的重量,任何困难是可以驾驭自如)
若得金口人借力,前途自你着先鞭。(说的是贵人相助,但我认为我们身边处处是贵人,关键是贵人也是需要钥匙打开的......>>

求解签庐山东林寺观音灵签第四十二签:一柱清香上天台,天官赐福报喜来,荣华富贵天注定,指日高升神增财 5分 求财得财,求官得官。好好经营吧

67签 观音灵签 求升学能否有望成功 升学有望成功
是文殊菩萨的签

归元寺第一百七十一德首尊者灵签解签 降龙大尊者。名李诚惠。州(一说蔚州灵丘山)人。 据说,他的父母己到壮年尚未生子,便到五台山向文殊菩萨祈请,果然怀孕生下尊者。尊者风骨爽秀,聪明超群,幼年即到五台山真容院,拜法顺为尊者,年二十正式受戒出家。拜法顺为师,尊师曾畜一龙在一干净瓶中,不幸而逃入东台之龙宫池巨石之中,大师见一白气从水中蒸腾而上,遂大喝一声,龙怯而去.因此得名,降龙尊者
罗汉,梵文译音,原称阿罗汉。500罗汉是从历史上的16罗汉演变而来。佛教认为,罗汉是一个人修行功夫的果位。在小乘佛教中,罗汉等级最高,而大乘佛教中,至高无上的是佛,然后是菩萨,再次是罗汉。罗汉在中国人心目中已家喻户晓,是一种吉祥与力量的象征,实际上也是几千年来儒家提倡的以慈善为本,讲究忠恕之道的一种体现。大乘佛教认为,阿罗汉的果位次于菩萨,为协助佛和菩萨普救世人,有500罗汉 之多,其中玄奘也是500罗汉之一。最重要的是18罗汉,各有其保佑的主要对象。
五百罗汉:
目录
1、阿若忄高陈如尊者
2、阿泥楼尊者
3、有贤无垢尊者
4、须跋陀罗尊者
5、迦留陀夷尊者
6、闻声得果尊者
7、檀藏王尊者
8、施幢无垢尊者
9、梵钵提尊者
10、因陀得慧尊者
11、迦那行那尊者
12、婆苏盘豆尊者
13、法界四乐尊者
14、优楼频螺尊者
15、佛陀密多尊者
16、那提迦叶尊者
17、那延罗目尊者
18、佛陀难提尊者
19、末田底迦尊者
20、难陀多化尊者
21、优波多尊者
22、僧迦耶金尊者
23、教说常住尊者
24、商那和修尊者
25、达摩波罗尊者
26、伽耶伽叶尊者
27、定果德叶尊者
28、庄严无忧尊者
29、忆持因缘尊者
30、迦那提婆尊者
31、破邪神通尊者
32、坚持三字尊者
33、阿{少免}楼驮尊者
34、鸠摩罗多尊者
35、毒龙皈依尊者
36、同声稽首尊者
37、毗罗胝子尊者
38、伐苏蜜多尊者
39、提首那尊者
40、僧法耶舍尊者
41、悲察世间尊者
42、献华提记尊者
43、眼光定力尊者
44、伽耶舍那尊者
45、莎底尊者
46、波提婆尊者
47、解空无垢尊者
48、伏蜜多尊者
49、富那夜舍尊者
50、伽耶天眼尊者
51、不著世间尊者
52、解空第一尊者
53、罗度无尽尊者
54、金刚破魔尊者
55、愿护世间尊者
56、无忧禅定尊者
57、无作慧善尊者
58、拾劫慧善尊者
59、旃檀德香尊者
60、金山觉意尊者
61、无业宿尽尊者
62、摩诃刹利尊者
63、无量本行尊者
64、一念解空尊者
65、观身无常尊者
66、千劫悲愿尊者
67、瞿罗冉阝含尊者
68、解空定空尊者
69、成就因缘尊者
70、坚通精进尊者
71、萨陀波仑尊者
72、乾陀诃利尊者
73、解空自在尊者
74、摩诃注冉阝尊者
75、见人飞腾尊者
76、不空不有尊者
77、周利盘特尊者
78、瞿 *** 丘尊者
79、师子比丘尊者
80、修行不著尊者
81、毕陵伽蹉尊者
82、摩利不动尊者
83、三昧甘露尊者
84、解空无名尊者
85、七佛难提尊者
86、金刚精进尊者
87、方便法藏尊者
88、观行月轮尊者
89、阿那分提尊者
90、拂尘三昧尊者
91、摩诃俱尊者
92、辟支转智尊者
93、山顶龙众尊者
94、罗网思惟尊者
95、劫宾覆藏尊者
96、神通亿具尊者
97、具寿具提尊者
98、法王菩提尊者
99、法藏永劫......>>

有没有文殊菩萨智慧真言的藏文?

文殊菩萨智慧真言修持方法(简轨)及讲解文殊师利,以智慧著称,示现为菩萨,与观音、普贤、地藏同为四大菩萨之一,五台山清凉寺即为他的道场。但其实他早在久远劫已成佛,并被称为七佛之师。 文殊在释迦牟尼佛示现人间时也示现诞生于舍卫国的婆罗门家,传说他诞生时有十大异象:天降甘露、地涌七珍、仓变金粟、庭生莲花、光明满室、鸡生凤子、马产祥麟、牛生白犊、猪诞龙豚、六牙象现。后来就到释迦牟尼佛处学道。文殊菩萨本居佛位,何止是释尊之师,亦释尊的师祖。在《法华经·序品》中说:无量劫前,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出现于世:其中最后一位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后闻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王位,出家修行,发大乘意,皆为。时日月灯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萨,曾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常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为彼说《法华经》,佛入灭后,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萨为师。妙光菩萨教化八王子,令其坚固菩提心,终于次第成佛,其最后佛名燃灯佛。而燃灯佛正是释迦如来的本师。时妙光菩萨,即今文殊师利菩萨。是以文殊菩萨,不仅是释尊本师,亦是释尊的祖师,今以祖师身份,示现为弟子,可见佛法平等,不生执著,但为利生,不拘世俗知见。而文殊历史的悠久,智慧的超越,亦由是可知。何止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简直是无上智慧的化身。文殊无字真言的功德甚大:文殊五字咒(海涛 辑)1.持诵文殊五字咒的主要功德,据佛经记载为:罪障消灭,获无尽辩才,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令众生智慧成就。2.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此陀罗尼者,即入如来一切法平等,一切文字亦皆平等,速得成就摩诃般若。才诵一遍,如持一切八万四千修多罗藏。3.若能一心独处闲静,梵书五字轮坛,依法念诵满一月已,文殊菩萨即现其身,或于空中演说法要。是时行者得宿命智,辩才无碍,神足自在,胜愿成就,福智具足,速能皆证如来法身。但心信受,经十六生,决成正觉。4.或于绢素如前画像,满五十万遍亦得成就,或以香泥涂舍利塔,梵写五字旋遶念诵五十万遍,曼殊室利现其人前而为说法,常得诸佛及执金刚菩萨之所护念,一切胜愿皆悉具足。5.若人才诵一遍,如诵八万四千十二围陀藏经,若诵两遍,文殊师利普贤随逐,四众围绕加被,是慈无畏护法善神在其人前。6.若诵一遍,能除行人一切苦难。若诵两遍,除灭亿劫生死重罪。若诵三遍三昧现前,若诵四遍,总持不忘。若诵五遍,速成无上菩提。 文殊菩萨及其功德利益(海涛 辑)1)有恐怖处当须摄心,念诵此咒即得除怖。2)若欲卧时,当诵此咒一百八遍,即得好梦,善知吉凶。3)若人或患疟病,持此咒者,视患疟人面,持诵此咒一千八遍,其患即除。4)若欲入阵,当取牛黄书写此咒带于身上,一切刀仗,弓箭(等)不能为害。5)若入阵时,画文殊师利童子像,安于象马上。当于三军前,先头而行,引诸军众,彼凶愚贼自然退散。画像之法须作童子相貌,乘骑金色孔雀。6)若有一切众生见画像者,所有四重,五逆等罪悉得消灭,常得面睹文殊圣者童子亲为教授,即得究竟解脱乃至佛果,于其中间不被三界烦恼,痴心相应。7)是故劝念一切有情,行住坐卧当须念咒忆持不忘,时时每诵一百八遍勿令断绝,常得一切众生见者皆来归伏,恶人自当退散。8)若能每日三时念诵各一百八遍,所作称意,所求诸愿悉得随心,一切皆得圆满具足,得大富贵,所游无障,自在恣情受诸快乐。9)设临命终,即得圣者文殊师利童子亲现灵仪,为说大乘深妙法藏,闻法心大欢喜,即得普门三昧。得此三昧已,于烦恼生死当永隔别,即与文殊圣者及大菩萨同为眷属,位阶三地,进修不退。住文殊圣者之位,同得佛智慧,三摩地门。10)若有比丘,比丘尼,善男子,善女人,依法受持,读诵书写修行,现世成就一切吉祥,诸事圆满,寿命长远,众人爱敬,生珍重心。11)命终之后得生天上受乐无量,或生王宫处尊重位,受富快乐身无病苦,得宿命智薄贪恚痴,善知因果宝重佛法。虽绍贵位心无憍慢,宿因力强习读大乘,愍念一切心,无胜负心,常利有情。12)若生于诸人中,贵豪英俊,宣言辩利,人所爱乐,寿命长远,中无灾横,所于求愿,事与心规者,无人违信。 文殊菩萨五字真言的简易修行仪轨整理如下: 第一部分:前行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 第二部分 皈依南无归依金刚上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三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三称)归依佛竟,永不归依天魔外道归依法竟,永不归依外道典籍归依僧竟,永不归依外道邪众 (三称) 第三部分 发心我今发心 不为自求人天福报 声闻缘觉 乃至权乘诸位菩萨 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 愿与法界众生 一时同证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称)
第四部分 礼拜、赞叹、供养文殊身从空显出紫磨金文殊意诸法自性相应明文殊语韵音和雅无碍声文殊尊我今至诚头顶礼 诸佛佛子之自性诸佛佛子摄为一诸佛佛子尊中尊文殊师利我赞敬 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 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能如说修行,利益诸众生,摄受于有情,代众生受苦,勤修诸善根,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法供养如是(三称) 第五部分 忏悔上师妙吉祥,十方诸如来,正法贤圣僧,慈悲忆念我无始至今生,由贪瞋无明,起身口意业,作十恶无间破三归五戒别解脱戒等,违菩萨律仪,背密教誓句不孝轻慢师,不敬梵行侣惰逸远三宝骂僧谤正法轻辱有德者,危害有情类自作若教他或见闻随喜人天解脱障,轮回诸苦因我今大惭愧一一皆忏悔”,随喜无边善我礼妙吉祥,愿大悲哀愍 第六部分 正修法文殊自性诸法现量境不来不去不住如虚空如如大悲离时界生灭于中幻化众生影色现若来若去性相实非有此之所缘显现犹水月一切诸佛智慧妙吉祥,惟愿慈悲哀愍降来临 应观自蕴,及圣福田,由是乃至别余诸法,一切皆是缘起安立是故远离断常等边自性无我,当体即空也从空之中阿字转成月轮 持咒 第七部分 回向大悲尊以极遍智光明尽除我心愚痴诸黑暗契经及论教典皆证得愿赐智慧辩才咸显现任何时中或欲见,及有少许欲问者于所怙主妙吉祥,愿无障碍常得觐十方虚空尽边际,有情普利修习故文殊如何所行为,愿我行为亦如是 文殊学院老师的讲解:今天下午我们利用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把《文殊五字真言念诵略法》跟大家概略地讲一遍。傅老师非常慈悲,做了今天的安排,是为了让刚刚请法的同学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整部《文殊略法》有个基本的了解。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的解释是非常概要的,基本上就是把文字的意思跟大家解释一下。如果大家想学得更深入的话,就要多听傅老师的讲解,这样就可以把经文的含义学得更深更透,修行起来可以更加有力量。 “文殊真言念诵略法”,我们把这个本子称作《略法》,因为只有七、八页,我们称的《广法》也是文殊五字真言念诵法,篇幅就比较大,念诵的时间也比较长。《略法》为了方便初学的同学和平时比较忙的人,虽然是很薄的一本,但它是《广法》中的精要。所以不要因为这是《略法》而轻视,也不能因为是第一步就把它看成是低的。所以在学《略法》的时候,大家要恭敬尊重、认真对待。 我们学的是文殊法,我们常说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七佛之师的意思并不只是七尊佛的老师,而是过去无量诸佛的老师,包括释迦牟尼佛也受过文殊菩萨的指导,未来弥勒菩萨成佛也要通过文殊菩萨的指导,所以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的老师,又被称为佛道中的父母。所以学到这个法,大家心里要明确,这是一个成佛的法,文殊菩萨是专门教人家成佛的,我们跟文殊菩萨学法当然也是为了成佛,而不是为了去发财,或是求保佑,初发心的同学特别要明确这一点。我们要有志气,能学到《文殊法》,这个机会是很难得的,尤其是傅老师非常认真地教我们,在末法时期这样的法缘就更加稀有难得。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学到文殊法,这都是我们过去世不知道累积了多少的福报才会有今天这样殊胜的机会学习成佛的智慧。 “文殊”是音译,经书里面有时又称“文殊师利”或者“曼殊室利”,翻译成汉语是“妙吉祥”。我们都喜欢讲“吉祥如意”,有了文殊菩萨的智慧,那你才有真正的吉祥。因为所有的不吉祥都来自于我们身口意造的恶业,当恶业的果报降临到我们头上的时候就会不吉祥。造恶业又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愚痴、黑暗,我们有了智慧就可以把内心所有的愚痴、黑暗全部驱除,这样就不会再造恶受恶报,你当然是最吉祥。 “真言”,就是密咒。“真”是真实不虚的意思。语言文字都不是真实不虚的,都是相对的,只能称为“戏论”。真实不虚的只有“空”。真言是从诸佛心中流露出来的,它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解释,只能通过这个音的方便以达到和诸佛菩萨的心相应。“文殊真言”这五个字,它代表五方佛的智慧,我们修这个真言就是修跟诸佛的智慧相应。那么是不是不需要语言文字,我们直接修这个真言就行了?那是不行的。因为凡夫和佛菩萨的距离太大,我们需要语言文字帮助我们懂得佛法修行的次第,积累基础,我们才能逐渐具备跟佛菩萨相应的条件,否则成佛只能是空想。 “念诵”如果不懂得含义只是读书,起不了大的作用,可能有一点福报,有一点功德,但是单凭这点是不能成就的。念诵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作观想,就是一边念一边心里要思维经文讲的法义,懂了法义才能起到指导修行的作用,这叫做随文入观,也是一种粗的禅定。我们今天讲一遍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在念的时候能理解这个经文的含义。念咒不需要解释含义,念经必须要懂得含义,否则不起大的作用。这是对仪轨标题的解释。 《文殊五字真言念诵略法》分三个大的部分,我们修行一般也都有这样一个步骤,第一是加行法,加行就是加功用行,即正式修行前的准备,我们需要积累必要的条件,打好基础,帮助我们修行正课。第二个就是正修法,也就是最主要的内容。最后是回向,把所有功德作个归结。总的是这三个步骤。 我们先讲“加行法”,加行法一开始就是赞文殊菩萨“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就是大乘的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是所有的修行人必须要修的,不管你是大乘还是小乘,即使你要成就阿罗汉也要修慈悲喜舍。否则瞋恨心一起来,就要下地狱。 “慈”就是给予众生快乐,不但要给他们快乐的结果,还要给他们快乐的原因。比如我们给别人一点钱,他会用光的,我们给众生一点快乐,但是这点快乐很快就过去了,我们还要让众生知道怎样才能不断地得到快乐,这就要引导众生按照佛法来修戒定慧,那么众生肯定能够得到眼前乃至将来的种种安乐。 “悲”就是拔苦,如果看到众生有苦,我们要帮助他解决困难,消除苦恼,这就是悲心。同情别人的苦难,我们就会伸出手帮助他,把他从苦海里拉出来。我们要帮助众生解决苦的原因,不但帮了这次,还要使他将来也不要掉到这样的苦恼里去,众生为什么苦呢?就是因为贪瞋痴的烦恼,如果我们帮助众生消除贪瞋痴烦恼,他们将来就不会掉在苦海里。 “喜”是什么呢?对于众生的快乐和一切善行我们由衷地欢喜,和他们一起高兴,为众生的安乐而快乐,为众生的功德而欢喜,这是我们修随喜。相反的就是妒忌,别人有胜过我的地方,不但心里嫉妒怄气,嘴巴上还要说人家坏话,行动上搞破坏,总希望别人不如我,这样我才高兴,这是众生的烦恼习气,损人又不利己。修行人要修随喜,随喜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假如你看见别人的功德你随喜,那么别人的功德也有你一份,只要你能生起欢喜之心,就能累积无量功德。 “舍”,就是修平等,尤其是怨亲的平等。一般的人看见对自己好的人就非常愿意跟他靠拢,看见他就高兴——这是我的亲家;看见曾经对我不好的人,对他有意见,看见他就讨厌,路上遇见他,我就绕开走,一想他心里就不痛快,这就是凡夫的不平等的心。修行就要把怨亲的不平等放下,看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世的父母,父母的恩德我们报都来不及。即使现在害过你的人,他过去也曾经对你好,将来也会成为你的朋友。所以怨亲是不定的,仅仅是因为我们站在自己主观的立场上区分了亲家和冤家,一点也没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如果我们的心不平等的话,我们就会永远处在纠纷和痛苦之中。这是简单地讲“慈悲喜舍”。 文殊菩萨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里面有一个“大”字,大是指心量大,整个法界的一切众生都包括在里面,一个都不漏。由此可以类推,我们在座的各位,文殊菩萨从没有把我们漏掉,文殊菩萨对待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母亲对待自己的独生子一样,这就是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我们相信这一点,就很容易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如果对这个人关心,对那个人不关心,或者喜欢这个人,不喜欢那个人,讨厌这个人,排斥那个人,他就称不上是菩萨,更何况是大菩萨,大菩萨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相好光明以自严”,“相好”就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就是智慧的光明。怎么样得到相好?不是脸上涂一点化妆品就是相好,化妆品是迷惑人的,菩萨的相好是修行的功德所成,尤其是修定的功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累积了无量的修行功德,才感应到的。智慧光明也是定中出生的。所以通过修禅定可以改变我们的相貌,出生我们的智慧光明。画像上菩萨有许多装饰品做庄严,菩萨真正的庄严是他的相好光明,菩萨以修习戒定慧的功德来庄严自己,才是真正的庄严。众生看到这样的庄严,他受到的不是迷惑,而是一种感召、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余下部分详见 http://fly3721.happy.blog.163.com/blog/static/2126655920109674827905/

文殊灵签在线抽签

文殊菩萨灵签下载安装 这位朋友,老实告诉你,如果你真的信佛教的话,就不要去信解签一类的东西啦!《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就明确要求不要信这类的东西。佛教里面没有求签解签一说,都是后人胡编乱搞附会的。

在线求解签 10分 求签的游戏你也信?
请问一下总共有多少支签?人生的可能性有多少种?能对应得过来吗?

观音灵签六十二签求学业 考研结束了,马上知道成绩了,特别紧张,想知道这个签的意思,我会过初试么 相信自己

观音灵签很吗 “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这句古今流传的俗语,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民众崇敬供奉观世音菩萨的盛况,以及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民间的深远影响。传说中,观音菩萨有求必应,无比。
观音全称“观世音”,又称“观自在”、“观世自在”、“光世音”。梵
语是“阿缚卢多伊伐罗(Avalokitesvara)”,意为观照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观”为观照之意,但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而是以佛教的无漏(无烦恼)圆通大智来观照。“世音”是菩萨观照的对象、境界。这里的“世”并不单指人世,还包括六道,即:人、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音”是六道众生遇难时念诵观音名号的悲切之声音。一言以蔽之,“观世音”三字名号就是菩萨以无漏圆通大智观照六道众生因痛苦而念诵其名号的声音。如果菩萨听到有人念其名号,就会立即去寻声解救。观世音三字名号的含意在佛经里多处有解释。《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称:“观世音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正法华经・光世音普门品》也有记载:“若有众生遭百千亿困厄、患难,苦毒无量,适闻光世音菩萨名者,辄有解脱,无有众恼。”可见,观世音这个名号实际蕴含了菩萨大悲济世的思想和功德。 观音以寻声救苦为度化众生的法门,但是世间众生无量,众生痛苦又无限,观音何以去面对、接引这芸芸众生的悲苦之声呢?显然,这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依大乘佛教的说法,这是菩萨因地修得的慈悲和智慧两种功德的作用。?慈悲是一切菩萨的本怀,是佛教大乘思想的根本。菩萨为梵语音译,意为“觉有情”,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之意。觉有情是菩萨的任务,也是菩萨慈悲精神的具体表现。当然,必须说明一点,佛教讲的慈悲并不是世俗理解的意义。《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解释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菩萨正因为具备了这种精神,所以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化度众生,利益众生;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纵有大智也难实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崇高伟业。 在佛教诸大菩萨中,观音菩萨更是以慈悲著称,他的慈悲心愿最伟大、突出。他以观照众生音声为方便,号召众生危难之时称念他的名号,他听到后,即时寻声解救。观音这一快速、方便的救苦方法完全体现了他慈悲济世的迫切心愿。正因为如此,观音成了佛教大慈大悲的象征,被佛教徒誉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大悲观音”、“救世观音”等种种美称。慈悲是观音济世的根本动力,而观音济世的功用则主要依赖于他宿世修得的渊深的智慧。据《楞严经》卷6说,观音在无量恒河沙数劫前即已修成“六根大圆通智”。六根大圆通智是佛教一个很深奥的名词。六根指众生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修行达到圆满的境地,他的六种感官功能便会大大增强,变为“六根互用”。也就是眼不仅能见色,还能闻声、嗅香、尝味、感触、知法。耳鼻舌身意亦然,都各具其它感官的作用。六根互摄互容、圆融无碍。《涅盘经》载说:“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知法。一根现尔,余根亦然。”《法华经》亦称:“六根清净者,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等,诸根互用。”《楞严经》说得更具体、清楚,所谓“无目而见”、“无耳而听”、“非鼻而闻声”、“无身觉触”、“圆明了知不因心念”。观音正是具备了这种神通力量,所以能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遍观十方之音,接应无边众生。 观音来历 观音是佛教里的大菩萨,可是在佛典里他也没有一个具体、真实的身世。关于他的来历,诸经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他在过去无量劫前就已成佛......>>

大师请进!!!我今天去寺里诚信拜佛,顺便求了灵签一幅,但是此乃下下签,我该怎么办? 万法皆为空,万事皆有心,静观自照,随心而做
就业时,个人愚见:宁为凤尾,不做鸡头

吕祖灵签 月已落,风又紧,舟无蓬,水底影;若要如心,三春一景。
月已落,(夜深了,深到凌晨都看不到月亮了,像是太阳要出来了,又像是凌晨一种可怕的寂静;比喻:眼前还是模糊的大雾还是忍耐第二天的光明才能看清周围的真实环境)
风又紧,(夜晚风起,大多能带来风雨,最少也能带来诸多寒意,比喻:现状不是很乐观)
舟无蓬,(在没有蓬舟车上,要是风雨来了,那风雨来了,可就要淋湿的不得了了,寓意:婚姻是人伦,是责任,就像舟和蓬的关系,感情总是脆弱的,只有慈悲才是永恒的)
水底影;(水影本是虚的,却还是得看看水底下的自己,寓意反思自己是怎样的人)
若要如心,(若要称心如意)
三春一景。(三春就是三年,三年一回头看看自己的的成果,任何感情没有两三年基本是不能相知相解的(寓意感情也是需要时间的磨合才有精华的),如果有三年之久那么是否该再次回首呢。想想自己要的是什么,该做的是什么,做完了会有什么样的景色,是优美。是仙境,是火山,是地狱,都是由自己创造的)
典故是:
《泥马渡康王》,在山东肥城一带,有一个神话传说:北宋末年,时为康王的赵构赴金营为人质,金兵押其北上,途中赵构脱逃,逃至磁州时,夜宿崔府君庙,梦神人告知金兵将至,赵构惊醒,见庙外已备有马匹,遂乘马狂奔。这匹马居然载着赵构渡过黄河的一条支流,过河后即化为泥塑之马。
金兀术追击康王到了夹江边,康王的马跳入江中,原是浮在水面上的,兀术为何看他不见?因有神圣护住,遮了兀术的眼,故此不能看见。康王骑在马上,好比雾里一般,那里敢开眼睛,耳朵内但听得呼呼水响。不一个时辰,那马早已过了夹江,跳上岸来。又行了一程,到一茂林之处,那马将康王耸下地来,望林中跑进去了。康王道:“马啊!你有心,再驮我几步便好,怎么抛我在这里就去了?”康王一面想,一面抬起头来,见日色坠下,天色已晚,只得慢慢的步入林中。原来有一座古庙在此。抬头一看,那庙门上有个旧匾额,虽然剥落,上面的字仍看得出,却是五个金字,写着“崔府君神庙”。康王走入庙门,却发现一马槽,槽内卧着一匹泥马,颜色却与骑来的一样。又见那马湿淋淋的,浑身是水,暗自想道: “难道渡我过江的,就是此马不成?”想了又想,忽然失声道:“那马乃是泥的,若沾了水,怎么不坏?”言未毕,只听得一声响,那马即化了。康王走上殿,向神举手言道:“我赵构得神力保佑!若果然复得宋室江山,那时与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也。”说了,就走下来,将庙门关上,旁边寻块石头顶住了。然后走进来,向神厨里睡了。这便是“泥马渡康王”的故事,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此事,将这条河取名为“康王河.
个人典故见解:这个典故有点像三国演义的刘备在荆州被蔡瑁追杀的遭遇,陷马檀溪,他的的卢马却能一跃飞出溪中到达彼岸,我想他能跃出来靠的是自己的正直仁义的心,靠的是自己步步谨慎,靠的是自己严格的为人要求和自己的诚心等等(自己可以思考思考),才能感天动地,檀溪也是困不住他的。三春可以解释为两种:一种是三年,一种是三个好时光(指代有意义,真实的快乐时光,甚至可以说真实的眼泪或者说是真实的幸福)
又曰:莫说今年运已通,谁知作事不相同;(运是通了,可是困难总还是有的,寓意逃避不能解决问题
屋漏更兼逢夜雨,破船又遇打头风;(困难也是一种考验,也可以当做一种好事,被风雨打几下,自己就知道那里需要进步了)
几泥龙隐藏深处,一旦鹏飞直上天;(龙隐说的是积蓄,不断的勉励修为修身,改正过错,当自己修为到了金子的重量,任何困难是可以驾驭自如)
若得金口人借力,前途自你着先鞭。(说的是贵人相助,但我认为我们身边处处是贵人,关键是贵人也是需要钥匙打开的......>>

求解签庐山东林寺观音灵签第四十二签:一柱清香上天台,天官赐福报喜来,荣华富贵天注定,指日高升神增财 5分 求财得财,求官得官。好好经营吧

67签 观音灵签 求升学能否有望成功 升学有望成功
是文殊菩萨的签

归元寺第一百七十一德首尊者灵签解签 降龙大尊者。名李诚惠。州(一说蔚州灵丘山)人。 据说,他的父母己到壮年尚未生子,便到五台山向文殊菩萨祈请,果然怀孕生下尊者。尊者风骨爽秀,聪明超群,幼年即到五台山真容院,拜法顺为尊者,年二十正式受戒出家。拜法顺为师,尊师曾畜一龙在一干净瓶中,不幸而逃入东台之龙宫池巨石之中,大师见一白气从水中蒸腾而上,遂大喝一声,龙怯而去.因此得名,降龙尊者
罗汉,梵文译音,原称阿罗汉。500罗汉是从历史上的16罗汉演变而来。佛教认为,罗汉是一个人修行功夫的果位。在小乘佛教中,罗汉等级最高,而大乘佛教中,至高无上的是佛,然后是菩萨,再次是罗汉。罗汉在中国人心目中已家喻户晓,是一种吉祥与力量的象征,实际上也是几千年来儒家提倡的以慈善为本,讲究忠恕之道的一种体现。大乘佛教认为,阿罗汉的果位次于菩萨,为协助佛和菩萨普救世人,有500罗汉 之多,其中玄奘也是500罗汉之一。最重要的是18罗汉,各有其保佑的主要对象。
五百罗汉:
目录
1、阿若忄高陈如尊者
2、阿泥楼尊者
3、有贤无垢尊者
4、须跋陀罗尊者
5、迦留陀夷尊者
6、闻声得果尊者
7、檀藏王尊者
8、施幢无垢尊者
9、梵钵提尊者
10、因陀得慧尊者
11、迦那行那尊者
12、婆苏盘豆尊者
13、法界四乐尊者
14、优楼频螺尊者
15、佛陀密多尊者
16、那提迦叶尊者
17、那延罗目尊者
18、佛陀难提尊者
19、末田底迦尊者
20、难陀多化尊者
21、优波多尊者
22、僧迦耶金尊者
23、教说常住尊者
24、商那和修尊者
25、达摩波罗尊者
26、伽耶伽叶尊者
27、定果德叶尊者
28、庄严无忧尊者
29、忆持因缘尊者
30、迦那提婆尊者
31、破邪神通尊者
32、坚持三字尊者
33、阿{少免}楼驮尊者
34、鸠摩罗多尊者
35、毒龙皈依尊者
36、同声稽首尊者
37、毗罗胝子尊者
38、伐苏蜜多尊者
39、提首那尊者
40、僧法耶舍尊者
41、悲察世间尊者
42、献华提记尊者
43、眼光定力尊者
44、伽耶舍那尊者
45、莎底尊者
46、波提婆尊者
47、解空无垢尊者
48、伏蜜多尊者
49、富那夜舍尊者
50、伽耶天眼尊者
51、不著世间尊者
52、解空第一尊者
53、罗度无尽尊者
54、金刚破魔尊者
55、愿护世间尊者
56、无忧禅定尊者
57、无作慧善尊者
58、拾劫慧善尊者
59、旃檀德香尊者
60、金山觉意尊者
61、无业宿尽尊者
62、摩诃刹利尊者
63、无量本行尊者
64、一念解空尊者
65、观身无常尊者
66、千劫悲愿尊者
67、瞿罗冉阝含尊者
68、解空定空尊者
69、成就因缘尊者
70、坚通精进尊者
71、萨陀波仑尊者
72、乾陀诃利尊者
73、解空自在尊者
74、摩诃注冉阝尊者
75、见人飞腾尊者
76、不空不有尊者
77、周利盘特尊者
78、瞿 *** 丘尊者
79、师子比丘尊者
80、修行不著尊者
81、毕陵伽蹉尊者
82、摩利不动尊者
83、三昧甘露尊者
84、解空无名尊者
85、七佛难提尊者
86、金刚精进尊者
87、方便法藏尊者
88、观行月轮尊者
89、阿那分提尊者
90、拂尘三昧尊者
91、摩诃俱尊者
92、辟支转智尊者
93、山顶龙众尊者
94、罗网思惟尊者
95、劫宾覆藏尊者
96、神通亿具尊者
97、具寿具提尊者
98、法王菩提尊者
99、法藏永劫......>>

早上去道观抽签,求学业的,求大神给我解签

时辰没到,龙困浅滩。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意思你现在还是在人生的低潮阶段,没有给你发挥和出人头地的就会,但不久的将来,你就会遇到机会,哪怕是一个不大的机会,但只要你真抓住,就会一飞冲天。寅地,应该是指有虎,或与虎有关的地方吧,也可能指的是虎年。内中,到时可能会自明。花钱办事儿。拜文殊菩萨。求学业必高中,得遇江湖升斗水,意思是金旺之月水势必涨,直须寅地见功勋,暗指,你的学业应该在东北方位!此,仅仅是以签解签,至于灵不权看签的抽取合不合仪轨,以及,自己的心态而定,龙被困水,显示左右为难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