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时机

从曾仕强的易经讲座中得到的10个感悟

对易经感兴趣的伙伴,对曾仕强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从曾仕强浅显易懂谈易经方式中得到了10个自己的人生感悟。
易经中的个人生智慧:《易经》没有那么神秘,它是科学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业,健康幸福,都受这些哲理的左右。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些哲理,就形成了这些感悟,10个感悟回答了人生10个怎么办 。易经的智慧64卦为我们的生活解惑,减压。

第一感悟:养精蓄锐把握机会,学会定位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必须要受,该喝的蜜你必须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闲气定,戒除浮躁

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摇。

第三感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磨掉幼稚

如果说一个成年人很幼稚,就不是那么好听了,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说明他(她)不懂事理,不辩是非,不通达。说重一点就是他(她)很傻。

第四感悟: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

要找聪慧者,要找我们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第五感悟: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第六感悟:冷静反省心安理得----避免争执

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咂,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第七感悟:伸张正义,化干戈为玉帛

国家出师有名,惩恶扬善,是为了伸张正义,为天下人谋福利,这是大义;同样一个人也能出师有名,而这个“师”就是“小师”。就是人们心中的正义之道,就是做正义之事,这个义也是小义。

第八感悟:相亲相爱和平共处----赶走孤独

爱需要相互帮助,爱需要相互依靠,爱需要理解,爱需要交流,爱需要磨合,爱需要缘分,爱可以赶走孤独。

第九感悟:以退为进蓄势待发----鼓足干劲

提起以退为进,我们不禁想起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胯下之辱,退一步进两步这些先人们留下来的典故。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故事吧。这种海阔天空表示让自己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第十感悟:奋勇前行坚持真理----靠近成功

成功固然是每一个人所向往的,但成功的前提必须奋勇前行坚持真理,没有奋勇前行,成功只能是一个泡影;没有坚持真理,成功只能与我们背道而驰。

易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通俗易懂解易经——易经讲的是什么?

易经yì jīng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一、《易经》名字的解释: 《易经》一般又称为《周易》。 <一>、 关于《 周易 》的“周”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1、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因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笼罩万事万物,所以卦爻的含义,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有人认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称。 <二>、 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2、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 3、蜥蜴变化为易。“易,即蜴。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4、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 5、《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 6、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 ⑴、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⑵、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7、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 ⑴、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即“大道至简是也”。 ⑵、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 ⑶、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究竟“易”为何义,下面我们不妨从“易”字的由来、及其形体的发展变化,来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 <三>、 关于“易”字在我国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其形体变化和其字义的理解基本有以下两种意见和观点: 1 、第一种观点认为: “易”字是个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就更像“蜥蜴”的样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和形体。 此种观点认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义为“变化”。当“易”字被假借为“交换”、由“交换”又引申为“改变”之义之后,那么当“蜥蜴”讲的“易”就写作“蜴”了。“易”字还可以当“容易”讲。 这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蜥蜴变化为易”观点的理论依据。 2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 “易”字是个会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长弧线,右是半个圆圈。或左边是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三点。(在古文中,同一个字,不少是正反互写的。) 其形义解释为: ①、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 ②、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 ③、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也可以说是表示多云的“多”,因为古人以“三为数之众,九为数之极。”) 是故,“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 甲骨卜辞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不其易日”就是“天气不好”了。 “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又引申出“变换”、“交换”、“更易”、“交易”等义。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边的太阳、散射的阳光都没有变,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这也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由来。)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已讹变为“易”下的“勿”了。 ⑷、于是“易”这个会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体、发展成为汉代的隶书之“易”和现代楷书的“易”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的说法。这是因为: 1、《易经》是揭示、论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 3、无论哪种说法、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都是不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四>、 关于“经”字的解释: 1 、、 “ 经 ” 字的由来及发展变化: “经”字原是个象形字,没有“纟”旁,只有“巠”。 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织布时撑线时用的“工”,上部的三条曲线就是织布的“经线”之形。 ⑵、在小篆中,为了使其“经线”的词义更为明确,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纟”,这样“经”字就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了。 注意: “纟”同“糸”,不能读作( sī )而应读(mì),由于人们误认为“纟”同“丝”,已经习惯地将“纟”也读成( sī )了。 “纟”字是个象形字。 a、“纟”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丝柠在一起之形。 b、“纟”字在金文中,其形体和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大体相同。 c、在小篆中,其形体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体也基本相同。 d、“糸”是楷书的写法。 e、“纟”是简化字的形体。 宋朝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徐锴说:“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 可见“纟”(糸)是极细小的丝(二分之一丝)。 “纟”(糸)字的本义就是“细丝”。 《说文》:“纟,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⑶、“经”是楷书的写法。 ⑷、“经”是简化字。 2 、 “ 经 ” 字的词义解释: ⑴、“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跟“纬”相对。 《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其大意是:经线正,纬线才能成;文章的内容定好了,文辞才能流畅。 ⑵、后来从“经纬”之义又引申为南北东西之义,南北谓之“经”;东西谓之“纬”。 《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 ⑶、因为没有“经”正,也就没有“纬”成。所以“经”是主要的。人体气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等。 ⑷、同理,也正因为“经”的重要,所以记载一定阶级最高思想道德标准的书籍、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教义的书籍,就称为“经典”、“经书”等。 《唐书﹒经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为经。”也就是说,古代在图书目录中,以甲乙丙丁为次序,甲部的书籍均为经典。 ⑸、古通“径”。 ……等等。 3 、所以 “ 经 ” 字在《易经》中所蕴含的意义应该包括: ⑴、通“径”字,路径、途径、门径。即辨别、反映、揭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方法。 ⑵、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规律。 ⑶、对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认识、心得体会、心经。 ⑷、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论、经典。 二、《易经》的产生: 1、《易经》产生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⑴、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⑵、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⑶、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 三、《易经》的成书时代: 1、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 2、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 3、成书于殷周之际:金静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商之际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 四、《易经》的内容: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 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 【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 ⑶、《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⑷、《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 ⑸、《说挂》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 ⑹、《杂挂》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 ⑺、《序挂》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 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六、《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 《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 1、《易经》卦象的核心: 《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两个方面: 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 ⑴、从自然现象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⑵、从社会现象来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 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外,《易经》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七、《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 《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 1、“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 “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说到了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然可以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却又是另一新的开始。 八、《易经》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 1、 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 《系辞》说:“《易经》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 2、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易经﹒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 3、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九、《易经》的两个指导人行为的概念:“时”与“中”。 在道德修养上,《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概念。这种时中概念是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时行时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不不及。 2、“时”指与时势一致: 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 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 用时之机:把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而后悔。 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 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时行时止: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易经》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创造性顺应的“时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隶的、闭锁的、内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质完全不同的,它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品格。 参考资料:百度词典、祖行编著《图解易经》。 易经的流传与学派 据中国君友会文献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饼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年-1732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无论中国大陆、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根据江弘远《京房易学流变考》一书,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书以沈延国论点加以延伸,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八宫卦、纳甲、纳音则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从《京氏易传》出现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编辑本段]八卦符号 (一)八卦歌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乾:西北。坎:北。艮:东北。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 (四)八卦五行 乾、兑(金);震、巽(木);坤、艮(土);离(火);坎(水)。 (五)八卦生克 乾、兑(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离(火),离(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兑(金)。 乾、兑(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离(火),离(火)克乾、兑(金)。 (六)八卦旺衰 乾、兑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 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离旺于夏,衰于四季; 坎旺于冬,衰于春.(四季是指每个季节的后一个月) [编辑本段]六十四卦 上下经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乾(乾上.乾下) 元.亨.利.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合,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得普施也。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龙有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因词条字数限制没有乾卦的象辞跟彖辞!) 坤 ﹝坤上.坤下﹞ 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用六.利永贞.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屯 ﹝坎上.震下﹞. 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蒙 ﹝艮上.坎下﹞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需 ﹝坎上.乾下﹞ 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讼﹝乾上.坎下﹞. 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师﹝坤上.坎下﹞ 贞.丈人.吉.无咎.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比﹝坎上.坤下﹞ 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

易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易经yì jīng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一、《易经》名字的解释: 《易经》一般又称为《周易》。 <一>、 关于《 周易 》的“周”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1、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因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笼罩万事万物,所以卦爻的含义,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有人认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称。 <二>、 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2、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 3、蜥蜴变化为易。“易,即蜴。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4、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 5、《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 6、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 ⑴、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⑵、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7、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 ⑴、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即“大道至简是也”。 ⑵、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 ⑶、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究竟“易”为何义,下面我们不妨从“易”字的由来、及其形体的发展变化,来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 <三>、 关于“易”字在我国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其形体变化和其字义的理解基本有以下两种意见和观点: 1 、第一种观点认为: “易”字是个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就更像“蜥蜴”的样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和形体。 此种观点认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义为“变化”。当“易”字被假借为“交换”、由“交换”又引申为“改变”之义之后,那么当“蜥蜴”讲的“易”就写作“蜴”了。“易”字还可以当“容易”讲。 这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蜥蜴变化为易”观点的理论依据。 2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 “易”字是个会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长弧线,右是半个圆圈。或左边是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三点。(在古文中,同一个字,不少是正反互写的。) 其形义解释为: ①、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 ②、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 ③、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也可以说是表示多云的“多”,因为古人以“三为数之众,九为数之极。”) 是故,“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 甲骨卜辞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不其易日”就是“天气不好”了。 “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又引申出“变换”、“交换”、“更易”、“交易”等义。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边的太阳、散射的阳光都没有变,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这也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由来。)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已讹变为“易”下的“勿”了。 ⑷、于是“易”这个会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体、发展成为汉代的隶书之“易”和现代楷书的“易”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的说法。这是因为: 1、《易经》是揭示、论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 3、无论哪种说法、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都是不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四>、 关于“经”字的解释: 1 、、 “ 经 ” 字的由来及发展变化: “经”字原是个象形字,没有“纟”旁,只有“巠”。 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织布时撑线时用的“工”,上部的三条曲线就是织布的“经线”之形。 ⑵、在小篆中,为了使其“经线”的词义更为明确,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纟”,这样“经”字就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了。 注意: “纟”同“糸”,不能读作( sī )而应读(mì),由于人们误认为“纟”同“丝”,已经习惯地将“纟”也读成( sī )了。 “纟”字是个象形字。 a、“纟”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丝柠在一起之形。 b、“纟”字在金文中,其形体和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大体相同。 c、在小篆中,其形体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体也基本相同。 d、“糸”是楷书的写法。 e、“纟”是简化字的形体。 宋朝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徐锴说:“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 可见“纟”(糸)是极细小的丝(二分之一丝)。 “纟”(糸)字的本义就是“细丝”。 《说文》:“纟,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⑶、“经”是楷书的写法。 ⑷、“经”是简化字。 2 、 “ 经 ” 字的词义解释: ⑴、“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跟“纬”相对。 《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其大意是:经线正,纬线才能成;文章的内容定好了,文辞才能流畅。 ⑵、后来从“经纬”之义又引申为南北东西之义,南北谓之“经”;东西谓之“纬”。 《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 ⑶、因为没有“经”正,也就没有“纬”成。所以“经”是主要的。人体气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等。 ⑷、同理,也正因为“经”的重要,所以记载一定阶级最高思想道德标准的书籍、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教义的书籍,就称为“经典”、“经书”等。 《唐书﹒经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为经。”也就是说,古代在图书目录中,以甲乙丙丁为次序,甲部的书籍均为经典。 ⑸、古通“径”。 ……等等。 3 、所以 “ 经 ” 字在《易经》中所蕴含的意义应该包括: ⑴、通“径”字,路径、途径、门径。即辨别、反映、揭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方法。 ⑵、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规律。 ⑶、对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认识、心得体会、心经。 ⑷、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论、经典。 二、《易经》的产生: 1、《易经》产生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⑴、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⑵、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⑶、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 三、《易经》的成书时代: 1、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 2、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 3、成书于殷周之际:金静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商之际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 四、《易经》的内容: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 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 【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 ⑶、《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⑷、《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 ⑸、《说挂》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 ⑹、《杂挂》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 ⑺、《序挂》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 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六、《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 《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 1、《易经》卦象的核心: 《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两个方面: 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 ⑴、从自然现象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⑵、从社会现象来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 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外,《易经》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七、《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 《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 1、“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 “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说到了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然可以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却又是另一新的开始。 八、《易经》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 1、 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 《系辞》说:“《易经》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 2、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易经﹒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 3、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九、《易经》的两个指导人行为的概念:“时”与“中”。 在道德修养上,《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概念。这种时中概念是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时行时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不不及。 2、“时”指与时势一致: 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 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 用时之机:把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而后悔。 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 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时行时止: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易经》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创造性顺应的“时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隶的、闭锁的、内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质完全不同的,它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品格。 参考资料:百度词典、祖行编著《图解易经》。 易经的流传与学派 据中国君友会文献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饼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年-1732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无论中国大陆、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根据江弘远《京房易学流变考》一书,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书以沈延国论点加以延伸,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八宫卦、纳甲、纳音则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从《京氏易传》出现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编辑本段]八卦符号 (一)八卦歌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乾:西北。坎:北。艮:东北。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 (四)八卦五行 乾、兑(金);震、巽(木);坤、艮(土);离(火);坎(水)。 (五)八卦生克 乾、兑(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离(火),离(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兑(金)。 乾、兑(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离(火),离(火)克乾、兑(金)。 (六)八卦旺衰 乾、兑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 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离旺于夏,衰于四季; 坎旺于冬,衰于春.(四季是指每个季节的后一个月) [编辑本段]六十四卦 上下经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乾(乾上.乾下) 元.亨.利.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合,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得普施也。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龙有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因词条字数限制没有乾卦的象辞跟彖辞!) 坤 ﹝坤上.坤下﹞ 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用六.利永贞.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屯 ﹝坎上.震下﹞. 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蒙 ﹝艮上.坎下﹞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需 ﹝坎上.乾下﹞ 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讼﹝乾上.坎下﹞. 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师﹝坤上.坎下﹞ 贞.丈人.吉.无咎.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比﹝坎上.坤下﹞ 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

《易经》六十四卦解读之五 需卦

“需”表示雨水温和地落下来。“需”字也就代表所有柔软温和的事物。
需卦的卦象是:下面是天,上面是雨,叫水天需。意思是水在天上还没有下下来,乌云密布,所以我们要耐心地等待它降下来。需卦是到了人生的第五个阶段,要耐心等待时机。
《易经》有两个卦是讲怎样实现梦想的,就是需卦和履卦。需卦教我们善于等待,不能以为有了梦想之后马上就能实现,这是不可能的;而履卦告诉我们还要脚踏实地地去做。所以需卦好比是仰望星空,履卦则是脚踏实地,这样两者相结合才可能实现梦想。
“孚”表示诚信、恒心、坚定不移的志向,“有孚”就是有了诚信、坚定不移的志向,就可以“光亨”。坚守正道才可能获得吉祥,有利于渡过大江大河。
一般一个卦的第五爻都是比较重要的,决定这个卦的吉凶祸福。(一三五为阳位,二四六为阴位)
“君子以饮食宴乐”,做君子就要按照这个卦象来饮食宴乐,因为这个时候雨水还没降下来,我们要耐心等待。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刚开始是在郊外等待,位置比较远,所以需要等待的时间要长一些,要有恒心,不要冒险。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终吉也。

在沙滩上等待的时候要少说话,这样终究会吉。沙滩就慢慢接近水了,这个时候离危险也就不太远了,这时要少说话,言多必失,要坚持到底。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九三爻是在泥汤中等待了,会招来强寇。这还是从远到近的过程,先是在郊外,然后在沙滩,然后在泥汤,这时更接近水了。作为下卦的最上爻,代表第一个阶段到头了,乾卦快走完了,马上要进入坎卦,更加凶险了,会招来一些强寇,所以要谨慎。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六四爻这个时候就已经进入坎卦了,这是一个危险的境地,所以用血来比喻,血泊和水都属于一类事物,这就更加危险。在第四个时空点一定要听命于这个中正之人,这样可以避免危险。听命于时事和中道,也就是顺应天道。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九五爻是最好的爻了,又中又正,代表符合天道的人可以在酒席的美食中等待,是“贞吉”的,守正道就能吉祥。
“酒食”不是沉湎于酒食,而是指在危险中要“宴乐”,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所以“酒食”在这里指养精蓄锐,保持乐观的心态,并且要守正道。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入于穴”也可以理解为“需于穴”,在洞穴中等待,你会等到一个出乎意料的情况。三个不请自来的人是指下卦的三根阳爻,也就是乾卦。这个时候你会等到一个符合天道、符合正道的人出现,或者是等来这样的事情,你敬畏他、敬畏天道终究是会吉的,所以等待的结果是非常好的。
需卦讲的是事物刚刚发生的时候,经过屯卦、蒙卦之后,你要有耐心、要等待,等待是一个从远到近、从下到上的过程。等待的时候首先要有耐心、有恒心、有光明心,然后会逐渐接近危险,这时说话要谨慎,要少说话、要冷静、要善于思考、要恭敬,像二爻、三爻都是这样的,四爻也是,四爻都在血泊当中了,但是照样要不急不躁,听从天命,不要抗拒天理,然后到九五爻等待到正道了,但是到最后上九爻还是要敬畏天道,非常好的结果也就是“不速之客”自然而然就会到来。这是告诉我们在等待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耐心,保持坚忍不拔的正心正念,保持恒心;其次是不要害怕艰难险阻,在任何时候都要守持正道,保持冷静,保持一颗恭敬心。所以等待实际上是一种人生智慧,现在的人都太急躁了,做什么事情都想一夜成功,这样耐心不够往往会导致失败。

易经的时辰和方位有什么关联

子时,23点-凌晨1点, 丑时,凌晨1点-3点, 寅时,凌晨3点-5点。 卯时,凌晨5点-7点, 辰时,7点-9点, 巳时,9点-11点, 午时,午11点-13点, 未时,13点-15点, 申时,15点-17点, 酉时,17点-19点, 戌时,19点-21点, 亥时,21点-23点。大部分没接触或者是刚接触过易经的易友可能会把易经和周易混淆在一起,那么,先给大家普及一下易经和周易的区别!
《周易》是《易经》其中的一易。《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共三易。只是《连山》和《归藏》早已失传。所以现在的人逐渐就把《周易》等同于《易经》了。 易经不是,他的内容从人文到科技、军事、天文等等,他并不是一部用来预测的书,预测只是易经所具备的功能的九牛一毛而已。
《易经》是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易懂的书。《易经》是群经之首。因为不管是五经还是六经,都把《易经》摆在最前面。实际上这句话太客气了,应该是“《易》为群经之始”。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
《易经》中,用八卦来定分四时,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和公转,公转一年十二个月,这样太阳给地球的能量和信息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变化,东方得天气之先。
一年十二个月分四时八方与八卦的关系:震卦为东方,春二月之令,太阳东升,普照万物生长之期。巽卦为东南方,三、四月之令,太阳已经升起,照耀万物而鲜明。离卦为南方,五月之令,正是太阳当空,明显地看到万物生长的情况。坤卦为西南方,六、七月之令,坤为地,养育万物,物之成熟之时。兑卦为西方,八月之令,正是果实累累,喜庆丰收之时。乾卦为西北方,九、十月之令,秋冬相交,太阳西沉,明与暗,阴与阳发生争斗之时。坎为北方,十一月之令,坎为水,不停止地流动,是劳苦之义。太阳在这一方位,完全沉没,万物劳累,应该休息之时。艮为东北方,十二月、正月之令,正是冬春之交,黑暗即将过去,光明立刻来临,万物到此,既是一天的完结,又是新的一天开始之时。
后天八卦恰好弥补了先天方位的不足,从方位上起了补充作用。一个揭示了天体的运行方向,一个则揭示了地球本身的运转方向——主要是从接受太阳能量和信息而对地球本身的影响和作用来说。这都符合自然的“道”。尽管先天方位和后天方位有明显的不同,但它们都从方位来揭示自然的本质内涵,破译宇宙的神奇,使后人能认识宇宙天体的神秘。无论是先天方位,还是后天方位都是科学的,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古人能从不同角度而制订二种方位,真正的绝顶智慧!

易经中的时辰和现在的北京时间有时差吗?

北京时间是以北京所在的纬度对应的时区而定的。 与北京不在同一纬度的地方与北京时间都有时差。只是我国采取了以北京时间为准。您好,易经中时辰的规定,是以当地当时的太阳起落定,日出就是卯时,日落就是酉时,日中午时,就以这三个点来划分。
美国人是当地子时肝经当令。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