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逆天行事吗

诸葛亮是个知天命的人,那他有没有什么行为是逆天而行的?

当然有,诸葛亮曾经摆七星阵想为自己逆天续命,但是最后被魏延给破坏了,这是他唯一一次逆天而行,但事与愿违。你比如说诸葛亮在临终之前想要依靠七星灯来续命,这其实就是一种逆天的行为,因为人的寿命本身就是天定好的,向天借命那本身就是逆天而行。而且诸葛亮其实心里知道,蜀汉是不可能长久的,一直北伐,目的就是想要保住蜀汉,严格的来说,这种保护蜀汉的行为也是逆天而行。当然有的,我觉得他继承刘备的遗志,去征伐魏国就属于逆天而行,但正是这种精神让他被铭记了千年。自然是有的。诸葛亮知道自己寿命将尽时,他曾经寄希望能够施法为自己延长寿命,但是最终天命难违,归于失败。

众所周知,诸葛亮一生的理想已经在《出师表》中表述得很清楚:“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就是诸葛亮区别于三国绝大多数谋士最特殊的地方——他有崇高的理想。这个理想贯穿诸葛亮的整个人生,他一刻也没有忘记。

可是他的理想在当时有实现的条件吗?没有。虽然诸葛亮数次北伐,在凉州取得了一定的战果,斩杀了张郃、王双等魏国大将,但是并没有任何改变三国局势的实质性进展。离他兴复汉室的理想也还有很大距离。这样的结果是由于当时的三国形势决定的。

首先曹魏的力量依然是三国中最强,孙刘联军即使两路出兵也只是自守有余。而且曹魏在诸葛亮口中的“汉贼”的性质也已经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在曹丕篡汉之后,为了笼络士族地主阶级巩固自己的政权安全,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使得世家大族可以垄断选官的权利,这就导致士人的人心已经向魏不向汉,也就不会再出现《隆中对》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的景象。如果曹魏在道义上已经不再是有罪的反派,所以诸葛亮的北伐实际上已经师出无名了。

第二,益州在诸葛亮时期已然疲敝不堪,人才凋零。在三国的中蜀国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人口和经济实力都是最弱小的。而观察两川地区,东有三峡,西有剑阁,北有秦岭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宝地。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要从四川出发进取中原也同样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再加上蜀国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刘备时代遗留下来的老将:马超、赵云等先后去世,剩下的魏延等人也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子午谷奇谋)。可以说诸葛北伐既没有天时,也失去了地利人和。

第三,历史上的诸葛亮本人是一个杰出的家,但却并不是一个善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将领。他好比是汉初的萧何,“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三国志·诸葛亮传》,而不像张良和韩信。同时代他的死敌司马懿也评价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但是,尽管诸葛亮内心十分清楚实现理想有以上诸多困难,他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为什么?

我们知道刘备集团是靠巧取豪夺才,将同族兄弟刘璋赶下台才得以占领益州的。刘璋的旧部自然不会和刘备集团同心同德。而看到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土生土长的益州的士人更加是看着眼红,怎么会甘心屈居与荆州集团之下呢?再看后来邓艾偷渡阴平直驱成都城下时,谯周等人力劝刘禅投降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蜀汉集团最大的威胁不在于曹魏和东吴的外部压力而在于内部不能同心同德的潜在危险。

所以无论是要缓解内部集团的分裂压力还是要转移国内的注意力,发动有限度的对外战争都是最好的选择。为什么是有限度的?就是在调动国内力量的同时,最大化的保住他们,不做冒险,使他们不会损失,毕竟益州当时的十余万兵力是蜀汉的最后家底,如果进取中原失败还要指望他们保家卫国,这也解释了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魏延子午谷奇谋的问题——即使魏延拿下了长安,蜀汉也守不住,反倒是有被反攻灭国的危险。除了因为诸葛亮是理想主义者之外,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现实原因。

为何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反而成就了诸葛亮失败的一生?

因为刘备的家底背景以及资源都不够,诸葛亮跟着刘备获得的资源就少。即使他很有才能但不能忽视事实,最后只能落得失败的结局。诸葛亮的一生总的来说不太成功,一生算尽机关,最后却被司马懿算死,如果诸葛亮没有出山,可能会度过平凡快乐的一生,出山之后做军师,在上摸爬滚打最后却落了个不好的结局。因为这导致了诸葛亮后来错误的决策,为他精明一世的人生写下了一个败笔,所以是也成就了失败的一生,打破了精明。从“先帝创业未半”到诸葛亮病死战场,扶不起的刘阿斗便是诸葛亮成就失败一生的最主要原因

因为诸葛亮出山的时机不对,即便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能改变天下的走向。蜀相卧龙诸葛亮,可谓是三国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代人杰。他出山之前,刘备颠沛流离,年近五十仍然一事无成;

诸葛亮出山之后,刘备的一飞冲天,迅速成立了“鼎足帝业”。不过,也有人说,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反而决定了后者失败的一生;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小编认为,的确是这样。首先,诸葛亮的个人能力的确不容否定;但是他出山的时候,天下的局势基本上已经固定了。曹魏最大,中原各路军阀都被扫荡一空,东吴更是铁板一块;

留给刘备大展抱负的地盘,只剩下荆州和益州。所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才提出了“跨有荆益二州”这样的举措。可是,隔壁虎视眈眈的孙权,不可能甘当“工具人”。

所以,诸葛亮从出山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失败。诸葛亮当初跟随刘备出山的时候,他的授业恩师水镜先生,就感叹道: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惜哉!

司马徽的才学,毋庸置疑。当年汉朝权倾朝野的大将军何进,曾经亲自请他出山,司马徽仍然婉拒了,就是因为他看出何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质。可以说,一部《三国志》,以司马徽的识人之明最为卓越。

他这番论断,就已经为诸葛亮之后功败垂成留下了伏笔。所谓“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曹操统一北方,天下战火不断的时候,天下处于“合久必分”的时期,所以各路诸侯接踵而起;

等到北方大定,天下仍然要归于一统,便处于了“分久必合”的阶段。诸葛亮在此时出山,注定是“逆天行事”,不能善终!

诸葛亮出山算不算逆天而行的呢?

诸葛亮出山不是逆天而行,他本身就是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不会平庸一生,刘备都来自己家里请了几次了,再不去也说不过去。我觉得诸葛亮出山应该算是逆天而行,因为魏国当时的实力远胜于蜀国,完全就可以统一天下,但是诸葛亮却不信命,还是势必要同魏国争天下,所以这种成功的可能性几乎就是0。诸葛亮出山按当时的局势来说,是顺应天命的。他一直胸有大志,才华横溢,却没处施展。所以当刘备三顾茅庐,邀请他出山的时候,他内心是非常愿意的。因为这样就可以向世人展示他的才能,一展拳脚。

诸葛亮真的是逆天而行吗

应该是逆天而行吧,天不灭魏小小诸葛又能奈何,三国演义里有一个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章节。新三国力陆毅表演的诸葛亮此时大发牢骚,俨然一个付出诸多努力而没有成功的普通人。老三国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此时一言不发,仰面无奈视天,更像一个知天命的智者。
蜀不得天命,终不得统一天下,汉祚将终。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七星灯续命是真的吗?

这是假的,只是小说写的而已,实际上诸葛亮并没有用七星灯续命,《三国演义》还是有很多虚构的真实存在的包括我都可以七星灯续命!

从古至今人们都有健康长寿的美好梦想,现代人用科学的办法,而古人也有独特的延年益寿之法。中国古代有很多奇门遁甲术,七星灯是其中一种续命法术。

当年诸葛亮就用过此法,诸葛亮在七擒孟获时靠着火烧藤甲兵获胜,几万士兵死于这场大火,他知道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说道: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之后他在火烧司马懿大军的粮仓时,一阵大雨浇灭了大火也浇灭了他的梦想,让他意识到老天在惩罚他,自己或许命不久矣。

七星灯之法是指点燃七盏星灯,分别对应北斗七星的方位摆放,外面放置四十九盏小灯,最里面放置本名灯一盏,然后祈福北斗,乞求老天爷怜悯的续命法术。如果七日之内本命灯不灭,就代表老天怜悯,上苍应允,便可以增寿十二年。如果本命灯灭了,就表示不能逆天而行,做法的人必死无疑。之所以要祈福北斗,是因为人的寿命,古人认为是由北斗司掌控,所以乞求长寿,就要对应北斗七星。

后来我们都知道了,在最后快要成功时候,魏延火急火燎地冲进大帐,走路带风,吹灭了本命灯。诸葛亮长叹一口气,没几天死于五丈原。

历史上还有一人成功了,大明重臣,成功续命十二年。在朱元璋即将成功的时刻,突然病倒,自知命不久矣的他也摆出七星灯向天借命,在成功续命后,他利用这12年全心全意辅佐朱元璋,最终朱元璋完成大业,成功登基。为什么成功了?辅佐大明顺天成命,故天道相助,得以续命。

再来说说另外一种方法——种生基,如果说七星灯,虽然条件苛刻,但这是种正大光明的方法。

但种生基可不是这样的,种生基,这是一种风水术,是把含有自身精血的贴身物品(血、头发、指甲、贴身衣物)当自己的替身,找个风水宝地埋了,通过假死跳脱命理约束。重点是这里——通过假死跳脱命理的约束。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立一个生坟,承受风水宝地的气脉,然后再反馈到自己身上,以达到自己荣华富贵的目的。

并不是真的,这只是小说里杜撰的一个段落,实际上在三国志里并没有这一段,而是直接写了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当然是假的,人的生命是无法通过这种的方式来进行延长的。假的,演义中总会带有一些神话色,来突出主角的厉害,所以有了这些逆天的事情。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