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五气是什么意思

五行与方位,五气,五味关系的具体解释?

五行-----方位-----------五气----------五味
木-------东方------------风------------酸
火-------南方------------暑------------苦

土-------中--------------湿------------甘

金--------西-------------燥------------辛
水--------北-------------寒------------咸五行也对应五个方位。比如木对应东方,东方为生发之迹;火对应南方,南方主散;土对应中央,中央主运化;金对应西方,西方有收敛之象;水对应北方。五方分别用动物来表现,即青龙、白虎、蚯蚓、朱雀、玄武。
古人称之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天的五气就是风、火、湿、燥、寒;这五气构成了四季自然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的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此五味是一切食物的基本要素。�
五气入鼻,藏在心肺;五味入口,先入肠胃。五气、五味可以代表对人体有益的万物。�
人的生存离不开五气与五味,离开了五气与五味人的生命就停止了。因此说,古人对于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即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也就是说,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生得自由,活得滋润。如果人不能顺应自然,不能从自然界不断获取物质,人的生命就结束了。�
古人把气看得很重要,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具体到身体的内部,气的内容则进一步丰富起来。比如,把人划分为有形的物质与无形的功能,两者之间的关系叫做形与气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形和气相对平衡,才是健康的。如果一个人过于肥胖,一动就气短,没有气力,活动不灵便,中医学称之为“形盛气衰”;如果一个人过度消瘦,虽然力气不小,行动灵活,但是不丰满,甚至是皮包骨头,就叫做“气盛形衰”。在气与形的关系之中,气为阳,形为阴。身体里的气进一步细化,根据其所分布的部位不同、作用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名称,这就有了肺气、心气、肝气、脾气、肾气、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不同的称谓至于五气,解释就很多了,也不知道你想要说的是那种
指五种气味:臊气、焦气、香气、腥气、腐气
指五运之气,即金、木、水、火、土
五脏化生的情志活动,即喜、怒、忧、悲、恐
五色之气,即青气、白气、赤气、黑气、黄气
寒、暑、燥、湿、风五气
不过估计你说的五气是寒、暑、燥、湿、风
按照中医的理论,五行与方位,五气,五味都是相对应的,按照先后对应顺序排列为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方位:东 南 中 西 北
如果按照对应理论延伸来说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简单举几个例子
木对应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都是向上的,木的颜色是青色的,对应的味道是酸味
西方,属金,肺,中医理论中提到人体内肺:主毛发,肺为水之上源,从实际来解释说,西方盛产金属矿产,比如西藏的金属矿就很丰富,为水之上源,你看我们国家的水资源都是从西方流到东方,源头都在西方,主毛发,你看西方人的体毛都非常丰富,肺开窍于鼻,你看西方人的鼻子都很高
北方属于水,水属于肾,肾主骨,所以你看东北人的骨架都特别大
中属于脾胃,主肌肉,所以你看河南一带的人都相当的敦实,这和北方的大个子又不一样
所以按照易经理论(中医理论是从中延伸出来的),万事万物都有联系的,呵呵,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点理解,希望能抛砖引玉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治五气,艺五种~~”,五气是指什么

五气
“五行之气”,金、木、水、火、土。
对应“五德”:仁、义、礼、智、信。
后来引申为:
①指五种气味:臊气、焦气、香气、腥气、腐气。《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张景岳注:“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
②指五运之气,即金、木、水、火、土。《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气更立,各有所胜。”
③五脏化生的情志活动,即喜、怒、忧、悲、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④五色之气,即青气、白气、赤气、黑气、黄气。《素问·刺法论》:“五气护声之华。”谓五脏内在变化反映在外表上的五种气色。青气自肝而出,白气自肺而出,赤气自心而出,黑气自肾而出,黄气自脾而出。观五色可察五脏之变化。
⑤土气。土位中央,其次为五,故名。
⑥指五味所化之气。《类经》卷十六:“五气,五味之所化也。”
⑦指五脏之气。气,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周礼·天官·疾医》:“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死生。” 郑玄 注:“五气,五藏所出气也。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⑧中医谓寒、暑、燥、湿、风五气。《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於心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藏。”注:“天以风、暑、湿、燥、寒之五气食人,从鼻而入。”五气
①指五种气味:臊气、焦气、香气、腥气、腐气。《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张景岳注:“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
②指五运之气,即金、木、水、火、土。《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气更立,各有所胜。”
③五脏化生的情志活动,即喜、怒、忧、悲、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④五色之气,即青气、白气、赤气、黑气、黄气。《素问·刺法论》:“五气护声之华。”谓五脏内在变化反映在外表上的五种气色。青气自肝而出,白气自肺而出,赤气自心而出,黑气自肾而出,黄气自脾而出。观五色可察五脏之变化。
⑤土气。土位中央,其次为五,故名。
⑥指五味所化之气。《类经》卷十六:“五气,五味之所化也。”
⑦指五脏之气。气,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周礼·天官·疾医》:“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死生。” 郑玄 注:“五气,五藏所出气也。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⑧中医谓寒、暑、燥、湿、风五气。《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於心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藏。”注:“天以风、暑、湿、燥、寒之五气食人,从鼻而入。”--“五气”,即是战国时人所称的“五行之气”,被当作生养万物之源。在《史记.五帝本纪》这里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道德观念。其实这里是司马迁在用后世的观念讲述古人。
---------《全注 全译 史记 (上册)》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5.3

人生有五气`那五气

精气,力气,生气,神气,人气喜气;晦气;勇气;志气;名气。*.一生正气:有正气才能做大事,才会赢得信任,拥有真正的朋友和同事;正气足则邪不压正,因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正气是一种自尊,也是一种威严;正气不仅来自于内心,也会反映到仪表,眼神,举止,处事;正气是不怒自威,拥有尊严的象征;一生正气的人受人尊敬,一生邪气的人受人鄙视;正气不是装出来的,是长期修炼的结果,是对人对己负责的表现;正气还是一种公道,正派的标志,也是客观,公正的代名词;*.一生大气;大气泛指宏观,战略,胸怀;大气即大势,气势磅礴,大刀阔斧,也是做大事的人;大气而不小气,大气而不傻气,大气而不颓气,在历史上成就很多人;大气的人胸中藏有百万雄兵,肚里能盛世界航母,能承受巨大压力,也能承受巨大委屈;和大气的人交往处事就是爽啊!和小气的人交往处事就是伤自尊啊!(哈哈!)大气的人眼光长远,能够千斤散尽还复来(史玉柱!真牛啊!)小气的人眼光狭隘,积聚一生无财富(人太多了,无法举例!);大气的人看似大智若愚,其实很有心计,小气的人看似很精明,其实很傻;大气的人容易捞着大的,小气的人捞着的是小虾米;和大气的人交朋友不会受骗,和小气的人交朋友往往受骗,小心这种人啊!!!!!*.一生志气;有志者事竟成;有志之人立志长,无志之人长立志;志气是一种理想,方向,目标,精神;也是一种自尊自爱自警自醒;志气还是一种信心,恒心,耐力;也是一种人格,道德,标准;生活在富足生活中的人不容易长志气,生活在困苦中的人容易长志气(此话有点绝对!哈哈哈!);外因推动而产生的志气是短暂的,内因爆发而产生的志气是长久的;和有志气的人共事会有精神动力,有人生愿景,和无志气的人共事会得过且过,浪费人生;*.一生勇气;勇于创造,勇于负责,勇于成功和失败,勇于面对现实;最重要的是勇于负责;一个不负责的人不值得信赖;勇于负责的人不推委,不找借口,不躲避;天塌下来能顶住,地陷下来能撑起,是棵大树,也是个大伞;在有勇气的人身边工作生活,会找到心灵寄托,也会找到安慰;因为这种人心地善良,正直,勇于付出;*.一生灵气;泛指具有文化底蕴,思想内涵,直觉,悟性;和灵气的人在一起工作生活会感到愉快,惬意,因为这种人不会使你感到无聊;和没有灵气的人共事会使你感到窒息,苦闷;灵气是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创新的结果;没有生而知之,只有学而知之;具有灵气而不自负是人的美德,狂妄自大的人有的只是小灵气,小聪明;

“五气”是什么?

五气指风、热、湿、燥、寒五气指寒,暑,燥,湿,风五气,它们分属于五行系统.代指气候状况(温度、湿度等)
也可指;“雨、肠、懊、寒、风”,解释如下:
对于气候的变化规律,《尚书 洪范》说:"庶征: 日雨,曰肠,曰懊,日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序),庶草蕃庞."《尚书大传》中阐明了这些因素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具体作用:"雨以润物,肠以干物,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时,所以为众验."

"头上三花,胸中五气"中的"五气"是什么意思?

三花即是“精”“气”“神”。
“五气”,便是心、肝、脾、肺、肾或另用五行的代号,即是金、木、水、火、土。

中医的五行 五脏 五季 五气是什么?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季:春、夏、长夏(农历六月)、秋、冬
五气:两种说法——
《素问。五运行》:柔、息、充、成、坚
《素问。五常政》: 端、高、平、洁、明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五气:寒、暑、燥、湿、风

国学知识:五脏五情五季五气五味,与五行有什么样的生克关系?

中医的五行 五脏 五季 五气是什么?

五季是指春,夏,长夏,秋,冬。其中长夏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就是指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这是中医学的范畴,又被俗称为“秋老虎”。
六腑是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五腑这种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不知道是被去掉了哪一个?不过三焦最有可能被去掉。因为五脏其实是六脏(还有一个心包),而三焦正是与心包相对应的腑。不过中医中始终有人认为三焦和心包是不存在的。
五方是指东,南,西,北,中

国学知识:五脏五情五季五气五味,与五行有什么样的生克关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季:春、夏、仲夏、秋、冬
五气:寒、暑、燥、湿、风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季:春、夏、长夏(农历六月)、秋、冬
五气:两种说法——
《素问。五运行》:柔、息、充、成、坚
《素问。五常政》: 端、高、平、洁、明

史记中"治五气,艺五种,"是啥意思?

艺:种植。 五种:指黍、稷、稻、麦、菽等谷物。

一、"治五气,艺五种"释义

五气,指的是五行之气。春为甲乙属于木气,夏为丙丁属于火气,季夏(夏季的第三个月,即阴历六月)为戊己属于土气,秋为庚辛属于金气,冬为壬癸属于水气。“治五气”是指研究四时节气变化。

艺,种植。五种,指黍、稷、稻、麦、菽等谷物。“艺五种”即种植各种作物。

"治五气,艺五种"的意思为研究四时节气的变化,来种植各种作物。

二、出处

出自《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pí,皮)、貔(pí,皮)貅(xiū,休)、躯(chū,初)、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

扩展资料

黄帝除了"治五气,艺五种"的其他贡献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黄帝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

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

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 (华夏部落首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种

五气:五行之气。古代把五行和四时相配:春为木,夏为火,季夏(夏季的第三个月,即阴历六月)为土,秋为金,冬为水。“治五气”是指研究四时节气变化。
艺:种植。 五种:指黍、稷、稻、麦、菽等谷物。
原文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
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
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
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
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
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史记 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翻译:
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清楚。
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而蚩尤在各诸侯中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从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pí,皮)、貅(xiū,休)、�(chū,初)、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