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对应天干

干支纪年与二十四节气

24节气申遗成功,标志着世界文化对中国干支纪年的认可。24节气是什么?它是干支纪年中的月份划分。在周易文化中,更把24节气细分为:12个节气,12个中气,节气是一个月的开始之日,而中气是一个月的中间时段,在意义上节气大于中气。
国人一般把干支纪年归类在农历纪年中,这是因为大家认为,公历纪年是国外的,农历纪年是中国的,而干支纪年也是中国的而把它归类在农历纪年中。而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其实干支纪年的编排和算法,更接近于公历,而不是农历。不信大家可以把每年的相同节气与公历的日期和农历的日期进行对比,你可以发现,它和公历的日期相差不大,而与农历的日期相差甚远。所以干支纪年是完全不同于公历和农历的一种纪年。公历一年中始于元旦,农历一年中始于春节,而干支纪年始于立春。“一年之际始于春”,就源于此。

干支纪年有很神奇的地方,无论是公历和农历,相隔几年以后有闰日或者闰月的现象。而干支纪年完全没有闰的概念。所以它对地球自转及绕太阳公转的算法和编排比公历还要精准。这是第一个神奇的地方。神奇之二,干支纪日的六个字的组合和排序,回顾到能够回顾的久远日期以及展望到能够展望的未来日期不会有一个是重复的。就是说公历和农历靠数字区分的日期,在干支纪日中依靠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组合,在能够计算到的日子里,不可能有重复的出现。

由于干支纪年、纪月、纪日枯燥的天干地支的文字组合,妨碍了人们对这种纪年方法的使用。而大家忽略了它之中包含的信息量却比公历或者农历中大得多。

今天24节气,申遗成功,国人在欣喜的同时,还应该对于干支纪年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不要以后让洋人比国人研究的更深入,理解得更透彻而愧对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一天中的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划分的?

一天二十四气

我们说一年分二十四节气,“节气”这个词是俗称,“气”才是正规称呼,也就是说“二十四气”才是最正确的称呼。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节”,什么又是“气”。

我们平常说的几月几号,这是太阳历,是根据太阳运转周期算的;说几月初几,这是太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算的;说二十四节气,这是农历,是根据农时气候来说的,既按照太阳运转规律、又按照月亮圆缺来算,属于阴阳混合历法。天干地支纪年月日时,就是根据农历二十四节气来定的。也就是说地支十二月,是根据节气来划分的。比如说明年2019年是农历的己亥年,那么从哪一天才算真正进入了己亥年呢?我们说是从“立春”那一天是乙亥年的第一天。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立春”这一天是年与年交替的节点,所以叫做“节”。月与月的交替节点,也叫做“节”,总共十二个: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

这个“节”,就好像竹子的那个节儿,一个道理。两个竹节儿之间是贯通的,是通气儿的,所以在二十四节气里,节与节之间的那一段叫做“气”。以两分的中间那个点进行了命名,也有十二个: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但是这个“气”字,也并非是严格的用字,严格来说,应该叫做“度”。度,本义是时空的一段距离。“节度”这个词,后来被用作一个官员的名称,意思是:驻扎在地域的关键点,辐射管理一段距离、一片区域。

那么,为啥这个“度”字后来被“气”字代替了呢?因为“度”在中间点被分成了两部分。既然是两部分,按照易学原则来说,那就得分出个阴阳来。

所谓十二度,就是十二地支所主的范围。这样十二度分成两部分,也就是十二地支里的每一支又可以细分为阴阳二气了,就变成了所谓的二十四气。

我们说“无物不阴阳”,十二地支也是如此。比如“子”这个地支,总体属性是阳,称之为阳支。但再往下细分,这个“子”依然有阴阳两种属性,也就是阴阳二气。那么,“子”的阴阳二气怎么来界定呢?“子”为阳支,那么他这个阳就有一个从弱到强,再到弱的一个抛物线转变过程。那么在他的前半段,我们说阳气是进攻方,是占主导地位的,那么这一段的属性就定义为“阳”。而到了后半段呢?阳气衰退,阴气变成了主导地位,变成了增长趋势,我们说这后半段的属性就是“阴”了。

依据这个原则,我们说阳支的前半段属于阳,而后半段属于阴;而阴支呢,前半段属于阴,后半段属于阳。至此,十二地支就变成了二十四气——阴阳二十四气。

二十四气是伴随十二地支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因为有那个“无物不阴阳”的易学思想嘛,但最早并未应用的历法上,应用到历法上却是后来的事儿了。历法越发展会越细致,到现代国际通行单位是秒。

这种二十四气的定位法则,也是文始道门所传易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用范围非常的广。我们就不再这里详细论述了。

有朋友可能会问了,那“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怎么说?

这个“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说法,是站在整个一年的角度来划分阴阳的。在文始道易学文化里有两种划分法:

一是以子午来划分,这样叫左阳右阴;

冬至这一天,正好是一年里“左阳右阴”的交汇点,所以阴气在这一天就达到了最旺,所谓“物极必反”,阳气在这一天也就产生了,这就是所谓的“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是同样道理。“子月阴气最盛、午月阳气最盛”的理念就是这么来的。

二是以卯酉来划分,这样是上阳下阴。阳气从卯这个点开始产生,到午达到阳极。然后衰减到酉这个点阳气耗尽,阴气产生。然后又到子这个点达到阴极,到卯这个点又耗尽,随即阳气又产生。这是另一种易学理念。这就好像是一天的白天和黑夜一样,但这种用法有其特殊的用途,咱们不再展开。

我们重点说一下卯酉划分之于一天的白天黑夜这方面吧,比较直观好理解。所有属于白天的地支代表的时间,我们说他们都是阳时;而所有属于黑夜的地支所代表的时间又都属阴。这是从白天和黑夜的角度来看的。而具体把白天黑夜分成十二份儿后,每个时辰又各有阴阳属性了。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不同角度的划分法。

我们说“子时阴气最盛”,这是站在整个一天白天黑夜的角度来说的,并不是说“子”这个地支的属性就是阴,他的地支属性还是阳。

但是我们要进一步再分这个“子”时的阴阳,那就出现了“阴子时”和“阳子时”的概念。

那些个把天干地支都为阴的日子里的整个子时视作是“阴子时”,把天干地支都是阳的地支的日子里的整个子时视作是“阳子时”的说法,是非常错误的。毫不客气地说,这叫根本不懂易理。

这种二十四气的划分,不但适用于“日”,还适用于“月”。

我把文始道门流传的一个图给大家贴出来,大家对于十二地支阴阳划分就一目了然了。如下图: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之于一天里的十二时辰来说,子时属于阳支,在其阳气达到最顶点的时候,阴气开始产生,直到丑时的中点,阴气达到了最高峰。以此类推,阳气从丑这个阴支的最盛点产生,一直到寅这个阳支的中点达到最顶峰……阳气从亥这个阴支的最顶点产生,到子的中点达到最顶峰,是这么一个阴阳循环消长的过程。之于一年十二个月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同样道理,不再赘述。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计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

1、立春: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时为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对应十二地支寅月,立春为一岁之首。

2、雨水: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3、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4、春分: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5、清明:此时气候清爽温暖,万物“吐故纳新”,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6、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7、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采用“定气法”划分。“定气法”与上古“斗柄指向法”在确定方法上不同。虽确定方法不同,但两者所标示的天象是吻合的。譬如,斗柄指向法以斗指正南为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定气法”以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夏至,交节时也同样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它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

现行的“定气法”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在我国历法中,有独特的二十四节气,这是其他民族的历法中所没有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中,代表春季的六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代表夏季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天里则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的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意义。
24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节气、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24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其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的角度来划分的,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一年中的四季与二十四节气
我国目前的春夏秋冬四季是以各地侯温(五天的平均温度)作为分季的标准。这就是:当上半年的候温达到10℃以上时,作为春季的开始;当候温达到22℃以上时,就是夏季开始了;当夏季的候温下降到22℃时,就算是秋季了;候温下降到10℃以下,就是冬季开始了。

干支月份和农历月份对应,还是和节气对应?

分类: 社会/文化 >> 历史话题
解析:

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农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60个月合5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农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月地支 节气时间段 中气 近似农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立春—惊蛰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惊蛰—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种 小满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种—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处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二十四节气怎么分出干支月

万年历上显示的月份天干地支的变化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就是说没到节气天干地支不变,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请知道解答,多谢。 是这样的。四柱排列中所用一楼表述有误,24节气是将黄道(太阳周年运行轨道)平分十二等分得出每15 弧度为一个节气,而非将时间平分。
中华干支可用于纪年、月、日、时,其中月的干支以十二节气(狭义的十二节气,简单地说就是现在在公历上旬的是十二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大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交节时刻为分界点,大雪、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大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时刻分别进入子月、丑月。。戌月,亥月,也就是古代节气起点冬至所在节点月(大雪至小寒止)为子月,依次类推。
说明白点,以十二节气将一个回归年(24节气)分为十二个干支月,此十二个月的中点也就是十二个中气(两个月的节点即节气,月正中即中气),月中冬至之月为子月(这个子月便是始于大雪时刻,终于小寒时刻),依此类推。这是月的天干。
地支:月的地支按年的天干推算,一年始于立春,第一个月是寅月(立春至惊蛰),年天干为甲者之年的寅月为丙寅(六十干支第三位)(上一年子月为甲子),依此类推。如现在,正直小暑至立秋之间,为未月,今年为壬辰年,年天干为壬者,未月为丁未。故现在为壬辰年丁未月,立秋时刻一过便是壬辰年戊申月。

干支月份和农历月份对应,还是和节气对应?

分类: 社会/文化 >> 历史话题
解析:

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农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60个月合5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农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月地支 节气时间段 中气 近似农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立春—惊蛰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惊蛰—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种 小满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种—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处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