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西华入朝签的解释

如何办理朝鲜签证?

一、根据两国协议,持有外交、公务、因公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可免签证入境朝鲜,停留期不超过30天,但须由朝方接待单位邀请,方可前往朝鲜访问。

持因私普通护照赴朝鲜前须在朝鲜境外办妥签证或观光证。赴朝鲜商务洽谈必须有朝方接待单位邀请,申请签证手续可径询朝方接待单位。申请赴朝鲜探亲访友时,须持有朝鲜亲属发出的邀请函和朝有关机构同意书方可申请签证,同意书由在朝亲属向朝鲜出入境管理机关申请。

办理朝鲜签证所需材料如下:

1、填写完整的签证申请表。

2、护照原件(有效期6个月以上的,护照已换发的需提供旧护照原件)。

3、 最近6个月内拍摄的两寸白底色近照2张(35mm×45mm)。

4、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

5、朝方公司商务邀请函。

6、中方公司的营业执照正副本复印件(须加盖公司公章)。

7、单位派遣函(需以申请人所在单位正规抬头纸打印, 加盖单位公章,并由单位负责人签名)。

二、具体签证事宜可咨询朝鲜驻华使领馆:

1、朝鲜驻中国大使馆领事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日坛北路11号,电话:010-65326639。

2、朝鲜驻沈阳总领馆,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南四经街109号,电话:024-23240009,传真:024-23240122。

3、朝鲜驻沈阳总领馆丹东领事办公室,地址:辽宁省丹东市新区中央大街10-1(科技五金城),电话:0415-3450099。

4、朝鲜驻总领事馆,地址:湾仔港湾道26号华润大厦35楼3502室。电话:00852-28034447,传真:00852-25773644。

扩展资料

入境朝鲜注意事项:

请勿携带与朝鲜国情不符的音像、报纸、图书、宣传品、光盘等制品入境,入境前请仔细检查个人携带的电脑、照相机、U盘、光盘等物品存储内容,及时彻底清理可能引起不必要问题的文件,入境时配合边防人员检查,按规定如实申报、手机等随身物品。

如持有国际旅行健康证明书,请随身携带。抵朝后,视情况可能需接受健康状态检查。来自伤寒、霍乱、麻疹等传染病区的旅客,需出示传染病预防接种证明。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领事服务网-朝鲜签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签证

如果你只是到平壤等地3-4天的旅游,可以带身份证及4张相片到丹东、延吉等边境城市的旅行社参团旅游。如果你要去多的地方或时间长,要先办理护照,然后到朝鲜使领馆签证,他们审查很严格的,就像70年代外国人到中国一样,看看你要来干什么,即使批准你入境,你一入境,就被监控起来了。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大使馆
北京日坛北路 (86-10)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驻沈阳总领事馆
沈阳市皇姑区黄和大街一号大厦12B
(86-24)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想说明什么道理

楼上回答的很好。不过我认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作为《论语》中的一篇,和别的篇章也没什么不同,就是宣扬孔子思想的嘛。孔子先让他们几个讲自己的理想,然后通过评价显示出自己的价值取向,就是这样。
至于道理,可以反映儒家的一些主张思想见解,具体参见: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6833887.html?si=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名篇。其主要内容是记述孔子诱导学生畅谈个人志向及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文章先是叙述孔子启发学生言志,然后是四个学生分别谈志。在孔子的开导下,子路“率尔而对”,直言其志,表示他可以领导一个夹在大国中间、地理环境不好的“千乘之国”,三年之后,他坚信可以做到外抗强敌,内拯饥馑,而且还可以使那里的人们懂得道德礼法。由于子路毫不客气地把他的雄大抱负吐露出来,显得过于自信和率真,所以引起夫子“哂之”。曾晳听到孔子询问,“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发言表示不愿求仕,向往一种投身于大自然的恬静生活。孔子由衷地发出了赞叹,给予曾晳以赞许,“我与点也”。当冉有和公西华两人谈志时,孔子却没有丝毫表示。即使在最后曾晳问志时,孔子也没有明确的回答。在众多的分析和评价文章中,当涉及孔子对几个弟子的评价问题时,都认为是批评了子路,表扬了曾晳,赞同了冉有和公西华。对子路和曾晳,因为文章中已有明确的描述,历来歧义不大。但是对冉有和公西华两人,笔者认为当有疑问:因为在孔子对其二人的态度在文章中既没有正面表述,也没有其他相关描写,那么我们凭什么要说孔子对冉有、公西华是赞同的呢?不少文章在表达“赞同”主张的时候,所持的理由也仅仅是说冉有、公西华二人的发言非常谦虚,因此孔子对此表示赞同。显然这种推论是盲目的、片面的。冉有、公西华二人是谦虚吗?如何认识和看待冉有、公西华二人的谦虚呢?这些问题没搞清,就断言孔子对其二人是赞许的,未免有些牵强和武断。因此笔者想借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就教于各位行家。
首先我们来看冉有和公西华两人是不是谦虚。文章中冉有表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则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一个说自己只可以治理小的国家,并只能足民,而礼乐教化,则要等君子来做,自己不行;一个说自己无能,愿意学习,只能做祭祀、会同时的小司仪。孤立地、表面地来看,这两段话的言辞语气确实谦逊,神态也属谨小慎微。但是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更不能孤立片面。如果联系全文和其他有关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谦虚,并不是真正的谦虚,更不能和美德等同。第一、他们所谈同子路、曾晳一样,都是自己真实志向和实际能力的如实表达。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这段话说的是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治国能力的评价。作为自己主要的弟子,孔子对他们的了解应该是准确的。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冉有、公西华的所讲也就是实话实说。既然是实话实说,那就没有什么谦虚可言了。都是如实讲出自己的志向,为什么要说子路不谦虚,而冉有、公西华谦虚呢?至于说言辞语气的谦恭,那只能说是语言表达上的技巧。而“会说话”和谦虚不能当做一个概念。第二,谦虚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良好的品质,自觉的修养。真正的谦虚是要真心流露,不事张扬,绝对不能是出于某种动机、要达到某种目的的刻意表现。然而从文章描写的情况来看,冉有、公西华二人却显然属于后者。联系文章中的具体情形,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冉有、公西华的发言明显受了孔子哂笑子路的影响,或者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他们要接受子路的教训,想用这种谦恭的态度去讨孔子的喜欢。如此工于心计和刻意表演,显然已不能以谦虚来论,而只能说是一种虚伪了。
然后我们再来看孔子的态度。和对子路充满善意的“哂笑”,对曾晳由衷的赞许不同,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两人的态度是不置可否。如果说没有表态也是一种表态的话,那么这种不表态的表态显然只能有两种解释:一是对二人的发言不满意,但又不好直接表达,所以只好不置可否。二是对二人的发言没有表态的必要,所以也就不置可否。但不管是哪种意思,不置可否的态度和对二人表示赞同之间显然缺乏必然的联系。
接受子路受到哂笑的教训,刻意采取低调的姿态,是冉有、公西华两人逢迎取悦老师的如意打算。对他们二人了如指掌的孔子,不可能看不明白他们的用心何在。《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记载:“冉求字子有,仲弓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岁。有才艺, 以政事著名。”虽然典籍中对公西华的记载不多,但能位列孔子弟子,并能与子路等同坐谈志,其志向、表现也应同他们一样。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样两位以政事著名的人,其内心的抱负和志向决不应该像他们所谈的那样。因此,孔子当时之所以不置可否,除了认为其志向不用评论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对其目的、动机的否定。因为听到他们两人言不由衷的谈志之后,孔子不好直接当面揭穿,而只能借不置可否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如果是对二人表示赞同的话,从来不放过任何可能对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和嘉奖的教育家孔子,是不可能如此反应的。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曾晳问志时孔子对冉有、公西华的评价。这是全文中唯一对冉有和公西华进行正面表态的文字。因为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评价意义相同,所以我们就以对冉有的评价为例来进行分析。对冉有,孔子说“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这句话用我们今天的意思来说就是: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小国难道就不是国家吗?虽然孔子是用反问句的形式来说的,没有正面表达他的意思,但我们联系全文来看,还是能读出这样几个明确的信息:① 冉有的志向也是治理国家。② 小国也是国,治理小国也是一种大志向。③ 冉有同子路一样,内心里面也有很大的志向和抱负,并不像他说的那样无所作为。这样的三层意思表明,孔子不仅非常清楚冉有、公西华二人的内心所想,而且特意指出二人心口不一。这些想法不向当事人明确表达,而对曾晳吐露,就再次充分表明了孔子对冉有、公西华二人的态度不是赞同,而是不满。
对孔子态度的上述分析,我们还可以从孔子一生所积极倡导的道德风范和做人标准中找到佐证。我们知道,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君子教育,反对虚伪做作和曲意逢迎。他所主张和宣扬的君子标准,除了高尚的品德,出众的才华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做人要正直诚实。在《论语•学而》中孔子曾晳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凡满嘴讨人喜欢的话、满脸逗人喜爱的神色的人,仁德是不可能多的。这明确地表明了他对虚假逢迎的反对。同样是这句话,在《论语•阳货》中又被重复了一次。在《公冶长》中孔子又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由此可见,孔子对有意做出谦恭的姿态,以达到讨好他人目的的做法是极其不满意的。正因如此,文章中孔子才会对冉有、公西华有不置可否的态度。
我们说孔子不喜欢冉有和公西华还有另外的理由。一是孔子对子路的态度。子路在《论语》中始终都是一个心直口快、坦诚直率的人。他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之一,孔子理想落空想乘船出海时所带的唯一人选就是子路。由此可见孔子是非常欣赏和喜欢子路这种性格的。这也正是文章中孔子虽然哂笑了子路,但却明显表露出宽容和善意的原因。二是孔子对冉有的批评。据《论语》记载,冉有曾不止一次受到过孔子的批评。最著名的一次是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当冉有为季氏攻打颛臾进行前后矛盾、心口不一的狡辩时,受到孔子前所未有的严厉斥责。孔子愤怒地说:“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一个“疾夫”表明了孔子对不诚的痛恶。根据上面的分析,再结合文章的具体描写,该如何认识冉有、公西华二人的谦虚,以及孔子对他们的态度,应该是非常清楚的事情。
在众多的评论分析中,人们对这篇文章的文学情味和人物性格的描写曾给予了评价和肯定,毋庸置疑,这些都是文章的精华和重要的方面。但是冉有、公西华的表现,孔子对他们的态度,不仅关系到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更体现着孔子的道德标准和做人原则,因此重新分析冉有、公西华的表现,正确理解孔子对二人的态度,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核心,其意义非常重大。

文言文翻译

【注释】
①选自《论语·先进》,题目是编者所加的。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岁。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约小孔子20多岁。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岁。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小孔子42岁。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单用“侍”是陪伴者站着。用“侍坐”指双方都坐着;陪侍长者闲坐
②率尔:轻率地、毫不思索地样子。
③千乘(shèng)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能出车千乘的国家,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
④摄:迫近。进而作“夹”讲。
⑤师旅:古时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后因以“师旅”为军队的通称。
⑥饥馑:谷的不熟为“饥”,果蔬不熟为“馑”。
⑦比(bì)及:等到。
⑧方:正道。这里指辨别是非的道理。
⑨哂(shěn):笑。这里略含讥讽的意思。
⑩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方圆。计量面积或体积的一种单位。面积一方即一丈见方。方六七十,即国土边长为六七十里。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⑾宗庙之事:指诸侯的祭祀活动。其中以祭祀祖宗为代表。祭祖必在宗庙(祖庙),故以“宗庙之事”泛指。
⑿如会同:或者在诸侯的盟会典礼中。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会同:诸侯会盟。
⒀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礼服。章甫:礼帽。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⒁希: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⒂铿(kēng)尔:铿的一声,琴瑟声止住了。铿:象声词。指弹瑟完毕时最后一声高音。尔:“铿”的词尾。
⒃撰:述。
⒄莫(mù)春:指夏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莫:通假“暮”。
⒅冠者: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
⒆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
⒇浴乎沂(yí):到沂河里去洗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状语后置,乎沂是状语。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
(21)风乎舞雩(yú):到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
(22)与:赞许,同意。
(23)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春服,指夹衣或单衫。成,定。
(24)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喟,叹息声。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老师闲坐。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轻率而急忙地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他们的礼乐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琴的声音(逐渐)稀疏了,铿的一声,放下琴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虚数,泛指几个)位成年人,六七个(虚数,泛指几个)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问:“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

《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他们两人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他们认为自己只能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这样一个小诸侯国或大夫封地里做点具体工作;或使百姓富足,或可折衷樽俎。至于礼乐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那是只能另请贤明了。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说“愿为小相”。显得那样平易、谦和,称得上是孔门弟子中的彬彬君子了。
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孔子说:“吾与点也!”明确表示了他的思想倾向。
人生理想是个总的概念,实际上包含着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修养两个方面。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虽不尽相同,但都侧重于方面。而《论语·公冶长篇》所记孔子与弟子们论志则是偏重于伦理的: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按照循循善诱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弟子们的看法作出臧否和评价,这是孔门教育的重要方式。在《侍坐》里,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就表示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并各各作了评价。①对曾皙表示赞同,甚至欣赏。②对子路表示否定,但心平气和,只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丝不满情绪。③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这里我们先分析②、③两种。
《论语》记载孔子曾将自己弟子按各自特长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指熟悉古代文献)四类。子路、冉有属政事一类,是两位有才能的人物〔《论语·先进篇》:“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路篇》: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也何有?”
《公冶长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指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不知其仁也。”
由此可知,子路所说治理千乘之国,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自我夸耀,而是他力所能及的。孔子之所以批评他,是因为他“率尔而对”,“其言不让”。在孔子看来,没有礼义就没有一切;纵有天大的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何况当时师生谈话也是有一定的礼仪讲究的。《礼记·曲礼上篇》说:“侍于君子,不顾而对,非礼也。”
《公冶长篇》又记:
孟武伯问:“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指担任县长或总管),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指接待外宾办理交涉),不知其仁也。”
这里又证明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和孔子对他们两人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致的。孔子认为冉有二人尽管态度谦逊,不是“率尔而对”,但所谈内容无非是为邦为国一套,这在当时的孔子看来似乎是不那么感兴趣了。

那么孔子为什么独独赞赏曾皙,说“吾与点也”,而且记录者还在曾皙发言前先制造一种气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特意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气象〔宋儒推崇曾点,明代学者则略有微辞。如张岱说:“曾点念念要与三子比量,所以不能信受喟然之意。”杨升庵说:“曾点因种瓜而伤曾子之额,扑之仆地,如此暴戾,岂是春风沂水襟怀,所以毕竟自信不过。”〕?这个问题,历来意见纷纭。解放以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说法:
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见杨树达《论语疏证》〕
②“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
③“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先秦文学参考资料》第349页〕
④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这篇文字在《论语》中篇幅亦长,恐怕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学所记。〔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
以上说法,各有所侧重。因为曾点的抱负是通过春风沂水的描叙而曲折表露出来,所以见仁见智,可以圆通,似不必拘泥于一说。按照这个原则,我这里可以提出另一种根本不同于上述意见的看法,根据是《论衡·明雩篇》:
曾皙对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曰:“吾与点也!”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
王充在这里明白无疑地解释了曾皙所述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雩祭,是春天人们求雨的祀礼,所以《礼记》说:“雩祭,祭水旱也。”王充的解释根据亦足。因为鲁国当时通用周历,所以说周之四月,正是夏历二月;天气尚寒,怎么能浴?冠者、童子都是雩祭乐人,他们在祭祀时,须涉沂水;十二、三个人鱼贯而行,象征着龙从水中跃出。“风”,解释为“唱歌”,“归”通“馈”,即“”,都合训诂。“归”通馈,在《论语》中不乏其例。如《阳货篇》“归孔子豚”的“归”即作“馈”讲,是送食、进食的意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蒧(《论语》作“点”)字皙,侍孔子,孔子曰:‘言尔志’。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集解》徐广曰:“一作馈”,这是古本《论语》“归”作“馈”之证。从文意来说,王充的解释似更符合原意。因为,①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②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这样解释,全篇上下文意就脉络贯通了。此外,我们知道今本《论语》是《鲁论语》的传本,在汉代时,还有今天已经失传的《古论语》《齐论语》。《论衡》的解释或许是出之于《古论语》!
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间的大事那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关帝庙抽签

解签,关帝庙: 祭I渠桑下安康,
羽飒B蠲议平阳。
之水邡涟谦邑,
日后再拜霍骠姚。
贵谰窦}议熊滨,人愤神怒孽障生。
解惑引君向东走,
难得苍生熠熠愚!

去关帝庙求签的详细步骤是什么呢? 在关帝庙进去之后右边会有几个当地的没穿工作服的工作人员,问问他们一切都知道,具体是在牵马公旁边,买香的那边

今天去泉州关帝庙抽签、抽到八十签、我是求子的、请高人解签 求子求女一定得向送子观音求,不能乱求。
如果没有送子观音庙,你也可以在手机上安装 吉星许愿,里面恭请了送子观音等多尊神佛,十分神圣庄严,平时随身带在身上,既能护身定心保平安,又能时常虔诚祈拜,求子求女,挺的!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愿送子观音保佑你愿望成真!

泉州关帝庙解签大全 这是个上上签。
姻缘:平素行善,神灵加护,卜之其昌,琴瑟和鸣。问婚姻的话,有百年偕老之吉。
此签已成功而终。前数之终。后数之始也。聚前数之终。则有丰亨豫大之象。藏后数之始。则有引伸不穷之意。是以百事皆宜。根深实茂。永远完成。然必至诚无 伪。积善感通。方得受命如响之应。唯厚所以集福之本而已矣。
释义
天仙。大罗金仙超出众仙之上。雷雨师。掌雷霆雨泽之神。帝自言神在天上也。吉凶祸福。人不知。而神知之。他神不知。而帝必先知之。体物不遗之谓灵。感而 遂通之谓应。互诚祷告。言无伪无妄之求。必得灵应也。终签数之成。是以百事皆宜。奉圣教者共勉之。
解签
天仙是众仙之上的神明,而雷雨师是掌管雨水的多寡,也是世间凡人耕作收成的重要天神,吉凶祸福凡人不可得知,而我必定知晓,至诚至信的祈祷,只要不贪心 或存有害人之心,愿望必能得到实现。抽中此签为签之终,而百签也有圆满的意思,凡事皆能顺遂,必有所成。百是圆满的终点,也是起点,天地万物自有循环。

去关帝庙里抽了一签,问事业,结果抽签说,茫茫一世人.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以为是一个中等的签吧,说你的事业将平平淡淡不会有大的波折和起浮。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为什么我到关帝庙抽了不好的签,到仙公山求签却求了好签,仙公山抽签吗。 首先,求签一定要在里求,网上或其他地方求签不能作准。
其次,求签时要准确说明自己的问题,问题不明确或仅仅抽签不提问,签也是不能作准的。
最后,如果是求运势,没有特别限定时间的,一般以一年为期,每一年的运势都可能不同。

泉州关帝庙抽签 吉人相遇本和同,况有持谋天水翁。
人力不劳公论协,事成功倍笑谈中。
【圣意】贵遇赵,讼即了。名能成,病可疗。财有余,婚亦好。问信音,即刻到。(“能”一本作“亦”)
【东坡解】与人谋合,况遇朝贵。援手提携,事皆称意。勿劳余力,成就甚易。出入皆宜,吉无不利。
【碧仙注】作事须知两不同,主谋全仗贵人功。但凡事事皆如意,只恐人生谈笑中。(一本作“作事事今迥不同,主谋全得贵人功。蒲帆能趁东风便,望里蓬莱咫尺通”)
【解曰】此签谋望和合,遇贵人提挈,凡事称意,出入皆宜。讼即了,名得成,财有望,婚亦合,病可医,信决至,无不遂也。
【释义】言功名谋为,凡遇赵、胡二姓者为协力赞攘,则意气和合,事无不成功,无不就,不劳一毫心力。只恐“笑谈中”三字,主事有阻滞,中道而止,半途而废也。俱宜谨言慎行,吉无不利,天水不止。姓赵,凡郡中有天水者皆是。
【占验】
穿一人作县官,被论。占此后,赖阖城绅士力保留任。应在第三句“人力不劳公论协”也。
■又同治丁卯(1867年)科,晋江誊录书,占所誊诸生谁是榜上人。迨出榜,惟一陈姓乳名吉字。故签语明以“吉”中两字也。
【故事】管、鲍分金
春秋,管仲与鲍叔未仕时,同为贾,分金,仲多自与,鲍叔知其贫,不以为贪。后鲍叔为齐桓公大夫,竟荐仲为齐相,佐桓公尊周攘夷,霸诸侯,一匡天下。管仲尝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wpl.youthwant/light/lot/256px/064.jpg
补充楼主问题:主要意思就是这个啦:
【解曰】此签谋望和合,遇贵人提挈,凡事称意,出入皆宜。讼即了,名得成,财有望,婚亦合,病可医,信决至,无不遂也。

昨天去泉州关帝庙抽签的时候,忘了拜另外两位大人,博杯的时候也弄错了,导致一直重新抽签,请问可以过 两个都挺会解的,你抽的是什么签?抽到签博杯一般一杯就可以了,你要博三杯也可以!你抽的是什么签呢?

泉州关帝庙抽签会准吗 不好说,心诚则灵吧

关帝庙解签第三签 10分 第三签:诗曰:开门一见日东升 ,昔日方知俯月因 ,贵人用事千般好,小人见此不如心
边上是 解曰,,好个门前梅,根深得显阳,争论官事散,凡事不必忧。
我是求姻缘的,请大仙帮我解一下,谢谢

求解签,泉州仙公山第32签:前程杳杳定无疑,石中藏玉有谁知,一朝良匠分明...

泉州仙公山第32签 中签未宫:【刘备求贤】
前程杳杳定无疑,石中藏玉有谁知;一朝良匠分明剖,始觉安然碧玉期。
诗意:此卦剖石见玉之象。凡事着力成功也。
解曰:宝在石中。异人少知。直待分明。尽可施为。
故事:(刘备求贤)三国时。诸葛亮隐居于隆中之茅屋。刘备求贤。
往访三次才得见孔明。谕有宝心安。得意迟早。静待时机。不请自来。(三顾草庐)
汉。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汉末避居南阳。志学清修。养生之道。
研究奇明(门)遁法。天文术数。卦算韬略。无所不精。初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徐庶荐于刘先生。
先主凡三往问计。延为军师。先主即位。拜丞相。受以托孤。后主封为武卿侯。卒谥忠武。
望采纳~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