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学说七篇大论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15

【原文】

【详解】

“方制”,即制方。“方制君臣”,即处方中要分君臣。此句是问在制方中如何按排君臣佐使。

这是对上句的回答。“主病”,即治疗疾病的主要药物。“主病之谓君”,即制方中的“君”,就是指治疗疾病的主要药物。“佐”,即辅助。“佐君之谓臣”,即制方中的臣药,就是辅助主要药物发生作用的药物。“应臣”,即与臣药相呼应。“应臣之谓使”,即制方中的使药,就是辅助臣药发生作用的药物张介宾注此云“主病者,对证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两量重,赖之以为主也。佐君者,谓之臣,味数稍多而分两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此行君臣佐使之义。”对原文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补充

“上下三品”,即上中下三品。这是我国古代对药物的一种分类方法。在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载药365种。其中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有无及其作用,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可以久服;中品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均有,不可久服。下品药为佐为使,主治病应地,多毒,不可久服。于此可以看出,《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之中亦有君臣佐使之义。但它与《内经》中所谓的君臣佐使涵义完全不同。所以原文谓“非上下三品”。这也就是说这里讲的君臣佐使与《神农本草经》中所讲的上中下三品含义不同。

此句是对上句“三品何如”的回答。“明”,即明确,此处有区分之义。“善恶”,此处主要是指有毒无毒。“殊贯”,马莳注:“殊贯者,异等也”全句意即上中下三品主要是根据药物的有毒无毒、毒性大小来区分,并以此来说明药物的不同等级。

以上这一节是对本篇前述 有关方剂组成原则及命名方面的补充 ,读者可前后参看。

【原文】

【详解】

“中外”,即内外。关于疾病的内外及其治疗原则问题,前段有关论述中已经多次讲到此次再问者,是补充前文之所未及。张介宾注此云:“此下与前本出同篇,但前篇问病之中外,伯答以标本之义,故此复问者,盖欲明阴阳治法之详也。”

“调气”,即治疗。“阴阳”,指疾病的阴阳属性“中外”,即内外,亦即疾病的发病部位。“各守其乡”,即各司其属或各归其属。全句意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原则是首先定性,即原文所谓的“必别阴阳”;然后定位即原文所谓的“定其中外”然后综合分析疾病的定性定位情况,各归其所属,即原文所谓的“各守其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根本性的治疗,即原文所谓的“内者内治,外者外治”。这是对前文所述诊断治疗原则的重申,也是对前文的小结。

“微者”,即疾病的轻微者。“微者调之”,意即病之微者,不宜用重剂猛剂,根据其症状性质以药物或食物调和之即可。“其次”,是指疾病之较重者。“平之”,是指选用药物作用之较强者,因为药物作用较强者才能对疾病产生平定作用。“其次平之”,意即疾病之较重者,一般用药也宜较重。“盛者”,即邪气很盛,亦即疾病之急重者“夺之”,即夺邪,亦即使邪气迅速排出体外。“盛者夺之”,意即疾病之重笃者,在用药上必须重剂夺邪。“汗者下之”,疑为“之下之”之误。此句是承上句言,上句言“盛者夺之”,如何夺法?此句回答“汗之下之,亦即发汗攻下就是夺邪的一般常用方法。“寒热温凉”,是指药物的药性。“衰,即衰减,此处指使病邪衰减。“属”,即所属,此处是指疾病的性质和所在部位。“寒热温凉,衰之以属”,意即在治疗时,要根据其相应的病性和病位给药。这也是“各其司属”及“求其属”之意。这一节文字很重要。它指出了在治疗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问题,即对疾病的治疗应以调和全身,恢复正气为主,毒药攻邪为辅,只有在邪气很盛的时候,才允许重剂攻邪。这是《内经》的一项基本精神,也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特点。

“攸”,张介宾注:“攸,所也。”“随其攸利”,是承上句“寒热温,衰之以属”而言。此句意即在用药上根据病位、病性随其所利。高士宗注:“逆治,从治,各随其所利而行之。”

“谨”,在此有认真之义。“道”,即疾病诊断治疗上的规律性。“如法”,即按照上述方法。“万举万全”,即百分之百有效“气血正平”,指人体正常健康。“长有天命”,即健康长寿。这几句是本篇的结束语。全意即如果认真遵照本篇中所论述的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法则去做,那么就一定能够取得治疗效果从而使人们健康长寿。

本篇是运气七篇的总结,也是七篇大论中讨论运气学说在中医临床上如何具体运用的专篇。内容十分丰富,十分重要。本篇内容基本上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本篇在总结气候变化与物候、病候之间密切相关的基础之上,提出:由于气候、物候、病候密切相关,所以医者必须认真研究运气学说,必须懂得气候与物候、物候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疾病及疾病变化的规律。这就是原文所述的:“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主,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于此说明了运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根本地位以及学习和掌握运气学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本篇指出了由于气候与物候密切相关,因此不同气候变化有不同的病变部位和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根据这一规律,本篇在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方面提出了“各司其属”和“求其属”的诊断治疗原则。疾病之好发于风气偏胜之时或因风气偏胜而发病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就可以定位在肝,定性为风,诊断肝病、风病。疾病之好发于火气偏胜之时或因火热之气偏胜而发病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就可以定位在心,定性为火为热,诊断心病、火病、热病疾病之好发于湿气偏胜之时或因湿气偏胜而发病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就可以定位在脾,定性为湿,诊断脾病、湿病。疾病之好发于燥气、凉气偏胜之时,或因燥气、凉气偏胜而发病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就可以定位在肺,定性为燥,诊断肺病、燥病。疾病之好发于寒气偏胜之时,或因寒气偏胜而发病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就可以定位在肾,定性为寒,诊断肾病、寒病。由于气候变化有盛有衰,有太过有不及,所以前述的五脏、五气病变也就有盛有衰,有太过也有不及这就是本篇病机十九条中所述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医学脏腑虚实寒热辨证论治体系形成及中医临床中各种术语提出的客观物质基础。于此可以看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正是在运气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3)本篇指出了气候与物候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气候变化会有不同的物质产生,因而各种物质也就有其不同的性能。根据这一认识,本篇认为,不同的药物各有其性能上的特异性,因而运用食物或药物治疗疾病,就要根据其性味特点选择使用。同时,本篇还认为,药物的质量与采药时间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因而提出了“质同而异等”,“气味有厚薄,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和“司岁备物”等问题,在药物的作用方面提出了“五味所入”,亦即药物的性味与五脏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方剂分类上提出了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的问题。在方剂的配伍上提出了君臣佐使的问题。在服药上、进食上提出了“久而增气”的问题。综上所述,都说明了药物和食物的性能与自然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因而药物和食物在临床治疗上的各种运用,实际上也就是运气学说在这方面的具体体现。

(4)本篇指出了由于气候与病候密切相关所以人体疾病常常是由于天气偏胜从而导致人气偏胜的结果。由于气候与物候密切相关,所以不同气候变化下所生长的不同药物或食物也就或寒或热各有其性味上的偏胜。由于病气与药食之气各有偏胜,因此在治疗上也就可以利用药物或食物之偏来矫正人体疾病之偏以求恢复其平。根据这一认识,本篇在治疗方面提出了以治胜气为主的治疗原则。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上淫于内,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本篇所提出的这些治疗原则是运气学说中“亢害承制”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具体运用。

(5)本篇指出了由于气候变化有标本中气之不同有客气主气的差异,因此气候变化也就十分复杂。而气候与病候密切相关因此人体疾病也是错综复杂,变化万端。在对自然气候的变化分析上可以或从本,或从标,或从中气。因而在对人体疾病的分析上和治疗上也可以从标本中气的角度来考虑,本篇提出了在治疗上或治本,或治标,或治标本,或治中气,或逆治或从治的问题。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故百病之本,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从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以及“主胜逆,客胜从”等等,中医学在治疗上有关上述标本逆从方面的认识,从本篇中可以看出,实际上是从运气学说中演绎而来。

综上所述,本篇所论述的内容是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它以整体恒动的观点,阐述了自然界气候变化与物候、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了六气的运动变化不断以胜复的形式进行着白稳调节,并且认为这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着的规律,所谓:“有胜则复,无胜则否。”“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医对疾病的一系列系统性的认识——对病因的认识,对病机的认识及其分析方法,诊断治疗疾病的许多重要原则和具体运用方法,制方原则,药物的性味、归经、作用、采备等等,从而从理法方药等各个方面较全面地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

运气七篇的原文详解,至此结束了。读者朋友可以看到在运气七篇中,相当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中医的自然观、生命观。它从人与自然界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中来认识人的生命活动,疾病现象及其本质,从而探求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规律。这种认识方法无疑是科学的。《七篇》对自然界和人体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一系列认识,正是在这一正确方法指导下,通过长期、反复的观察和实践这一认识途径总结出来的,所谓“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从运气七篇中笔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医理论体系的渊源和它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它,掌握和运用它。运气七篇中所阐述的对人体生理、病理生理、诊断治疗原则等,已经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从而充分论证了它的科学性。

不仅如此。运气七篇不少天才的认识,随着人们对自然、人体疾病的不断探索和认识的不断深化,还必将给笔者以新的启示,从中发掘出更多的宝藏而造福于人类。 这也正是笔者试图详解运气七篇原文的立意所在 。笔者想,这大概也是读者不惜时间和笔者一起研讨本书的目的之所在吧!!!

终于把《五运六气》七篇大论给啃完了,感谢新冠肺炎把我们困在家里,才有时间静下心来详读经典。

李昱斌  2020.02.27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3

第四节:南北政之年与人体脉象变化之间的关系

【原文】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大小齐等,命曰平(1) 阴之所在寸口何如(2)?

歧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8)

帝曰:愿卒闻之。

歧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4);厥阴在泉,则右不应(5)太阴在泉,则左不应(6)。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7)厥阴司天,则右不应(8)太阴司天,则左不应(9)。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10)。帝曰:尺候如何(1?歧伯日: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12)三阴在上,则尺不应(13)。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14)三阴在泉,则尺不应(15),左右同(16)。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17),此之谓也。

帝曰:善。

【详解】

(1)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大小齐等命曰平

“论言”,此处是指《灵枢·禁服篇》所言。《禁服》云“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原文是指人迎脉与寸口脉之所主以及其盛衰大小与季节气候之间的关系。意即人迎脉(颈动脉搏动处)的搏动变化与“腑”有关,因为“阳者主腑”(《灵枢·终始》);人迎脉属阳脉,腑为阳,阳在外,因此原文谓“人迎主外”寸口脉(桡动脉搏动处)的搏动变化与脏有关,因为“阴者主脏”(《灵枢·终始》),寸口脉属阴脉,脏为阴,内为阴,因此原文谓“寸中主中”。人迎与寸口,虽然一个在颈部,一个在腕部,但两处脉搏是相应的,搏动是一致的,所谓“两者相应,俱往俱来”。人迎脉与寸口脉在大小上基本相等,但与季节变化有关。人迎属阳脉,阳气盛时,人迎脉偏大。每年春夏季阳气偏盛,所以春夏季人迎脉较寸口脉偏大。反之,寸口属阴脉,阴气偏盛时,寸口脉偏大。秋冬季阴气偏盛,所以秋冬寸口脉较人迎脉偏大。因此,经文谓:“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日平人。”此处引这段经文的目的,是针对上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而言意即在人体疾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无明显关系的情况下,怎样来判定疾病的病位、病性,那就只能依据人体的症状和体征,其中主要是依据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变化来分析判断。这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人迎与寸口之间的搏动情况是“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大小齐等”,如果人迎盛于寸口,那就属于腑病,寸口盛于人迎,那就属于脏病。关于这方面,《灵枢经脉》曾详加论列,可参看。

(2)阴之所在寸口何如

“阴”,此处是指五脏。此句是问人体五脏的病,在寸口脉上,在不同的年份有何不同,为什么此处只问寸口不问人迎,这是因为如前所述,寸口脉属于阴脉以察脏病,所以问五脏病主要问寸口脉的表现而未涉及人迎脉的变化问题。

(3)视岁南北

“南北”,即南政和北政。“南北政”,运气学说用以归类六十年中的各个年份,即有的年份属于南政之年,有的年份属于北政之年但是如何推算南北政的有关年份,则中医学中一直没有统一认识,众说纷纭。加以归纳,大致有以下儿种推算方法。其一,认为五运中除甲已土运为南政外,其它均为北政。这种观点以张介宾为代表他说:“甲己二岁为南政,乙庚、丙辛、丁壬、戎癸八年为北政日:五运以土为尊,

故惟甲土运为南政,其它皆北政也。”(《类经·卷二十兰》其二,认为戊癸火运为南政,其它为北政。这种观点以张隐庵为代表他说:“五运之中,戊癸化火,以戊癸年为南政,甲乙丙丁己庚辛壬为北政。”《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其三,认为岁支的亥子丑寅辰属于南政,午末申酉戌属于北政,近人任应秋氏主此一说。他说:“南即黄道南纬,起于寿星辰宫,一直到亥宫,因而岁的亥子丑,寅卯辰,都属于南政。北即黄道北纬,起于降娄宫,一直到鹑尾宫因而岁支的午未,申酒戎,都属于北政。”(《五运六气》其四,还有以岁运太过为南欧,岁运不及为北政之说等等。总的说来,由于对于南北政这一问题,中医学中无统一认识,因而也就更谈不到在临床中如何具体运用。笔者在此不作强解,以下有关文字,只是译述原文,不加以深究,作存疑,以俟高明。

(4)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

“北政之岁”,即属子北政的各个年份。“少阴在泉”,即当年在泉之气为少阴君火,亦即在年支上逢逢西之年。“寸口”,即寸口脉“不应”,注家多作脉微弱解。张介宾谓:“不应者,脉来沉细而伏,不应于指也。”张隐庵亦谓:“不应者,脉微而不应于诊。”此句随文解释,意即凡属北政之年其年支如逢逢酉,属于少阴君火在泉者,其两手寸口脉象较正常明显偏弱。

(5)厥阴在泉,则右不应

“厥阴在泉”,即当年在泉之气为阴风木,亦即年支逢逢申之年“右”指右手寸脉。此句随文解释,意即丸属北政之年,其年支如逢寅、逢申属于阴风冰在泉者,其右手寸口脉象比较正常时明显偏弱。

(6)太阴在泉,则左不应

“太阴在泉”,即当年在泉之气为太阴湿大,亦即年支上逢逢戌之年。“左”指左手寸口脉。此句随文解释,意即凡属北政之年,其年支如逢辰、逢戌,属于太阴湿土在泉者,其左手寸口脉象比较正常时明显偏弱。

(7)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

“南政之岁”,即属于南政的各个年份。“阴司天,即当年司天之气为少阴君火,亦即在年支上逢子、逢午之年。此句随文解释,意即凡属南政之年,其年支如逢子、午,属于少阴君火司天者,其两手寸口脉均较正常明显微弱。

(8)厥阴司天,则右不应

“厥阴司天”,即当年可天之气为厥阴风木,亦即年支上逢已逢亥之年。“右”指右手寸口。此句随文解释,意即凡属南政之年,其年支如逢、逢亥,属于阴风木司天者,其右手寸口脉象比较正常明显偏弱。

(9)太阴司天,则左不应

“太阴司天”,即当年司天之气为太阴湿土亦即在年支上逢丑、逢之年。“左”指左手寸口脉。此句随文解释,意即凡届南政之年,其年支逢丑、逢未属于太阴湿土司天者,其左手寸口脉比较正常明显偏弱。

(10)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诸不应者”,指前文所述的各种寸口脉不应的年份。例如前述的“寸口不应”,“左不应”,“右不应”等等。“反其诊”,从文字来看是指与上述不应年份相反之年诊脉。例如“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如果在“南政之岁”,少阴在泉之年诊脉,则寸口脉就不会出现上述不应脉象此句注家所解,均不能令人满意。王冰认为这是指在诊脉时如果反转其手,则沉变为浮,细变为大。其注云:“不应皆为脉沉,脉沉下者,仰手而沉,覆其手,则沉为浮,细为大也”张隐庵认为这是指诊脉时的方向问题。其注云:“反其诊者,以人面南面北而诊之也。”高士宗认为这是说,“诸不应者反其诊”,就是不要诊脉。其注云:“《五运行大论》云: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故申明诸不应者,不当求之于诊。若反其诊而求之,则可见矣。反,犹离也。由此观之,则阴之所在寸口,当明其义,而不诊其脉也。”这些注释,都属随心所欲,无法令人接受,故认为均不可从。

(11)尺候何如

前一小节是讲寸口脉,此节以下是讲在寸中脉中再分寸脉和尺脉。关于寸口脉以及寸中脉中再分寸关尺的问题,《难经》中说得比较清楚。《难经一难》谓:“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这就是指前述之寸口脉。难经二难》谓:“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这里所谓的尺寸和关部,是指寸口脉再分寸关尺三部。这里的“尺候”和下文所指的寸部,是指寸口脉中的尺脉和寸脉而言,读者应该加以区分,不要和前文中所说的“寸口”相混淆。

(12)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

“北政之岁”,即属于北政的各个年份。“三阴在下”,指少阴、厥阴、太阴之年,“寸不应”,指寸脉微弱无力。全句意即凡属北政之年,只要当年的在泉之气是三阴,不论是厥阴在泉、少阴在泉或太阴在泉寸脉部比平常明显偏弱。

(13)三阴在上,则尺不应

“三阴在上”,指厥阴、少阴、太阴司天之年。“尺不应”,指尺脉微弱无力。全句意即凡属北政之年,只要当年司天之气是三阴,不论是阴司天、少阴司天或太阴司天,尺脉部比正常明显偏弱。

(14)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

“南政之岁”,即属于南政的各个年份。“三阴在天”,即厥阴、少阴、太阴司天之年。“寸不应”,即寸脉微弱无力。全句意即南政之年,只要当年的司天之气是三阴,不论是厥阴司天,少阴司天或太阴司天,寸脉都比正常偏弱。

(15)三阴在泉,则尺不应

“三阴在泉”,指阴、少阴、太阴在泉之年。“尺不应”,即尺脉微弱无力。全句意即凡属南政之年,只要当年的在泉之气是三阴,不论厥阴在泉、少阴在泉或太阴在泉,尺脉部都比正常明显偏弱。

(16)左右同

此句是承上句所述“尺不应”而言,“左右同,意即前述之“尺不应”现象,左右手尺脉均皆相同,并无左右之分,与前述“寸口脉”要区分左右有所不同。

(17)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要”,指要点。全句意即对于前述内容,只要能抓住它的要点,就会迎刃而解,反之,抓不住要点,就会迷惑多歧众说纷纭此句亦见于《六元正纪大论》但这个“要”字,彼处是指六气变化的规律,此处则是指气候变化与脉象变化之间的关系。至于如何正确分析气候变化与脉象之间的关系问题,笔者在《五运行大论》中作过比较详细的讨论,此处从略。

【述评】

本节主要论述了南北政之年与人体脉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原文首先讨论了南北政之年与寸口脉的关系;其次再进一步论述了南北政之年与寸口脉中寸脉和尺脉的关系。由此可以说明,不同的年份由于有不同的气候变化特点,从而形成人体具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不同的体征。同时也说明了运气学说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的重要地位及深入发掘研究的必要性。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关于南北政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原文不够明确,以致后世注家也未能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因此也就无法具体运用于临床实践。限于水平,虽然笔者也没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但窃以为南北政之说,既然《内经》作者笔之于书并且在脉象的应与不应说得那样具体,必然有其具体内容和实践基础,因此主张加以保留,留待以后进一步研究不要简单轻易地否定或废弃,然耶?否耶?是在读者。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运气学说来源于古人对于天文地理人事对应关系的长期观察,寻找其总根源,是以地球生物圈为基准宏观规律的总结,其中有其理,有其象,有其数。数是指万事万物普遍联系普遍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式,数是五运六气的核心,数学是科学之母。
系以阴阳转换,五行印象,五行生克数理运算模式为核心,以太阳系五颗行星的运转和地球本身六种气候的变更为总动力根源。在天人全息相应的整体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气化规律带动物化规律的地球物理运动规律。古人认为天地是个大人体,人体是个大天地。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反应了古人朴素唯物自然简易的整体观,全息观,系统观。其最完美的运用和描述保持在中医元典黄帝内经运气七篇里面。
其基本的内容是五运六气,运是运转,天上星体的运转,对于地球有照射的作用,其年规律用天干表示,天干即是天的主干带动作用。气是地球本身的吸收辐射能源的作用,六种气候的推移;气的年规律用地支表示,地球物理本身的支撑作用。六气有每年的在天之气,已及相对于的阴阳正好相反的在地之气。周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在天是天文,天体的运行,在地为地理,影响及人为人事。黄帝内经:天予之正,地为之主。
五运之气场在天地之间,以人为本位地面上薄薄的一层空间范围,五运也叫做中运,大运,因为来自天体的运行,所以称大。六气在上,地气在下。三合为治,至于对于地面具体的影响要三种因素的综合叠加考虑。地气是地面之下的气候变化规律。天地通气,地球内部本身也是活的,大地也在呼吸换气。
干支六十甲子,六十年,这是运气规律的一个循环周期。 干支即天干和地支,干于支是古人抽象的数学符号,中国古代用来记叙年、月、日、时和方位的符号,也是运气学说的推演符号。天干有十,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与地支两两相合,天干之阳与地支之阳,天干之阴与地支之阴,依次相配,天干在上,地支在下,共得60个结合,始于甲子,终于癸亥,称为一个甲子。在运气学说中,用天干代表五运,用地支代表六气。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之第七篇《至真要大论》4-2

【原文】
帝曰:善

【注解】
(48)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以下是谈风、热、火、湿、燥、寒六气内淫而病的治疗原则。“风淫于内”,指人体出现了风病的临床表现。临床上诊断风病,根据有二:
其一,临床证具备风的特点,风的特点,根据中医学的认识,主要是“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风以动之”(《素问·五运行大论》)。因此,凡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来势迅速,变化较快,来去不定,游走窜动,颤动掏急、麻木、瘫痪、搔痒例如急性发热,阵发性头痛,游走性关节肌肉痛,皮肤搔痒,惊痫抽搐,半身不遂,口眼?斜等,均可以诊为风病。
其二,病因及发病季节上具备风病的特点风病的病因及发病的季节特点,根据中医理论,“春主风”,因此,凡发病在春季或发病时间正属风气偏胜之时,或明显与受风有关的,都可以考虑诊断风病。“治以辛凉”,“辛凉”,是指药物的性味,即味辛、性凉。味辛的药物有疏风的作用,性凉的药物有清热的作用。外感风邪临床上表现为风热者,治疗上应该是疏风清热,使风热之邪,一从外解,一从内清。所以在用药上应该首先采用辛凉药物。
“佐以苦甘”句中的“佐”即辅佐。“苦甘”,即苦味和甘味的药物。此句意即在“风淫于内”时,除了采用辛凉药物以疏风清热以外,还应辅以苦味甘味的药物。因为苦味的药物多属寒凉药物用它可以增强对风热疾患的清热作用。同时也可以对辛味药物产生监制作用。甘味的药物,多具缓中补虚的作用,亦即具有缓和和补益作用。用它可以缓和疏风药物的付作用,使疏风药物不致疏散过甚。原文“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就是对在使用辛凉药物的同时还要使用甘味药物的说明。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这一治疗原则,用五行概念来说,风在五行属性上属于木,辛凉在五行属性上属于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即以金制木,亦即前文以“所胜平之”,“所胜治之”之意。“苦”在五行属性上属于火,“甘”在五行属性上属于土。佐以“苦”,即以火制金,使辛味药物不致辛散过甚。佐以“甘”,即以甘补使土不致由于木气偏胜而受损。这里除了前述以“所胜平之”,“所胜治之”还有“治未病”之义。张介宾注此云:“风为木气,金能胜之,故治以辛凉,过于辛,恐反伤其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风邪甚,故以辛散之。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此之谓也。”即属此义。
(49)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热淫于内”,指人体出现了热病的临床表现临床上诊断热病根据有二:
其一,临床证候上具备热(火)的特点。热(火)的特点主要有:温热、炎上、红亮、化物等因此凡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以兴奋、亢进为特点者,例如:发热、躁狂、红肿热痛、疮疡疔疖、消谷善饥、烦渴引饮、便结、溲赤等等,均可以诊断为热病或火病。
其二,病因及发病季节上具备热(火)病的特点。热()病的病因及发病季节特点根据中医理论,夏主火、主热。因此凡发病在夏季炎热酷暑时间,或发病时间正属火气偏盛之时,或发病明显与受热有关,如在酷暑或高温环境中得病等等,都可以考虑诊断热病或火病。
“治以咸寒”,“咸寒”,是指药物的性味,即味咸、性寒味咸的药物可以降火,性寒的药物可以清热。外感热邪临床上表现为火病热病者,治疗上应该是清热降火,所以在用药上也应该首先采用寒药物。“佐以甘苦”句中的“苦”,是指苦味药物。前已述及,苦味药物多属寒凉药物,有清热作用“热淫于内”的疾患,在治疗上除使用咸寒药物,再佐以苦寒药物,这样可以大大增强对于热(火)病的清热降火作用。“佐以甘苦”句中的“甘”,是指甘味药物。前已述及,甘味药物多具缓和和补益作用。热淫于内”的患者,由于热可以伤气,也可以伤阴因而热病患者常可同时出现气阴两虚的症状。因此在对热病的治疗方面,在使用咸寒及苦寒药物的同时,如能佐以甘润药物,就可以增强人体的正气,使攻邪而不伤正有利于对热(火病的治疗。“以酸收之”句中的“酸”字,是指酸味药物。“收”字是指酸味药物具有收敛作用。这里是指热(火)病患者由于“热淫于内”的原因可以因发热汗出而伤气伤阴,也可以因热邪太盛而阳浮于上。因而在治疗上除了前述“治以咸寒”清热降火以祛其邪、甘润补虚以扶其正以外,还应同时配合使用酸味药物收敛其阳以补甘润药物之不足。“以苦发之”的“发”字,有发泄之义。此处是解释使用苦味药物的目的是清泄里热。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这一治疗原则,用五行概念来说,即:“热”在五行属性上属火,“咸”在五行属性上属水,热淫于内,泊以咸寒”,亦即以水制火,治以所胜之意。“甘”在五行属性上属于土“苦”为火之味。“酸”在五行属性上属于木。佐以“甘”,即以土制水,使咸寒药物的作用不致过甚。佐以“苦”,是使热邪能从里发泄。佐以“酸”,是使木火不致因热盛而过于上亢因为酸味对肝来说具有泻的作用,这也就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所谓的:“肝病者…用辛补之,酸泻之。”张介宾注此云:“热为火气,水能制之,故宜治以寒,佐以甘苦,甘胜咸,所以防威之过也。苦能泄,所以去热之实也。热盛于经而不敛者,以酸收之,热郁于内而不解者以苦发之。”即属此义。
(50)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淫于内”,指人体出现了湿病的表现。临床上诊断湿病,根据有二:
其一,临床表现为湿的特点。湿的主要特点是“湿胜则肿”“湿胜则濡泻”,“湿流关节”等,但凡人体在病因作用下所产生的一切液态病理生理产物,中医均认为是湿。因此凡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以上述物质偏多或潴留为特点者例如,浮肿、多痰、泄痢、白带多、黄疸、水臌、排泄不畅如小便不利、无汗等等,均可以诊断为湿类疾病。
其二,病因及发病季节上具备湿的特点。根据中医理论,长夏主湿,因此凡发病在长夏季节雨水较多时期,或正属湿气偏胜之时,或患者发病明显与受湿,如冒雨,居住或工作环境潮湿较重等等,均可以考虑诊断湿病。
“治以苦热”,“苦热”,此处指味苦性热的药物,也可分别单指苦味药物及温热药物。味苦性温热的药物,例如苍术、蛇床子、补骨脂等等,一般均有燥湿作用。味苦性寒的药物,例如黄连、黄柏、白头翁等等,一般也有燥湿作用。
其它像味虽不苦,但药性属于温热者,例如藿香、砂仁、草蔻等等,由于湿为阴邪,这些药物气味芳香,也有燥湿作用。
由于如此,所以对于“湿淫于内”的患者,在治疗上应该首先考虑“治以苦热”或“治以苦温”“佐以酸淡”的“酸”,是指酸味药物。
前已述及,酸味药物具有收敛作用,也有缓肝泻肝的作用。“湿淫于内”如系由于肝胜乘脾致病或表现为里急后重、腹痛下痢者,在治疗上则除了使用苦寒燥湿药物以外,有时还要配合使用酸味药物,例如对痢疾的治疗除了用黄连、黄芩之类苦寒燥湿药物以外,恒多配合使用芍药等酸味药物即其例证。
“佐以酸淡”中之“淡”字,即淡味药物。淡味药物多有淡渗利湿的作用。“湿淫于内的患者,除了予以燥湿以外,还要使此内淫的湿邪有出路,使它能从小便排出体外淡渗利湿药物有利尿作用可以使小便增多。所以对于湿病的治疗还必须配合使用淡味药物“以苦燥之”,是解释“湿淫于内”时,为什么要使用苦味药物,因为苦能燥湿。“以淡泄之”,是解释“湿淫于内”时,为什么要使用淡味药物,因为淡能渗湿。一燥一渗,这是治疗湿病的大法。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这一治疗原则,用五行概念来说:即:湿在五行属性上属于土,苦为火之味热与火同类,酸在五行属性上属于木,木与火同气。“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亦即以木制土,治以所胜之意。张介宾注此云:“湿为土气,燥能除之,故治以苦热,酸从木化,制土者也故佐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从灭化也,以淡泄之者,淡能利窍也。《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即此之谓。”即属此义。
(51)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火淫于内”,指人体出现了火病的表现。由于火与热同属于一类,只是程度上的不不同,因此火病的临床特点,基本与热病相似,凡符合前述热病临床特点而诊断为热病者,亦可诊断为火病。“治以咸冷”之义与前述之“治以咸寒”相同。“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之义亦与前同。可参看前述,此处从略。不过值得提出的是,“热淫于内”条下是“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火淫于内”条不是“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佐之以苦,二者相同,一甘一辛则有所不同。为什么“火淫于内”要佐以“辛”?窃以为此可能与辛味药物具发散作用有关。因为火为热之极,“火淫于内”时,人体体内火热炽盛。为了要使热邪迅速得到制止,在治疗上必须要使体内热邪得到出路。特别是在肌表作用失调,开阖不利,汗出减少或无汗的情况下,更必须在咸寒清热、苦寒泄热的同时使用辛味药物发汗解表以求表里两解。这也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张介宾注此云“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冷,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用以为佐,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义与上文热淫治同。”即属此义。
(52)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淫于内”,指人体出现了燥病的表现,临床上诊断燥病,根据有二:
其一,临床表现具备燥病的特点。燥的特点,根据中医理论,“燥胜则千”,“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因此,凡属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以干燥枯涸为特点者,例如:口燥、咽干、皮肤干涸失润、大便干燥等等,均可考虑诊断燥病。
其二,在病因及发病季节上具备燥的特点。在病因及发病季节上的特点,中医认为:“秋主燥”因此凡属发病在秋季气候转凉、降雨量减少时期,或值燥气偏胜之时,或患者发病明显与干燥有关,例如,因高热消耗,汗、吐、下等体内津液丢失过多,或饮水不足等等,均可考虑诊断燥病“治以苦温”中的“苦温”,此处应作为苦寒药和温热药两类药物、两种治法来理解。
因为燥病的发生,可以由于凉,亦即由于阳气不足、阳不化阴继发阴虚而出现燥象。这样的燥病在治疗上应该用温热药。燥病的发生,还可以由于热,亦即由于火热太盛,热盛伤阴,继发阴虚而出现燥象。这样的燥病治疗上则应该用清热药或甘润药。这就是说,“燥淫于内”,必须区别对待。
因寒者,治以温;因热者,治以苦。所以原文谓:“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之义与“治以苦温”之义基本相同。“甘”者,即甘寒或甘润药物。“辛”者,即辛温或辛热药物。这就是说,“燥淫于内”如系因寒凉生燥者,要用辛温药或辛热药;如系因热生燥者,不但要用苦寒药而且还必须合用甘寒或甘润药。“以苦下之”,在此是解释为什么在用苦寒清热药的同时还要用甘寒或甘药,因为苦寒药有清泄的作用。结合前文所述苦寒可以化燥,可以伤阴,因此对因热生燥的患者,在治疗上除了用苦寒清热药物以外,还必须配合甘寒或甘润的药物来作治疗。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这一治疗原则,用五行概念来说,即凉燥属金,温热属火,热燥火,寒凉属水。“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亦即以火克金或以水制火,治以所胜、平以所胜之义。“燥淫所胜,治以苦温”这一段经文,历代注家均从“凉燥”来加以注解,窃以为未免局限。从临床角度来看,“燥淫于内”,确有凉燥、温燥之不同,治亦不同。因此对此段经文的理解也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来加以解释,不敢言是,姑试言之,以俟明家予以指点。
(53)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寒淫于内”,指人体出现了寒病的表现。临床上诊断寒病,根据有二:
其一临床表现具备寒的特点。寒的特点,根据中医理论寒性凝滞、澄沏清冷因此凡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凝滞不通、症状部位固定不移,患者外观或排泄物表现澄清冷者,例如疼痛部位固定,小便清彻,四肢厥冷,完谷不化,人体生理调节代偿功能衰退或衰竭等等,都可以考虑诊断寒病。
其二,在病因及发病季节上具备寒的特点。在病因及发病季节的特点方面,中医学认为,“冬主寒”,因此凡发病季节在冬季或正值寒气偏胜之时,或低温环境,或患者发病明显与受寒有关等,都可以考虑诊断寒病“治以甘热”句中的“甘热”,是指味甘性热的药物。热可胜寒,所以“寒淫于内”者,在治疗上要首先考虑甘热药物。
“佐以苦辛”中的“苦”,是指苦味药物“辛”,是指辛味药物。前已述及,苦味药物有燥湿的作用,辛味药物有散寒的作用。为什么对“寒淫于内”的患者,在“治以甘热”的同时,还要合并使用苦味和辛味的药物呢?这要从寒病的病机来考虑。寒病在疾病定位上主要在肾,这也就是本篇后文病机十几条中所述的:“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病在疾病定性上主要要考虑阳虚。这也就是后文病机十九条中所述的:“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由于寒病主要考虑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因此在治疗寒病时,要“治以甘热”。由于肾阳不足,肾虚不能治水,容易出现水湿泛滥现象,所以在“治以甘热”的同时还要用辛味药物以散寒,用苦味药物以燥湿。“以泻之”的“咸”字,是指咸味药物。“咸入肾,此处是指在用甘热药物的同时配合咸味药物,可以增强温肾利水的作用。“以辛润之”中的“润”字,此处不能简单的作滋润解,应作“补”字来理解。《素问藏气法时论》谓“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内经》中的“燥”字一般多指秋,指凉。“肾苦燥”,即肾苦寒凉,“开理,致律液,通气”,是指卫气的作用,而“卫出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篇》,因此这里所谓的“急食辛以润之”,明明是指温补肾气而言“以苦坚之”中的“坚”字,是指肾的闭藏作用。肾阳不足,水湿泛滥,肾的闭藏作用必然会受到损害。苦味药物有燥湿作用。湿邪去则肾的作用自然恢复。由于如此,所以在“寒淫于内”时,在“治以甘热”的同时,还要“佐以苦辛”。
原文中“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等句,都是对“寒淫于内”为什么要“佐以苦辛”的解释。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这一治疗原则,用五行概念来说,即:寒属水,甘属土;“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亦即以土制水,以热胜寒,治以所胜之意。张介宾注此云:“寒为水气,土能胜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甘从士化,热从火化也佐以苦辛等义,如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也。”即属此义。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4-3

【原文】
【详解】
(1)天气之变
“天气”,指司天之气。“天气之变”,指各个司天之气主事年份的气候、物候和病候变化。以下原文即分别介绍各个司天之气主事年份不同的气候、物候和病候的变化特点。
(2)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
“厥阴司天”,即厥阴风木司天之年。凡是年支上逢巳、逢亥之年,均属于厥阴司天之年。“风淫所胜”,即风气偏胜,气候偏温。王冰注:“谓乙巳、丁巳、己巳、辛巳、癸巳、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岁也”本句意即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即属厥阴司天之年,风气偏胜,气温偏高。
(3)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
“太虚”,此指天空。“埃昏”,指尘土飞扬。“云”,指天空中的云。“物”,指大地上的物。“扰”,指动乱。“太虚埃昏,云物以扰”,指阴司天之年上半年风气偏胜时,出现尘埃蔽空,风起云涌,摧物折树的自然景象。“寒”,指寒冷。“春”,“春气”,指温暖。“流水不冰”,指河流提前解冻“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指厥阴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温暖,春令来早,应寒不寒。
(4)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
“胃脘当心而痛”,即胃脘痛。“上支两胁”、即牵及胸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即不能进食,食入则吐。“舌本强”即舌根强硬,吞咽不能。“冷泄”,即泻出物澄沏清冷。“溏泄”,即大便稀溏。“瘕”,即症瘕,指腹中或胁肋下有肿物。“水闭”,即癃闭,亦即小便点滴不通。这些症状,《灵枢·经脉》均列属脾病。原文谓:“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是主脾所生病者,……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痕、泄、水闭……”全句意即厥阴司天之年,由于风气偏胜,所以人体肝气也相应偏胜,肝胜必然乘脾,所以在临床上容易出现上述脾病症状。《新校正》注:“盖厥阴司天之岁,木胜土故病如是也。”张介宾注:“此以木邪乘土,故诸病皆本于脾也”高士宗注:“民病如是,乃风淫木胜,脾土病也。”均属此义。
(5)蛰虫不去
“蛰虫”,即在冬天里蛰伏的小昆虫或小动物之类。“不去”,张介宾改为“不出”,高士宗注:“去,犹出也。”也把“不去”释为“不出”。“蛰虫不去”,联系上文直译,即:厥阴司天之年,上半年春令来早,风气偏胜,应寒不寒,气温偏高。因此上年冬令蛰伏的小昆虫或小动物仍然蛰伏不出这样解释,窃以为,不符合运气学说的基本精神,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蛰虫之所以蛰伏的原因是因为气候寒冷。气候转温则蛰虫自出。厥阴司天之年,上半年春令来早,气候早温,岂有气候温暖而蛰虫不出之理。再参看运气七篇的有关篇章,对厥阴司天蛰虫的描述,如五常政大论》:“厥阴司天…蛰虫数见,流水不冰……”《六元正纪大论》:“凡此阴司天之政…风燥火热,胜复更作,蛰虫来见,流水不冰,…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均以“蛰虫数见”、“蛰虫来见、“蛰虫出见”描述之。因此窃以为此处原文“蛰虫不去”一句有误。又原文“蛰虫不去”一句紧接在“民病胃当心而痛…泄、痕、水闭”之后,也与原文体例不符。因为这一段原文是谈病候,而“蛰虫不去”属于物候。当属错刊。张介宾《类经》将此句置于前文“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之后,“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之前。窃以为甚是。
(6)病本于脾
“病”,即指前文所述“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痕,水闭”等病症。“病本于脾”,意即上述各种病症均皆属于脾病。
(7)冲阳绝,死不治
“冲阳”,穴名,为足阳明胃经穴位。“冲阳绝”,即穴处不能摸到动脉搏动,表示脾胃败绝,故曰“冲阳绝,死不治”。此处是指阴司天之年,风气偏胜,风胜则必然乘脾,如果乘克太甚,则可导致脾胃败绝而致人死亡。此处“冲阳绝,死不治”,与《气交变大论》中所述的“冲阳绝者,死不治”之义相同。不过《气交变大论》中所论的是“岁木太过”之年,此处所论的是厥阴司天之年。但就五行相胜之义来看,窃以为则并无差异。
(8)少阴司天,热淫所胜
“少阴司天”,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凡是年支上逢子、逢午之年,均属少阴司天之年。“热淫所胜”,即火气偏胜,气候偏热。王冰注:“谓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甲午、丙午、戊午、庚午,壬午岁也。”此句意即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即属少阴司天之年,热气偏胜,尤其是上半年气候比较炎热,气温偏高。
(9)怫热至,火行其政
“怫”(音弗),亦通“悖”(bei音背),有违异、反背之义。“佛热至”,指反常的气温升高。“火行其政”,也是指气候炎热。此句意即少阴司天之年,上半年气温偏高,炎热异常。不过需要指出,“怫热至”句中的“怫”字,注家多作“郁”字解。如张介宾注:“怫,音佛,郁也。”张隐庵注“佛,郁也,少阴主火,发于阴中,故为怫热。”高士宗注:“怫,犹郁也。窃以为,“怫”虽有“怫郁”之义,但此处作“郁”字解不妥。因为从运气学说来看,“热”在寒气偏胜的情况下,被所胜之气所抑,才会产生“郁”,例如太阳司天之年,就有可能产生郁热。这也就是《六元正纪大论》中所述:“凡此太阳司天之政…寒大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而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少阴本来就是主热,因此少阴司天之年,一般不应出现郁热因此不同意把“佛”字作“郁”字解,而认为作“悖”字解比较符合经文原义。
(10)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
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胕肿,肩背臂及缺盆中痛,心痛,肺,腹大满,膨膨而喘“胸中”,即膈以上部位,为心肺所居之地。“烦热”即烦乱不安。“胸中烦热”,意即心肺有热,烦乱不安。“嗌干,即咽干。“法”,指腋下肋上部位,亦即胸胁部位。“右胠痛”,即右侧胸胁部位胀满。“皮肤痛”,即皮肤疼痛。“寒热咳喘”,即发热恶寒,咳嗽气喘。以上这些症状,从脏象角度来看,均与肺病有关。“睡血”,即痰中带血,与肺有关。“血泄”,即便血,与大肠有关。“鼽衄”,即鼻出血,与肺有关。“嚏呕”,即喷嚏干呕,与肺有关“溺色变”,即小便发黄,与小肠有关。“疮疡胕肿”,即皮肤生疮,浮肿,与心肺有关“肩背臂及缺盆中痛”,由于手太阴、手阳明、手少阴、手太阳经脉的循行与肩背臂缺盆关系密切,所以这些部位疼痛多与心肺有关。“心痛”,即心前区疼痛或胸痛,与心肺有关。肺”,即胸部闷满。“腹大满”,即腹部胀满。“膨膨”,形容胸腹胀满之辞。“喘咳”,即气喘、咳嗽,与肺有关。总的来看,以上所述各种症状,从定位来说,主要在心肺;从定性来说,主要是火热。全段文字意即少阴司天之年,由于气候炎热,热可以伤心,因此人体出现心热病症居多。由于心病必然传肺,火胜必然刑金,因此常常同时出现肺热病症。这也就是说,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人体疾病以心肺热症为主。
(11)病本于肺
“病”,指上述的各种病症。“病本于肺”,意即上述各种病症多属肺病。前已述及,上述病症,有的属于肺,有的属于心,不一定都是肺病。但是为什么此处只谈“病本于肺”而不提“心”?窃以为,这是因为“少阴司天,热淫所胜”,心病是必然的。心病必然传肺,火胜则必然刑金,所以重点提肺。后世注家由于此处原文只提“病本于肺”,所以在注文中亦多据《灵枢经脉》及《甲乙经》以肺、大肠来作注解。例如《新校正》注:“按《甲乙经》溺色变,肩背臑ér及缺盆中痛,肺胀满,膨膨而咳喘为肺病,鼽衄qiú
nǜ为大肠病,盖少阴司天之岁,火尅金故病如是。”张介宾注:“胸中烦热,咽干等症,皆君火上炎,肺金受伤也。金气主右,故右胠qū腋下痛。按经脉篇以溺色变,肩背臑 ér及缺盆中痛,肺胀满,膨膨而喘咳,为手太阴肺病。鼽衄,肩臂臑ér痛,为手阳明大肠病。盖肺与大肠为表里,金被火伤,故诸病皆本于肺也。”窃以为这些注解中把“溺色变”、“肩臂臑ér痛”等等均以手阳明大肠病来解释,实非《灵枢》本意,而有附会曲解之嫌,值得商榷。
(12)尺泽绝,死不治
“尺泽”,穴名,为手太阴肺经穴位。“尺泽绝”,即该穴处不能摸到动脉搏动,表示肺气已绝,故日“尺泽绝,死不治”。此处是指少阴司天之年,热气偏胜,热胜必然乘肺,如果乘克过甚,则可导致人体肺气败绝而死亡此与《气交变大论》中所述“太渊绝者,死不治”之义相同。
(13)太阴司天,湿淫所胜
“太阴司天”,即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凡是年支上逢丑、逢未之年,均属太阴司天之年。“湿淫所胜”,即湿气偏胜,雨水偏多。冰注:“谓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乙未、丁未、己未、辛未、癸未岁也。”此句意即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即属太阴湿土司天之年,湿气偏胜,尤其是上半年气候偏湿,雨水偏多。
(14)沉阴且布,雨变枯槁
“沉”,此处指深沉。“阴”,此处指天气阴暗。“沉阴”,意即阴云密布。“且”张介宾《类经》改为“旦”字,有“每天”之义。“沉阴旦布”意即连日阴雨。“雨变”,即雨水太多而产生灾变。“枯槁”,指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雨变枯”,张介宾注:“沉阴雨变,则浸泡为伤,故物多枯搞”此句意即太阴湿土司天之年,雨水太多,农作物因长期为雨水浸泡而不能正常生长甚至死亡这是对太阴湿土司天之年气候及物候变化的形象描述。
(15)胕肿,骨痛,阴痹
“胕”,指足背。“胕肿”,即足肿。“骨痛,即全身骨节痛。“阴痹”,病名。其临床特点及疾病部位见后文。
(16)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
“阴痹”,病名。“按之不得”,指骨痛无定处。“时眩”,指阵发性眩晕。“阴气不用”,指阴精之气不能敷布全身。“心如悬”,指心中烦乱不实如虚悬胸中。这些症状,如“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有血”,“心如悬”等,应属于脾病。因为脾主运化,主行津液。脾病则不能为胃以行津液。津液不足则可以出现“咳唾有血”,“心如悬”等症状。脾病及胃则可以出现饥不欲食等症状。“腰脊头项痛时眩”,“按之不得”等,应属于肾病。因为肾主骨,腰为之府,脊骨头项为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部位。《灵枢·五邪》明确指出:“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此与本段所论基本相同。但是在阴痹症状方面,却没有提到“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等症状,即其明证。至于这里为什么只提“病本于肾”而不谈脾,理由已如前述。因为太阴司天之年,“湿淫所胜”脾病是必然的。脾病必然及肾,土胜必然乘水,所以重点提肾而未谈脾。
(17)太溪绝,死不治
“太溪”,穴名,为足少阴肾经穴位。“太溪绝,即该穴处不能摸到动脉搏动。此表示肾气已绝,故曰:“太溪绝,死不治。”此处是指太阴司天之年,湿气偏胜,湿胜必然乘水,如果乘克太甚,则可导人体肾气败绝而死亡。此与《气交变大论》中所述“太溪绝者,死不治”之义相同。
(18)少阳司天,火淫所胜
“少阳司天”,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凡是在年支上逢寅、逢申之年,均属少阳司天之年。“火淫所胜”,即火热之气偏胜。王冰注“谓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申、丙申、戊申、庚申、壬申岁也。”此句意即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即属少阳相火司天之年,火热之气偏胜,尤其是上半年气候炎热。
(19)温气流行,金政不平
“温气流行”,指温热之气流行。“金”,指清凉之气“金政不平”,指应凉不凉。此句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气候炎热;应凉不凉。用五行概念来说,就是火胜必然刑金。王冰注:“火来用事,则金气受邪,故金政不平也。”张介宾注:“相火淫胜于上,则金受其制。”均属此义。
(20)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
“疟”,即疟疾。“热上皮肤痛”,即皮肤因火热而疼。“色变黄赤”,即皮肤出现黄疸或皮肤泛赤。“传而为水”,即由热生湿而出现水肿。“身面胕肿”,即全身浮肿。“腹满”·即腹部胀满,此处是指腹中有水“仰息”,即仰头呼吸,不能平卧。此处是指呼吸困难。“泄注赤白”,指痢疾。“疮疡”即皮肤生疮溃疡。“咳唾血”,即咳血唾血。“烦心”,即心中烦乱。“胸中热”即胸中烦热。“鼽”,即鼻出血。上述症状,从定位来说,有的属于心病例如烦心,胸中热等。有的是属于肺或大肠病。例如发热恶寒,皮肤痛,仰息鼽衄,泄注赤白,咳唾血。从定性来看则均属火症、热症。其中身面胕肿、腹满、皮色黄等,虽然可以定性为湿,但是由于其系“传而为水”,亦即水是在热的基础上产生,因此其性质仍然是属于火热。全句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由于气候炎热,暑可以伤心心病必然传肺,火胜必然刑金,所以少阳司天之年,尤其是该年的上半年,人体疾病以心肺热病为主。
(21)病本于肺
“病”,指上述各种病症。“病本于肺”,意即上述各种病症多属肺病。至于上述病症中有关心病问题如何理解,已在少阴司天之年中作过讨论,此不赘述。
(22)天府绝,死不治
“天府”,穴名,为手太阴肺经穴位。“天府绝”,即此穴处摸不到动脉搏动,表示肺气已绝,故曰:“天府绝,死不治。”意即少阳司天之年,火气偏胜,火胜必然刑金。如果乘克太过,则可导致人体肺气败绝而死亡此与《气交变大论》中所述“太渊绝者,死不治”之义相同。
(23)阳明司天,燥淫所胜
“阳明司天”,即阳明燥金司天之年。凡是年支上逢卯、逢酉之年,均阳明司天之年。“燥淫所胜”,即燥气偏胜,气候偏凉。王冰注:“谓乙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酉、丁酉、己酉、辛酉、癸岁也。”此句意即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即属阳明燥金司天之年,燥气偏胜,尤其是上半年气候偏燥,雨水减少,气温偏低。
(24)木乃晚荣,草乃晚生
“木”,指树木。“草”,指青草。“晚荣”,“晚生”,均指萌芽生长较一般年份推后。此句意即阳明司天之年,由于气候偏凉春行秋令,所以应生不生,应长不长,生长缓慢。
(25)筋骨内变,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鹜溏
“筋骨内变”,指人体的筋和骨发生病变。左法胁痛”,指左胁肋疼痛。“寒清于中”,指上述这些症状在性质上属于虚寒“感”,即外感清凉之气。“疟”,指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感而疟”,即人体因感受清凉而出现发热恶寒等症状。“大凉”,指气候清凉。“革候”,指改变了气候。“凉革侯”,即由于气候反常,应温不温,使季节与气候、物候不相适应。“腹中鸣”,即腹鸣,肠鸣有声。“注泄”,指腹泄。“鹜溏”,指大便不成形。上述症状,从定位来看,有的属于肺和大肠病,例如“感而疟”,“腹中鸣”,“注泄”,“鹜溏”等等有的属于肝病,例如“左法胁痛”,“筋骨内变”等等。从定性来看,均属寒凉。这就是所谓的“寒清于中”。全句意即阳明燥金司天之年,由于气候偏凉,金胜必然乘肝,因此在临床上容易发生上述肺肝的寒症。
(26)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
“名木敛生”,即树木萌发生长不好。“菀于下”,指生长缓慢。“草焦上首”指花草枯萎。此句意即阳明燥金司天之年,春行秋令,应温反凉,所以植物生长缓慢。此与上述之“木乃晚荣,草乃晚生”之义相同都是对阳明司天之年气候、物变化的形象描述。由于如此,所以张介宾《类经》对这一段文字重新加以编次为:“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大凉革候,名木敛生,苑于下,草焦上首,蛰虫来见。”并注云:“大凉革候以下四句,旧在下文感而疟之后,今改移于此,”窃以为张氏改得有理,但张氏仍将叙述病候的“筋骨内变”这一句夹在其中,仍有不类之处,是为美中之不足。
(27)心胁暴痛,不可反侧,隘干,面尘,腰痛,丈夫

秦东魁:我为什么讲上乘运气学?简单、易行、彻底!


第一,上乘就是最简单、最有道理的。


我为什么讲上乘运气学?


你看,微笑谁不会,是不是,我这一说,你当下就能笑。就算你是假笑,你笑个一年也变成真笑了。就这么简单。你要学三年寻龙十年点穴,那可怕得很。你学多少年都学不会呀,甚至你越学越糊涂。


有的人学了以后,今天改门,明天挪沙发,后天改厕所。很多人在学的过程中,看哪儿都不对,在家里翻箱倒柜,还不起作用,这就完全错了。


我为什么要给大家讲最易懂的运气学?其实包含了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理论是经过精心选取的,最根源的,归到我们自己的心念,掌握住自己的心念,那你就通神了。你既然通神的话,就不会受到五行、阴阳、住宅、坟地等等这种形式上的东西来影响你了。你只管抓住天性来指挥习性,去除禀性,你的祖坟气场就会自然来旺你。

我们都知道有一句话叫锦上添花,你要把自己做好以后,你的祖坟你的住宅,都会变成锦上添花,你要把自己变坏了,你的祖坟你的住宅,就会变成落井下石,就这么简单。


有次我去一个人家,这家人正好请了个大师给他们看房子。这大师一进门就说:“你看你们家倒霉成什么样了。”这家人说:“哎呀,我们家就因为倒霉所以请你来呢。”大师就说:“你看,你们门口还栽个柿子树,这柿子树柿子树事多倒霉啊。”这家人一听,原来是我们家那个树没栽好呀,就准备赶快把它砍了去。


这时我就说话了,我说:“请问你们邻居怎么样?”他们说:“邻居家里非常好,三个大学生,老大现在已经工作了。”


我说:“你们一墙之隔啊,人家就非常好,你们这么倒霉。我看到他们家门前也栽了一棵柿子树,跟你们家栽的位置一样,请问是不是柿子树的原因啊?”大师愣住了,那一家人也愣住了。


我说:“你要让我讲的话,你倒霉的栽个柿子树,事多倒霉呢,那人家那一家为什么好,也栽个柿子树事事如意嘛,你们家就事事倒霉。这说明不怨这个树啊,要怨人啊。”


就像我们人一样,明明自己没做好,一倒霉就怨天怨地怨八字怨坟地,就不怨自己,其实毛病在自己身上出的。


要不我说你要把自己变好了,你的祖坟你的住宅就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可是你一旦违背了天律、违背了地律,你的祖坟再好都会变坏,你的住宅再好都会变坏,它会落井下石让你死得更惨,真的是这样。


如果你的气质非常好,穿什么衣服都遮不住你的气质。但如果你面黄肌瘦的,你穿个龙袍人家看你也像乞丐,就是这个道理呀。


我讲的上等运气学就在自己身上,你如何改变你自己,你如何把你变成好人,用好心念去与世界共振,这个很重要。


   现在很多人都要把祖坟调整调整,把住宅调整调整,我说心里话,最该调整的是你自己,这就是上乘运气学。 你自身有问题就如同你带了个毒瘤到处跑,你必须把你自身的毒瘤扔掉。


当你真能把我讲的话听明白以后,你所有周边的人,所有的环境,所有的祖坟,所住的住宅,全部都会变成锦上添花来帮助你,助你成德,助你成就霸业。如果你自身坏了,你就算是老板,你找个员工都要把你气死,你就算是领导,来个下属还得把你举报了,还得把你拉下马。这就是你自身出的问题。


所以我讲的运气学是最适合普通人的,最易懂的,能深能浅,大家都能掌握。我记得我有很多文章,在网上转发量最大的一篇就是讲思人恩德想人好处的。这叫聚光,光则上扬,招财、招贵。财是天上降的,贵是地上给的。天天思人恩德想人好处的人,正好享受财与贵的福报。


那你天天想人不好,嫉妒人、憎恨人,就会招病招祸,祸是天上降的,病是地里给的。因为地产五谷,你只要吃五谷就会得百病,就是这么招来的。


就像我刚才给大家讲的几个例子一样。因为老太太起了对人的善心,就算大师给他家选了个绝户的坟地,都没把人家害死,反而越害越旺啊。老天爷就通过泥石流下来,给坟地周边,不偏不倚地围了一个圈。泥石流也可以变成直的呀,也可以把那个坟地全部埋了呀,它都没有。这就叫人善人欺天不欺,人在做事天在看啊。所以我们不要外怨,有些人认为自己家的坟地不好,挖了刨了重新埋,这样也不对。


第二,上乘运气学是最易操作、最方便的。


我给大家讲的东西在生活中绝对用得上,不玄不妙,没有什么特别的。我讲的方法最真实最有效果,就看你用不用,你要一用百发百中。


就像我给大家讲过的例子,一个老板,他谈一个生意谈了五六年都签不了合同,看我书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后,命改了,合同签了,他吓一跳啊。


我说:“你知道吗,愚人从形上改,就像我说一棵大树是毒树,愚人是把毒叶子先剪掉;那稍微有点智慧的人呢,就会把树砍了;那上智的人把根挖了,树砍了但是根在这儿,它还是会发根发芽的。你为什么用一个小时把命改了,因为你是从心上改了。那为什么有些人学完以后,老没起作用啊,光剪叶子,一剪就发芽,剪来剪去越剪越多,他还说秦老师的方法不对。不是我的方法不对,是你不会用。要看你是连根拔掉,还是把树干砍了,还是把树叶剪了。”


我又问他:“你为什么看完以后有效果呀?”他说:“我发财以后,就在外面养了两个小三,看完你讲的二十五种邪淫,我知道我为什么倒霉了。从我遇到这两个女的以后,我就没发过财,所以我在路上就想,不行,回去得对我老婆好,我要把这两个小三开除。没想到过了一会儿,人家给我打电话说可以签合同了。”


我说:“你看,这是你的心里面,完完全全把小三放下了,开始回归家庭了,你的精气神就全回来了,那你运改气的原因就在这儿啊。”


精气神,精生气,气生神。精是肾脏,先天之精来自于父母。后天之精呢,就是精生的气,在胃脏,吃五谷吸取精华。气生神,神在肺脏。所以精气神就是我们的肾脏、胃脏和肺脏,这叫精气神啊。


我们古人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我经常重复这一句话: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风火水,人有三宝精气神,养得三宝天地通。你只需要把你的三宝养好了,天和地你就能通。你不要管天是不是晴的,地是不是烂的,与你都没有任何关系。你只需要把你的精气神养足,你就能通天彻地。

好的运气还是在你自己身上,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给大家讲过最简单的几句话,男人是风女人是水,夫妻和谐就是上等运气,这是其中一个总结。冬天穿棉衣夏天穿短袖就是符合天时。你要顺应自然呀。你非要夏天穿个大棉袄出去,人家说你这神经病,你冬天穿个短袖,人家就会说你要风度不要温度,这叫犯病,没有符合自然之道啊。


那人与自然相符是自然之道,那人与父母呢,父用慈就在父道里,子用孝也就在子道里面,君用义臣用忠,这都是在道里,一旦出道你就逆,一逆就克,君就克臣,臣就克君,父就克子,子就克父,夫就克妻,妻就克夫啊,和则不克,逆则相克。要不古人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能主导天地。所以我说上等运气在你自己身上,所有的五福都在你自己身上。




如果一个好的风水师,他给你的风水是不是就一辈子不会有任何改变。_百度...

不是,风水轮流转,就是这个道理,风水和年,时间都有关,只有煞一般是固定的,因为它们不会变,除非拆除,而时间和运势是食变的。不是的
平均几十年就会变 特别是城市 发展 这么快 变的更快
比如阴宅 葬挺好的 几年功夫 沧海桑田 开矿运输 你说吧
城市也如此 相对于新小区变化就少了 不然 拆迁改造
你明白了吧

不会。

一、什么是运气

所谓运气就是生命运动气化规律的简称。人体生物节律学表明,人体的生命运动气化规律的基本运动形式就是四柱太阳律月亮律。在运行中、 某种事件发生的概率微小、随机性强、无法计算且不可控制的情况下,事件结果产生后恰好与某人的猜想或个人情况决定一致,并且在现实中发生一般为不可思议或完全不可能存在的背景下发生的事件。

二、在阴阳学中关于运气的解释

运气一词:阴阳学认为是源自密宗的杂密,运气是诸多好事累计在一段时间或者关键时刻形成的连锁事情,这就像是蝴蝶效应微小的改变可以引起很大的改变。因此在,新加坡,日本认为女用彧鸈 男用黑赤鱬牙添“千帆团扇,闻竹,刳舟剡楫”三个押契,把人厄运势引导到解脱的境界制服凶煞,并超脱欲念。感受到运势改变。是五行、阴阳、八字完全专注固定在好运位置。 从而达到避免凶煞得到运气方法。

运气是能带来好运和不幸的一种力量,是你透过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做出的反应。在这个世界上,好运降临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行为和举动。

偶然和运气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偶然是飘忽不定的。每天你走出家门,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你可能遇到一个老朋友,也可能被一辆疾驰的轿车溅了一身泥。而运气则完全不同。你的运气好坏取决于你对偶然做出的反应以及别人是否愿意帮助你来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创造运气是一种技能,是你对待自己所掌控的生活的一种态度。你只需在你的行为中做出一点特定的改变,你就能吸引更多的好运气。

生活很多时候就是一场。好运和霉运循环交替。但是,那些幸运者却知道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尽管偶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掌控权。

生活中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能掌控的,但是也有很多事情在我们掌握之中。所以我们要转化这些可以控制的事情,使它们变成我们的优势,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积极的生活者。

根据机率理论,可以透过随机事件有时会一连串发生来解释,事情刚好就一起发生了。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好像生来就是幸运的。假如我们的命运是宇宙间一颗骰子滚动所决定的话,那么有些人就是会比另一些人幸运。

要提高成功的几率,首要和最终的事都是:不要认为你不配得到好运,或运气是神秘的、不可预知的力量,你完全无法控制。假如你想增加自己的好运,你就要开始想像好运,感受好运。

三、运气学的主要内容

运气学说来源于古人对于天文地理人事对应关系的长期观察,寻找其总根源,是以地球生物圈为基准宏观规律的总结,其中有其理,有其象,有其数。数是指万事万物普遍联系普遍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式,数是五运六气的核心,数学是科学之母。

系以阴阳转换,五行印象,五行生克数理运算模式为核心,以太阳系五颗行星的运转和地球本身六种气候的变更为总动力根源。在天人全息相应的整体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气化规律带动物化规律的地球物理运动规律。古人认为天地是个大人体,人体是个大天地。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反应了古人朴素唯物自然简易的整体观,全息观,系统观。其最完美的运用和描述保持在中医元典黄帝内经运气七篇里面。

其基本的内容是五运六气,运是运转,天上星体的运转,对于地球有照射的作用,其年规律用天干表示,天干即是天的主干带动作用。气是地球本身的吸收辐射能源的作用,六种气候的推移;气的年规律用地支表示,地球物理本身的支撑作用。六气有每年的在天之气,已及相对于的阴阳正好相反的在地之气。周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在天是天文,天体的运行,在地为地理,影响及人为人事。黄帝内经:天予之正,地为之主。

五运之气场在天地之间,以人为本位地面上薄薄的一层空间范围,五运也叫做中运,大运,因为来自天体的运行,所以称大。六气在上,地气在下。三合为治,至于对于地面具体的影响要三种因素的综合叠加考虑。地气是地面之下的气候变化规律。天地通气,地球内部本身也是活的,大地也在呼吸换气。

干支六十甲子,六十年,这是运气规律的一个循环周期。 干支即天干和地支,干于支是古人抽象的数学符号,中国古代用来记叙年、月、日、时和方位的符号,也是运气学说的推演符号。天干有十,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与地支两两相合,天干之阳与地支之阳,天干之阴与地支之阴,依次相配,天干在上,地支在下,共得60个结合,始于甲子,终于癸亥,称为一个甲子。在运气学说中,用天干代表五运,用地支代表六气。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