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变化

《易经•系辞》下传之九,卦象爻位的变化,揭示万物规律!

【解读原文】

简单翻译下:《易经》这部书,讲究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果始终,要以六十四卦卦体为本。每卦六爻,阴阳相杂,爻位生变,揭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初爻难以推测吉凶,到了上爻就很容易了解了,因为初爻和上爻是本末关系。

初爻一旦拟定,上爻就是最终经过发展变成的结果了。当然事物有刚有柔,阴阳相杂,其德也各不相同,要辨别它们的是与非,也要关注二、三、四、五等中爻的错综复杂,变化叠生。

啊!有了初爻与上爻,又有中爻,吉凶存亡的问题,只要安坐着就可以知晓了。真正有智慧的人,只看一卦的彖辞,就能知道其中一半以上的道理了。

简单翻译下:每卦的二爻与四爻,都是偶数,处于阴位,所以叫“同功”;而二在内卦中爻,四在外卦下爻,所以叫“异位”。意思是说因为位置不同,得到的结果好坏也不一样。

二爻处于内卦居中得正,上与五爻君主之位相应,因此多受赞誉;四爻属外卦的初爻,靠近五爻之君,所以常有忧惧。二爻本来距离五爻君主之位较远是不利的,但因为处柔位又得中,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无咎的。

三爻与五爻都是奇数,处于阳位,但位置不同,三爻在内卦上爻,是臣下之位;五在外卦中爻,乃是天子之位,所以三多凶,五多功,是因为贵贱等级不同。处于阳位,如果是阴柔之爻,就有危难;如果是阳刚之爻,便可胜任而无危。

【心得体会】

本章系辞每卦六爻要的作用和位置不同带来的性质迥异,开篇先说万事万物都是从每卦的卦象推原其始,要约其终。展示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但已经讲究变、通,认为量变到了极点就会发生质变,质变过后又要进行量变,循环往复!

“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这里杂的是时、物两方面内容,“时”,指的是每爻的位置变化;“物”,指的是乾坤阴阳形成的万物。初爻难知,但一旦确定,上爻也就是等待结果了。

每卦的二爻、三爻、四爻、五爻等中爻,位置不同,德行功能差别很大。同属阴位的二爻与四爻,功能相同,地位却迥异;同属阳位的三爻与五爻,地位不同,地位贵贱迥异。

代表阴阳形成万物的阳爻和阴爻,在不同位置上的不同性质和地位,成为判断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依据。这个和前面讲到的 《易经里的万物规律,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 是一个道理。也是易经占卜之道的根源和核心。

所以“知者观其彖辞”,聪明的人只看一卦的卦辞,不必看爻辞,就能了解事物的一半,因为卦辞是说明一卦总体特点的,是定性的概括说明;爻辞只是说明每爻变化的,是部分的说明。

《易经》的变化灵活吗?

世上唯有易经变化灵活。

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每一卦都能变成六十三卦。每一卦都有互卦,倒卦,变化无穷,如果不变化就不叫易经了。

易经中用来解释变化规律的是一套符号称之为什麽?

《易经》是汉族最为古老的古典文献之一,为古代中国 巫师运用六十四卦以预知未来吉凶祸福的卜筮书,自汉代开始尊奉为“五经”之一;《易经》用一套符号 形式系统描述事物的变化,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题主好!巜易经》中用来解释人事物变化规律的一套符号为“卦”,即卦象。卦象由爻辞来组成,然后根据卦象来释义,从而用于占卜人事物的吉凶呵!《易经》中用来解释变化规律的一套符号称为卦。卦又由阳爻和阴爻构成。三根爻排列组合后组成八卦,六根爻排列组合后组成六十四卦。
《易经》六十四卦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它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

周易的起源和演变和地位

周易的起源和演变和地位如下:

《周易》以浓缩的形式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轨迹,特别反映了从文化向人文文化发展的轨迹。如果说《周易》成书史是一部中国文化精神的生成史,那么整个易学史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

先秦时期是易学萌生和莫基时代。传统认为《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先后于夏、商、周三代问世。春秋战国时期易学已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势,一是继续沿着的占筮道路发展,以《左传》、《国语》为代表;

一是摆脱束缚而向哲学发展,以《易传》为代表。《易传》是先秦易学集大成之作。先卖诸子尤其是儒家、阴阳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在易学上,丰富了易学;同时,《周易》思想又渗透到各家学说之中,成为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两汉是华夏文化形成和定型的时代,治易之风大行,出现三种解易倾向∶孟、京易学,孟喜、京房创卦气、纳甲、飞伏说,建立象数易体系,为今文易学。

费直易学,注重义理阐发,为古文易学。三是严君平、扬雄易学,将易学同黄老学说相结合,以道家黄老之学解《易》。

三种倾向中,以孟、京象数派影响最大,代表了汉易主流。两汉时期,民间多神崇拜的原始通过与易学的综合,汇成以《易纬》为代表的谶纬神学。东汉郑玄兼采今古之长,采用爻辰说以注《易》。

有关周易的历史

易学”即时指研究《周易》经和传流传和演变的学问。是探求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学术,是理、气、象、数的统一体,是通过对《周易》占筮体例,卦爻象的变化,卦爻辞的解释,以及对这些解释的再解释而展开的。领悟学堂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周易发展史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讲八卦到六十四卦,《周易》经和传的形成。
第二部分:讲汉代以来各家学说对《周易》经和传的解释。
所谓“易学”即时指研究《周易》经和传流传和演变的学问。是探求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学术,是理、气、象、数的统一体,是通过对《周易》占筮体例,卦爻象的变化,卦爻辞的解释,以及对这些解释的再解释而展开的。
《周易》被儒家尊为“六经之首”,道家奉为“三玄之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经典。
第一部分:
一、易意,释“易”即“易”的本义,“易”学者对“易”的解释有以下四种:
(1)《说文解字》云:“易”蜥蜴(易)、象形字,易古称“易”,俗称四脚蛇,其身外表可随十二时辰变色,是为“易”变。
(2)会意字,日月为“易”,其义为阴阳变化,日月合体义“易“明”二字,说明古人对天文的认识,日月行天,一来一往,一升一落,是为易变。
(3)在甲骨文、金文中“易”的象形字:“ ”简:“ ”像是一盛水器倾入另一器中之状,倒、分、亦含易变之义。
(4)今人黄振华经过考证,提出“日出为易”,甲骨文(殷代)有“ ”日出地平线,光芒下射,象征阴阳变化。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二、“易”在“易学”是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此说由西汉末年学者提出。(现发展变化、亦有四义,五义之说)
(1)“简易”是方法观,讲同一性,规律性。简易也是最高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只要我们了解了它,掌握了它,一切就变的简单了。
(2)“变易”是运动观,讲万物永恒运动而有生化,也是讲宇宙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
(3)“不易”是相对观。讲万物相对稳定(不变)才具定性。另一概念讲永远不变的是一个上帝、神、佛、本体、功能等。
三、“易学”早期经典:《连山》、《归藏》、《周易》等,一般说法,都认为《连山》、《归藏》古易已失,故以研究《周易》为对象。
(1)《连山》以“艮”卦为六十四卦之首,艮为山,故称《连山》,象山之出云,连绵不断。《连山》亦有称“神农易”(现为新的说法此起彼伏)。
(2)《归藏》以“坤”卦为六十四卦之首。坤为地,万物以地致养,言万物莫不归于其中,《归藏》亦有称“黄帝易”。
(3)《周易》以“乾”卦为六十四卦之首,乾为天,“易”又为日月。
四、《易卦》也称八卦,它由简单的符号组成。而在《周易》中,除了八卦符号,还有另一部分是由文字组成。“卦画”(即符号)和文字不同,本身没有确定意义。从卦象到爻辞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1) (1)八卦,是用“— 、--”两个基本符号组合,以三个为一组排列组合而成八个符号(八卦),由八卦再生则为六十四卦,至于“— 、--”两个符号和八卦的原始意义,古往今来,说法较多:有说“— 、--”代表天地、阴阳、蓍草长短、男阳、女阴、奇数、偶数有说:“— 、--” 表示结绳记事,龟卜兆纹等。
(2)远古时期,占卜十分盛行,各部落生产、建造房屋,作战等,无不占卜,观察鸟类行踪进行占卜,为“鸟占”。根据天象来占,称“星占”随着各部落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最流行的占卜符号,称八卦。
五 “卜筮”之说:
(1)“卜”亦称“龟卜”,是较早的占卜方式,它主要是运用龟的腹甲和背甲以及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并对其加工修治成固定的形状,然后进行钻凿,占卜时,卜者用火烧灼已制好的钻,插入凹孔,于是听见轻微的卜卜声,凹孔周围裂现一些“卜” 字形细纹,这些细纹称作“兆”或“卜兆”。根据卜兆,推断吉凶。
(2)“筮”,用蓍草占卜叫作“筮”,“筮”必须记数,这些应用了数学概念,而数字的排列与组和,产生了六十四卦。这时期数字系统的产生领先于世界,然而它并没有向进发展。(筮草占卜方法略)。
(3)卜到筮不仅是占卜方法的演化,而且也是文化的演进。“卜”至“筮”是一个从象到数的伟大过程。因此《周易》的哲学本质,就在筮法之中。
六、《易图》,《河图、洛书》是什么样,千年间没能说清,直到宋初,隐居在华山的道士陈抟忽然拿出了完整的《河图、洛书》、《太极图》等,一出世,马上引起轰动。
(1)《河图》中一到十的数字,两两组成,分别四方及中央,它的构成完全符合《周易系辞》中的数字观念,“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2)《洛书》也称九宫,由一到九数字组成,它的特点是奇数在正位,偶数在斜位,奇妙的是,不论是沿正方位还是沿对角线,每三个数的和都是十五,拿现在的数学语方说,这是一个三阶幻方。
(3) 两种图的出现,得到了认可,它被称为无字之易,先天之学。朱熹把《河图、洛书、先天图(太极图)》列到传说的文王八卦图之前,承认它们是《周易》的始祖,此说至今仍争论不休。但基本肯定:先有易图后有经传,图是易之源头。据考证:《河图》是气候图,《洛书》是判定方位与方向的罗盘。
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从古籍记载和历代易学家之说来看,是古代贤哲从《河图、洛书》中得到启发,进而推演出来的实用八卦阵。
七、《易》与《周易》,《易》象是《周易》的基本概念。这一概念的形成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沿革的。
(1)《周易》和《易》在质方面的区别:《周易》用九用六。《周易》的爻有变爻规律。《周易》的爻用数字有下而上注明爻次,“九六”区分阴阳。《周易》的爻和卦全部配上了相应的卦爻辞,这些都是易所不及的。
(2)《周易》和《易》在量方面的区别:《易》每卦只有三爻,三爻的容量小,无法表现丰富的内容。《周易》每卦六爻就有了最佳的表现余地。卦爻不是越多越好,六爻是最佳定位。《周易》每卦六爻,正好构成一个周期,为表现一个重要哲学定律和波粒二象性等科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周易》六爻一卦,共计六十四卦,在量方面这是最佳选择。在内容方面内涵了客观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易》在这方面是无法同《周易》相比的。
(3) 史料证实,《周易》完成于周代。《周易》两字有二义:周代之易,周普、周始、周及之易。《周易》中的内容,有一部分是文王被囚时完成的。而并非一人完成。
八、《经》和《传》
(1)《经》,《易经》是一部占筮书,以“卦”为单位,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卦象、卦名、卦辞、爻象、爻辞”五部分组成。
(2)《传》的形成是经过较长的时期。《传》(又称《大传》“十翼”)是最早解释《经》的著作。《易传》分七种共十篇:即《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其中《彖》是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史料证实,《易大传》并不是产生于一个时代,更非出于一人之手。
从符号到文字的发展,从象到数的哲理变化,从八卦到六十四卦的形成,从“经”到“传”的完成,从“易”到“周易”的完善,无不说明《周易》生生不息,无穷变化的哲理。至春秋,一部完整的《周易》诞生了,围绕《周易》而展开的众多解释、论著、揭开了《周易》历史发展新的一页。
第二部分
一、 汉代易学
“易学”是研究《周易》经和传的流传和演变的学问,汉代是易学研究发展的第一阶段。
1 .汉代易学有三个特点:
(1)《易经》被定为五经之首,易学成为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研究《周易》学派众多,除了儒家,还有其它学派思想家。
(3)易学成为有明晰师承脉络的专门之学。
从师承看,皆认为汉易开山祖是一个叫田何的人,田何传于周王孙、丁宽、服生等,再后又传给杨何。丁宽又传田王孙,田王孙又传给施仇,孟喜、梁丘贺。史载《易》“有施、孟、梁丘之学”即指这一体系。之后孟喜传给焦延寿,焦氏又影响了京房、于是“《易》有孟京之学”。此外,汉易还有费高易学体系,指费直和高相,属民间之学说。汉易逐渐形成两大派系、即孟、梁、京房今文易学派,费高古文易学派。
2.汉代易学解经的方式有三种
(1)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官分易学,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的物象解《周易》经传文,以卦气说解《周易》原理,卦气说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讲阴阳灾变。
(2)以民间费高易学为代表,反对阴阳灾变说,重述《周易》中的易理。
(3) 以黄老道家的易学为代表,重讲阴阳变易的哲学道理。
三派之中,以孟京易学影响最大,史称“象数之学”。
3.西汉末年,由于神秘主义思潮的影响,易学出现了《易纬》之类的著作,其中代表著作有《乾凿度》《稽览图》《是谋类》。这些著作将卦气说和象数说进一步理论化,神学化,提出了“易一名而含三义”说,即简易、变易、不易。太极元气说等。这些学说对后世易学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4.五行生成说
东汉时期,孟京易学衰弱,而民间易学派的费氏易学兴盛,逐渐出现了,费氏与孟京合流趋势,形成了以五行的生数和成数解释《周易》中的象和数的五行生成说。汉代易学重点是“象数易学”。
5.东汉末,道家黄老学派逐渐演变为道教,其易学也逐渐与炼丹学说结合起来,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开始以《周易》原理解说炼丹的理论和方法,是为道教易学的先驱。
二、 晋唐易学
魏晋隋唐时期,易学开始了新的转向。由两汉的重象数特点转向了
晋唐重易理的特征。玄学派的易学派成为晋唐的主流。
1. 晋代两大家
(1)王弼,玄学易学创始人,著《周易注解》,师承古文经学解易学风,文字简明,义理通畅,师《易经》成为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忘象以求意”说解释易学中的取义学说。寻求《周易》经和传的抽象原则。
(2)韩康伯,将《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传加以注解,从义理高度概括出新的命题:“八卦备天下之理”,通过《周易》可以把握天下之理和变易之道。易学的玄学化,使《周易》、《老子》、《庄子》相并列而成为“三玄”之一。
2. 唐代两大家
(1) 孔颖达,著有《周易正义》一书,提出了“易合万象”,“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的原则,以阴阳二气来解释乾坤二元,以元气说来解释太极,提出以气为核心的世界观。并以“自然无为”来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提出“无阴无阳谓之道”的新命题。
(2) 李定祚,著有《周易集解》一书,此书没什么新观点,但汇集了汉易以来各系统的注解,对易理派的观点亦不加评析地收集其中,是一部很好的资料汇集。
以上两部易学巨著的出现,表明易学正走向融合的新动向。
三.宋明易学
1. 这一时期,是古代易学哲学高度发展的时期,北宋初期,易学有四大流派。
(1)以陈抟为鼻祖的图书学派,后传至周敦颐,提出太极图说,论述宇宙形成的过程。
(2) 是邵雍的数学派,提出先天学。
(3)是由胡瑗倡导的易理派,后传至程颐,著《伊川易传》,创立了理学派的易学体系。
(4)是张载的气学派,他吸收唐代孔颖达的气论学说,著《横渠易说》和《正蒙》。
2. 南宋时期,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易学哲学体系,著有《周易本义》一书,成为后世研究的重点。
同时期,有扬万里的太极元气说,之后,扬简的心学易学等,对后来易学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3. 元明两代,宋易向普极和纵深两个方面发展,先后出现了一大批阐述《周易本义》的著作。
(1) 元代道教大师雷思齐承刘牧,邵雍易学学脉,推衍出许多图式。他以九宫为核心解释《周易》原理,主先有数而后有象说。而俞琰、张理和箫汉中等人,以亦图式解易,但主先有象而后有数的观点。
(2) (2)明代易学家葵清,著《周易蒙引》,主张理象合一,成为明代易学中“气本论”的倡导者。
(3)明代易学中“心学”较为流行,他们主要以内心道德修养方法和精神境界解释《周易》卦爻象和卦辞,代表人物是湛若水。
(4)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对宋明易学做了一此大总结,他继承宋明气学和象学传统,修正义理易学批判心学易学,著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等著作,完成了“气本论”之说,结束了宋明易学。
四、 清代易学
清代易学是复兴汉易的时代,清人解易著作十分丰富,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内容和倾向都很复杂。清代易学主要有两派。一派以惠栋和张慧言为代表,倡导汉易,不敢发挥,淡化《周易》的哲学价值。
一派以焦循为代表,力图会通百家,独辟蹊径,建立自己的易学体系。
从总体倾向来看,清代易学缺乏对哲学问题的探讨,理论思维很薄弱,是古代易学哲学的衰落时期。
至此,有一说,汉易象数,魏晋义理,宋儒理气,清代杂说。
五、 近人易学
二十世纪初至七十年代,《周易》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1. 注重对《周易》经传的文字文化史的注释,其中经高亨注释的《周易古经今论》,《周易大传今注》水平最高,他将经与传分开,认为经是卜筮之书,传是哲学著作。
2. 重视考证,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周易》卦爻辞中的事件,有郭沫若、闻一多、李镜池等人的著作。
3. 注重对易学史上的著作评述而寓己见于其中,使易学研究出现了新面貌。
4. 用现代科学证《易》,但有一个显著特点,都是以科学比附《周易》,还未能以《周易》的思维方式,去推动科学,或在此思维启发下进行科学发明创造。《易经•系辞下传》 (第2章)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罔罟gǔ,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斲(zhuó)木为耜(sì),揉木为耒(lěi),耒耨nòu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kū木为舟,剡(yǎn)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展开全文